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七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五七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偈頌第五首,我們把經文念一念:

  

  【壽命因誰起。複因誰退滅。猶如旋火輪。初後不可知。】

  

  這一首是教我們觀察壽命的長短。前面我們將清涼大師的兩種說法,一個是就小乘來說,跟我們世間一般人的看法很接近;第二是講大乘,大乘的看法比一般人要深入。『壽命』,實實在在講是由業力牽引所感的果報。清涼在後面注解裏頭有給我們說明,我們看他老人家後面這一段注解,「從業緣起,起即無起,業盡便滅,滅無所滅,本無主者」。這幾句是從因緣來說的。我們學習大乘的時間也相當長,聽佛這個說法能夠體會到他的意思。

  

  阿賴耶裏面含藏的業習種子,這種子從哪裏來的?從緣起的,過去世,過去這時間就很長了,從前生到無量劫!這佛法裏頭常講的「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」,生生世世無量劫來,六道衆生沒有例外的,各個都是這樣的,除非是佛菩薩再來示現的,那又另當別論。即使示現也有長短。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,世壽八十歲圓寂的。這個八十歲是我們中國人講的,中國人算的是虛歲。如果照外國人講實足年齡,實足年齡釋迦牟尼佛是七十九歲,七十九歲圓寂的。佛弟子當中,壽命有短的也有長的。我們知道佛陀在世,僧團裏面壽命最長的有一百六十歲,業緣不相同。但是僧團裏面這些聖者,那不能用這個話來說,他這個緣是特別的,他那是度化衆生的緣。衆生有感,佛菩薩就來應;衆生這個感要是盡了,佛菩薩度化衆生的緣就盡了,緣盡就走了!所以他跟我們,我們是業力,他是願力。願力是永恒的,這我們要知道,願力是永恒的。所以應化期間長短是衆生緣。

  

  衆生緣又是什麼?就是我們今天一般講受教跟不受教。衆生歡喜接受佛陀的教誨,這個歡喜不是口頭上說的,什麼叫歡喜?依教奉行,真的去做,真幹!佛是我們的老師,對老師尊敬,對老師沒有懷疑、沒有疑惑,老師所教導的能理解、能信、能行、能證,佛就來了,就應化到世間來。如果學生不具足這個條件,能信、能解,不能行、不能證,佛走了!這緣沒有了。所以佛菩薩、聲聞、羅漢應化在世間是衆生緣,衆生的感!衆生有感佛就有應。所以這些人到這個世間來應化,是感應而來的,感要沒有了,這應就消失了,是這麼回事情。六道凡夫是業力不是感應,你自己做不了主。感應來的,自己可以做主,生死自在,說來就來,說去就去。來無所來,去無所去,這說真的,這裏頭意思很深!

  

  衆生是屬于業力,業緣。前面跟諸位談過,一切衆生的壽命,真正的因是無畏布施!佛給我們講的這叁種業因,我們要牢牢的記住,我們要相信。果然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證是不容易,末法時期證果的人可能沒有了,能具足這叁種條件,佛雖然不來,菩薩來。菩薩爲衆生作不請之友。所以菩薩只要你真的能信、能解,他就來了,爲什麼?菩薩來是同學的身分。佛是老師的身分,世出世法都尊師重道,老師那個地方我們只能去求學,師道才尊嚴。我們到老師那裏去求學,不能把老師叫到我家裏來教我,這不可以的。同學?同學可以。

  

  菩薩是同學,佛的學生,但是他們的修持、他們的所證,也足以可以當我們的老師。像觀音、勢至,等覺菩薩!我們在此地,這經裏面所看到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像此地講的財首菩薩,法身大士!他們也是住在華藏世界,親近毗盧遮那如來,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也不離開毗盧遮那。所以菩薩在華藏世界有四十一個等級,他們也是常常應化在世間,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。他以什麼樣的身分來示現?就像《華嚴經》末後五十叁參一樣,五十叁參佛告訴我們,他們來示現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都有菩薩在裏頭!特別是衆生有災難,衆生造的罪業重,感召的苦難太多,菩薩有慈悲心,我們能信,我們能恭敬,我們願意理解,我們願意奉行,菩薩就來示現了。佛氏門中不舍一人!

  

  菩薩來示現,住世時間長的,應身。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到這邊也投胎,也有父母,住世幾十年,這應身。還有一種是短暫的,化身。我們見到這個人很生疏,但是很有緣分,他來教導我們,給我們說法,我們明白、覺悟了,很感謝他,他走了;走了就沒有了,再也找不到了,也不知道他姓什麼名誰,不知道從哪裏來,不知道往哪裏去,化身。我沒有見過,但是確實有人見過。我過去有個師母,我老師的夫人。周邦道先生,我抗戰期間在貴州念書,他是我的校長,抗戰勝利之後,他住在南京。我們的周師母有一天在家裏面遇到一個和尚來化緣,向她化五斤香油,不太多,五斤香油。她沒給他,那個時候她不信佛,那個和尚就走了。走了之後她忽然想到,因爲她們在南京住的這個家我去過,院子很大,大門距離她自己那個房子相當遠,她家大門沒有開,住的房子這裏面,這家裏面也有大門,這門也沒有開,所以就很驚訝這個和尚怎麼進來的?走的時候也沒有人給他開門,他跑哪兒去了?但是是講了很多話,進來,她說這個絕對不是作夢,一直就懷疑,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。

  

  以後到了臺灣,他們住在臺中,親近李老師,都是拜李老師做老師,跟老師學佛。她把這樁事情向李老師說。李老師講那是地藏菩薩的化身,說你跟地藏菩薩有緣。她非常後悔五斤香油沒有給他。她問那個法師從哪裏來,他說從九華山來的。這是時間不長,大概只有一、二十分鍾的時間,來無蹤,去無影,化身。在機緣成熟的時候,先把她學佛的種子引發出來。周師母念佛很有成就,確實往生的瑞相希有,而且還留了有叁百多顆舍利,很難得。佛菩薩有這個能力!

  

  像見到這一種化身這些事情,周師母給我們講得很詳細,我們的印象很深刻。同修當中也有遇到,史傳裏面所記載的那就更多。傳記裏記載的,最殊勝的在中國有不少佛菩薩應化而來的。就應身來說,很多人都曉得善導大師—阿彌陀佛再來的,永明延壽—阿彌陀佛再來的,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日本、韓國都有這個說法。我去訪問的時候他們告訴我,都有這個傳說。像寒山、拾得是文殊、普賢化身來的,傅大士是居士—彌勒菩薩化身的,布袋和尚—彌勒菩薩化身的。應化在世間,住世時間長短是衆生的業感、感應,衆生有感,菩薩有應。只要我們真正肯學,不怕沒有好老師,決定有佛菩薩應化來指導你,但是你並不認識。到你感覺到、認識的時候,他已經走了,離開了。

  

  現在回過頭來我們講六道凡夫。六道凡夫壽命的修短(也就是長短),業力。我們明白這些道理,才曉得命運不是神注定的,不是上帝注定的,也不是閻羅王注定的,是自己業力注定的。你們看《了凡四訓》,孔先生跟袁了凡算命算得那麼准,業力注定。但是我們一切衆生造業,每天都在造,連睡覺都不間斷,你知道嗎?怎麼說睡覺不間斷?你睡覺還作夢,作夢也是在造業。起心動念,分別執著,沒有一樣不是業,我們造業沒間斷。

  

  業在佛法裏總分爲叁大類: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。無記業就是非善非惡,說不上善惡,這叫無記。我們喝一杯茶,這喝杯茶不能說善也不能說惡,這都屬于無記業。所以造作是從來沒有間斷。無記業果報是無明,善業果報在叁善道,惡業果報在叁惡道。我們想想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是善多還是惡多?善惡的標准可以用十善業道,這是佛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的標准,修行一定要用這個標准來勘驗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,勘驗我們自己的日常造作。如果與十惡相應,你在造叁惡道的業、叁惡道的因緣,將來感的果報就是叁惡道。

  

  如果你造的是十善業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修行的真正功夫就在此地。從內心裏面去用功,決定沒有傷害一切衆生的念頭,這叫不殺生。不是我動手去殺一個衆生,那個罪很重,那就有行爲在裏頭,不善的行。大乘是論心不論事,事那是過失,很小,不嚴重。你有害衆生的念頭,這個罪重。雖然我沒有害他,我有害他的念頭,比害他的罪還要重。一切衆生生生世世有沒有傷害衆生的念頭?某一個人我恨他,恨之入骨,我要殺他,這個事情常有。不僅是對人,對畜生,對動物,乃至于對植物。戒經裏面跟出家人講,樹木花草都有神,有樹神、有花神、有草木神。這一些都是衆生,你不能無緣無故去傷害他。

  

  所以出家人從前住在深山,在深山想搭個小茅蓬遮蔽風雨,就地取材,總得砍幾棵樹,然後去找一點草鋪在上面,這樣做一個小茅蓬。佛說:這個樹高度有一個人高就有樹神,你要去砍它,佛在經上講,叁天之前你要去祭祀,也就是你要去通知他,叁天之後我來砍這棵樹。這個意思是請樹神搬家。樹實在講沒有神,是有靈依這個樹木而住,這是他的家,他住在這個地方,我們就稱他作樹神。請他搬走,這是對的,通知他,祭祀誦經給他回向,結個好緣,讓他不生煩惱。這是懂得的人才會做,不懂的人隨便砍伐。尤其是大樹,幾百年的、幾十年的,那個很麻煩的,你砍伐它的時候,那個樹神他有時找你的麻煩,他是凡夫,他不是聖人,他還是一樣有煩惱習氣。就像我們住的房子、住的家一樣,人家看中了,想據爲己有,要把我們趕走,我們願不願意?我們力敵不過他,只好讓他霸占,我們只好退走,心不服!樹木花草亦複如是,誰懂得?

  

  所以,對于一切情與無情我們有愛心,我們有真誠心、有慈悲心,決定沒有傷害的意念,這不殺生我們就做到了,不殺生就是無畏布施。我們學佛,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沒有人勸我吃素,我自動采取素食。知道過去肉食造業太重,那個時候不知道,沒有人給我們說,所以這才采取素食。素食是屬于無畏布施,從此以後絕不傷害衆生,這是消極的。積極方面,我們有這個緣,放生。放生不要去刻意,刻意的時候人家去抓,那就錯了。偶爾走過市場,市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