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六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念。你要更進一步,還是用這個方法,用這一句佛號,執持名號把起心動念伏住。

  

  諸位要曉得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有沒有起心動念?有!但是什麼?我對其他的事情不起心、不動念,我只在這一樁事情起心動念,用這一法對治一切法,就是念佛的道理,我們要明白。所以念佛是修禅定,這個話不是我說的,佛在《大集經》上講的。佛贊歎念佛,說念佛是甚深的禅定,這是佛給我們印證。禅是佛家修行的核心,就是修法裏面的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。只要是佛法,不論是大乘、小乘,你要是離開禅定,那就不是佛法。禅定修行的方法無量無邊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無量無邊。八萬四千不是隨便說的,確實有這個數字。你們查《教乘法數》,查《佛學辭典》,真的是八萬四千,用什麼對治什麼煩惱,煩惱八萬四千!禅定就是對治煩惱、對治習氣的。所以念佛是「無上深妙禅」,佛講的。

  

  我們今天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念的功夫不得力,爲什麼?沒有用這一句佛號對治我們的分別執著,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。執著裏面,我常常提出兩個例子,這兩個是執著裏面的大根大本,你首先要在這上下手。第一個就是對一切人事物的占有,占有是執著,據爲己有,這是錯誤,爲什麼?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連我們這個身都不可得,你怎麼能占有?身是念念剎那生滅,沒有辦法,這是錯誤的,不能有占有、據爲己有的這個念頭。這個念頭才起來,「阿彌陀佛」打下去,這叫真正做功夫,你真正會念佛。

  

  另外一個就是控製,我們對于一切人事物起了控製的念頭,這個錯了,這都是屬于執著。能夠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不執著。總要記住佛祖常常給我們開導的「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無事」。真正修行人一生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決定不攀緣,隨緣不攀緣!你攀緣,你很累;你不攀緣,你很自在,清涼自在,這是你首先會得到的。你身心健康,你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挂、沒有煩惱。首先要把這個東西,我們用這一句佛號把它念掉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,這叫念佛人,這叫會念佛,這叫念佛叁昧。懂嗎?叁昧就是禅定,就是佛在《大集經》上講的「無上甚深深妙禅」。真的是方便、容易、簡單,成就還快速,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法門。

  

  我們自己天天做早晚課,早晚課我講得太多了,早課提醒自己,晚課是反省。我今天一天一定要依照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,晚課要反省我是不是真的做到了。這裏頭最重要的斷煩惱。你看看「煩惱無邊誓願斷,法門無邊誓願學」,你先要斷煩惱!我這種對于一切人事物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占有的念頭、控製的念頭,這說粗一點是什麼?是自私自利。今年跟去年比有沒有淡一點?比去年淡一些了,有進步。這一個月跟上一個月比有沒有淡一點?這一個星期跟上一個星期比有沒有淡一點?那功夫要做到真正得力的時候,今天跟昨天比有沒有淡一點?每一天都淡個一分,這個功夫就不得了!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你要是我今天跟昨天比不見得比昨天淡。你要是不能比昨天淡,一定就是比昨天還要增加,那你就錯了。一般人一年跟一年都很難看得出來,十年、十年比較非常明顯,這一般人都能看到、都能夠了解。我學佛第一個十年、第二個十年、第叁個十年,你這樣看很清楚!有沒有進步?是不是真幹?

  

  大乘法裏頭教我們觀身,我們這個身的體性,我們身的現相,都不可得。身有生有滅,剎那不停!這我們在《華嚴》前面也講過好幾遍。在這一品經裏面,前面也跟諸位說過,這也說了好幾個小時。就第六意識來看,第六識是分別,第七識是執著,這兩個就是講心。業是所造,心是能造,大乘教裏面教觀「並皆速滅」,速是快速,滅是消失,念頭才起,立刻就消失。所以我們現在看這些相,幻相!不是真的。前一秒鍾跟後一秒鍾我這個身體不是同一個身體,前一秒鍾已經滅了,後一秒鍾是又新生的,我們看到好象是一樣的。一般在大乘教,大乘教教這淺顯的、初學,佛還講相續,這是相續相。我們常常用電影,我常常用這個做比喻,電影放映機裏面的底片,你看一張接一張,相續相。給你講真的,真的沒有相續,真的是遷流生滅,前面那個相滅了,後面這個又生了,不是像電影的放映機後面有那個膠卷,那個膠卷真的是相續。我們法性、法相都沒有這個帶子在那裏轉,沒有。所以給你講真的生滅遷流,哪來的相續!

  

  爲什麼前面這個相滅掉,後面生的它會很接近?這裏有個道理,因果不空。性相的生滅絕對沒有相續,因果有,這是我們常講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因果有轉變,因會變成果,果會變成因,有轉變,有相續,有循環。這叁種現象,這是因果的現象,所以說不空。但是從性跟相上來講,決定是了不可得。心能現,相所現,能所都是剎那生滅。我們用《仁王經》,《仁王經》是世尊的方便說。《仁王經》上講生滅的速度,一剎那九百生滅。講一彈指,我們從一彈指來算,這個彈指我們一秒鍾可以彈四次,四乘六十;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,我們從四乘六十乘九百,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,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。這佛的方便說,不是真的,真的怎麼?比這個還要快。

  

  我跟諸位做過詳細報告,真的實在講那個生滅速度之快不可思議。我們用數字來講大家有個概念,是億萬分之一秒,不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。億萬分之一秒,你怎麼知道它是生滅的?它太快了。就像我們現在看電影,電影裏面那個放映機的鏡頭開關一秒鍾二十四次,二十四次我們就以爲它很逼真了,我們就有的時候不知道它是假的。現在是億萬分之一秒,一秒鍾當中有一個億、兩個億的生滅,你怎麼會知道?所以這是經上佛常講的「並皆速滅」。心,確實它會現相,那個現相太快了,但是它前一個相滅掉之後,後面一個相又生了,前面一個相跟後面一個相絕對不是相同的,有相似不是相續。但是佛也常常講相續。講相續,對初學講的;講真實話,法身菩薩,法身菩薩他知道。在十法界裏頭,佛講的是權教;在一真法界,佛講的是實教,真實的,如來親證的境界。法身大士逐漸逐漸也都證得了。

  

  這第四首偈教我們觀法、觀性不可得,所以你就不分別了,你就不執著了。我們今天爲什麼分別執著放不下?不知道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真的透徹、真的明白了,叫你執著你都不會執著。爲什麼?執著不到。念頭還沒有起來,已經都生滅掉了,根本就不存在。六百卷《般若》佛講了二十二年,我讀了之後做一個總結,我總結十二個字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如果我們的業障習氣太重,就是自私自利念頭太重,什麼都想占有,什麼都想控製,你常常念這一句話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這四句話也是《般若心經》的總結。《般若心經》很好,玄奘大師翻譯的,兩百六十個字,是六百卷《大般若》的總結。它還有兩百六十個字,我把它總結十二個字,更簡單!你就常常記住這一句,常常念著這一句,自然就看淡了。

  

  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,你看破了。看破,自自然然就放下,于一切人事物不再有控製的念頭,不再有占有的念頭,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隨緣!有人想得很多:我明天生活,我要是沒有衣服穿,沒有飯吃,沒有地方住,怎麼辦?你想錯了,明天還沒有來,明天還遠之遠矣。佛給我們說,一切衆生在這個世間,這前天也講過人生酬業!連《了凡四訓》裏面講的孔先生算命,你看把一個人一生都算得那麼准確,這是說明什麼?命裏有的一定有,命裏沒有的你得不到,不能強求。這你就放心了。我明天有沒有得吃?我有這一分福分,明天自然有,操什麼心?這裏頭有大學問,這裏頭有真理!所以你參透了,你自然就放下。

  

  我們今天當然最大的禍患、病根,乃至于招感來的劫難,都是看不破,都是放不下。看不破是迷,放不下是煩惱。迷是無明,煩惱就是見思、塵沙,都是由于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所以我記得我以前講過,心是虛空法界,身是剎土衆生,這真話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一真法界,法性、法身。法性是能現,法身是所現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能現所現都不可得,都是畢竟空,都是無所有。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明了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請看第四首,清涼大師《疏》最後這一段,「前問意雲,衆生既空,雲何如來隨其身化」,這是文殊菩薩問的。我們要記住,問的意思我們懂得,大乘教上講衆生既空,衆生既然空了,爲什麼諸佛如來還要隨其身,這個隨其身是隨衆生身的教化,應以什麼身得度,佛就化什麼身。這一句問得好不好?你仔細去觀察「衆生既空,雲何如來隨其身化」,你問問,你空了沒有?空了哪裏還有這個念頭?這一句話還不是分別執著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沒有空!所以諸佛菩薩才應化。果然要是空了,應化這個事情就沒有了。所以這個地方解釋也很好。這下面接著。

  

  

  「今釋意雲」,現在解釋這個意思,「以彼不知身本空寂,教如是觀,故說如來隨衆生身而教化也」。這是什麼東西不空?妄想分別執著不空。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什麼?因果。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,我們把它歸納這講六個字,一切諸法的性、相、理、事、因、果。性是心性,能現的,相是所現的,都不可得、都是空的;理也是空的,事也是空的,因果不空。這我們常講的,阿賴耶裏面含藏的習氣種子(唯識裏面稱種子,也有講習氣),這個種子習氣它不滅,遇到緣它就起現行,這個現行就是果報,所以叫因緣果。這個東西麻煩,必須要看破,必須要放下,你才能真正得到解脫,你真正能得自在。這個事情,佛菩薩雖然慈悲幫不上忙。中國諺語所謂「解鈴還須系鈴人」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是你自己起心動念,不是別人,沒有別人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