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我第一个跟出家人接触的。他老人家就告诉我,我问他修行的方法,他教我六个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到以后深入经藏,才晓得他老人家真了不起,头一天、头一句话就把这个统统教给我。佛法的修行没有别的,就是这两句「看破,放下」。看破帮助放下,放下帮助看破,就是这两法相辅相成,辗转循环,从初发心到如来地。所以我教人,现在你要放下,放下什么?放下执着,一步一步的来。执着放下了,再放下分别;分别放下了,再放下妄想。要想这三个统统一齐来,做不到,那是上上根人,我们决定做不到。像惠能大师那样,那行!他是三个一齐放下,所以他得到清净心,知道本来无一物。本来无一物就是万法皆空,就是《般若经》上所讲的「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。他是三个都放下,我们做不到。
无量劫来熏习的烦恼习气,总得慢慢来。从哪里开始?先从执着,执着是最严重的。执着里头,尤其是成见,我们常讲某人成见太深。执着自己的成见就不能够随顺别人,不能随顺,一定跟别人起冲突;起冲突,那就决定免不了要结冤仇,就变成对立,麻烦大!不可以。你能放下自己的成见,什么都好,随缘。对我伤害,无所谓,我们只要什么?他这种想法做法对社会、对众生、对圣教没有严重的伤害或者是障碍,都好!如果有严重的,我们就劝告,劝告不听,那也只能随缘。这是什么?众生的业力,我们要知道。业力不可思议,他应当要受这个果报。菩萨在那里看到,不是没有慈悲心,菩萨真的大慈大悲,为什么不来救?为什么让你受?这个道理你要懂。菩萨来救你的时候,你这个业报没消掉,业障来还是要消,那菩萨不如在旁边站到,看到你消。消尽了,他就来,来帮助你,这就对了。
你造的业,你怎么能不受报?哪有这种道理!佛在经上说,假使所作业,百劫、千劫都不会消失,都还存在那里。到什么时候因缘具足,它就起现行,果报就现行。这种道理,只有佛那样的智慧、那样的德能才能看得清楚,才能讲解得清楚。因缘遇会时,果报自然现前。所以是这么个原因、这么个道理,不是佛不慈悲。佛看到你受报,看到你造业,看到你受报,等到报尽的时候,你真的回头、真的觉悟,佛就来帮你忙。所以「佛不度无缘之人」,你的缘没有成熟,想帮帮不上,这个道理不能不懂,我们也不能不学。
所以我们自己在受果报的时候,了解这个道理,受果报的时候,甘心情愿、欢欢喜喜的接受,没有一点怨恨,这个业就消了,消得好快!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,他受这个果报,他不甘心、不情愿,怨天尤人,不但业没消掉,还再增长,将来再受比这个更痛苦。这没法子!「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」,这众生的业力,《地藏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业力很大,能敌须弥。所以晓得万法都是虚妄的,毕竟空,不可得。
『不起心分别』。你看看前面这三句讲的是看破,后面这一句是放下。你要不看破,你怎么肯放下?众生放不下,不是别的,对于事实真相没看清楚。看清楚之后,不需要你讲(你还要劝他放下),他自然就放下。不起心,不动念,不分别,不执着,这个时候一切法皆空,一切法无所有,一切法不可得。只要你放下,你就入佛的境界。佛跟凡夫没有别的,差别就在此地,佛是彻底放下,凡夫不肯放下。菩萨虽然放下,不彻底、不究竟。一般菩萨执着放下了,分别放下了,起心动念没放下,所以他还没成佛,起心动念放下就成佛了。没有别的,放下而已!
世间学问也不例外,孟夫子教人,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,也是讲放下。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五欲六尘的贪着,放下贪瞋痴慢,为什么?这些是严重烦恼,这个烦恼是障碍你的智慧,你智慧不能现前;障碍你的德能,你的德行透不出来,你的能力不能现前。我们现在一般讲的智慧、品德、技能,这个东西是严重障碍!如果你能够真的放下,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现前。为什么放不下?没看破,不知道事实真相。要想看破,最好的方法读经,跟佛菩萨、跟圣贤人学习,听听他们所说的,看看他们所做的。你在这个地方细心观察,你就会开智慧,你就会觉悟。
这一段清凉大师很慈悲,都给我们注了不少,我们把他的注子念念。第一段我们这里讲过了,可是还是念一遍,「以身观身,既明见自身二我皆空」,就是人我不可得,法我也不可得。相宗《百法明门》就是讲这个意思。这一部论典的中心,你看《百法》它分两个部分,前面是讲百法,后面是讲二空。百法通达明白了,你就晓得人我空,法我空。所以《百法明门》这部论,只解释佛在经上讲的一句话「一切法无我」。把一切法归纳成一百法,一百法你统统明白之后,无我。无我就是两种,一种人无我,一种法无我,这是二我皆空。从这个地方我们再推论,从身不可得再一推论出去知道一切万法皆是虚妄,「则知万法皆是虚妄」。
「此观亦寂」,不但你所观的是空寂的,能观之智也不可得,你就不会起心动念了。十法界里面的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还有佛。十法界里面的佛,在中国佛教里面讲的藏教佛。天台宗把佛法分为四教,叫藏通别圆。藏教是小乘,通教是通小乘,通大乘;藏教的佛不是真佛,通教的佛也不是真佛,十法界里面的佛,没有超越十法界,这我们不能不知道。为什么他不是真佛?他就是「观」没舍掉,不容易!我舍掉了,知道我是假的不是真的,不执着。法舍掉了,一切万法皆空,所以在一切万法里面,绝对不会执着,绝对不会分别,但是那个能观之智他没放下。能观之智还是属于起心动念,所以他是十法界里面的佛。
如果说别教的佛、圆教的佛,那是一真法界。别教的佛在圆教里面称法身菩萨、法身大士,他超越十法界,他住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修什么?就是把起心动念舍掉。起心动念有粗细不同,这里头分为四十一个等级,就是起心动念把它分为四十一个等级,放下一个等级,他就提升一层。我们讲四十一品无明,无明就是起心动念,愈是到最高的就愈微细,极其微细的无明,等觉菩萨。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断掉了,他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。所以在大乘教里面,祖师大德常讲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。天台大师讲佛,讲六即佛,这我们不能不知道。见性成佛,在六即佛里头成的是什么佛?叫分证即佛,就是我们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法身大士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证即佛,他不是圆满的。所以从圆教初住到等觉都是分证即佛。
四十一品无明断尽,那就成为究竟佛果,究竟即佛,无上正等正觉;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是正等正觉;十法界里面,声闻也好,缘觉也好,菩萨也好,佛也好,统统属于正觉。用天台这个说法,大家就好懂,正觉不是正等正觉,正等正觉要破一品无明,超越十法界才叫正等正觉。所以正等正觉的人住一真法界,不住十法界。这些常识不能不知道。因为正等正觉他已经在「能观」那个观照上下功夫,要把那个放下。所以他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做这个功夫。
这个小字是注解,诸位自己去看就可以。我们看《疏》,《疏》就是大字。「若作念处释者,内身拣于外器,及他身故」,这是用四念处来解释。四念处解释内身是自己,我们自己以外的,那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。生活环境里面我们所看到的物质世界,山河大地,这些动物、植物,在佛法叫器世界。外是身外,我们身外的这个环境。及他身,他身是指所有一切动物。我自己身不可得,人我不可得,法我不可得。那我们也就晓得外面的世界环境、山河大地,它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,万法皆空!别人的身,所有一切动物的身,没有一个是例外的,这是善观察。接着说。
「念处有二,一通,二别。通则身等皆无我等,别则观法无我,今是通也」。通是大乘说的,别是小乘说的。大乘说的这个意思深,范围广,大乘人智慧比小乘高。「复有二种,一小,二大」,小就是小乘,大就是大乘。「此中是大」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是大乘。大乘,「观身性相同虚空故,空无二我,谁是我言,已兼二我」。这个二我就是人无我跟法无我。大乘是直接就观,不需要分析。你看小乘「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」,心就是念头,念头前念灭后念生,真的是昼夜都不断的。你睡了觉,身体是休息了,你的念头没有休息,你还会作梦。梦从哪里来?念头还在,它会现相。你一生天天作梦,我想从来没有做过相同的梦。你才晓得这个念头的复杂,你没有法子控制,自自然然它就起来。所以梦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在你不能控制之下它起现行。
末后「观法无我」,从这个地方慢慢体会,体会到人我空,法我空,二空二无。这个观察跟大乘比,没有大乘那么善,善是善巧,没有大乘善巧,就显得笨拙。大乘不需要这么啰嗦,直截了当观身性相同虚空故。大乘人知道相从哪里来的,相从性变现出来的,性是体,性它不是物质,相是物质;性不是物质,性是心性。心性在哪里?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是,无时不在。这是自己的真性,也是一切众生的真性,一切众生同一个真性。
佛法里头说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无畏亦然」,这几句话说得好!虚空法界剎土众生依正庄严,从哪里来的?心现的。心是体,哲学里面讲一切万有的本体,这个本体不是心也不是物。所以佛法里面讲「心」,心有很多种讲法。大乘教里面讲心,讲真心,我们今天讲不是心,不是妄心。我们思惟想象当中那个心都是妄心。真心?真心我们想象不到的,它没有任何形色,它不是物质,你见不到,你听不到,你也闻不到。我们六根,眼耳鼻舌身都接触不到,意,意是想,你也想不到。所以六根对它都不起作用,但是六根对妄心起作用。为什么?因为六根是从妄心变现出来的,所以它跟它起作用,跟真心不起作用。
所以我们今天讲心,讲物,心跟物如果用唯识的方法来讲比较好懂。唯识里面讲的心心所(八识五十一心所)各有四分。这个四分是「相分,见分」;相分是物质,见分就是精神,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心,一般世间人讲的心。见分是什么?就是分别执着妄想,我们把这个东西当作心。我们讲精神、讲物质(讲心,讲物),都是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的见分跟相分。见分跟相分从哪里来的?同源,自证分来的。「自证分」就是讲的真心,是我们缘不到的,无法想象。所以佛经上讲不可思议!说不出来也想不到。有没有?有。它是宇宙的本体,它是宇宙的根源。你能不能知道?能,能证知。所以还有一个叫「证自证分」,证自证分就是此地讲的观慧,就是真心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。这个般若智慧不是外来的,不是你修来的,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,这个东西证明,它能够观照到证明就是真心。所以证自证分跟自证分它是可以互证的。怎么知道有一个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?自证分知道,可以证实它。而证自证分证实自证分的存在。它都不是形相,都不是我们今天六道凡夫心目当中讲的心与物。心跟物都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。这个道理很深,大乘教里头讲得很透彻,我们不能不佩服。
佛法最殊胜的不是说给我们讲明白,我们听懂了,这个不算数,你要亲证才算数。你要是只有解没有证,你还是凡夫,你出不了六道轮回,一定要亲证。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最殊胜的、最重要的,就是要教我们明了之后要做到。做不到,不是你自己的,做不到是别人的。你讲经说法参考许许多多人的注解,看到许许多多人的讲法,道听涂说!听人家讲的,自己懂不懂?不懂,一窍不通。你自己怎么会得受用?古圣先贤所讲的,譬如经里面讲的这些注解,注解是什么?是他自己亲证的,他的心得提供给我们做参考。菩萨造论,论是注解经的。祖师大德给这些经论做的注解,是他们自己依教奉行的心得报告。这个东西你要懂。你自己没有真修行,没有真功夫,没有真的见地,你没有心得,你讲什么?怎么讲都是别人的,没有一句是自己的。这样学佛学几十年,什么也没得到,都是在文字表面皮毛上打转,一毫一厘都没有契入,这叫真可惜!
我们今天想契入,从哪里下手?从《弟子规》下手,没有第二个办法。我们佛门里头也有一本《弟子规》,是什么?叫《十善业道》,《十善业道经》是佛门的《弟子规》。为什么我今天不用《十善业道》要用《弟子规》?《十善业道》太深,《弟子规》是《十善业道》的基础,有《弟子规》就能够入《十善业道》。换句话说,《十善业道》是个纲领,《弟子规》是细目。这十条怎么落实,《弟子规》就详详细细给你讲清楚。所以说《弟子规》是《十善业道》的详细解说,《十善业道》是《弟子规》的纲领。它这个纲领,前面一半是《弟子规》的纲领,后面一段就太高深,真的把它发扬光大了。
所以佛法的修学,你要是不在这上下功夫,你什么都得不到。为什么我会这样肯定的说?世尊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净业三福里头讲得好,讲得很清楚。净业三福是「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」,这句话太重!三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修行成佛的,都是以这个为基础。三福头一条里面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由此可知,原来净业三福头一条就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通大小乘,通一切佛法。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这里学起。我们今天为什么从十善业道没有办法成就,要从《弟子规》?因为古时候无论在家出家,从小《弟子规》不是学校教的,《弟子规》是父母教的,是家教,不是学校。在我们佛门,你受三皈五戒学佛了,佛门是十善业道,所以他已经有《弟子规》的基础,容易成就。
现在我们为什么学不成功?学十善业道也没有办法成就?做不到!什么原因?没有《弟子规》,你要做一定要从《弟子规》做起。所以我对于这个小册子这么样的强调,这么样的重视,你要知道原因所在。我明年就八十岁,我一生修学的心得,我所体会到的,我所看到的,修行的步骤太重要了。今天不管你学佛多少年,你出家多少年,你是什么地位,你真正想成就,还是从《弟子规》下手。除这个之外,没有第二条路好走,所以我才这么样的强调,这么样的重视。
如果我们把《弟子规》认真好好的学个一年、二年,你再接着修《十善业道》,轻而易举,不难。你《十善业道》能够做到,那你就是佛教经典里面,你看常常翻开世尊在这里赞叹的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你就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你没有十善业道,善男子、善女人没有你的分,你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你们想想对不对?然后你才想到这个事情重要,不能不干。我们这一首偈的意思还没有讲完,现在时间到了,明天我们接着再说。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五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