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我第一個跟出家人接觸的。他老人家就告訴我,我問他修行的方法,他教我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到以後深入經藏,才曉得他老人家真了不起,頭一天、頭一句話就把這個統統教給我。佛法的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這兩句「看破,放下」。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,就是這兩法相輔相成,輾轉循環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。所以我教人,現在你要放下,放下什麼?放下執著,一步一步的來。執著放下了,再放下分別;分別放下了,再放下妄想。要想這叁個統統一齊來,做不到,那是上上根人,我們決定做不到。像惠能大師那樣,那行!他是叁個一齊放下,所以他得到清淨心,知道本來無一物。本來無一物就是萬法皆空,就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他是叁個都放下,我們做不到。
無量劫來熏習的煩惱習氣,總得慢慢來。從哪裏開始?先從執著,執著是最嚴重的。執著裏頭,尤其是成見,我們常講某人成見太深。執著自己的成見就不能夠隨順別人,不能隨順,一定跟別人起沖突;起沖突,那就決定免不了要結冤仇,就變成對立,麻煩大!不可以。你能放下自己的成見,什麼都好,隨緣。對我傷害,無所謂,我們只要什麼?他這種想法做法對社會、對衆生、對聖教沒有嚴重的傷害或者是障礙,都好!如果有嚴重的,我們就勸告,勸告不聽,那也只能隨緣。這是什麼?衆生的業力,我們要知道。業力不可思議,他應當要受這個果報。菩薩在那裏看到,不是沒有慈悲心,菩薩真的大慈大悲,爲什麼不來救?爲什麼讓你受?這個道理你要懂。菩薩來救你的時候,你這個業報沒消掉,業障來還是要消,那菩薩不如在旁邊站到,看到你消。消盡了,他就來,來幫助你,這就對了。
你造的業,你怎麼能不受報?哪有這種道理!佛在經上說,假使所作業,百劫、千劫都不會消失,都還存在那裏。到什麼時候因緣具足,它就起現行,果報就現行。這種道理,只有佛那樣的智慧、那樣的德能才能看得清楚,才能講解得清楚。因緣遇會時,果報自然現前。所以是這麼個原因、這麼個道理,不是佛不慈悲。佛看到你受報,看到你造業,看到你受報,等到報盡的時候,你真的回頭、真的覺悟,佛就來幫你忙。所以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,你的緣沒有成熟,想幫幫不上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,我們也不能不學。
所以我們自己在受果報的時候,了解這個道理,受果報的時候,甘心情願、歡歡喜喜的接受,沒有一點怨恨,這個業就消了,消得好快!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,他受這個果報,他不甘心、不情願,怨天尤人,不但業沒消掉,還再增長,將來再受比這個更痛苦。這沒法子!「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」,這衆生的業力,《地藏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業力很大,能敵須彌。所以曉得萬法都是虛妄的,畢竟空,不可得。
『不起心分別』。你看看前面這叁句講的是看破,後面這一句是放下。你要不看破,你怎麼肯放下?衆生放不下,不是別的,對于事實真相沒看清楚。看清楚之後,不需要你講(你還要勸他放下),他自然就放下。不起心,不動念,不分別,不執著,這個時候一切法皆空,一切法無所有,一切法不可得。只要你放下,你就入佛的境界。佛跟凡夫沒有別的,差別就在此地,佛是徹底放下,凡夫不肯放下。菩薩雖然放下,不徹底、不究竟。一般菩薩執著放下了,分別放下了,起心動念沒放下,所以他還沒成佛,起心動念放下就成佛了。沒有別的,放下而已!
世間學問也不例外,孟夫子教人,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,也是講放下。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的貪著,放下貪瞋癡慢,爲什麼?這些是嚴重煩惱,這個煩惱是障礙你的智慧,你智慧不能現前;障礙你的德能,你的德行透不出來,你的能力不能現前。我們現在一般講的智慧、品德、技能,這個東西是嚴重障礙!如果你能夠真的放下,你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智慧德相現前。爲什麼放不下?沒看破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要想看破,最好的方法讀經,跟佛菩薩、跟聖賢人學習,聽聽他們所說的,看看他們所做的。你在這個地方細心觀察,你就會開智慧,你就會覺悟。
這一段清涼大師很慈悲,都給我們注了不少,我們把他的注子念念。第一段我們這裏講過了,可是還是念一遍,「以身觀身,既明見自身二我皆空」,就是人我不可得,法我也不可得。相宗《百法明門》就是講這個意思。這一部論典的中心,你看《百法》它分兩個部分,前面是講百法,後面是講二空。百法通達明白了,你就曉得人我空,法我空。所以《百法明門》這部論,只解釋佛在經上講的一句話「一切法無我」。把一切法歸納成一百法,一百法你統統明白之後,無我。無我就是兩種,一種人無我,一種法無我,這是二我皆空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再推論,從身不可得再一推論出去知道一切萬法皆是虛妄,「則知萬法皆是虛妄」。
「此觀亦寂」,不但你所觀的是空寂的,能觀之智也不可得,你就不會起心動念了。十法界裏面的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還有佛。十法界裏面的佛,在中國佛教裏面講的藏教佛。天臺宗把佛法分爲四教,叫藏通別圓。藏教是小乘,通教是通小乘,通大乘;藏教的佛不是真佛,通教的佛也不是真佛,十法界裏面的佛,沒有超越十法界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爲什麼他不是真佛?他就是「觀」沒舍掉,不容易!我舍掉了,知道我是假的不是真的,不執著。法舍掉了,一切萬法皆空,所以在一切萬法裏面,絕對不會執著,絕對不會分別,但是那個能觀之智他沒放下。能觀之智還是屬于起心動念,所以他是十法界裏面的佛。
如果說別教的佛、圓教的佛,那是一真法界。別教的佛在圓教裏面稱法身菩薩、法身大士,他超越十法界,他住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修什麼?就是把起心動念舍掉。起心動念有粗細不同,這裏頭分爲四十一個等級,就是起心動念把它分爲四十一個等級,放下一個等級,他就提升一層。我們講四十一品無明,無明就是起心動念,愈是到最高的就愈微細,極其微細的無明,等覺菩薩。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掉了,他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所以在大乘教裏面,祖師大德常講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天臺大師講佛,講六即佛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見性成佛,在六即佛裏頭成的是什麼佛?叫分證即佛,就是我們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大士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,他不是圓滿的。所以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都是分證即佛。
四十一品無明斷盡,那就成爲究竟佛果,究竟即佛,無上正等正覺;這四十一位法身菩薩是正等正覺;十法界裏面,聲聞也好,緣覺也好,菩薩也好,佛也好,統統屬于正覺。用天臺這個說法,大家就好懂,正覺不是正等正覺,正等正覺要破一品無明,超越十法界才叫正等正覺。所以正等正覺的人住一真法界,不住十法界。這些常識不能不知道。因爲正等正覺他已經在「能觀」那個觀照上下功夫,要把那個放下。所以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做這個功夫。
這個小字是注解,諸位自己去看就可以。我們看《疏》,《疏》就是大字。「若作念處釋者,內身揀于外器,及他身故」,這是用四念處來解釋。四念處解釋內身是自己,我們自己以外的,那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。生活環境裏面我們所看到的物質世界,山河大地,這些動物、植物,在佛法叫器世界。外是身外,我們身外的這個環境。及他身,他身是指所有一切動物。我自己身不可得,人我不可得,法我不可得。那我們也就曉得外面的世界環境、山河大地,它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,萬法皆空!別人的身,所有一切動物的身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,這是善觀察。接著說。
「念處有二,一通,二別。通則身等皆無我等,別則觀法無我,今是通也」。通是大乘說的,別是小乘說的。大乘說的這個意思深,範圍廣,大乘人智慧比小乘高。「複有二種,一小,二大」,小就是小乘,大就是大乘。「此中是大」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是大乘。大乘,「觀身性相同虛空故,空無二我,誰是我言,已兼二我」。這個二我就是人無我跟法無我。大乘是直接就觀,不需要分析。你看小乘「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」,心就是念頭,念頭前念滅後念生,真的是晝夜都不斷的。你睡了覺,身體是休息了,你的念頭沒有休息,你還會作夢。夢從哪裏來?念頭還在,它會現相。你一生天天作夢,我想從來沒有做過相同的夢。你才曉得這個念頭的複雜,你沒有法子控製,自自然然它就起來。所以夢是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在你不能控製之下它起現行。
末後「觀法無我」,從這個地方慢慢體會,體會到人我空,法我空,二空二無。這個觀察跟大乘比,沒有大乘那麼善,善是善巧,沒有大乘善巧,就顯得笨拙。大乘不需要這麼啰嗦,直截了當觀身性相同虛空故。大乘人知道相從哪裏來的,相從性變現出來的,性是體,性它不是物質,相是物質;性不是物質,性是心性。心性在哪裏?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是,無時不在。這是自己的真性,也是一切衆生的真性,一切衆生同一個真性。
佛法裏頭說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這幾句話說得好!虛空法界剎土衆生依正莊嚴,從哪裏來的?心現的。心是體,哲學裏面講一切萬有的本體,這個本體不是心也不是物。所以佛法裏面講「心」,心有很多種講法。大乘教裏面講心,講真心,我們今天講不是心,不是妄心。我們思惟想象當中那個心都是妄心。真心?真心我們想象不到的,它沒有任何形色,它不是物質,你見不到,你聽不到,你也聞不到。我們六根,眼耳鼻舌身都接觸不到,意,意是想,你也想不到。所以六根對它都不起作用,但是六根對妄心起作用。爲什麼?因爲六根是從妄心變現出來的,所以它跟它起作用,跟真心不起作用。
所以我們今天講心,講物,心跟物如果用唯識的方法來講比較好懂。唯識裏面講的心心所(八識五十一心所)各有四分。這個四分是「相分,見分」;相分是物質,見分就是精神,這是我們今天講的心,一般世間人講的心。見分是什麼?就是分別執著妄想,我們把這個東西當作心。我們講精神、講物質(講心,講物),都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裏面的見分跟相分。見分跟相分從哪裏來的?同源,自證分來的。「自證分」就是講的真心,是我們緣不到的,無法想象。所以佛經上講不可思議!說不出來也想不到。有沒有?有。它是宇宙的本體,它是宇宙的根源。你能不能知道?能,能證知。所以還有一個叫「證自證分」,證自證分就是此地講的觀慧,就是真心裏面本有的般若智慧。這個般若智慧不是外來的,不是你修來的,是你自性裏頭本來有的,這個東西證明,它能夠觀照到證明就是真心。所以證自證分跟自證分它是可以互證的。怎麼知道有一個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?自證分知道,可以證實它。而證自證分證實自證分的存在。它都不是形相,都不是我們今天六道凡夫心目當中講的心與物。心跟物都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。這個道理很深,大乘教裏頭講得很透徹,我們不能不佩服。
佛法最殊勝的不是說給我們講明白,我們聽懂了,這個不算數,你要親證才算數。你要是只有解沒有證,你還是凡夫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,一定要親證。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最殊勝的、最重要的,就是要教我們明了之後要做到。做不到,不是你自己的,做不到是別人的。你講經說法參考許許多多人的注解,看到許許多多人的講法,道聽塗說!聽人家講的,自己懂不懂?不懂,一竅不通。你自己怎麼會得受用?古聖先賢所講的,譬如經裏面講的這些注解,注解是什麼?是他自己親證的,他的心得提供給我們做參考。菩薩造論,論是注解經的。祖師大德給這些經論做的注解,是他們自己依教奉行的心得報告。這個東西你要懂。你自己沒有真修行,沒有真功夫,沒有真的見地,你沒有心得,你講什麼?怎麼講都是別人的,沒有一句是自己的。這樣學佛學幾十年,什麼也沒得到,都是在文字表面皮毛上打轉,一毫一厘都沒有契入,這叫真可惜!
我們今天想契入,從哪裏下手?從《弟子規》下手,沒有第二個辦法。我們佛門裏頭也有一本《弟子規》,是什麼?叫《十善業道》,《十善業道經》是佛門的《弟子規》。爲什麼我今天不用《十善業道》要用《弟子規》?《十善業道》太深,《弟子規》是《十善業道》的基礎,有《弟子規》就能夠入《十善業道》。換句話說,《十善業道》是個綱領,《弟子規》是細目。這十條怎麼落實,《弟子規》就詳詳細細給你講清楚。所以說《弟子規》是《十善業道》的詳細解說,《十善業道》是《弟子規》的綱領。它這個綱領,前面一半是《弟子規》的綱領,後面一段就太高深,真的把它發揚光大了。
所以佛法的修學,你要是不在這上下功夫,你什麼都得不到。爲什麼我會這樣肯定的說?世尊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淨業叁福裏頭講得好,講得很清楚。淨業叁福是「叁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這句話太重!叁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修行成佛的,都是以這個爲基礎。叁福頭一條裏面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由此可知,原來淨業叁福頭一條就是十善業道,十善業道通大小乘,通一切佛法。學佛從哪裏學起?從這裏學起。我們今天爲什麼從十善業道沒有辦法成就,要從《弟子規》?因爲古時候無論在家出家,從小《弟子規》不是學校教的,《弟子規》是父母教的,是家教,不是學校。在我們佛門,你受叁皈五戒學佛了,佛門是十善業道,所以他已經有《弟子規》的基礎,容易成就。
現在我們爲什麼學不成功?學十善業道也沒有辦法成就?做不到!什麼原因?沒有《弟子規》,你要做一定要從《弟子規》做起。所以我對于這個小冊子這麼樣的強調,這麼樣的重視,你要知道原因所在。我明年就八十歲,我一生修學的心得,我所體會到的,我所看到的,修行的步驟太重要了。今天不管你學佛多少年,你出家多少年,你是什麼地位,你真正想成就,還是從《弟子規》下手。除這個之外,沒有第二條路好走,所以我才這麼樣的強調,這麼樣的重視。
如果我們把《弟子規》認真好好的學個一年、二年,你再接著修《十善業道》,輕而易舉,不難。你《十善業道》能夠做到,那你就是佛教經典裏面,你看常常翻開世尊在這裏贊歎的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你就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你沒有十善業道,善男子、善女人沒有你的分,你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你們想想對不對?然後你才想到這個事情重要,不能不幹。我們這一首偈的意思還沒有講完,現在時間到了,明天我們接著再說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五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