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五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五五卷)

  

     诸位同修,大家过年好!今年年初我们将「问明品」也讲了一段,今天我们接着从教化甚深第四首,我们把经文念一段。

  

  【于身善观察。一切皆明见。知法皆虚妄。不起心分别。】

  

  念这首偈我有很深的感触。上一次我随印尼宗教访问团访问中国,时间虽然不是很长,我们受到中国热情的礼遇。这其间我们去游览万里长城,然后转到山东蓬莱,中国人都晓得蓬莱仙岛。这个时候正是冬天,在长城的沿途积雪还没化,我看看道路旁边的小河都结了很厚的冰。我们是从印尼雅加达出发到北京访问。雅加达是夏天,北京是冬天,而且气候很寒冷。蓬莱不但下雪,而且海风很大,所以我回来之后,还算不错,在香港住了三天,在新加坡也住了三天,回来之后,我们继续讲经。我记得好象讲了一个星期,我感觉到身体不适应,应当是在北方感受了一点风寒。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文『于身善观察』,深深体会到人身无常!这个身体非常的脆弱。

  

  在这么多年当中,我几乎是常常在旅行,但是旅行多半都是在北半球,所以只有时差,很少有温差。这一次旅行是从南到北,所以感受到大的温差,这是过去没有感受过的。我也是很小心、很谨慎,还是调养了这一阵子。在调养过程当中,我每天还是读经,确实体会到佛在经上讲「身命无常,国土危脆」。国土危脆,我们从这一次印尼所发生的地震、海啸,说明佛经上这句话,确确实实剎那之间,地震、海啸就把一个海岛摧毁。现在统计大概伤亡超过三十万人,这是剎那之间。听说这一次海啸,水的高度十公尺,那真叫排山倒海!速度是一小时五百公里,差不多跟一般普通的飞机飞行速度一样。所以这样的速度,如果海啸要是冲上陆地来,没有人能逃得过,它比我们汔车快多了,瞬间生命财产就没有。在佛法里面常说「共业所感」。共业里面还是有别业,有少数人还是在劫难当中安然无事。这些事实常常让我们想到圣贤人的教诲,特别是宗教经典里面的教诲,不管哪一个宗教,说法都非常接近,几乎都是相同的。

  

  人在这一生,我们有没有思惟过,我来到这个世间为什么?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,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?我这一生生在患难之中,中国在这个时候,清朝灭亡,民国初建,到处军阀割据,整个社会动乱不安。接着日本侵略中国,爆发八年抗战。七七事变的时候我十一岁,所以那八年天天在逃难,没有过过安宁的日子。十四岁失学,自己要去谋生,还要照顾母亲。所以我就想到我来到这个世间为什么?

  

  我接触佛教很晚,二十六岁在台湾,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。在这之前,我没有宗教信仰,可是我接触过伊斯兰教,接触过基督教,我对它们都有很好的印象。宗教总都是劝人为善。接触到佛法之后,才知道佛在经上说的,我多少年来找不到答案的问题,这佛经上一句话就解答清楚。佛说「人生酬业」。这句话不但是对人说的,对六道众生没有一个例外。你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?酬偿业报。这个事实真相很深,《华严经》里面讲得很透彻、很清楚。这要讲到什么?讲到人身从哪里来的?宇宙从哪里来的?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?这大学问!我们要不熟读经典,不知道事实真相。所以佛给我们说明六道众生是什么回事情,完全是秉过去生中,宿世你所造的善恶业感应变现出来的境界。

  

  所以《华严》说得好,一切诸法,这一切诸法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,虚空法界剎土众生,这是怎么回事情?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如果只有唯心所现,没有唯识所变,这个境界佛经上称它作一真法界,心现没有识变。什么叫识变?识就是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。一真法界里面,圣人、法身菩萨、诸佛如来他们没有妄想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所以只有心现没有识变,那个境界叫一真法界,他们的境界是真心。心里头有了妄想分别执着就不叫真心,妄心,你看真心就变成妄心。妄心就会把一真法界扭曲。

  

  一真法界像水一样,水放在一个圆形杯子里面,它现的相就是圆的;放在一个方的盒子里面,放在里面它就是方的。真心在十法界里头,随着众生的心念产生变化。在这地方诸位要记住、要细心去体会,水不管现什么形相,水有没有变?没有变,一真总归是一真,只是形相上有点扭曲,它的本质决定不变。真如随缘现十法界。十法界里面,四圣法界烦恼轻。四圣里面的佛、菩萨跟一真法界很接近,缘觉、声闻稍微远一点,还算不错。为什么?只有妄想,他们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。可是六道凡夫就不同,六道凡夫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。所以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乃至于声闻缘觉,不舍大悲(就是大慈大悲)常常应化在六道。

  

  可是虽说应化,应化也要有缘分,这是佛家常讲「佛不度无缘之人」。这些诸佛菩萨乃至于罗汉、辟支佛在因地的时候,像我们现在是在因地修行,是因地,欢喜跟一切众生结缘。这一点很重要,你跟众生结的缘多,结的缘广,你将来作了菩萨,作了佛,教化众生的机会就多,人缘多!如果不常常跟一切众生结缘,你成了佛,成了菩萨,没众生可度,你跟众生没有缘分。所以我们要想帮助一切众生,结缘很重要,与一切众生都有善缘。

  

  实在讲,佛家讲的「缘」范围很广泛,善缘、恶缘、法缘统统包括在其中。没有缘不行,一定要有缘分,恶缘也行。恶缘,那先要感恶报。譬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,佛当年在世示现住世七十九年,释迦牟尼佛是七十九岁圆寂的,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僧团里面还有一些,用现在的话来说叛逆的学生。经典上有记载,六群比丘,提婆达多带头。他们都是皈依释迦牟尼佛,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,到最后起来反对释迦牟尼佛,破坏僧团。这是怎么回事情?过去这些人跟释迦牟尼佛有恶缘,恶缘也得度。恶缘得度不在这一生,这一生把这个恶缘化解。

  

  你看他是种种方法陷害老师,这学生背叛老师、陷害老师、毁谤老师、侮辱老师,老师很欢喜,老师没有在意。为什么?老师清楚,过去生中恶缘化解了。如果老师还要发脾气,还要责怪他们,那这事情麻烦,这业缘不能化解。不但不能化解,而且还增长。这就是经论上常常给我们讲的,这个事情就会演变成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。那这是错误的。学生他们迷没有关系,他们造谣生事,毁谤、侮辱、陷害都没有关系,佛看了,笑笑!造这些罪业,他要受报,他将来要堕三途。一堕三途怎么样?堕三途,实际上来讲是消他的罪业。罪业消完之后,他就离开三途,再遇到佛,他就是佛的好弟子,就不会背师叛道了。可是这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,只有佛跟法身菩萨能看得清楚。这过程是必然要经历的。

  

  我们学佛,尤其是学习经教,对于这些教诲要特别留意。为什么?释迦牟尼佛已经给我们做示范,他那是真正大德!还有这些不如意的事情。我们在一生修学,在讲经教学这一生当中,像这些事情会不会遇到?很多,常常会遇到。遇到之后怎么办?想想释迦牟尼佛怎么处理的,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,千万可不能忘记。他毁谤我,我恨他,我要报复他,那就错了,那释迦牟尼佛这一招你没有学到。所以一定要想想,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用这么好的态度来回应?就是谚语也说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。

  

  我以善心对他,他还是找我的麻烦,这是什么原因?过去生中的怨结,不是这一生的,这一生我跟他没有过节,好象是无缘无故的,这一定要懂得因果通三世!过去宿世的怨结,这一生当中遇到,必然有这些现象。这些现象很好,它总是要发作,发作出来之后就没事了。我们对他还是一个感恩的心、尊敬的心。为什么?我们这边的业消了、化解了。业障消一分,智慧就长一分,德行就长一分,怎么不是好事?愈是大的伤害,那是叫你的德行智慧大幅度在这里提升,真的不是假的。如果你有一念不平、有一念怨恨,这问题没解决。不但是自己智慧不开,德行不能提升,而且这个业障还存在。既然存在,这一生过去了,来生后世遇到,还是要搞这个报应,你说如此多麻烦!如果不能够通达明了事实真相,对他起了怨恨心,冤冤相报就一世比一世严重,彼此双方都痛苦,这个事情不能不看破。

  

  佛教我们忍辱,他老人家真正做到了家!你看在修菩萨行的时候,做忍辱仙人,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。这个故事学佛的同学提起来都知道,那是多么大的侮辱、多么严重的伤害!忍辱仙人就是菩萨,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,他有没有怨恨?一点怨恨没有。不但没有怨恨,而且还发誓愿,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。真的不是假的,释迦牟尼佛成佛,第一个得度的是憍陈如尊者。憍陈如尊者的前世就是歌利王,佛说话兑现了。你看看憍陈如在世尊会下多么孝顺,怨结解开了。所以佛菩萨现身说法教导我们,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,了解事实真相,认真学习。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,我们心里头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没有丝毫怨恨。无论是人家用什么方式来对我,恶劣的行为对我,绝对没有丝毫怨恨。

  

  我常常劝同修们,跟一切人事物没有对立,这个重要;没有误会,他对我有误会可以,我对他没有误会;没有矛盾,在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忍让,这叫真正修行。修行功夫进步最快速的无过于与人相处。我们讲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你要想提升自己境界,人与人相处那提升得最快。中国圣人常说:你要会做人。这一句话说起来容易,里面的道理很深很深。要会做人,要懂得做人,做好人,做善人,做一个完全没有缺点的人;完全没有缺点是佛,那就不是普通人。世间圣人还不能做到这个地步,出世间的圣人才真正做到没有一丝毫缺陷。我们常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,那还是缺陷。

  

  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够深深体会到,我们到这个世间来,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五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