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四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五四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第二大段教化甚深,看第二答的这一段,长行:

  

  【时财首菩萨,以颂答曰。】

  

  这一句清凉大师把这里面甚深的义趣给我们说了很多,我们学教、弘教都必须要知道才能够契入境界。今天我们接着昨天《疏钞》里面的注解,「所化既空有不二,能化亦悲智不殊」。所化是说众生,众生非众生,空有不二。佛菩萨示现亦复如是,也没有例外的,所以这里讲能化亦悲智不殊,也就是悲智不二,诸佛如来与法身菩萨为我们所示现的。「不碍有而观空,方能入理,不动真而随化,方能究竟化他」。入理就是我们常讲的证得,证得什么?证得诸法实相。宇宙之间一切法,这一切法非空非有,空有不二,你在什么地方见空?你要有能力在有上观空,在空中观有,你就能契入了。空有、自他是一不是二。如果你要把它分做两桩事情来看,那你错了,那不是事实真相。

  

  所以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是不动真而随化。释迦牟尼佛在《梵网经》上告诉我们,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,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了。由此可知,释迦常常来,我们凡夫不认识。他来示现什么样子没有一定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决定是感应道交。那我们要问,众生有感,佛是不是真的来了?不能说来,也不能说不来,你说他真的来了或者真的没有来,都说错了,确确实实他不动真。真是法性、真是法身,确实没动,但是他能够随类化身。这个境界在《华严经》上讲「不思议解脱境界」。这个不思议解脱,我们一般人讲神通,大神通。佛告诉我们,这种能力我们每个人自己统统具足,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,我们今天的亏吃在这里。

  

  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是妄想,分别执着是严重的妄想,所以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。如来果地分别执着没有了、起心动念也没有了,心如止水如如不动,遍照法界;心水在不动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,遍法界虚空界它照得清清楚楚、照得明明白白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这一句「不动真而随化,方能究竟化他」,这一句我们要记住,因为我们的心还会起心动念,我们帮助别人不究竟,为什么不究竟?我们自己证的不究竟。虽然菩萨那个起心动念是非常微细,我们凡夫几乎不能觉察,但是菩萨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学佛不能不圆成佛道,一定要发大心、立大志,要成就究竟的果位,为什么?才能究竟化他。

  

  「众生不知此理,故流转无穷,今令众生悟如斯法,是则真实随化」。众生确确实实不知道这个道理、不知道事实真相,所以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、妄想分别执着,造种种业,受种种报,在这六道里头头出头没,永远不能够超越。凡是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大乘教的,见到大乘经的,接近过大乘三宝,无一不是宿世的善根。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,这一生你有机会又遇到了,遇到了能不能成就?那要看缘分,因虽然有,看缘具不具足。遇到真善知识、真正好的同参道友,往往一生有成就。这里面最难得的是念佛往生净土,《华严经》到末后文殊、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诸位想想这是什么样的气概,我们不能不重视、不能不留意。所以今令众生悟如斯法,这遇到《华严经》的人。是则真实随化,如来十随。「十随」,我们要把这些名相记住,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。

  

  底下这一句很重要,「非直十随不违空理,亦由此十,方契真空」。这个十随,文殊菩萨请教的第一句「众生非众生」,然后说出如来示现在十法界不离十随。十随不违空理,空理是非众生,众生非众生是一不是二。从理体上讲非众生,从事相上讲众生,理事不二,性相一如。所以末后这句话说得好,亦由此十,方契真空。真空在什么地方见?事上见,在相上见,那你是见到真的空,这就证明众生非众生是一不是二。

  

  「故净名云,当为众生说如斯法,是即真实慈也」。这是大师在此地引用维摩居士的一段话来证明,这是真实慈悲、真实的开示。《钞》里面引用这一段文,这是《维摩经》上的「观众生品」,维摩居士问文殊师利菩萨「云何观于众生」。文殊菩萨答言,「我观众生,如第五大」。诸位要晓得什么叫第五大,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大,五大是什么?讲第七情,佛在经上讲六情,七情是什么?佛经常讲十二入,他怎么十三入?说这些都是毕竟空。四大地、水、火、风,这是物质的现象。

  

  维摩菩萨说得很好,他接着问:要是这样,什么叫做慈?佛家是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维摩居士说「当为众生说如斯法」,这就是「真实慈也」。这个意思很深,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,可是我们不能不知道。知道有好处,知道,将来缘成熟了,你会放下,你会提升你自己的境界;如果不能放下,永远没有进步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乃至万法,就如《大般若经》上所说的「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从我们自己这个身体,我们现前的身心。所以同学们《心经》常常念,虽然常常念,你不能够随文入观;如果你每天念都能随文入观,那就好了,那你会有很大的进步,逐渐逐渐、自自然然你会看破,不必别人劝你,你会放下。你能够契入大乘的教理、契入诸法实相,这个时候你得真实受用。

  

  末后,清凉大师引用《大智度论》这一句话说,「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,不坏假名而说实相」。契入这个境界,怎么说都是对的;没有入这个境界,怎么说都是错的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一定自己要契入。佛法学习对我们凡夫来讲,尤其是中下根性的人,一定要懂得循序渐进。循序渐进,那就是大小乘教里头常说的,一定是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不能躐等,躐等不能成就。古时候是有少数不按这个规矩,像性宗宗门的一些大德们。我的老师告诉我,那种人不能学,学不得的,就像一般念书一样,那是天才儿童,我们是个普通儿童,一定要按部就班从基础扎根。实在讲上根利智这些人,过去生中他扎的根非常深厚,决不是这一生突然就显得这么聪明,不是的。我们到什么时候才有像他们这样的利根?肯定有那一天,不过不在这一世,好好的修,修个几生几世之后,我们的根性就大利,就这么个道理。

  

  学东西一定要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,不能躐等,不能乱了次序。夫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,从这里扎根。德行,我们今天选择《弟子规》第一门课,《十善业道经》第二门课,三皈五戒第三门课。你不在这上扎根,这个扎根是要真正落实,你才有用;如果不落实这就没用处,世出世间法费再多的心血、费再多的时间到最后都失败,根比什么都重要!如果你要发心教人,好事情,发心出来教人,圣贤事业,这不是普通人的事业。你看看你能够舍弃这个世间名闻利养,愿意过一种清苦的生活,为社会大众做榜样,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。这不是普通人,真正把名利看破了、利养看破了,这一生到这个世间要做一桩有意义的大事,这桩大事就是学圣贤、培养圣贤,你看这多有意义!

  

  你怎么能成就?必须不受这个世间一切诱惑,你才能做到。如何能够不受世间诱惑?你对于圣学的味道尝到了,佛家讲法味,你尝到了法味!儒家讲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那个悦是法味,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。一般人为什么尝不到?一般人舍不得离开五欲,财色名食睡,这个五欲是染污,把我们自性清净心障碍住、染污了,所以自性里面的好东西,无量的智慧德能透不出来。你能够把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、贪瞋痴慢能够放下一些,这个法味渐渐现前,随着你自己的修学,这个法味会愈来愈浓,到最后真的是欲罢不能。佛在经上讲得没错,只是世间人放不下他的染污,所以见不到自性的般若、德能、相好,见不到。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。看下面财首菩萨的偈颂第一首:

  

  【此是乐寂灭,多闻者境界,我为仁宣说,仁今应听受。】

  

  这个偈颂是五言颂,一句话五个字,四句是一首,文字虽然不多含义太深了,确实是教化甚深。清凉大师在《疏》里面「十颂分二」,这二就是两大段,这第一首就是一大段,后面九首是一大段,分别为我们解答十随,这一首是总说。「初一举法劝听,上半」。上半就是前面两句,「以人显法,已含答意」,这个意思藏在里头很深很深,前面文殊菩萨问的,其实这两句都已经答出来了。「上句体深,下句用广」,下句是第二句。

  

  第一句『此是乐寂灭』。「乐」是乐好、是爱好,是内心里面的喜悦,这不是外面的刺激,内心的喜悦。这是什么法?寂灭法,清净寂灭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讲得好,「即闻之寂,则闻无所闻,故无众生」,这个意思深。从这个地方,大乘教里面也给我们透露了一点消息,佛经有云「世尊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。佛在讲台上讲经说法,听众很多,每个人所听、所得到的、所受用的不一样。上根的人,这是讲上根人,上根人是什么人?法身菩萨,这不是普通人。上根人即闻之寂,则闻无所闻,故无众生。财首菩萨给我们说这首偈,我们做怎样的体会?我们体会不了这么深!这些年来,在大乘教里头我们也读了一些,换句话说,比起一般人多少是有一点深度,不过这深度不太深。

  

 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举下面的大经,「大经亦云,若知如来常不说法,是名具足多闻。即寂多闻,则善解药病,不碍随化」。即闻之寂,即寂多闻,这个话我们换个说法,大乘教里常讲:如来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;众生听而无听,无听而听。这是我们在大乘教里面常常听说的,这个意思也就够深了。如来有没有把法为我们显示出来?真的显示出来了,只是我们凡夫不会。为什么凡夫不会?凡夫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在作祟、在障碍,所以虽然听,常常听,不解如来真实义。开经偈里头说得好,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。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