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四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什麼人能解如來真實義?心地清淨,愈清淨,你聞法你體會得愈多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在這個世間爲我們示現,示現修行證果,然後出來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所謂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他老人家八十歲圓寂的。可是大乘教裏面又跟我們說,誰要是說世尊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,那叫謗佛。明明佛講經說法那麼久,爲什麼說沒有講經說法?這個注解裏頭有一句話很重要,「即寂多聞,則善解藥病,不礙隨化」,確實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來沒有給衆生說一句法,他所說的是什麼?看到衆生有病,教你怎麼樣對治,所以佛無有法與人。孔夫子他老人家說他一生述而不作,都是敘述前人的那些倫理道德、那些教誨,自己沒有創作、沒有發明,述而不作。釋迦牟尼佛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,在清涼大師《四十華嚴》的《疏》,清涼大師特別給我們說明釋迦牟尼佛在世也是述而不作。那佛講的是什麼?佛講的是古佛所說,不是自己講的。這些裏面都含著有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,即聞之寂,即寂多聞,都含著這個意思在裏頭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、要學習。

  

  再說佛菩薩教化一切衆生,一切衆生修行證果了,是佛菩薩給他的嗎?不是的,是他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。般若智慧本來具足的,萬德萬能本來具足的,無量相好也是本來具足的,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。佛教人就跟前面所說的,現在衆生是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佛菩薩在此地現身說法來幫助他,幫助他覺悟、幫助他回頭。將來他成菩薩、成佛了,依然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歸無所得。你不要以爲你真有得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哪有法可說?哪有法可聞?在這裏頭最重要的是「善解藥病」,這四個字重要,你善解衆生的病,你知道用什麼藥來對治他,你讓他藥到病除,他就恢複健康了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財首菩薩偈頌第一首的後面兩句:

  

  【我爲仁宣說,仁今應聽受。】

  

  這兩句話好懂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的,那就是學禮節。文殊菩薩所問的十隨,總而言之,這是「樂寂滅」。寂滅是大乘佛法裏面講的大涅槃的境界,這裏面沒有生滅,乃至于沒有一法對立,爲什麼?這個境界裏面宇宙是一體,正是所謂「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」,大小不二,前後不二,遠近不二,法身菩薩的境界!這就是一真法界、就是華藏世界、就是極樂世界。「多聞者境界」,這個多聞是指佛菩薩,佛菩薩聞而無聞,無聞而聞,這個境界我們凡夫無法理解。不入這個境界,怎麼個說法都是隔一層,諺語所謂是隔靴搔癢,總要親證才是屬你自己的境界。

  

  『我』是菩薩自稱,財首菩薩;『仁』,仁者,這個仁是稱文殊菩薩。菩薩稱爲仁者,這是最尊敬的仁慈的人。菩薩都是仁慈的人,起心動念想到自己,同時他就想到別人,自他不二。既然文殊菩薩問了,財首菩薩也很樂意的來說明,說明他自己現前學習的心得,他正在學這個法門,所以請他來給我們做說明。

  

  『仁今應聽受』,這句話很重要,「仁」是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難道不知道嗎?爲什麼還要囑咐文殊菩薩,你現在應該好好的聽,受是依教奉行。換句話說,「應聽受」叁個字,這裏面就包括了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你看這個意思多圓滿。文殊菩薩示現給我們做榜樣!菩薩教化衆生,應化在世間無不是以身作則,他自己做不到的,他不能講,講了沒人相信,所講的,自己一定統統都做到了。這裏有這麼一層意思在裏頭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在這裏看菩薩們的言語謙虛,彼此尊重、彼此恭敬。我們再看下面第二首:

  

  【分別觀內身,此中誰是我,若能如是解,彼達我有無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頭前一段是科。「後九頌,別答前問。文勢多含,略爲二釋。一者,一一別答。謂初叁」,就是第二、第叁、第四首,「答隨身」。「次」這是第五首,答「隨命」。「叁一頌」就是第六首,「答隨觀察」。四也有一首「答隨行及方便」。五有一首就是第八首,「答隨心樂及解」。六有一首就是第九首「答隨言論」,七有一首頌「答隨思惟,時通此九」。問隨其時,時是九種隨都有時節因緣。這是先把財首菩薩答複大意略說出來。

  

  下面第二首我們剛才念的,清涼說「謂依前五隨,答後四隨,亦時通于九,今依此消文」。這我們必須要記住,依前五隨,「隨其時,隨其命,隨其身,隨其行,隨其解」,這就前五。依前五答後四,後四「隨其言論,隨其心樂,隨其方便,隨其思惟觀察」,清涼就是依這種方式來給我們講解。現在我們先看前面這叁首偈。在這首裏頭,『分別觀內身,此中誰是我,若能如是解,彼達我有無』。這首是菩薩教我們「依隨何身時,隨其心樂,修其方便,思惟觀察」,這四個意思「遍于五段」。實在說菩薩爲我們大開方便之門,引導我們悟入諸法實相,他的教化就功德圓滿了。

  

  這首裏頭「分別觀內身」,清涼大師這個注解在後面,「今初叁頌」,就是第二、第叁、第四,這叁首頌。「若著我時,作界分別觀,分別觀身,皆無我故」。可是現在修行人沒有人用這種方法了,這是對于我執重的人。我執是嚴重的煩惱,我執不除,六道不能出,這個要懂得。佛在四念處裏面教我們,四念處是智慧觀察,「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」。你細心去觀察,觀察到最後你果然是豁然大悟,你把執著這個身是我就放下了。這在佛法裏頭雖然不是上乘功夫,可是受用不可思議!我執破了,他還有法執,你的果報超越六道,你會往生到四聖法界,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十法界裏面,還沒有出十法界,爲什麼?你的法執沒斷。我執斷了,法執沒斷,出不了十法界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修學,從初發心到圓滿佛果,諸位同學,那個修行只有兩個字「放下」而已。你爲什麼放不下?你沒看清楚;如果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了,肯定放下,你不可能不放下。這是教我們起步,起步要從這裏開始。

  

  清涼大師在這裏說「若著我時」,執著我。「作界分別觀」,這個界是什麼?十八界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這十八界,你細細觀察我們這一身具足十八界,哪一界是我?「分別觀身,皆無我故」。六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哪個是我?眼是我,那耳是不是我?如果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我,那你不就有六個我?我只有一個怎麼會有六個?沒有這個道理,這要細心去觀察,你要是觀察的時候,找不到我!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對這個十八界的身不執著了、隨緣了,所謂是「隨緣消舊業,莫更造新殃」。

  

  第二「若愛染身時,作念處觀,觀于內身,及心法故」。如果你對于你的身生了愛心,你很愛你的身,諸位想想這有什麼不好?在世間人來講未嘗不是好事,你愛惜自己的身體;但是在佛法上講不是好事,爲什麼?你愛戀這個身,你就出不了六道、出不了叁界。你爲什麼會愛它?你不了解它的真相。它的真相,用中國的話來說,道德,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則,不是人爲的,大自然的法則。只要你明白,明白就覺悟了。所以清涼大師在此地教我們作念處觀。念處可以斷染愛,斷這個習氣。觀身不淨,這個身有什麼可愛?叁天不洗澡,身上就臭了,氣味就聞不得。全身包括毛細孔都在排泄,排泄都是什麼?尿素,不是好東西!特別是在夏天流汗的時候,所排出來的全是尿素,這是身。觀受是苦,受是你的享受,你的享受是什麼?酸甜苦辣,又何況這個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,苦多樂少。

  

  人,心在道裏面會有樂,那是極少數的人心行跟道德相應,這裏頭有樂。以前我的老師教我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那個時候不懂!到以後慢慢的證實,這裏頭有樂。樂從哪裏來的?一心向佛。這很多同學知道,我至少有四十年沒看電視了,報紙、雜志統統都斷絕了,有什麼消息,有好心的同學,他們會從報紙、會從網路上節錄下來給我看。像最近有很多人節錄一些預言給我看。我要告訴同學,預言只可以做參考,不能信以爲真。這些預言有一個很大的好處,好處是什麼?我們聽到了、看到了,就能提起高度的警覺。要怎樣面對這個事實?斷惡修善,這個方法能化解災難。這是我看一些預言得到的受用。

  

  最好是在世界各地,我們志同道合的同學,每天在同一個時間一起來祈禱、來念佛。這個力量很大,無論我們居住在哪裏,這個念頭沒有空間,超越空間。時間方面我們現在用衛星電視,衛星電視祈禱的時間不長,依照衛星電視這個時間,全世界一起來做祈禱,這力量很大。我們在日本看到江本勝博士,他們只有五十多個人,看到琵琶湖一個角落水很髒、有波浪,他們找了五十幾個人在那邊祈禱,祈禱了一個小時,叁天之後這水居然幹淨了、風浪沒有了。他在祈禱前跟祈禱後照的兩張照片給我看。我們知道在全世界好心的人士誠心誠意祈禱能化解災難,所以諸位留意我們的華藏衛視,因爲我不看,不曉得它節目的時間。

  

  心最重要的是清淨,不受外面環境幹擾,這就好了。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就是大乘教裏面所講的慈悲心、菩提心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、生活、工作都用這個心,把它養成習慣。我們的心善,心善、言善、行善,你很快樂!善心、善言、善行,無有毫分不善夾雜,你已經接近純淨純善,你怎麼會不快樂?你怎麼會有災難?沒災難了。你所在的地方災難不起,這是什麼?你有德行!德行的感召,雖然造惡的人多,你那個真誠心感動天地神靈。

  

  這首偈是講我空,你在十八界裏頭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找我不可得;四念處裏面你找受,觀受是苦;觀心無常,這個心是什麼?念頭。你看這個念頭,前念滅後念生,一個接一個,這個念頭決定沒有中止、稍微停一下,沒有,從來沒有過,而且速度太快了。我們在前面講得很多,要用現在科學家的說法,那個速度之快所謂是億萬分之一秒,所以你找生滅不可得。你找它生它滅了,你找它滅它又生了,這裏頭沒有我,這裏面沒有物質。物質的現象是能量變的,大乘教裏面講唯心所現,它所現的時間非常短,你沒有辦法發覺,太短了。

  

  那我們現在講,現在我們看到物質現象,只是這種現象的相續相。我們這個說法。實際上它有沒有相續相?沒有相續相,沒有相續相就是它根本不存在,哪來的相續相?這個道理很深,這是事實真相。你真的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宇宙是一體。所以大乘教裏頭常講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講得好,真正的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。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事實真相,假我,好象有,真我,決定沒有!不要被這個假我蒙蔽、不要被假我欺騙了,爲這個假我造許許多多的罪孽,那是錯誤的。應當借假修真,你就對了。怎麼個修法?讓這個假我在生活當中、工作之中、待人接物之中,與實相相應,那就是無量功德,他不迷了。

  

  我們再看這首偈的後面兩句,「若能如是解,彼達我有無」。達是通達,他真正通達「我」到底是有還是無,他才能明了。「我」這個字的意思,在佛法裏面講它有主宰的意思、它有自在的意思。大乘教裏面講八種我,《大智度論》裏頭講得很詳細。這八種我,我們這個身上沒有,覺悟的人有,但是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真正通達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也無一切法,所以《般若經》上給我們做的總結論,宇宙之間一切諸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這是事實真相。這個人肯定超越六道輪回、超越十法界。下面一首我們先把文念一遍:

  

  【此身假安立,住處無方所,谛了是身者,于中無所著。】

  

  前面第一首教我們觀身,「分別觀內身」,覓我了不可得。這第二首明白的告訴我們,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,從什麼地方來的?緣生的。爲什麼會有緣?緣是怎麼回事情?大乘教裏頭講,緣是我們自己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所造作的善、不善習氣,這個習氣在現在遇到緣它就起現行。這是連美國凱西都說,在這個世間任何一個人,在他一生當中他所發現的事情,決定不可能有一樁是沒有前因的、是偶然突發的,他說沒有,統統都有前因後果。他相信因果通叁世。我們這一生所受的跟前世通的,這一生所造作的跟來世又通的,他很清楚、很明白,通叁世!

  

  所以『身假安立,住處無方所』,這一句我們的體會很深。可以說我從一九七七年,快要到叁十年了,這叁十年當中住處無方所,常常搬家,在美國德州搬到加州,加州搬到新加坡,新加坡再搬到澳洲,從澳洲我們又有一部分搬到香港。所以這個住處,我們的觀念非常淡薄,無論走到哪個地方都是像旅館一樣。沒有住處的觀念、沒有家的觀念了,爲什麼?過幾天又要走了。

  

  『谛了是身者,于中無所著』。「谛」是審查明了,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。這個「了」是明了,確實是這個樣子。你把事實真相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就曉得這當中「無所著」。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注得很好,這首偈「觀身實相,法無我觀,上半谛了身空」,這底下說得好,「謂攬緣假立,來無所從,故本無住處,緣盡謝滅,去無所至,無停積處,虛假似立,實無所住」。這都是說出了事實真相。現在過這種生活的人很多!我們看到我們同修當中不少是從事貿易,經常都要到外國去談生意、去開會,他的家真的是像旅館。誰住在家裏?傭人住在家裏。請一個傭人,傭人住在家裏,而他一個月在家裏住的時間都不長,多半都在外面。這些經文要給他們講講、給他們聽聽,我相信感觸很深。

  

  中國諺語有所謂「爲誰辛苦爲誰忙」,我們有沒有很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?我在這一生當中爲誰吃盡了辛苦,爲的誰?值不值得?諸位要問我,我的答案是肯定的,我很歡喜,我值得。我這一生沒有爲自己,爲正法久住、爲弘法利生,把如來這樣好的法廣泛的介紹給大衆。我得到利益了,我也希望這個世間每個人都得到。人要爲自己就毫無意義,人要爲衆生這有價值、有意義,尤其是爲聖賢之法。

  

  偈子當中清涼的解說得很好,「上半谛了身空」,知道我們的身是攬緣假立的,來無所從,所以本無住處,緣盡謝滅,去無所至,無停積處,就是暫停都不可能,有沒有暫停?沒有,剎那生滅。我們記住前面佛所說的「並皆速滅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十八界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無一不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能現的性識跟所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並皆速滅。實在講就是不可得。你在這裏頭起心動念,錯了,分別執著更錯!不許你起心動念、不許你分別執著,那就對了,你就把事實真相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四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