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叁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相,會開悟。你的心愈清淨,你的觀察愈透徹、愈深入,也看得愈廣。那我們看看現在社會上的這些大衆,心不清淨,浮動,就像海水一樣,大風大浪。坐下來看聖賢書,我們研究討論聖賢人的教誨,他頂多只能坐半個鍾點,那很長很長。一般有很多這老教授告訴我的,通常一般他們心只能夠坐十五分鍾,聽你講十五分鍾可以,超過十五分鍾不耐煩了,這樣的心態能學到什麼東西?不過也有一種情形之下,他也能夠專注幾個小時,不疲不厭,那是什麼?動、浮動。現在所謂是搖滾音樂,現代的這些歌舞,身心都在振動,大幅度的在動,他在這裏頭行,他是動的。聖賢教誨是靜的,靜下來他就不行,所以只有十五分鍾的定力,叁十分鍾就夠長了,一個小時那就很希有,現在社會狀況。

  

  所以從這方面我們就會想到,學佛的同學還是相當不容易,爲什麼?你們每天能夠在講堂裏頭坐下來聽幾個小時的課,很難得!比一般現代人好得太多了,可是比起古人,那我們就還有很大的距離。他們的心比我們定,他們能悟入,我們現在還做不到。這是什麼原因?佛菩薩在經教裏講得很多,定能生慧,開悟是智慧現前。怎樣才能開智慧?定。定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叫定。不起心、不動念那叫大定,自性本定;于一切法不再執著,能放下了,這叫小定。這種小定阿羅漢所證得的。

  

  我們能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不再執著?這是什麼境界?無我,《金剛經》上的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,自然契入。雖然一切不執著了,但是還有分別,分別是什麼?四見,就是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沒放下,法執,前面四相是我執;我執雖破,法執猶存,這是小乘聖者阿羅漢、辟支佛。他們更進一步再提升一層,要把四見也放下,心就更清淨了。四見放下就是四聖法界放下,超越了,超越到一真法界;在一真法界裏頭慢慢再把起心動念放下,真的不起心、不動念了。起心動念在《華嚴經》裏面有四十一個層次,四十一品無明。放下一品,菩薩位次就升高一層,開始放下的時候初住菩薩,往上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四十一個位次。真正徹底放下,幹幹淨淨,那是第四十二個階級究竟佛果。給諸位說,究竟佛果也是有名無實,爲什麼?佛有沒有說我證得究竟佛果?如果他說「我已經證得究竟佛果」,我,我執猶存;證得佛果了,法執還在,我、法兩種執著都還沒有破,六道凡夫,他不是聖人。

  

  所以諸位要曉得,佛菩薩給我們講經說法,但有名言,名是名詞術語,言說,都無實體,你可不能執著,你執著就錯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說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道理就在此地。不能執著,沒有契入境界依照這個名言來修學,已經契入這個境界,那你就徹底明白。那已經契入境界,還要不要做?譬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明心見性,你證得十地菩薩、證得等覺菩薩了,還要不要做?要做。那是爲什麼?不礙隨化!衆生有感,你自然就有應,你就會現身,你就會說法去幫助他們,對你所修所證決定沒有妨礙。這裏頭其味無窮。因爲六道衆生絕對不知道,四聖法界的衆生雖然知道,不夠徹底,所以佛菩薩還是要恒順衆生,隨喜教化。「悲以隨化」,慈悲心隨緣教化。

  

  第叁個意思說「隨化即空,不異衆生空,故二不相乖。偈雲,寂滅多聞之境故」,這是第叁個意思。衆生空,前面講過衆生非衆生,諸佛菩薩示現教化也是空,一切衆生當體即空,諸佛菩薩示現還是當體即空,所以兩不相乖。佛菩薩恒住寂滅,不相妨礙。衆生雖空他不知道,但是衆生有多聞,佛菩薩教他,他能夠接受、他能夠學習。佛菩薩常常照顧他,不斷的幫助他提升境界,讓他慢慢覺悟,覺悟之後他自然回頭。所以佛菩薩慈悲隨化永遠沒有暫停,不要說是中斷休息,暫停都沒有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注解第四個意思:

  

  「四融上諸義,良以攬空爲衆生,生與非生唯一味故」,我們先說這一小段。上面講了叁個意思,第一個是講衆生本來自空,第二個意思是衆生不知道事實真相,第叁個意思說佛示現在十法界,隨緣教化,兩不相乖。從這些意思,我們就知道攬空爲衆生,生即無生,非生就是不生,生與不生是一不是二,這就是真正覺悟、真正明白,看到一切諸法的真相。

  

  「不增不減經雲,即此法身,流轉五道,名曰衆生」。大師在此地引經來作證,《不增不減經》裏面佛這麼說,即此法身流轉五道。五道就是六道,爲什麼說五道?五道不說阿修羅,只講天道、人道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爲什麼不說阿修羅?阿修羅有四種,他在哪一道就歸那一類,就是天阿修羅歸天道,人阿修羅就歸人道,畜生阿修羅就歸畜生道,餓鬼阿修羅就歸餓鬼道,地獄裏頭沒有阿修羅。所以阿修羅除地獄之外,其他四道都有,在哪一道就歸哪一道。佛經裏面時常講五趣,也常講六道,六道只是把天阿修羅算一道,其他叁道阿修羅都各歸其類,所以五道跟六道是一個意思,這我們要搞清楚。所以即此法身流轉五道,名曰衆生。

  

  「法身即衆生,衆生即法身,法身衆生,義一名異」。真的是一不是二!我們要去找法身,法身在哪裏?現前這個身何嘗不是法身,只是自己不知道,迷失了,不知道現前就是。中峰禅師在《叁時系念》裏面說到「彌陀即我心,我心即彌陀,此方即淨土,淨土即此方,豈非迷悟之自殊,何有聖凡而彼此」。這些話都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、說明白。所以諸佛菩薩,這個菩薩是指法身大士,他們心目當中看六道衆生、看六道裏面的依正莊嚴,跟看一真法界無二無別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

  大徹大悟之人看一切衆生都是佛,只是現在暫時迷而不覺。好象我們大家都是人,這幾個人喝酒喝醉了,在發酒瘋。我們把喝醉的人比喻作衆生,清醒的人比喻作法身,雖然一時醉了,讓他好好的去休息睡一覺,醒過來之後他就恢複正常。一真法界裏面確確實實就是這個樣子。所以儒家講人性本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說得好。佛法裏面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、一切衆生皆有法性。通常我們講佛性,有情衆生;講法性,無情衆生,佛性跟法性一個性不是兩個。所以《華嚴經》,佛才講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

  那我們今天爲什麼會流轉法身、流轉五道?爲什麼諸佛菩薩他們不流轉五道?他們可以示現在五道裏頭幫助教化衆生,要用這個經上的話就是隨緣教化衆生,幫助衆生覺悟、幫助衆生回頭、幫助衆生恢複法身而已。那現在我們知道了,我們爲什麼會流轉五道?就是因爲有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「出現品」裏頭佛說得好,一切衆生包括蚊蟲螞蟻都是有情衆生,也包括餓鬼、地獄都有佛性。「出現品」說得好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如來果地上展現出來的是無量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相好是福報,圓滿具足,一樣都不缺,一切衆生人人平等;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佛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,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

  

  妄想就是起心動念,最難斷的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眼見耳聞,它就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是迷、迷惑,分別執著是造業,分別這個業輕一點,執著那個業就重,業重就流轉到五道。如果你將一切法明白、放下了,不再執著了,知道一切法真的是無所有、是畢竟空、是不可得,把對一切諸法,我們常講一切人事物控製的念頭放下、占有的念頭放下,你就超越六道輪回。可是你的分別還沒放下,當然粗的分別沒有了,還有細的分別。微細分別也放下了,你就出十法界。去斷起心動念,那在一真法界。

  

  一真法界在哪裏?一真法界在此地,境界不同!就好象我們面對著電視,這個電視可以接收許許多多頻道畫面,都在這一個螢光幕上,頻道不同而已。一真法界是一個頻道,五趣是五個頻道,一真法界是總,五趣是差別,總別是一不是二,是一體。這個理我們現在都明白了,現在問題在哪裏?這個境界轉不過來。爲什麼轉不過來?放不下!名聞利養放不下,是非人我放不下,五欲六塵放不下,貪瞋癡慢放不下。雖然懂了、明白了,這是你解悟,境界轉不過來,你沒有修行的功夫。功夫是什麼?放下。放下要怎麼樣修?慢慢來,古大德常常教我們「理可頓悟,事須漸除」。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,理我們明白了,事慢慢來,不能不放下。先從哪裏放起?先從身外之物,這個放下就是菩薩修的布施。

  

  諸位要曉得,菩薩修行的行門是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你要把它歸納起來只有一門,這一門是什麼?布施。世尊把菩薩所修的無量法門,歸納爲六大類叫六波羅蜜。這六大類第一個是布施,第二個是持戒,第叁個是忍辱,第四個是精進,第五個是禅定,第六個是般若,叫六度。六度再歸納就是一個布施。布施裏面有財布施、有法布施、有無畏布施。布施波羅蜜裏面這叁種都有,持戒、忍辱是無畏布施;精進、禅定、般若是法布施,所以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,布施就是放下。

  

  我初學佛的時候,第一天跟章嘉大師見面,他老人家就把這個修行方法傳給我。你先要看破,你才肯幹,布施幫助你深一層的看破,看破又幫助你擴大布施。所以菩薩修行成佛,就是看破、放下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。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不麻煩,一定要真幹。所以老師教我們先從身外之物開始,容易舍。身外之物都是你生活必須的用具,先學著舍多余的。衣服,我衣服有多就能布施,先學什麼?舍已經穿過的、舊的。舊的衣服舍掉,慢慢再進步,可以舍新的,舊的自己穿,把新的、好的布施給別人,斷悭貪煩惱!布施度悭貪,用這種方式把貪心慢慢的舍掉,一下舍不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