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叁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容易。錢財、權力、地位乃至于田宅、妻子、兒女都是身外之物,沒有一樣不能舍。你的心地清淨、沒有牽挂了,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斷幹淨了,所以先從身外,然後再能舍內財。內財是我們身體,身體也要放下、也不執著,絕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,絕不執著用這個身體來享受五欲六塵,那錯了,那你全迷了。

  

  覺悟的人,外財放下之後,他就放下內財,放下這個身體。身體是什麼?在這個世間兩個作用。一個是提升自己,不斷向上提升,像《華嚴經》講的四十一個位次,從十住(這個地方還沒有講到),這十信位,從十信提升到十住,十住提升到十行,提升到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不斷向上提升,我們要用這個身體,這是自受用。如何提升?不要忘記隨緣教化,爲什麼?教學相長。中國古聖先賢說得好,不學則無智,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不斷向上提升,這是不智;不教則不仁。仁就是慈悲,智就是智慧,佛法要求我們圓滿的就這兩樁事情,智慧圓滿、慈悲是福德圓滿,所以佛稱爲福慧二足尊。我們在皈依叁寶的時候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這福慧兩種圓滿。所以慧是要自度,不斷向上提升;福是要化他,永無休止的幫助別人,教學相長。

  

  我們要認識清楚,佛法是師道,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本師,他的身分是老師,我們跟他這些人是學生,這個關系要搞清楚。我們跟佛菩薩關系是師生關系,沒有迷信,我們向佛菩薩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、提升自己的學問,同時永無止境的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。幫助一切衆生,要記住最重要的幫助是什麼?是幫助他覺悟,這才真正替他解決問題。在佛法裏面講究竟覺悟是成佛,要幫助他成佛,諸位想想這個味道。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,一定要幫助他到究竟圓滿的成就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這叫功德圓滿。你幫助別人圓滿了,你想想你自己有沒有圓滿?當然圓滿,自他不二。

  

  所以這個地方,這是一個很好的理念,完全正確,一絲毫沒有偏邪,正知正見,那就是法身流轉五道,衆生即法身,法身即衆生。我們如何在衆生身上見到法身?那就是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你在衆生的身上見到佛性,在衆生的分上見到本善,這是功夫。在五道差別,五道衆生不一樣,如何能在差別裏面見到無差別?見到法身就沒有差別了,見到法性就沒有妄想了,這是真正的功夫。

  

  我們再看下面,「以斯義故,佛見衆生舉體自盡,本是法身,不須更化,大智現前」。這是真實智慧,這是佛眼看衆生。舉體自盡,這個盡就是圓滿,盡怎麼說?煩惱、習氣、業障有沒有?沒有。因爲煩惱、習氣、業障全是假的。譬如我們看到這一塊黃金,我們把黃金比喻作法身,現在這個黃金表面上有很多髒的東西,那我們曉得黃金本來是幹淨、一塵不染的,只要我們把這些髒的東西把它洗刷幹淨,純金就又顯露出來了。純金就好比法性,染上這個髒的東西,這塊金子這麼髒,我們就把它比喻作衆生,只要你把它的垢穢洗刷幹淨,它不就又恢複了嗎?本是法身還用得著去教化嗎?用不著,這是大智現前。

  

  可是問題在哪裏?「見于法身隨緣即衆生故,大悲攝化」。就好象我剛才比喻,我們見的這坨黃金,這坨黃金在地底下大概埋了很久,不幹淨,人家一般人看不出來,把它當作石頭看待。我們知道要不要幫助它?要,幫助它把這些骯髒東西洗刷幹淨,這叫大悲攝化。現在墮落在五道裏面的衆生,那就是法身隨緣,法身不覺,沈淪在五道裏頭流轉。這個流轉就是輪回。所以佛菩薩有義務來幫助他,幫助他覺悟、幫助他恢複他的本來面目,宗門裏頭常說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。

  

  「今以寂滅非無之衆生,恒不異真而成立故」。這一段講的是衆生,寂滅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德,衆生有沒有?有!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怎麼會沒有?衆生有,所以佛與大菩薩看衆生尊重,決定沒有輕慢的。無論墮落在什麼地方,法身、法性沒失去,這個事實一定要懂。也就是說他的本善沒有失掉,他跟諸佛如來一樣的,具足圓滿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萬德萬能。只是現前他的自性、他的法身被妄想分別執著蓋覆了,自性裏面的智慧德能透不出來,不是沒有,有,透不出來,現在不起作用,他要在五道裏面去受苦報。所以說恒不異真而成立,這個成立是成立這些事相。

  

  「是不動真際,無化而化」。菩薩示現在其中,真際就是佛性、就是法身。佛菩薩示現在六道,法身菩薩示現在六道,他有沒有動?法身理體他有沒有動?這個有沒有動,換句話來說,他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!既然起心動念沒有,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還會有分別執著嗎?當然沒有!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。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該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,佛菩薩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,哪有分別執著?所以我們在講席裏頭常說,諸佛菩薩分別隨衆生之分別而分別、隨衆生的執著而執著,因爲你要不隨順,你就不能教化,你要想幫助他,一定要隨順他。隨順是什麼?隨順是自己心裏頭確確實實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佛菩薩的心恒住真際,絲毫沒有動搖過。

  

  所以修行,佛法修行最重要的綱領原則就是禅定,持戒是幫助修定的方法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佛法修行的目標是開慧,慧要怎麼開?慧一定從定開,只要你會起心動念,你有妄想執著,你的智慧就沒有了。智慧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來的,你的心水有波動,智慧就不現前。這是佛法常常把心,把真心比喻作水,你這水有波浪,你就照不清楚,智慧就失掉;如果不動,這個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山河大地照得清清楚楚。心不能動,心不能有東西,心要有東西就染汙了,心要動,照就失掉了;照是智慧,智慧就失掉,沒有智慧了。那我們現在的心是動的,我們現在的心是染汙的,被自私自利染汙、被名聞利養染汙、被五欲六塵染汙了,染汙的現象是什麼?就是貪瞋癡慢。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是染汙的相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我們一切都是現成的、一切統統都是自己具足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,佛教我們只是恢複性德而已,除這個之外,佛沒有一樣東西給我們。你修行到最後所成就、所得到的,統統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。

  

  那麼現在最重要的,持戒、修定、開慧,戒不能疏忽,一定要依照聖賢人講的方法認真努力去學習。從什麼地方學起?我在以前講過,性德裏面究竟圓滿是慈悲,其他宗教裏面講愛,性德無量無邊,爲什麼古德常常給我們講,你看他不講真誠、不講清淨、不講平等、不講正覺,他講慈悲,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用這八個字來介紹佛教。什麼是佛教?佛教是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。文殊菩薩在此地問的十隨是方便。

  

  慈悲,愛心!現在人普遍沒有愛心,不但對人沒有愛心,對父母、對兄弟甚至于對妻子兒女都沒有愛心,你說這個事情怎麼辦?所以有同學來問我:怎樣培養愛心?怎樣將自己的愛心能擴大?這個問題問得好。那我們想想我們古時候的老祖宗,培養愛心是要從小培養,古人講胎教。母親懷孕,言談舉止都是肅穆恭敬,爲什麼?影響胎兒,這真正愛他,不能有一絲毫不善,也會影響他。出生之後,這小孩看到的、聽到的都是聖賢的正法,到他會說話、會走路那就開始教,這個時候教容易。愛心從什麼地方?就從這個地方開始。

  

  那麼現在我們想想看,現在母親懷孕不知道愛小孩,小孩出生的時候也不知道教他,教導錯誤了,于是天性的這分慈悲愛心被埋沒了。所以我們中國古人他真的他有這個愛心的原點,這個原點就是父子有親,五倫裏頭第一個父子有親,從母親懷孕真正付出了愛心。所以小孩從會說話,從會走路就要教他孝,孝順父母,友愛兄弟,教孝悌。這是像我們開礦一樣,從什麼地方來開始挖?這是一個點,從這一個點你去挖寶去,把你自性裏面的大慈大悲發掘出來。

  

  教育第一個目標,父子的親愛永遠保持,這一生不會變質,你的家教成功了,教育的基礎奠定了。然後把這個愛擴大,你愛家庭、愛兄弟、愛親友、愛鄰裏鄉黨、愛社會、愛國家、愛人類、愛宇宙。逐漸逐漸擴大,就變成大慈悲,一片慈悲,這裏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是不動真際,現身說法無化而化。

  

 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,「以隨緣非有之法身,恒不異事而顯現故,不壞假名,化即無化」。隨緣非有之法身,恒不異事而顯現就是隨類示現,衆生有感,佛就現身。不壞假名是隨緣。就像文殊菩薩講的十隨,「隨其時,隨其命,隨其身,隨其行,隨其解」,十隨,不壞假名,化即無化。他來現身教化衆生,爲什麼說無化?他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所有一切分別執著都是恒順衆生的,這叫化即無化。由此可知,這裏頭真的是沒有執著、真的沒有分別。如果是法身菩薩以上,不但沒有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都沒有;如果是聲聞緣覺、四聖法界裏面的菩薩,雖然沒有分別執著,他還會起心動念、還有微細的分別,那個功夫已經相當不錯了。度衆生也是度自己,自他不二!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