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相,会开悟。你的心愈清净,你的观察愈透彻、愈深入,也看得愈广。那我们看看现在社会上的这些大众,心不清净,浮动,就像海水一样,大风大浪。坐下来看圣贤书,我们研究讨论圣贤人的教诲,他顶多只能坐半个钟点,那很长很长。一般有很多这老教授告诉我的,通常一般他们心只能够坐十五分钟,听你讲十五分钟可以,超过十五分钟不耐烦了,这样的心态能学到什么东西?不过也有一种情形之下,他也能够专注几个小时,不疲不厌,那是什么?动、浮动。现在所谓是摇滚音乐,现代的这些歌舞,身心都在振动,大幅度的在动,他在这里头行,他是动的。圣贤教诲是静的,静下来他就不行,所以只有十五分钟的定力,三十分钟就够长了,一个小时那就很希有,现在社会状况。
所以从这方面我们就会想到,学佛的同学还是相当不容易,为什么?你们每天能够在讲堂里头坐下来听几个小时的课,很难得!比一般现代人好得太多了,可是比起古人,那我们就还有很大的距离。他们的心比我们定,他们能悟入,我们现在还做不到。这是什么原因?佛菩萨在经教里讲得很多,定能生慧,开悟是智慧现前。怎样才能开智慧?定。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这叫定。不起心、不动念那叫大定,自性本定;于一切法不再执着,能放下了,这叫小定。这种小定阿罗汉所证得的。
我们能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不再执着?这是什么境界?无我,《金刚经》上的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自然契入。虽然一切不执着了,但是还有分别,分别是什么?四见,就是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没放下,法执,前面四相是我执;我执虽破,法执犹存,这是小乘圣者阿罗汉、辟支佛。他们更进一步再提升一层,要把四见也放下,心就更清净了。四见放下就是四圣法界放下,超越了,超越到一真法界;在一真法界里头慢慢再把起心动念放下,真的不起心、不动念了。起心动念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有四十一个层次,四十一品无明。放下一品,菩萨位次就升高一层,开始放下的时候初住菩萨,往上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四十一个位次。真正彻底放下,干干净净,那是第四十二个阶级究竟佛果。给诸位说,究竟佛果也是有名无实,为什么?佛有没有说我证得究竟佛果?如果他说「我已经证得究竟佛果」,我,我执犹存;证得佛果了,法执还在,我、法两种执着都还没有破,六道凡夫,他不是圣人。
所以诸位要晓得,佛菩萨给我们讲经说法,但有名言,名是名词术语,言说,都无实体,你可不能执着,你执着就错了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说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道理就在此地。不能执着,没有契入境界依照这个名言来修学,已经契入这个境界,那你就彻底明白。那已经契入境界,还要不要做?譬如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明心见性,你证得十地菩萨、证得等觉菩萨了,还要不要做?要做。那是为什么?不碍随化!众生有感,你自然就有应,你就会现身,你就会说法去帮助他们,对你所修所证决定没有妨碍。这里头其味无穷。因为六道众生绝对不知道,四圣法界的众生虽然知道,不够彻底,所以佛菩萨还是要恒顺众生,随喜教化。「悲以随化」,慈悲心随缘教化。
第三个意思说「随化即空,不异众生空,故二不相乖。偈云,寂灭多闻之境故」,这是第三个意思。众生空,前面讲过众生非众生,诸佛菩萨示现教化也是空,一切众生当体即空,诸佛菩萨示现还是当体即空,所以两不相乖。佛菩萨恒住寂灭,不相妨碍。众生虽空他不知道,但是众生有多闻,佛菩萨教他,他能够接受、他能够学习。佛菩萨常常照顾他,不断的帮助他提升境界,让他慢慢觉悟,觉悟之后他自然回头。所以佛菩萨慈悲随化永远没有暂停,不要说是中断休息,暂停都没有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诸位同学,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注解第四个意思:
「四融上诸义,良以揽空为众生,生与非生唯一味故」,我们先说这一小段。上面讲了三个意思,第一个是讲众生本来自空,第二个意思是众生不知道事实真相,第三个意思说佛示现在十法界,随缘教化,两不相乖。从这些意思,我们就知道揽空为众生,生即无生,非生就是不生,生与不生是一不是二,这就是真正觉悟、真正明白,看到一切诸法的真相。
「不增不减经云,即此法身,流转五道,名曰众生」。大师在此地引经来作证,《不增不减经》里面佛这么说,即此法身流转五道。五道就是六道,为什么说五道?五道不说阿修罗,只讲天道、人道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。为什么不说阿修罗?阿修罗有四种,他在哪一道就归那一类,就是天阿修罗归天道,人阿修罗就归人道,畜生阿修罗就归畜生道,饿鬼阿修罗就归饿鬼道,地狱里头没有阿修罗。所以阿修罗除地狱之外,其他四道都有,在哪一道就归哪一道。佛经里面时常讲五趣,也常讲六道,六道只是把天阿修罗算一道,其他三道阿修罗都各归其类,所以五道跟六道是一个意思,这我们要搞清楚。所以即此法身流转五道,名曰众生。
「法身即众生,众生即法身,法身众生,义一名异」。真的是一不是二!我们要去找法身,法身在哪里?现前这个身何尝不是法身,只是自己不知道,迷失了,不知道现前就是。中峰禅师在《三时系念》里面说到「弥陀即我心,我心即弥陀,此方即净土,净土即此方,岂非迷悟之自殊,何有圣凡而彼此」。这些话都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、说明白。所以诸佛菩萨,这个菩萨是指法身大士,他们心目当中看六道众生、看六道里面的依正庄严,跟看一真法界无二无别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大彻大悟之人看一切众生都是佛,只是现在暂时迷而不觉。好象我们大家都是人,这几个人喝酒喝醉了,在发酒疯。我们把喝醉的人比喻作众生,清醒的人比喻作法身,虽然一时醉了,让他好好的去休息睡一觉,醒过来之后他就恢复正常。一真法界里面确确实实就是这个样子。所以儒家讲人性本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说得好。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、一切众生皆有法性。通常我们讲佛性,有情众生;讲法性,无情众生,佛性跟法性一个性不是两个。所以《华严经》,佛才讲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那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流转法身、流转五道?为什么诸佛菩萨他们不流转五道?他们可以示现在五道里头帮助教化众生,要用这个经上的话就是随缘教化众生,帮助众生觉悟、帮助众生回头、帮助众生恢复法身而已。那现在我们知道了,我们为什么会流转五道?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,所以「出现品」里头佛说得好,一切众生包括蚊虫蚂蚁都是有情众生,也包括饿鬼、地狱都有佛性。「出现品」说得好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如来果地上展现出来的是无量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相好,相好是福报,圆满具足,一样都不缺,一切众生人人平等;「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」,佛是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,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着。
妄想就是起心动念,最难断的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,眼见耳闻,它就起心动念。起心动念是迷、迷惑,分别执着是造业,分别这个业轻一点,执着那个业就重,业重就流转到五道。如果你将一切法明白、放下了,不再执着了,知道一切法真的是无所有、是毕竟空、是不可得,把对一切诸法,我们常讲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下、占有的念头放下,你就超越六道轮回。可是你的分别还没放下,当然粗的分别没有了,还有细的分别。微细分别也放下了,你就出十法界。去断起心动念,那在一真法界。
一真法界在哪里?一真法界在此地,境界不同!就好象我们面对着电视,这个电视可以接收许许多多频道画面,都在这一个萤光幕上,频道不同而已。一真法界是一个频道,五趣是五个频道,一真法界是总,五趣是差别,总别是一不是二,是一体。这个理我们现在都明白了,现在问题在哪里?这个境界转不过来。为什么转不过来?放不下!名闻利养放不下,是非人我放不下,五欲六尘放不下,贪瞋痴慢放不下。虽然懂了、明白了,这是你解悟,境界转不过来,你没有修行的功夫。功夫是什么?放下。放下要怎么样修?慢慢来,古大德常常教我们「理可顿悟,事须渐除」。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,理我们明白了,事慢慢来,不能不放下。先从哪里放起?先从身外之物,这个放下就是菩萨修的布施。
诸位要晓得,菩萨修行的行门是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你要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门,这一门是什么?布施。世尊把菩萨所修的无量法门,归纳为六大类叫六波罗蜜。这六大类第一个是布施,第二个是持戒,第三个是忍辱,第四个是精进,第五个是禅定,第六个是般若,叫六度。六度再归纳就是一个布施。布施里面有财布施、有法布施、有无畏布施。布施波罗蜜里面这三种都有,持戒、忍辱是无畏布施;精进、禅定、般若是法布施,所以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,布施就是放下。
我初学佛的时候,第一天跟章嘉大师见面,他老人家就把这个修行方法传给我。你先要看破,你才肯干,布施帮助你深一层的看破,看破又帮助你扩大布施。所以菩萨修行成佛,就是看破、放下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。看破帮助放下,放下帮助看破,从初发心到如来地,不麻烦,一定要真干。所以老师教我们先从身外之物开始,容易舍。身外之物都是你生活必须的用具,先学着舍多余的。衣服,我衣服有多就能布施,先学什么?舍已经穿过的、旧的。旧的衣服舍掉,慢慢再进步,可以舍新的,旧的自己穿,把新的、好的布施给别人,断悭贪烦恼!布施度悭贪,用这种方式把贪心慢慢的舍掉,一下舍不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