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種智,這我們中國這個「智」裏頭沒有這個意思。「覺」也有叁種,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真的,它這個名詞含義太多了,這是不得已用音譯,翻的時候翻音不翻字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真的是相當于中國人講的聖人,聖中之聖;菩薩是賢人,賢中之賢。諸位要是深入大乘,你就是讀《華嚴》也就能明了,特別是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給我們講解得很詳細。
所以這個「解」我們是由淺而深。學儒釋道叁家都不例外,都主張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。跟西方人的觀念不相同,爲什麼?佛家常講,這個佛家,儒家也肯定,並不反對。佛家講智慧有兩種,根本智跟後得智。實在說根本智就是智慧之體,後得智是智慧的作用。智慧之體是什麼?佛家講是禅定,定生慧,定起作用就是智慧,所以禅定是屬于根本智。智慧是講清淨心,定心的起用無所不知,體是無知,般若無知是講的體,根本智是無知,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。
所以在中國儒釋道叁家,初學都不離開這個教學原則,你看訓練初學,訓練初學教什麼?生活教育,那就是《弟子規》。實在講《弟子規》並不在佛門也不在道教,甚至于也不在儒家。爲什麼?《弟子規》是你從生下來的時候,你的父母教你的,家教!所以家教是一切教育的根本,只有中國人重視家教。什麼時候開始家庭教育?哪一天開始?這古大德文字裏的記載我們看得很多,小孩生下來,會說話、會走路那一天開始。嚴格!這個教育的時節因緣你一定要抓住,你錯過這個機會,他已經養成不好的習慣,你再教他,難!剛會說話、剛會走路,惡的習慣都還沒有養成,他都還不知道,在這個地方就教他守規矩。教他怎麼坐,教他怎麼站,生活教育。所以《弟子規》是生活教育,從生活當中教孝、教敬。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家教!這是全世界真的只有中國人懂得,只有中國人注重。凡是從這個時候教好的,幾乎都是中國曆史上的大聖大賢,我們不能不曉得。
另外,他到六、七歲的時候開始上學,跟老師了。老師對于生活裏面點點滴滴要跟學生講明道理。他從小就知道孝順父母,尊敬友愛兄弟,已經養成習慣了。跟老師,老師要講清楚這個道理,爲什麼要孝順父母?爲什麼要友愛兄弟,兄友弟恭,爲什麼?小朋友也會懂事;除這個之外,學校教育裏頭最重要的是讀聖賢書。聖賢書也是一門深入。老師督促背,一本一本的學,不能夠同時學兩種,絕對不許可的。學,學到什麼程度?學到背得很熟很熟,我們一般講滾瓜爛熟。那麼老師考試,考試很簡單,書本裏翻一句,隨便念一句,他就能接下句,要熟到這個程度,不用去思索。你提上句,他下句就接下去,熟到這程度,行!再換一門功課。譬如像四書,《大學》念完了,念《中庸》;《中庸》念完了,念《論語》;《論語》念到滾瓜爛熟了,念《孟子》,一步一步的老師給你安排。這個不講解的,完全是背誦。這樣的教學大概也有六、七年,通常是從六歲、七歲上學,算七歲,七、八、九、十、十一、十二,六年。有些人上學上得早,五歲就開始上學,根性利的、聰明一點的五歲就上學,這樣他有六、七年的熏修。
背書,這是重要的這些經論幾乎全部他都背過,而且背得很熟。這個階段是修什麼?跟諸位同學說,是學根本智。就是我們佛法講的般若無知,這是修定!他天天念書,念到背,背了還要複習,他就不胡思亂想,心定在功課上,用這個方法修禅定,不是教他盤腿面壁。小朋友要不是這樣限製他,他要胡思亂想,那個事情就麻煩大!把你所有的精力、精神、時間,著重在應當要背誦的東西全部背過。這是訓練根本智。
在古時候出家,出家剃了頭之後,五年學戒。這五年是學什麼?就像儒家的童蒙教學一樣,學生活教育。出家這是個團體生活,你一定要懂得團體生活的規矩。寺院裏面有講經、有教學,你沒有資格去上課,爲什麼?出家總有先來後到,所以說到寺院頭五年是爲常住服務,我們今天講做義工。寺廟裏不能在外面雇人,初學的他來擔任這些工作,所有一切這些工作你都要去做,常住執事分配給你,五年!這五年當中,除了你工作之外,教你背書,你自己去背,有師父教你。背哪些經論?每個道場不一定,所以佛家宗派很多,譬如說華嚴宗的,那一定要背《華嚴經》;天臺宗的,那至少要背叁大部;法相唯識宗的它比較多,它有六部經十一部論,不能全背,一定是選著背,因爲它分量多,都很大。每一個宗派有它自己主修的這些經論,這些經論一定要背過,都在你剛剛出家的五年。除了爲常住工作之外,你的時間你就去背誦。五年之後,有新的出家人來接替你的工作了,你可以上講堂聽經,你可以到禅堂參禅,或者到念佛堂念佛,清衆!親近善知識學習、研究、討論,開後得智。所以前面一樣五年的時間給你背書。
古時候這些出家人都有學問,一般不但是佛教經論他通達,世間東西他很熟,爲什麼?他從小在家裏,在私塾裏面都學過,所以四書五經、諸子百家他都通。出家之後學經教他不困難,持戒不難,底子深厚,不像現在。古時候那些念書人,說實在話,富有之家還是占少數,貧窮人占多數。貧窮家裏小孩要真正發憤去念書,到哪裏去?到寺廟。寺廟裏面去住不要花錢,吃飯可以不要花錢,但是怎麼樣?要做工。你到寺廟裏面去讀書,跟法師講好,寺廟裏頭有藏經樓,就像現在的圖書館一樣。它的圖書很齊全,世出世間統統都有,決不是只有佛經,世間書統統都收集。所以你到那個裏面去念書好!書你可以找得到,不會缺乏。讀書,無論是經史子集要有問題,出家人都可以指導你、都可以教你。真的是法師可以教你。
你們看看中國許許多多古聖先賢,小時候都是在寺廟念書。諸位知道的範仲淹是大家都很熟悉的,範仲淹小時候就在寺廟念書。有些家裏富有的,對寺廟有一點供養;沒有的,在寺廟裏討一份工作,可以在那裏住上個二、叁年,你在那邊好好的念,然後再參加考試。我們知道過去中國考試,有考秀才的,考舉人的,考進士的,多半與寺廟都有關系。寺廟裏面的法師有能力來指導這些讀書人,所以他世學跟佛學都通達,真的是不簡單。
古時候出家也不是容易事情,要經過考試。國家考試,考試及格,那是皇上的名義發一個證書給你,叫度牒。你拿到這個度牒,你看看哪個寺廟跟你有緣,哪個法師跟你有緣,你去找他跟他出家。那個法師一定要看你有沒有度牒,有度牒可以收你,沒有度牒,收你出家是犯法的。這個製度,清朝順治皇帝廢除,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頭對這樁事情批評很多,說順治皇帝做了一樁錯事。古時候這種限製好,佛門出家人水平高,確確實實值得人尊敬,名副其實的法師。他的道德,他的修養,他對于世間學術,對于出世間的經教都通達,名副其實的法師,真能教你,所以他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。國家皇上尊重,你看很多好法師,皇帝聘請爲國師,上行下效,地方政府這些官員、這些學者對出家人哪有不尊重的?哪有不佩服的?這個製度廢除之後,這個標准就沒有了,想出家都可以出家。沒有念過書的,沒有知識的,甚至于在社會上還犯了罪的,出家也就沒事,這樣讓佛門的素質一落千丈。印光大師每一次提到這個很痛心!這個責任,順治皇帝不能不負責。我們讀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看到他老人家對這方面的文字有很多篇提到。
現在我們知道佛教是教育,真的是究竟圓滿的社會教育,內容包羅萬象!從家庭、學校、社會,所有一切教育沒有不包含的,內容太豐富了,真正是寶!經典在佛家稱之爲法寶,真的是寶,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疑難雜症;無論是個人的,是家庭的,是事業的,還是社會,還是國家的,還是一切衆生的,統統能幫你解決。這樣好的東西,現在大家把佛教看成迷信,你說多可惜。這個誤會太大了,多少人受害。我年輕的時候也是受害者之一,毀謗佛教,破壞佛教,決定不會相信。說是有一個人要把佛教介紹給我,簡直就不可能,成見那麼深、那麼樣頑固。我要不是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方先生把佛經哲學當課程來傳授給我,我這一生與佛就沒有緣分。
方老師給我講,我這才明了,這才知道佛經裏頭有這麼多好東西,于是這才逛寺廟。逛寺廟的目的何在?找佛經。那個時候經本得到非常不容易,只有在寺廟裏面找,找到之後自己來抄,我還抄了不少部。星期假日到寺廟圖書館裏面去抄經。現在人有福報,得力于現代的科學技術進步,印刷術的進步,照相、影印非常容易簡單,幾乎一般家庭裏面都可以收藏一部《大藏經》,這在從前是無法想象的!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緣分。
我們這個圖書室裏頭有十種不同版本的《大藏經》,有《四庫全書》,有《圖書集成》,有《四庫荟要》。這在過去我們求學那個時代不敢想象,那是多大的福報。今天我們這些典籍具備,那你不學,這個罪過就很重。學,所以我就常常講,鑰匙你要拿到,《四庫》的鑰匙,叁藏的鑰匙,文言文,你要拿到這個鑰匙,要用一年的時間你就拿到了。你們同學如果要認真學習,我們可以聘請一位國文老師來教你們,期限一年。我很樂意幫助你們,非常樂意成就你們,你們肯不肯合作?不一定你們要人人發心,有一個、二個發心,我都會請老師來教你們。人人成就那是設想,太難了。我們同學當中有二個、叁個成就,四個、五個成就,這都可能。
我們要從初學下手。你真正發心想學了,問問現在這個常住工作你還做不做?工作還做。從前念書人在寺廟裏都兼的有職務,不能白吃飯,縱然是家裏面富有,拿錢去供養寺廟,還是要工作。工作是爲什麼?學勤勞,這是你的德行。你每天一定把你的工作時間分配得很好,好在這一年這個基礎的課程著重在背誦,《弟子規》是著重在落實。像現在蔡禮旭老師講的四十個小時,一天學兩個小時,二十天學一遍,這一年當中學十遍,十遍是兩百天!但是《弟子規》的經文每天早晚要念一遍,一天都不能夠缺的,它的文並不多。古文不要選太長,不超過叁百字的,一個星期學一篇,一年學五十篇,你這一年沒空過!文言文的鑰匙拿到了,那個根(命根)救活了。《弟子規》是救命根的。有了這個根,學儒、學道、學佛輕而易舉,你肯定會成就。
我們今天是處在非常時期,不能用平常的課程標准來學習,爲什麼?平常課程標准來學習,我們是一無所獲,時間、精神都浪費了。所以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的病根在哪裏,一定要對症下藥。你不在這上做,怎麼辦?有這一年基礎之後,往後你的學習,跟你以往學習那就不一樣,大幅度的提升,大幅度的進步了,你有根,你活了!經教專攻一部,專修一門,將來作專家。到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辦研究所,培養師資。有足夠的師資,我們的學院就展開了。這裏面可以開十幾個學系,每一個學系有叁、四個老師,十年之後,學院就變成大學,前途一片光明。如果不從根本上下手,這是一個夢想,不可能成就的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一定要覺悟,一定要回頭。
回頭到學習的原點。真的像我見李老師的時候一樣,你過去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,一律作廢,跟到他一切從頭來起。我跟他老人家第一部學的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你們大家都讀過。這一部經裏面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叁皈、五戒、十善,基礎!他在那個時候也是隨機施教,並沒有一個計劃,沒有策劃。完全是像教私塾一樣的,沒有學製,只能說是私塾,名字叫經學班。學生二十幾個人,教室大概只有我們現在攝影棚這麼大,二十多個學生這就坐滿了。我們今天的緣比那個時候具足,方方面面的條件都有,就看大家發心不發心。所以今天我們在此地的學院,我們向空中發展,我們用網路來教學。在網路上,我們一起學習的同學將近一千個人。所以希望在學院的同學你們自己好好想想,我們往後應該怎樣學習?能不能將我們這個網路教學真正完全落實到學院?你們好好的學個幾年。另外從網路裏面,我相信一定有不少成就的人,真正認真努力學習都可以成就。
確實有真正的善知識,心心念念希望佛教有一個真正的大學。什麼叫佛教真正的大學?這裏面完全是學佛的,不夾雜其他課程,這才叫佛教大學。佛教有十個宗,每一個宗成立一個學院,我們淨宗學院,天臺學院,華嚴學院,法相學院,戒律學院,禅學院,密學院,一個宗派一個學院。宗裏面有不少的經論,這個經論把它規劃起來就開成學系,一個學院有幾個學系。這樣才能把佛教在全世界複興起來,完全走上教育、教學!寺院、庵堂那是古迹,那是古時候佛法教學、修行的道場,現在可以統統作爲觀光旅遊,可以做這個用處。新的佛教辦大學、辦學院,利用衛星電視,利用網際網路,利用光碟,向全世界一切人民來推動這個智慧覺悟的課程學習,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!我們得到了,我們也希望一切大衆個個都能得到,這是我們的一個願望。今天時間到了,這一段就介紹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