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五二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第二大段教化甚深,文殊菩薩問財首菩薩十隨當中的第五句:
【隨其解。】
在前面我們講了很多,特別是就現前我們的學習狀況,爲什麼這麼多年來不能說不認真努力學習,雖認真努力但是沒有收到效果,這必定有原因,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原因找出來。找出來之後我們才發現,不但中國儒釋道的根沒有了,放眼看世界上其他宗教,每個國家、族群古聖先賢的教誨跟中國一樣,根爛掉了!沒有這個根,這個東西是死的,像一棵植物一樣,怎麼樣栽培都活不了。所以拯救根本那是我們當前的急務。
拯救的方法,夫子教學的四科,第一個是德行,就是要從德行上紮根;第二個要培養基本的能力,這個能力就是你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。所以我特別強調這兩樁事情,希望大家用一年時間,一年的時間足夠了,要把《弟子規》從頭到尾學個幾十遍,不斷的重複。經文不長,把它編在早晚課誦裏頭,早晨念一遍,晚上念一遍,那一年你念了七百二十遍,大概你可以念得很熟了;古文一個星期學一篇。一年你把這兩樣東西學好了,你不但是有了根,你的根活了。活了之後,縱然將來你有能力、有機緣廣學多聞,可是我還是希望你專攻一經,長時熏修,一門深入。這個樣子是什麼?你做專家,你在培養後繼的弟子。儒釋道叁教不但在中國,在全世界可以複興,這是大事業不是小事!從這裏下手,這不能不知道的。
所以我們看到『隨其解』,這個解有二義,第一個是「隨有深淺之解」。我講到此地。第二那是究竟,「說諸佛菩薩之解化故」。這句我們要問,是我們現前同時進行,還是把它分做兩個階段?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。諸佛菩薩之解,在《華嚴經》裏面,總而言之,統而言之,就是到末後一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是諸佛菩薩之解化,我們要知道。那我們同時再學《弟子規》,同時再學古文,佛菩薩給我們講的最高原則,我們也可以同時進行不放棄也沒有障礙。怎麼個學法?一句佛號老實念,時時刻刻不忘念佛。
我們修淨宗,淨宗的五經一論我們選一部。《無量壽經》的分量最長,大概從頭到尾誦一遍,經念得很熟的人五十分鍾足夠了。每天用五十分鍾誦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念一萬聲佛號,這是「諸佛菩薩之解化」,這是講在現前這一年。一年當中我們的修學就抓到這個綱領,這個不雜。《弟子規》是行經,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要做到不能違背,那就是屬于戒律。持戒念佛!背五十篇文言文,昨天我跟諸位說了,我們可以把古文好好的念熟,念一遍錄成錄音帶。你們現在都有耳機,隨時隨地也不妨礙工作,你用耳機跟著錄音帶去念。一天如果能念叁、四個小時,一個星期我相信那一篇文章就能背下來,縱然不能背也必定朗朗上口,很熟,一年之後你就有能力讀文言文。將來你自己深入經藏,深入,我還是勸導選一部經,一部經、一部論,可以找經論的參考資料,一門深入。你用個叁年到五年的時間,專家,將來在佛學院、佛教大學專教這一門課,在全世界弘揚,給後學做一個好榜樣。絕不貪多,不做通家,我們做專家。再看下面第六句:
【隨其言論。】
『言論』,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說「國俗教誨」,文字雖然不多,說得好!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資訊、交通發達,常常有機會到其他國家去旅遊、參學、弘法。這個地方就要注意到每個國家地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,這個國家地區自古以來他們有他們的聖賢在那邊教誨,我們要學習。爲什麼?這樣才不至于發生沖突,才能夠和睦相處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不能叫別人學我的,要記住,我學他的,對立、誤會、矛盾自然就化解了。我隨他的,你才能夠受到群衆的歡迎,才真正能夠做到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。所以這裏頭最重要的就是主動學習,千萬不要以爲這個國家是小國,民族是少數民族,人口不多,他們老祖宗傳下來那跟我們不能相比。不能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,錯了!你在那裏製造矛盾,製造對立,安定和平決定不能落實,所以要學大乘教,大乘教是平等的。
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不同國家的人有佛性!不但一切人有佛性,古德講(這中國禅宗說的),狗子有沒有佛性?有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一切有情衆生皆有佛性。有情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有很明顯的情執、感受,統統都有佛性。既然有佛性,那就肯定這個衆生將來一定會成佛,所以他是未來佛。儒家講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我們要肯定所有一切有情衆生本性本善,他爲什麼變成不善?不善是迷了自性,迷了本性。爲什麼會迷?沒人教他,沒有人提醒他,他被外面環境染汙了。特別是我們現代的社會環境,那簡直是個大染缸!你每天所接觸到的,頭一個電視、網路,這裏面的內容是什麼?暴力、色情、殺盜淫妄。你從小天天就看,習慣成自然,這個不正常的你以爲它是正常的,正常的不見了。
佛家講的所有的善行,儒家講的禮,全世界所有宗教、聖賢講的善心、善念、善行,講得太多了。那是你自性裏的本善,本來有的,本來具足的,現在爲什麼統統喪失?沒人教。所以在這個世界上,從全世界曆史來看,我們不能不佩服中國人的老祖宗。爲什麼佩服他們?他們懂得教育,他們重視教育。在全世界要講教育,中國的曆史是最長,理論、方法、效果都是非常非常的殊勝。在中國書籍裏面記載,有明文記載的可以追溯到堯舜;堯舜距離我們現在四千五百年,你就曉得這個曆史是多麼的悠久,非常重視教育。
教什麼東西?最簡單用兩個字就全包括了,「道德」。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則,大自然的運行,這是道。人生活一定要隨順自然,譬如春夏秋冬,春夏秋冬這是自然的運作,春生,夏長,秋收,冬藏。我們種五谷雜糧,我們的種植一定要隨順節氣,它東西才能長得好。我們的生活也要隨順節氣。現在連中國人也不學了,他不懂。這是從前老師給我們說了一點。譬如外國人喜歡吃冷飲,老師給我們說冷飲在什麼時候吃?冬天。冬天外面是冰凍,涼的,裏頭也要涼,內外一樣,身體健康,夏天吃熱的。你們仔細看看植物,我們吃的這些蔬菜水果,凡是夏天都是熱性的,凡是冬天生長的,涼性。諸位曉得白菜、蘿蔔這是冬天的,涼性,你在這個季節裏頭吃這些東西,身體健康。飲食、起居都要隨順大自然,不能夠違背自然的運作,健康長壽!
古人講求的,你所吃的這些東西一定是當地生産的,爲什麼?當地生産的養當地人,不是外國生産的養你這個人,不是這樣的。現在的人不懂,都要吃進口的,所以花的錢很多、很奢侈,並不健康。中國古籍裏面所說的,你所吃的這些東西,五谷雜糧,你能夠吸收它全分的營養。這個東西從哪裏生産的?在你居住的地方叁十裏之內。中國裏,不是公裏。叁十裏,現在我們算的公裏那就是十五公裏。十五公裏之內的範圍所生産的五谷雜糧,你吃這些東西最健康的。現在哪有人懂?沒人懂了。現在交通便捷,樣樣東西都進口,那個地方生産的東西是養那邊人的,不是養你們這些人的。讀中國古書很有趣味,它都能夠說出一番大道理。五谷雜糧對自己的心肝脾胃腎,讓你每個器官都能夠吸收到它所需要的養分,成就你健康的身體。我們懂得這個意思,所以進入到其他的國家地區,首先要了解他的風俗人情,他的禮儀習慣。一切順從,決定沒有反對的,沒有對立的,人家一定非常歡迎你,跟你和睦相處。
清涼大師說「此六多約未發心前」,就是這六句,從隨其時到隨其言論,沒發菩提心之前。包括一般的世間社會教育,包括小乘佛法,小乘沒發菩提心。我們再接著看後面。「後四多約發趣已去」,後面還有四句,那是已經發心;換句話說,那是大乘菩薩。這小注裏面,「言論二者,一隨何國俗言說,二宜用何等言辭化故」。你看活活潑潑,不是死的,特別是在佛法。這是佛法我們不能夠不佩服的。佛常講「佛無有定法可說」,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,隨類化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;衆生喜歡什麼法,就給他說什麼法。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這就是佛的善巧方便。
諸佛菩薩智慧德能都是圓滿的,這是我們做不到的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意思,盡可能的(用現在的話說)適應環境。早年我住在臺灣的時候,一些出家的朋友有緣分移民到外國,給我辭行的時候,我一定勸他,到外國弘法一定要隨順外國的人情世故,建道場不要建中國這種宮殿式的形式。爲什麼?人家一看,他心裏會想著那是外國的文化,自自然然就生起隔閡。所以我就告訴他,佛教到中國,所有的寺院庵堂都用宮殿的形式,這你要知道,宮殿是中國本土化的,帝王、王子他們居住的地方是這種形式。這些帝王大臣對佛教也非常尊敬,所以容許佛教道場建立這種形式,這是尊敬,你一定要懂得。宮殿式的建築不是印度佛教的,它到中國來在中國就本土化、現代化,講求現代化跟本土化,要懂這個道理。
我們到國外,如果你要是著重宗教教育,應該怎樣建築?建學校,大型、小型都沒有關系,教學,這是大家很容易能接受的。如果著重在宗教儀式,我們建教堂,跟外國宗教這種建築相似,他會很容易接受,他也會很贊歎、會很服你。爲什麼?你尊重他們的文化。就像佛教當年這些高僧大德到中國,建道場建中國宮殿式的,穿的衣服,穿中國的海青,飲食起居跟中國人學習,我們現在講同化了,不知不覺他就有一家人的觀念,展開佛陀的教化方便太多!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應該用什麼樣的言辭教化,就用什麼樣的言辭。這裏頭的意思很深,一定要看衆生的根性。這個根性裏頭有大乘根性,有小乘根性,要清楚;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