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顯教的根性,有密教的根性,有宗門的根性,有教下的根性,所以教學可以開多門。如果我們一個道場,一個道場有幾個班級、有幾個講堂,這個講堂裏面上《華嚴》,那個講堂上《法華》,另外講堂講叁論、講唯識法相,興趣在哪裏,你就上哪一個講堂。
佛教是教學,共同的科目叁個。第一個是戒律,無論你是學哪一門,哪一個法門的,你不能不持戒,不能不守規矩。戒律,基本的戒律,《十善業道》,我們今天把它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是真正把《十善業道》落實了,所以戒律共同科目,德行。第二是法相唯識,理論的共同科。第叁是淨土,最後歸宿的共同科。要有善巧方便,要知道怎樣安排這些課程,選擇什麼樣的課本、什麼樣的注解,用什麼樣方式來翻譯,請老師來教學,能收到效果,幫助這個社會。特別是像現代,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,人與人之間的對立,人與人之間的矛盾,進一步能夠達到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自身的幸福快樂。你的福慧年年增長,你的煩惱年年減輕,這要靠教學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條,第七「心樂者,有所欣求」,這不能不知道。古時候中國的教育,經曆代這些聖賢他們全心全力推動,收到很好的效果,人們一生當中欣求的是道德不是功利。古人所謂是「讀書志在聖賢」,接受教育終極的目的是什麼?是希望自己成爲聖人、成爲賢人。讀書志在聖賢,不在名聞利養。今天這個時代,由于古聖先賢的教育,中國的傳統教育,至少已經有叁代、兩代疏忽了。我這樣的年齡,從小還看見過,這非常幸運。我們家鄉是中國學術桐城派的發源地,所以讀書的風氣很盛,窮鄉僻壤都有秀才在那裏辦私塾,鄉村裏面這些小朋友都會到私塾裏面去讀書,所以讀書的風氣很盛。可是時間不長,我記得好象我八、九歲的時候就改成小學。鄉下的私塾改成短期小學,古聖先賢的書不念了,非常可惜!小我五歲的他就沒有這個機會,看都沒看見過,所以我還有機會看到。時間很短,一、二年就沒有了。這一轉眼七十多年了,所以有二、叁代我們疏忽了,迷失了方向,愈迷愈深。
現在人他心裏面欣求的是什麼?無論是中年人、年輕人,甚至于小朋友,你問他:你這一生當中,第一個願望希求的是什麼?他會毫不思索的答複你:錢。好象生下來,爲什麼來的?爲錢來的。錢怎樣能到手?要競爭,這麻煩就大!錢財競爭能夠得到嗎?如果競爭要真的能得到,我也會參加競爭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諸佛菩薩、聖賢人告訴我們,這個東西是你命裏有的,你不用去爭,命裏有的丟都丟不掉,命裏沒有爭也爭不來,所以你要跟人競爭那不叫冤枉?這一樁事情講得透徹、講得明白,《了凡四訓》。諸位把《了凡四訓》多看幾遍,你就恍然大悟,我相信以後你活得不會那麼辛苦,天天跟人家競爭,你就放下了。
該有的准丟不掉,如果你要懂得這裏面的業因果報,那就是今天有人所說的創造財富、有能力。我懂得財富的道理。人家命裏頭爲什麼會有財?佛經上講得清楚,財布施。過去生中你財布施布施得多,所以你命裏頭的財庫非常充實。命裏頭有財庫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你的財源滾滾而來,不用競爭,自然它就來了。來了的時候應該怎麼樣?除了自己生活上必須要的受用之外,幫助一些苦難的人,要懂得布施。你要是真的會布施,熱心的布施,無條件的布施,那你的福報可不得了,你命裏頭的財富倍倍在增長,你的財就愈發愈多。這是真理,不是用任何手段可以得來的,不是。
佛說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你要想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,這叁種是果報,你爲什麼不修這叁種因?認真、努力、喜歡修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看到人家需要,是很正當的,毫無吝啬立刻就施舍。法布施裏面,我講得很多。我們這個世間有不少有才華的作家,寫得很好的文章印成書拿在外面賣,後面版權是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那這個人聰明智慧會不會增長?跟諸位說,不會增長,因爲他沒有法布施的心,他的書籍一定是要賣錢,你決定不能夠翻印他的。所以他的聰明智慧是一代不如一代,一世不如一世,他不修了!那我們再看看中國古人的古籍,儒釋道裏面的善書。從前線裝本的我看了很多,後面那一頁「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」,哪有什麼版權?這種人是法布施,他的智慧生生世世在增長。
無畏布施是救苦救難,看到衆生有苦難,我們有能力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,果報健康長壽。救苦救難裏面,諸位想想,第一個應該是不吃衆生肉。你想到衆生可憐被殺害,所以想到這種情形你就不忍心吃衆生肉。不吃衆生肉就不跟衆生結冤仇,這好事情,健康長壽。尤其是近代,近代的肉食,我是素食五十四年,我冷眼旁觀這肉食很可怕,肯定不健康,肯定帶許許多多的病菌。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!你的身上奇奇怪怪病從哪裏來?飲食。現在不但是動物,因爲它生長不正常,喂的飼料是喂化學飼料,讓它發育得很快,很短期間它就長成了。那個肉裏頭有問題,不正常,這種肉吃的時候能好吃嗎?對身體能有好處嗎?一定要很冷靜的去觀察,不敢吃了!
現在不但是肉食,連蔬菜,你看農藥、化肥,蔬菜的樣子很好看,味道變了。所以我們很幸運能夠住在澳洲,我們的院子都很大,我們自己種菜,我們所種的菜沒有農藥、沒有化肥,真的是健康食品。所以所求不能求物質享受,要求道德的提升,靈性的提升,那就對了。佛希望我們在這一生提升到極樂世界,提升到華藏世界,我們果然做到了,那就不負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。所以我們要懂得衆生心之所好,要滿足他,確實可以。你說你希望發財,希望聰明,希望健康長壽,佛法裏頭有道理,只要你依教奉行,這叁種果報你一定可以得到,那何樂而不爲之?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八句:
「方便者,隨所進趣」,它有兩個意思,方便有兩個意思。第一個是「隨何進趣時」,第二「隨用何善巧等化故」,這裏面範圍就非常非常的廣大。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要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最恰當的方法、最合適的方法,這就叫方便。「隨所進趣」,這個解釋得很好,跟我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。
佛法的教學我們要記住,佛陀在經論上給我們說了一個原則,「佛無有定法可說」,佛的說法是隨緣隨機,活活潑潑。佛教學的旨趣,無非是幫助衆生破迷開悟而已。迷就是執著,所以破執,衆生執著有,佛就講空,用空來破你有的執著;衆生執著空,佛就講有,佛哪有定法?佛的法破你的執著,無非是叫你一下省悟過來,放下就是,不能再執著了,不要再分別了,破妄想分別執著。一切衆生妄想分別執著有種種不同,很複雜,所以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、有無量法門。這個方法、這個法門沒有別的,就是破妄想分別執著而已。破盡了,妄想執著沒有了,告訴你佛法也沒有,你要執著有佛法又錯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佛說得好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。法不是真的,所有一切法都叫方便法。
佛門常講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所以佛法都是方便法。方便法怎麼能夠執著、怎麼能分別?所以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對了,那就是諸佛如來的境界。要有絲毫執著你就迷了,起心動念這是迷得輕的,分別就嚴重一些,執著是最嚴重的,迷得最重的是執著,所以果報就有十法界。叁種迷惑統統具足,妄想分別執著,六道,六道衆生。叁種裏面斷掉一種,不執著了,還有妄想分別,那就是十法界裏面的四聖法界,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十法界裏面的四聖法界。如果是分別也沒有了,還有微細的起心動念,那他就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到哪裏去?《華嚴經》上講華藏世界,他生到華藏世界去。《華嚴經》末後,文殊、普賢又給我們介紹一個極樂世界,也有不少人到極樂世界去了。凡是生華藏、生極樂,分別執著都斷了,這個道理你要懂。
幫助衆生不能不知道方便,不知道方便你就沒有法子幫助衆生。所以慈悲怎麼落實?慈悲就是落實在方便。我們看看現代這個世間人心浮氣躁,定不下來。大學裏面請我去講演,給我的時間二十分鍾,我就問爲什麼時間這麼少?以後才曉得學生沒有耐性。學生能夠坐在那裏不動聽你二十分鍾就了不起,超過二十分鍾他心動了。這也算是方便法,他只有這麼大的定功,所以時間縮得這麼短。像我們在此地講《華嚴經》,我們一集兩個小時,當中休息幾分鍾是便利于衛星電視換片子方便。平常我一天講四個小時,我們這個地方有不少同學一天坐在這個地方聽四個小時,這種功夫超越現在大學生就太多!不說別的,你能坐四個小時,這也是定功。所以就愈來愈沒有耐性。
可是有一種情形發現他有耐心,看連續劇、看網際網路,看二、叁個鍾點他睡覺都忘掉了,這很值得我們深思。所以我就想我們能不能把經典裏面的教誨內容編成連續劇的劇本,拍攝連續劇。用連續劇的方法來弘揚《華嚴經》,我相信那個效果一定比我在此地講經的效果要大,我想了很久。《華嚴經》裏面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就可以拍攝五十叁集,一集兩個小時,長的叁個小時,短的一個小時。這都是方便,「隨所進趣」,進是精進,趣是趣向,衆生喜歡這些。現在還有一種也是大家很喜歡的,卡通、漫畫,把它製成卡通片,都是好辦法。
所以我在早年的時候都想到,幾十年前我講過,現代弘法的道場不是寺院庵堂,是衛星電視臺。我說這個話的時候在中國還沒有網路,所以我只講到電視,無線電廣播。現在網際網路很發達,看樣子再過幾年可能它把電視也取而代之了,我們不能不留意。這些科學技術我們要會用,用在弘法利生,用在傳播倫理道德,這對全世界人産生正面的影響。
現在有幾位年輕人真正發心,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