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把煩惱習氣放下。《弟子規》裏面所講的,一點都不希奇,那是什麼?那是聖人,真正覺悟的人,在日常生活當中,是自自然然的,他就是這個樣子。你把那些覺悟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天天去記,你記下來之後,把它歸納一下,整理一下,就叫《弟子規》,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正常的行爲。我們今天很多行爲跟它是相反的,這什麼原因?我們迷失了自性,我們不覺,因此我們的思想、言語行爲不正常;覺悟就正常了。所以講戒律,戒律好難!戒律是什麼?戒律是覺悟人正常的行爲,就是日常生活行爲,它本來就是這樣的,不是學來的,一點勉強做作都沒有,自然,就是這樣。所以,戒定慧是性德,性德不是修來的,我們今天只要除掉自性真心的障礙、煩惱、習氣就行,性德就透出來。
在迷而不覺這個地位上,看看諸佛如來、菩薩、善友他們的言語行爲,那是覺悟的,我們是不覺的,很有啓發的功能。我們常常看,常常聽,用這個來熏習,幫助我們覺悟,幫助我們放下。所有一切不善,從迷來的,從妄心裏面生的,所有一切真善都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佛法的教學,終極的目標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而已。所以,《楞嚴經》上講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一切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,沒有一樣東西是從自性之外你所得來的,沒有,一樣都沒有。純淨純善,是自己自性本來具足的,這個道理要懂,要肯定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我們修行證果的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,這就是自心不動智佛。所以他下面又說,「以此信心,明諸業因果,真妄兩亡,即智用無礙」。宗門常說「坐斷兩頭」,真是一頭,妄是一頭,真妄是一不是二,你的疑惑、分別、執著、統統沒有了,無礙智就現前。無礙智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頭得來的,只要把障礙拔除,性德就恢複,性德本具的光明遍照法界。
末後這一段,「配隨位因果」,這一段很重要。「常以自心本不動智佛,爲本信心之因」,這一句話非常重要。自心本定,自心本來沒有念頭,所以念是虛妄的,有念皆妄。我們念阿彌陀佛是不是妄念?給諸位說,還是妄念。那妄念我們還要不要念?要念!你要是不念你永遠沒有辦法覺悟,用這個妄念把所有一切妄念打掉,這就叫一心不亂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這一念要是放下,你就圓滿菩提,你就證得究竟果位。所以,古大德常說,持名念佛功德不可思議。
《十六觀經》裏面,觀想念佛,觀像念佛,以前李老師跟我講過,《般若經》上說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觀想那個觀想觀成,好不容易!譬如十六觀第一觀「落日懸鼓」,你看傍晚太陽下山,你看落日,那個紅太陽像個鼓一樣,怎樣叫觀成?無論在什麼時候,你睜開眼睛,這個紅太陽在你面前,閉著眼睛,這個紅太陽也在面前,這叫觀成了。可見得你的心專注,這個心求往生能往生,這觀想念佛。觀像念佛,是你造作的佛像,你每天看佛像,把這個佛像深深印在你的腦海裏面,一切時一切處,你的心一專注,佛像就在面前。你要知道這像是妄相,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把這個像除掉,你才能契入真實。老師說:你想想看,這個像觀成不容易,去掉也不容易,你何必找這個麻煩?念佛就好了嘛!念佛這句佛號也是妄相,佛號念容易成就,佛號把它丟掉也容易,放下這句佛號,比放下那個妄相容易多了。我們想想是有道理。
所以老師說:一切諸佛雖然講四種念佛,但是特別贊歎持名念佛,道理在此地,持名容易成就,將來要舍也容易。名是假名,相是幻相,都不是真的。我們在《華嚴》讀到這個地方,這些意思大致上我們都能夠明了了。這是在四種念佛裏面,我們取持名念佛,持名念佛也在《十六觀經》裏面,最後的一觀,第十六,第十六觀是講持名。持名之殊勝,你要能體會得到。佛說法,最殊勝的法門是放在最後,你看看《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,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在最後,最殊勝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文殊菩薩說的。最殊勝的在最後,那麼持名在十六觀裏面放在最後,那就是持名是十六觀裏面最殊勝的,意思非常明顯,我們要懂得取舍。
所以要曉得自性本定,自性本定就是不動智佛。心會動,爲什麼會動?因境界風動,古人把心比喻做水,水是不動的,是不起風浪的,是清淨的。水爲什麼會動?風吹了它就動,佛把這個風比喻做境界,心在哪裏?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真正起作用的都是心,眼見色,耳聞聲,你只要見色聞聲你起了念頭,看到、聽到生歡喜心,這個風動了;或者生厭惡心,你心也動了。只要你對境界上起分別是小動,執著是大動;執著是大風大浪,分別是小風小浪,都是錯的,你的心都動了,定沒有了。本來是定的,不動的,你禁不起外面的境界誘惑,你動了,你起心動念,錯了!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,他見色聞聲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除此之外,在形相上跟我們沒兩樣,和光同塵。我們起心動念、一切造作叫造業,他們示現在人間,跟我們生活也一樣,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他不造業。他來教化我們,幫助我們成就。
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,大經上常講「遊戲神通」,他們種種示現就像舞臺表演一樣,不是真的,是假的,表演得非常逼真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他是智,我們凡夫是情,迷情,他是正智,他用正智來表演給我們看。我們不懂,我們以爲他也是凡夫,他跟我們沒有兩樣,其實他是表演給我們看的,一舉一動,一言一笑,都是在教化衆生。我們讀這個經,我們相信,不要說是深位的菩薩,就是初信位的菩薩,他跟我們在一起也都是在表演。我們怎麼知道他表演?我們曉得他真妄兩亡。他的清淨心現前,他的平等性現前,他沒有分別執著了;沒有分別執著,他隨順衆生的分別而分別,隨順衆生的執著而執著。所以我們跟他在一起,看到他也分別,他也執著。你要往深處去觀察,原來他是表演,他確實沒有分別,確實沒有執著,他是在演戲,這叫遊戲神通。我們修的,不是善業,就是惡業;他們修的叫淨業,爲什麼?染淨兩邊他都不執著,染淨兩亡。
所以你如果到了染淨兩忘,是非兩忘,真妄兩忘,這就是初信位菩薩的境界。你心裏頭還有這是真的,那是假的,這是善的,那是惡的,你沒忘,你是凡夫,你沒功夫,你還是在六道裏打滾。也就是說,大乘圓教初信位,一年級,一年級就這樣高的水平,心地真正清淨平等。所以,他是常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爲他修行的真因,他能夠守住這個。守住這個,我們換一句好懂的話來說,他能夠守住自己的清淨心、真心,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,順境決不會生貪戀,逆境決定不會有瞋恚。這個我們也想想,這個功夫好難!初信位的菩薩。我們世間這些學術,什麼博士、科學家,能不能跟他比?不能!世間地位再高的,學位再高的,他真的還會起心動念,他沒有放下。初信位的菩薩,一年級的菩薩放下了,他爲什麼會放下?他看破了,他知道能現虛空法界的是法性,所現虛空法界是幻相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了不可得,能現的法性也不可得。兩邊都放下,不再分別執著,心定了,真心現前,就是不動智佛現前。不動智佛是什麼?就是自己的真心,自己的本性,就是法性,就是真如,他對這個絲毫沒有疑惑,所以用這個做本修因。
「以進修得此無礙智佛」,進是精進,修是學習,進修沒有別的,淘汰自己過去今生所熏染的這些不良的習氣,把這個東西淘汰掉。我們沒有學佛之前,真的,我們在境界裏起大風大浪,人家贊歎我們幾句,好歡喜!人家要是無緣無故罵我們幾句,氣好幾天氣都不平,這不行。學佛之後,慢慢才懂得,假的,全是假的。贊歎有什麼好喜歡?即使那個贊歎句句都是實在的,本來就是這樣的,有什麼值得贊歎的!毀謗更不用介意,從這些地方去練,練放下分別,放下執著,恢複到自己的清淨心。所以在境界裏頭,天天在勘驗自己的功夫,果然一年比一年輕,聽到人家贊歎,幾分鍾就恢複正常,功夫不錯了;聽到人家毀謗,也有一點不高興,但是兩、叁分鍾就沒事了,功夫不錯了。功夫更好的,聽到人家贊歎你的時候,歡喜心只有幾秒鍾,馬上就平靜;人家毀謗、侮辱你的時候,那有一點不高興的心也只有幾秒鍾,幾秒鍾比幾分鍾那功夫高多了。到接觸外面這些境界完全不動心,若無其事,完全是平常的,那大概就是初信位的菩薩,無礙智現前。
下面說,「此乃但依問答,及菩薩名號,佛名號,世界形色,取其意趣,理自分明,勿須疑也」,長者這幾句話說得好。佛法教學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它表法的義趣,也就是它教學的這些方法手段,你不能把它當真,你要是把它坐實,那你完全錯了。譬如善財童子的參訪,百城煙水,五十叁參你要認爲真有這個人,你就錯了,你要說沒有這個人,你也錯了,有無兩亡,你才真是明了,你覺悟了,你才能得真受用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頭說得好,善財是什麼意思?善是講有善根,財是比喻有福報,有善根,具足善根、福德就叫做善財。那問你是不是善財?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善財不重要,問題是自己是不是善財,這個才重要,所以他是表法的。
那麼他參訪都是向南方,善知識都在南方,北方沒有善知識嗎?凡是善知識所住的地方都叫南方,南方是表法的,不是東南西北。中國跟印度在古時候都講五行,五行南方是火,我們中國跟印度都是在北半球,南面是赤道,是熱帶,所以南方是火,北方是水。火象征著光明,所以善知識住在的那個地方,我們今天講文化水平高,所以他住的地方就稱南方,他住的城市叫福城,那個地方人有福,取這個意思,不是真的有個福城,你到哪裏去找?全是表法。我們懂得這個意思,在哪裏學?原來就是我,善財是自己,我們自己有善根、有福德。五十叁位善知識就是講我們現前這個社會,各行各業,男女老少,全都是的。所以問題是你會不會?你要會,你從早到晚,你接觸這些人事物,都開智慧;善的,跟他學習,不善的,反省我有沒有。儒家所講的「叁人行必有我師」,叁人是自己一個,一個善人、一個惡人。善人、惡人都是我的老師,善人我要向他學習;惡人是我一面鏡子,我天天要依著他反省,我有沒有他的過失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有,趕快改,沒有,要勉勵自己,不可以犯他那樣的過失。惡人也是老師,平等的,所以他的智慧成就一生圓滿。
我們讀《華嚴經》千萬不要把意思錯會了。善財運氣好,你看遇到這麼多善知識,我們遇不到,找一個都找不到。你不會!善知識從來沒有離開你,從早到晚就在你的身邊,只是你沒有慧眼,你見不到,你要是有慧眼,你統統見到了,哪個不是?個個都是。他的長處我們要學他,他的缺點我們要改進,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有沒有?有,趕快改,沒有,要記住不要犯他這個過失。除自己一個之外,個個都是佛菩薩,個個都是善知識,禮敬諸佛的心就生起來。真誠的愛心,真誠的感恩心,從這裏生起來,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一味平等,成就自己的圓滿智慧德能,《華嚴經》上所教的。所以,菩薩名號是修德,聽到這個名字,我們知道應該怎麼去做;佛的名號是性德,我們從性德裏頭建立信心,深信不疑。
從菩薩名號裏面我們發起履行,我們要一定把它做到。你看看自古以來世間災難很多,許多經教都教我們念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能夠消災免難,你能相信嗎?你要問我相不相信?我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爲什麼?觀音菩薩是慈悲,慈悲是觀世音,慈悲就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真誠愛心。諸位想想,我愛他我還會害他嗎?絕對不會,我只有舍己爲他,不會傷害他來保護我自己,沒有這個道理。所以,真誠的愛心能救世間,念觀世音菩薩就是把自己的真誠的慈悲、真誠的愛心念出來,能夠化解一切劫難,是這麼個道理。
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,表法的,代表什麼?眼到手到,看到衆生有苦難,我們馬上伸手去幫助他,盡心盡力,功德就圓滿;我沒有能力,沒有能力我很關心,我爲他祈禱,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。今天全世界一切衆生災難太多太多,印光大師教我們在早晚課做完之後,特別加持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,這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就是祈禱,爲世間這些苦難衆生,這是出家人能夠做得到的都做到了,圓滿功德。這就是我們要存善心,要說好話,要行好事,要做好人,那就是觀世音菩薩。
總而言之,懂得佛法表法的義趣,你才真正懂得佛所說的意思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這一章我們就學到此地,明天就是第二章,第二章是教化甚深,緣起甚深我們就學到這個地方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