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九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四九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二大段「教化甚深」,我們先把經文念一段:

  

  【爾時文殊師利菩薩,問財首菩薩言:佛子,一切衆生非衆生,雲何如來隨其時,隨其命,隨其身,隨其行,隨其解,隨其言論,隨其心樂,隨其方便,隨其思惟,隨其觀察,于如是諸衆生中,爲現其身教化調伏。】

  

 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,這一段是文殊菩薩問的,前面「緣起甚深」是問覺首菩薩,教化甚深就向『財首菩薩』請教。經文裏面所含的意思,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,文殊菩薩所問的,是十首菩薩現在他所修學的,就是他所學習的,讓他來爲我們解答;換句話說,這個解答就正是他的學習心得報告。覺首是代表初信,教化代表二信位,菩薩名號含義就很深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注解,看大師的開示,解釋這段文,分爲兩段。第一段「標告」,第二段「正問」。在標告裏面,「告財首者(菩薩的名號叫財首),彼得此法財益生門故」,這位菩薩得法財利益生門,這個益是利益。這個話不難懂。

  

  一切衆生生活在世間,靠什麼來生活?離不了財,所以現在舉世之人,無論是外國,現在中國也一樣,幾乎沒有例外的,真的是不分國家、不分種族、不分宗教信仰,生活在這個世間,第一樁事情希求的就是財富。菩薩也不例外,但是菩薩跟凡夫還是有差別。世間人追求的是錢財,你看菩薩所求的是法財,錢財養身命,養這個身命,法財養慧命。那我們現在得要問,是身命重要,還是慧命重要?一般人一定會說身命重要,沒有身命哪來的慧命?慧命也要依靠身命。這個話說起來好象是有道理,好象是說得不錯,其實錯了!爲什麼?身命有生一定有滅,慧命沒有生滅,慧命是提升我們的靈性;了脫生死,超越輪回,靠慧命,不是靠身命。所以,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,真正覺悟的人,他重不重視身命?不重視,這個身體生活在這個世間,只要能維持生命就夠了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,過著世間人最簡單的物質生活標准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叁衣一缽,你看這個生活多簡單!生活簡單好,真正做到「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」,真做到了。

  

  物質生活簡單,那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,對于物質生活,不但是佛家不追求,儒家也不追求。孔老夫子贊歎顔回,「箪食瓢飲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,他生活得非常快樂。爲什麼?他不要錢財,他有法財,這點我們一定要知道。法財真正利益生門,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精神生活,精神生活決定能夠利益物質生活,物質生活沒有辦法利益精神生活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精神生活豐富的人,快樂!中國諺語常講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他生活在快樂之中。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這個悅是內心裏面的喜悅,不是外面的刺激,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!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這個朋是學生,自己有道德、有修持、有學問,遠方的慕道者到這裏來求教,這個快樂!你看看內心的法喜,跟外面的志同道合,天天在一起研教探討,人生樂事無過于此,這個多快樂,真的是樂亦忘憂,物質生活什麼也沒有,忘得一乾二淨,快樂無比。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釋迦牟尼佛、孔子他們的生活,他們的享受、樂趣。所以這個地方菩薩的名號用「財首」。

  

  說到財首,首是第一,這個地方是十首菩薩,十信位,菩薩名號都有一個「首」。前面第一個是覺,覺了就有法財,那我們要問(現代人是非常現實),錢財能不能得到?法財既然可以得到,錢財是小事,哪有不得之道?菩薩對一切衆生行法布施,教化衆生,所以這一段是教化甚深,法布施;而衆生對老師的供養,肯定就有財供養,這一定的道理,愈施愈多。多了,可不能夠積蓄,積蓄就錯了,多了怎麼樣?多了轉施。要知道世間人缺乏錢財、缺乏物質的人很多,你要懂得輾轉布施;我這裏有余,他那裏有缺乏,我要幫助他。所以,諸佛菩薩對一切衆生,法、財兩種布施,還有一種叫無畏布施,都在其中。由此可知,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,你要問他,他示現來幹什麼的?示現叁種布施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無畏施是救苦救難,觀世音菩薩代表的,我們稱他做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」,觀世音菩薩施無畏。

  

  佛在經上常說,這叁種施得叁種果報,福慧圓滿,財施,福圓滿;法施,慧圓滿;無畏施,相好、功德圓滿。如來果地上的成就沒有別的,只是這叁種布施功德圓滿而已。我們看到經典上描繪佛菩薩相好莊嚴,生起無限仰慕的心,這是對的。我們看到果,生歡喜心,那你更應當要曉得這個果是什麼因成就的。修因才能夠得果,種善因得善果,這個說法是俗谛的說法,這個說法意思不深。此地是講教化甚深,甚深怎麼個講法?下面經文正問,第一句就顯示出甚深。

  

  『佛子』,經文上這個「佛子」是文殊菩薩稱財首菩薩,佛子,稱他的。『一切衆生非衆生』,這就甚深。一切衆生我們懂,這沒問題,「一切衆生非衆生」我們就不懂了,問的意思裏頭就很深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開示,「正問中二」,正問裏面有兩個小段,第一個小段「立宗」,先把宗旨確立,「衆生即非衆生,彼此同許」。這句話,同學們應當都念過《金剛經》,我們用《金剛經》這個例子來看這句話。如果用《金剛經》上的體例,應該是「衆生者即非衆生,是名衆生」,對不對?文殊菩薩肯定,不錯,財首菩薩也承認,彼此同許,這個許就是肯定,就是承認,衆生非衆生,是名衆生。說一切衆生是從相上講的,從事上講的;說非衆生,從性上講的,從理上講的,這是諸法實相,這才講到真相。從事相上有衆生,從理性上沒有衆生,從真性、從理上講,無有一法可得。佛教裏頭又常說,「佛氏門中不立一法」,這是從性上說的,從理上說的;又說「佛氏門中不舍一法」,不舍一法是從相上說的,是從事上說的。這裏頭你要曉得,性相是一不是二,理事是一不是二,這個意思就深了。在這一句裏頭,就把教化甚深的宗旨顯示出來了。

  

  這個地方也可以緊接著前面覺首菩薩所講的「八識皆空」。八識是有爲法,前面我們讀過,《百法明門》裏面五科,第一就是八識,心法;第二心所法,五十一;第叁不相應行法;第四個是色法,這個四大類都叫有爲法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,所以此地跟你講衆生非衆生,這個話說的是覺悟人說的。真正明白了,說衆生就知道非衆生,是名衆生,正如同前面覺首菩薩所講「但有假言說」。只要你通達,怎麼說都對的;你要是不了解這裏頭真正的意思,就是說性相、理事、因果你要是不明了的話,那真叫開口便錯,動念皆乖。你真正明了這個意思,怎麼說都是對的,爲什麼?不執著。對的標准,就是于一切法離妄想分別執著,對了,怎麼說都對;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,怎麼說都是錯的,標准在此地,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衆生非衆生。

  

  這「一切衆生」範圍可就大了,文殊菩薩所問言詞之中是一切有情衆生,這言詞當中。實際上,意思裏面所包含的,那是一切衆緣和合而生的現象,這叫衆生,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的現象。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虛空、法界都是衆緣和合所生的現象,總名衆生,這範圍就大了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都不可得,就像前面最後總結的「叁無性」,相無自性性,生無自性性,勝義無自性性。所謂「無自性性」,體相都不可以得,體是空寂的,不可得,相剎那生滅,也不可得。

  

  你要真正通達明了,你的心定了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。今天你的心爲什麼定不下來?還是有許許多多念頭七上八下,你不知道事實真相,這就是你爲什麼放不下?你沒看破!諸佛菩薩甚深教化,目的何在?無非是把這個事實真相說清楚、說明白,幫助我們看破,看破你才會放下。看破不容易,爲什麼不容易?無始劫以來迷失了自性,墮落在六道輪回,對于事實真相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是一無所知,隨順自己的習氣煩惱,起心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,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。

  

  這個相還是個幻相,就像作惡夢一樣,是虛幻不實。可是你做惡夢的時候,你不知道作夢,你做惡夢很痛苦,真有苦受。其實佛菩薩眼目之中,那個受也是冤枉的,「夢裏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做這個惡夢,驚嚇而醒,還心有余悸,佛菩薩說之爲可憐憫者,那真可憐!如果這個事情是事實,那不能說是可憐;沒有這個事,完全是虛幻不實,佛菩薩這才大慈大悲爲這一切苦難衆生示現,爲他現身,展開教化調伏。這是說出佛法在世間的宗旨,所以佛法是慈悲的教學。

  

  現在很多人不了解,很多人産生誤會,連宗教是什麼都不知道。在佛法裏頭,佛法本身稱宗教,但是跟現在宗教這個名詞,意思完全不相同。佛法裏面講宗教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講宗門、教下。佛法有十個宗派,宗門是禅宗,專門指這一個宗派,稱宗門;其他九個宗派,都叫教下。爲什麼要這樣稱法?因爲它教學的方式不一樣,宗門的教學是先悟後修,你要是沒有開悟,不教你,悟後起修;教下正好是反過來,先教你修,慢慢你才開悟。所以宗門是對上上根人說的,快!悟了之後學得非常快速。從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,他說宗門禅宗那是一步登天,快速,要上根利智。如果不是上根利智,你學這個法門,他說你一步要是登不上天,掉下來就粉身碎骨,什麼都不是。所以他告訴我,這個不能學,我們不是這個根性。那我們從什麼地方學?從教下,教下就像上學,從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慢慢上去。像爬樓梯,你登高一層,你確實向上升一級,這個中下根性的人行,可以做得到,時間長一點而已。宗門成就快,但是那真正是要天才,不是天才不能學這個法門。宗門、教下,所以稱爲宗教。

  

  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