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九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四九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,第二大段「教化甚深」,我们先把经文念一段:

  

  【尔时文殊师利菩萨,问财首菩萨言:佛子,一切众生非众生,云何如来随其时,随其命,随其身,随其行,随其解,随其言论,随其心乐,随其方便,随其思惟,随其观察,于如是诸众生中,为现其身教化调伏。】

  

 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,这一段是文殊菩萨问的,前面「缘起甚深」是问觉首菩萨,教化甚深就向『财首菩萨』请教。经文里面所含的意思,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,文殊菩萨所问的,是十首菩萨现在他所修学的,就是他所学习的,让他来为我们解答;换句话说,这个解答就正是他的学习心得报告。觉首是代表初信,教化代表二信位,菩萨名号含义就很深。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,看大师的开示,解释这段文,分为两段。第一段「标告」,第二段「正问」。在标告里面,「告财首者(菩萨的名号叫财首),彼得此法财益生门故」,这位菩萨得法财利益生门,这个益是利益。这个话不难懂。

  

  一切众生生活在世间,靠什么来生活?离不了财,所以现在举世之人,无论是外国,现在中国也一样,几乎没有例外的,真的是不分国家、不分种族、不分宗教信仰,生活在这个世间,第一桩事情希求的就是财富。菩萨也不例外,但是菩萨跟凡夫还是有差别。世间人追求的是钱财,你看菩萨所求的是法财,钱财养身命,养这个身命,法财养慧命。那我们现在得要问,是身命重要,还是慧命重要?一般人一定会说身命重要,没有身命哪来的慧命?慧命也要依靠身命。这个话说起来好象是有道理,好象是说得不错,其实错了!为什么?身命有生一定有灭,慧命没有生灭,慧命是提升我们的灵性;了脱生死,超越轮回,靠慧命,不是靠身命。所以,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,真正觉悟的人,他重不重视身命?不重视,这个身体生活在这个世间,只要能维持生命就够了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,过着世间人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标准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三衣一钵,你看这个生活多简单!生活简单好,真正做到「于人无争,于世无求」,真做到了。

  

  物质生活简单,那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,对于物质生活,不但是佛家不追求,儒家也不追求。孔老夫子赞叹颜回,「箪食瓢饮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」,他生活得非常快乐。为什么?他不要钱财,他有法财,这点我们一定要知道。法财真正利益生门,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精神生活,精神生活决定能够利益物质生活,物质生活没有办法利益精神生活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精神生活丰富的人,快乐!中国谚语常讲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他生活在快乐之中。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」,这个悦是内心里面的喜悦,不是外面的刺激,常生欢喜心,法喜充满!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」,这个朋是学生,自己有道德、有修持、有学问,远方的慕道者到这里来求教,这个快乐!你看看内心的法喜,跟外面的志同道合,天天在一起研教探讨,人生乐事无过于此,这个多快乐,真的是乐亦忘忧,物质生活什么也没有,忘得一乾二净,快乐无比。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释迦牟尼佛、孔子他们的生活,他们的享受、乐趣。所以这个地方菩萨的名号用「财首」。

  

  说到财首,首是第一,这个地方是十首菩萨,十信位,菩萨名号都有一个「首」。前面第一个是觉,觉了就有法财,那我们要问(现代人是非常现实),钱财能不能得到?法财既然可以得到,钱财是小事,哪有不得之道?菩萨对一切众生行法布施,教化众生,所以这一段是教化甚深,法布施;而众生对老师的供养,肯定就有财供养,这一定的道理,愈施愈多。多了,可不能够积蓄,积蓄就错了,多了怎么样?多了转施。要知道世间人缺乏钱财、缺乏物质的人很多,你要懂得辗转布施;我这里有余,他那里有缺乏,我要帮助他。所以,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,法、财两种布施,还有一种叫无畏布施,都在其中。由此可知,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,你要问他,他示现来干什么的?示现三种布施,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无畏施是救苦救难,观世音菩萨代表的,我们称他做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」,观世音菩萨施无畏。

  

  佛在经上常说,这三种施得三种果报,福慧圆满,财施,福圆满;法施,慧圆满;无畏施,相好、功德圆满。如来果地上的成就没有别的,只是这三种布施功德圆满而已。我们看到经典上描绘佛菩萨相好庄严,生起无限仰慕的心,这是对的。我们看到果,生欢喜心,那你更应当要晓得这个果是什么因成就的。修因才能够得果,种善因得善果,这个说法是俗谛的说法,这个说法意思不深。此地是讲教化甚深,甚深怎么个讲法?下面经文正问,第一句就显示出甚深。

  

  『佛子』,经文上这个「佛子」是文殊菩萨称财首菩萨,佛子,称他的。『一切众生非众生』,这就甚深。一切众生我们懂,这没问题,「一切众生非众生」我们就不懂了,问的意思里头就很深。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,「正问中二」,正问里面有两个小段,第一个小段「立宗」,先把宗旨确立,「众生即非众生,彼此同许」。这句话,同学们应当都念过《金刚经》,我们用《金刚经》这个例子来看这句话。如果用《金刚经》上的体例,应该是「众生者即非众生,是名众生」,对不对?文殊菩萨肯定,不错,财首菩萨也承认,彼此同许,这个许就是肯定,就是承认,众生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说一切众生是从相上讲的,从事上讲的;说非众生,从性上讲的,从理上讲的,这是诸法实相,这才讲到真相。从事相上有众生,从理性上没有众生,从真性、从理上讲,无有一法可得。佛教里头又常说,「佛氏门中不立一法」,这是从性上说的,从理上说的;又说「佛氏门中不舍一法」,不舍一法是从相上说的,是从事上说的。这里头你要晓得,性相是一不是二,理事是一不是二,这个意思就深了。在这一句里头,就把教化甚深的宗旨显示出来了。

  

  这个地方也可以紧接着前面觉首菩萨所讲的「八识皆空」。八识是有为法,前面我们读过,《百法明门》里面五科,第一就是八识,心法;第二心所法,五十一;第三不相应行法;第四个是色法,这个四大类都叫有为法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相有性无,事有理无,所以此地跟你讲众生非众生,这个话说的是觉悟人说的。真正明白了,说众生就知道非众生,是名众生,正如同前面觉首菩萨所讲「但有假言说」。只要你通达,怎么说都对的;你要是不了解这里头真正的意思,就是说性相、理事、因果你要是不明了的话,那真叫开口便错,动念皆乖。你真正明了这个意思,怎么说都是对的,为什么?不执着。对的标准,就是于一切法离妄想分别执着,对了,怎么说都对;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,怎么说都是错的,标准在此地,所以你一定要懂得众生非众生。

  

  这「一切众生」范围可就大了,文殊菩萨所问言词之中是一切有情众生,这言词当中。实际上,意思里面所包含的,那是一切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,这叫众生,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。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虚空、法界都是众缘和合所生的现象,总名众生,这范围就大了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都不可得,就像前面最后总结的「三无性」,相无自性性,生无自性性,胜义无自性性。所谓「无自性性」,体相都不可以得,体是空寂的,不可得,相剎那生灭,也不可得。

  

  你要真正通达明了,你的心定了,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。今天你的心为什么定不下来?还是有许许多多念头七上八下,你不知道事实真相,这就是你为什么放不下?你没看破!诸佛菩萨甚深教化,目的何在?无非是把这个事实真相说清楚、说明白,帮助我们看破,看破你才会放下。看破不容易,为什么不容易?无始劫以来迷失了自性,堕落在六道轮回,对于事实真相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是一无所知,随顺自己的习气烦恼,起心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,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。

  

  这个相还是个幻相,就像作恶梦一样,是虚幻不实。可是你做恶梦的时候,你不知道作梦,你做恶梦很痛苦,真有苦受。其实佛菩萨眼目之中,那个受也是冤枉的,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做这个恶梦,惊吓而醒,还心有余悸,佛菩萨说之为可怜悯者,那真可怜!如果这个事情是事实,那不能说是可怜;没有这个事,完全是虚幻不实,佛菩萨这才大慈大悲为这一切苦难众生示现,为他现身,展开教化调伏。这是说出佛法在世间的宗旨,所以佛法是慈悲的教学。

  

 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,很多人产生误会,连宗教是什么都不知道。在佛法里头,佛法本身称宗教,但是跟现在宗教这个名词,意思完全不相同。佛法里面讲宗教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意思讲宗门、教下。佛法有十个宗派,宗门是禅宗,专门指这一个宗派,称宗门;其他九个宗派,都叫教下。为什么要这样称法?因为它教学的方式不一样,宗门的教学是先悟后修,你要是没有开悟,不教你,悟后起修;教下正好是反过来,先教你修,慢慢你才开悟。所以宗门是对上上根人说的,快!悟了之后学得非常快速。从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,他说宗门禅宗那是一步登天,快速,要上根利智。如果不是上根利智,你学这个法门,他说你一步要是登不上天,掉下来就粉身碎骨,什么都不是。所以他告诉我,这个不能学,我们不是这个根性。那我们从什么地方学?从教下,教下就像上学,从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慢慢上去。像爬楼梯,你登高一层,你确实向上升一级,这个中下根性的人行,可以做得到,时间长一点而已。宗门成就快,但是那真正是要天才,不是天才不能学这个法门。宗门、教下,所以称为宗教。

  

  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