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五0集)
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,第二大段「教化甚深」,我们把经文念一段:
【尔时文殊师利菩萨,问财首菩萨言:佛子,一切众生非众生,云何如来随其时,随其命,随其身,随其行,随其解,随其言论,随其心乐,随其方便,随其思惟,随其观察,于如是诸众生中,为现其身教化调伏。】
到这里是一段,这是文殊菩萨所问的。前面跟诸位介绍到『云何如来随其时』,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,这个「随其时」是「随根生熟时,如是时中,堪如是化,又此句为总」,这一句是总说。所以时节因缘,诸佛如来、诸大菩萨掌握到恰到好处,这是我们要学习的。这一句意思包括得非常的深广,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「根生熟」,这一句说得好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这里头包括了他的程度、他的兴趣,他能不能接受,他能接受多少,得要用什么样的方式他才能欢喜接受,都在这一条里头。
特别是在这个时代,社会大多数众生对佛法有很深的误会。前面跟诸位说过,这些误会不能怪他,要怪我们自己,我们没有学得好,没有做好,也没有机缘向别人好好的介绍,所以积非成是,才有这样严重的误会。这个损失不是佛法,这个损失是众生,一切众生闻不到佛法,就是没有觉悟的机会。佛法是帮助人觉悟,帮助人明了宇宙人生真相,唯有明了,你才能控制,你才能掌握,你才能在任何环境当中,无论是物质环境,是人事环境,你都能过最幸福美满的生活。你能够不断提升你自己的灵性,你的智慧,你的德行,用世间话来说,包括你的功,包括你的事业,你的功德、事业。这么好的教学,往往在我们面前当面错过,这是令人感到非常的遗憾。
那么我这一生,这少数人,算是相当幸运。这个经教里面常讲,这一生当中能遇到佛法,关键是善知识,遇不到真善知识,当面错过。我记得我是在二十六岁的时候遇到方东美先生,跟他学哲学,他跟我讲哲学概论,最后一个单元居然是佛经哲学。我从这里入门,才知道佛教经典里面有世间最高深、最圆满的哲学。方老师告诉我,学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我听了非常欢喜,从此以后对佛法才生尊重之心。到寺庙里面,不知道拜佛,会对佛像行三鞠躬礼,在寺庙里头找经书看,从这地方再入门。缘分实在是希有难逢,我接触大概一个多月,时间不长,一个多月,就有一位朋友给我介绍认识章嘉大师。方先生是学哲学的,章嘉大师那是佛门的大德,这是专修专弘的,有这么一个人指导,很不容易。
我跟大师三年,佛学修学的基础就在这三年当中奠定了。而且老师也给我选择这个行业,我从小就懂得尊师重道,对老师信任,一点怀疑都没有,老师教我做的,我一定依教奉行。这么多年来,二十六岁到今年,五十四年了,我感谢这两位老师,他们说的话是真的,不是假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!你要问我,这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么?我可以用《论语.学而》第一句话答复你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;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」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夫子这两句话我亲证了,这一生当中亲身证得,他这两句话的意思我完全明了。这就是佛门里常讲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当说什么法就跟他说什么法。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,随类化身,没有一定的法门,应机施教,活的,活活泼泼,这是佛法。
今天我们再看第二句,『随其命』,清凉大师给我们在注解里面讲,「随其寿命修短而化」。文字刚才打的是「随何寿命时等,下九为别」,这是科判的交代,我们要看下面,他说「各有二义,谓随其寿命修短而化」。这个修是长,一切众生寿命不相同,有人长寿,有人短命,这个教化众生要懂得。我过去在李老师会下,这是时间最长的,我跟他老人家十年,那个时候我只有三十一、二岁,李老师七十岁了。他对身边的学生观察得很清楚,有些同学命相很薄,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短命相,命相很薄,人很善良。老师劝这些人发心学讲经,当时我也是其中之一,老师看得很清楚。老师告诉我,有没有告诉别人我不知道,他告诉我:讲经,消业障、增福慧最有效果,你命里没有福,不但贫穷下贱,而且短命。老师说这些话我能接受,我自己对自己很清楚,年轻的时候很多人给我算命,确实是贫穷下贱而且又短命。
过去生中没修福,以后学了佛这才知道,富贵是果报,因是什么?因是修福,经上讲得很清楚,施财,欢喜以财物布施供养别人,得财富的果报;以法布施一切众生,得聪明智慧的果报;施无畏者得长寿,施无畏是帮助别人离开灾难,得到身心安稳,这一类的布施得健康长寿。过去生中没人教,没修。这些道理明白、清楚了,真叫是心安理得,再不会怨天尤人,再不会看到别人富贵生羡慕、嫉妒,没有这个心了。知道什么?他发大财,做大官,前世修的,我今天不如他,我前世没修。明白这个因果,前世虽没有修,我这一世修来得及,来世享受;如果很积极,很认真努力的去修,这一生晚年也能享受到。
所以以后我念《了凡四训》,非常得利益,把这个事情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懂得修因。贫穷没有财力,但是一块钱、两块钱可以,多了没有,可是一、两块钱对我来说,已经就相当多了。能舍,自己在生活上尽量的节俭,省一点钱布施。从这个开始,真的以后就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,养成布施的一个习惯,章嘉大师教的。施财、施法、施无畏,施无畏怎么个施法?第一个,素食。诸位要知道,素食是修无畏,不吃众生肉,不杀害众生,这是消极的无畏布施。积极的无畏布施是放生,放生是救命。当然我们自己没有这么大的能力,没有这么个财力放生,别人放生我们随喜。一般寺庙做法会的时候都有放生,我们就随喜,有个几块钱就统统拿出来,欢欢喜喜的做放生。
无畏布施里面还有施药,这都是我初学佛的时候常干的,两、三个月省一点钱省下来,到医院里面去布施医药。这个钱给那些生病贫穷没有医药费的,帮助他们,虽然很少,可是医院它收很多人布施,也就能够帮助他们。所以,我的经常收入就干这个三桩事情,印经、放生、布施医药。我也没有求财富,也没有求聪明智慧,也没有求健康长寿,可是这三样果报真的得到了,而且得到的非常显著。常常跟我在一起的同修们你们都看到,佛门里面没有妄语,「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」,所说的全是事实真相,相信的人就有福了,相信的人依教奉行,真得福报。
所以,从前老师对于寿命短命的人,一看这个学生很单薄,就劝他学讲经。我这讲经是李老师劝的,当时不敢接受,认为讲经太难了,我到台中是来听经的,不是来学讲经的。结果老师带我去参观他的经学班,我一看了之后,信心生起来了,为什么?里面同学至少有一半年龄比我大,有一半学历不如我。诸位要知道,我初中毕业,那就是说里面一半学讲经的是小学毕业。年龄最大的六十岁,我那个时候才三十一、二岁,得到很大的鼓励。我看看他们这些人都在那里很认真努力学习,我也可以试试看,就参加了经学班。
所以这就是说,老师看学生,这个学生短命,有短命的修法,那个学生有福、长寿,老师有另外方法教他。用什么方法?劝导他护法,修积无量功德,他有财富,他有能力来护持。就好象办学校一样,有福报的人劝他出来办学校,当董事长、当校长;命很薄的人,劝他到学校来当学生,来求学,学好了之后当教员。我们从这个比喻当中,诸位就能体会到了,随其寿命长短。我们接触的人多了,有很多人到老年,六、七十岁了,才遇到佛法。这时候教他什么?念佛求生净土。年岁不大,三、四十岁闻到佛法,可以多多听经。
在这半个世纪,我们也走了许许多多地方,细心观察,佛法在全世界弘扬,不能叫人满意。呈现的是个衰相,没有看到兴旺的气象,也就是说无论在家、出家,学佛功夫不得力,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。我们下的功夫很深,用的时间很多,得不到效果,那我们得找,毛病到底发生在哪里?佛法的修学,每个人都知道,世尊教学的内容就是戒定慧三学。你看一部《大藏经》,就依这个分成三大类,律藏、经藏、论藏;律藏是戒学,经藏是定学,论藏是慧学。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戒律没有了,佛就没有了;礼没有,儒就没有了。我们今天细心观察,学儒的,几个人守礼?学佛的,几个人持戒?在家同修十善做不到,出家同修三皈五戒、沙弥律仪做不到,其他的都不必说了。这怎么救法?我们就要想到,从前的人为什么能做到,现在为什么做不到?我们要冷静的去思惟,细心去观察,毛病到底出在哪里?出在我们从小没有学过圣贤教诲,而中国五千年来,识字不识字是另外一个问题,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中断,这个民族还能够存在这个世间,道理在此地。
古圣先贤教我们什么?简单讲,就是道德!人只要受过道德的教育,不认识字没有关系,受过道德教育,守礼、持戒很容易。为什么?应该这么做法,这有什么希奇?从小他就有这个认知,他就养成习惯,所以学儒、学佛都有成就。什么是道?五伦是道;什么是德?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,这是德。中国自古以来,无论是贫富贵贱,哪一家不教小孩?从小教,教孝,孝亲尊师。不认识字也知道孝亲,也知道尊师,所以守礼、持戒不难,很平常。我们从小没受过这个教育,脱节了,养成不良的习惯,所以对于守礼、持戒感觉得非常困难,跟我们日常生活完全相抵触。现在提倡的是民主自由开放,要提到礼,提到持戒,「这过去了,专制时代的,现在是什么时代,怎么还讲这些东西?」这是现代人的看法。所以圣教眼看着毁灭,走向末日,这就是我们学儒、学佛,为什么功夫不得力,原因在这里。
现在我们要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0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