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0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五0集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二大段「教化甚深」,我們把經文念一段:

  

  【爾時文殊師利菩薩,問財首菩薩言:佛子,一切衆生非衆生,雲何如來隨其時,隨其命,隨其身,隨其行,隨其解,隨其言論,隨其心樂,隨其方便,隨其思惟,隨其觀察,于如是諸衆生中,爲現其身教化調伏。】

  

  到這裏是一段,這是文殊菩薩所問的。前面跟諸位介紹到『雲何如來隨其時』,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,這個「隨其時」是「隨根生熟時,如是時中,堪如是化,又此句爲總」,這一句是總說。所以時節因緣,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掌握到恰到好處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這一句意思包括得非常的深廣,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示「根生熟」,這一句說得好。用現在的話來說,這裏頭包括了他的程度、他的興趣,他能不能接受,他能接受多少,得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他才能歡喜接受,都在這一條裏頭。

  

  特別是在這個時代,社會大多數衆生對佛法有很深的誤會。前面跟諸位說過,這些誤會不能怪他,要怪我們自己,我們沒有學得好,沒有做好,也沒有機緣向別人好好的介紹,所以積非成是,才有這樣嚴重的誤會。這個損失不是佛法,這個損失是衆生,一切衆生聞不到佛法,就是沒有覺悟的機會。佛法是幫助人覺悟,幫助人明了宇宙人生真相,唯有明了,你才能控製,你才能掌握,你才能在任何環境當中,無論是物質環境,是人事環境,你都能過最幸福美滿的生活。你能夠不斷提升你自己的靈性,你的智慧,你的德行,用世間話來說,包括你的功,包括你的事業,你的功德、事業。這麼好的教學,往往在我們面前當面錯過,這是令人感到非常的遺憾。

  

  那麼我這一生,這少數人,算是相當幸運。這個經教裏面常講,這一生當中能遇到佛法,關鍵是善知識,遇不到真善知識,當面錯過。我記得我是在二十六歲的時候遇到方東美先生,跟他學哲學,他跟我講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居然是佛經哲學。我從這裏入門,才知道佛教經典裏面有世間最高深、最圓滿的哲學。方老師告訴我,學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我聽了非常歡喜,從此以後對佛法才生尊重之心。到寺廟裏面,不知道拜佛,會對佛像行叁鞠躬禮,在寺廟裏頭找經書看,從這地方再入門。緣分實在是希有難逢,我接觸大概一個多月,時間不長,一個多月,就有一位朋友給我介紹認識章嘉大師。方先生是學哲學的,章嘉大師那是佛門的大德,這是專修專弘的,有這麼一個人指導,很不容易。

  

  我跟大師叁年,佛學修學的基礎就在這叁年當中奠定了。而且老師也給我選擇這個行業,我從小就懂得尊師重道,對老師信任,一點懷疑都沒有,老師教我做的,我一定依教奉行。這麼多年來,二十六歲到今年,五十四年了,我感謝這兩位老師,他們說的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!你要問我,這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麼?我可以用《論語.學而》第一句話答複你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;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夫子這兩句話我親證了,這一生當中親身證得,他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完全明了。這就是佛門裏常講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當說什麼法就跟他說什麼法。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,隨類化身,沒有一定的法門,應機施教,活的,活活潑潑,這是佛法。

  

  今天我們再看第二句,『隨其命』,清涼大師給我們在注解裏面講,「隨其壽命修短而化」。文字剛才打的是「隨何壽命時等,下九爲別」,這是科判的交代,我們要看下面,他說「各有二義,謂隨其壽命修短而化」。這個修是長,一切衆生壽命不相同,有人長壽,有人短命,這個教化衆生要懂得。我過去在李老師會下,這是時間最長的,我跟他老人家十年,那個時候我只有叁十一、二歲,李老師七十歲了。他對身邊的學生觀察得很清楚,有些同學命相很薄,這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短命相,命相很薄,人很善良。老師勸這些人發心學講經,當時我也是其中之一,老師看得很清楚。老師告訴我,有沒有告訴別人我不知道,他告訴我:講經,消業障、增福慧最有效果,你命裏沒有福,不但貧窮下賤,而且短命。老師說這些話我能接受,我自己對自己很清楚,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給我算命,確實是貧窮下賤而且又短命。

  

  過去生中沒修福,以後學了佛這才知道,富貴是果報,因是什麼?因是修福,經上講得很清楚,施財,歡喜以財物布施供養別人,得財富的果報;以法布施一切衆生,得聰明智慧的果報;施無畏者得長壽,施無畏是幫助別人離開災難,得到身心安穩,這一類的布施得健康長壽。過去生中沒人教,沒修。這些道理明白、清楚了,真叫是心安理得,再不會怨天尤人,再不會看到別人富貴生羨慕、嫉妒,沒有這個心了。知道什麼?他發大財,做大官,前世修的,我今天不如他,我前世沒修。明白這個因果,前世雖沒有修,我這一世修來得及,來世享受;如果很積極,很認真努力的去修,這一生晚年也能享受到。

  

  所以以後我念《了凡四訓》,非常得利益,把這個事情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懂得修因。貧窮沒有財力,但是一塊錢、兩塊錢可以,多了沒有,可是一、兩塊錢對我來說,已經就相當多了。能舍,自己在生活上盡量的節儉,省一點錢布施。從這個開始,真的以後就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,養成布施的一個習慣,章嘉大師教的。施財、施法、施無畏,施無畏怎麼個施法?第一個,素食。諸位要知道,素食是修無畏,不吃衆生肉,不殺害衆生,這是消極的無畏布施。積極的無畏布施是放生,放生是救命。當然我們自己沒有這麼大的能力,沒有這麼個財力放生,別人放生我們隨喜。一般寺廟做法會的時候都有放生,我們就隨喜,有個幾塊錢就統統拿出來,歡歡喜喜的做放生。

  

  無畏布施裏面還有施藥,這都是我初學佛的時候常幹的,兩、叁個月省一點錢省下來,到醫院裏面去布施醫藥。這個錢給那些生病貧窮沒有醫藥費的,幫助他們,雖然很少,可是醫院它收很多人布施,也就能夠幫助他們。所以,我的經常收入就幹這個叁樁事情,印經、放生、布施醫藥。我也沒有求財富,也沒有求聰明智慧,也沒有求健康長壽,可是這叁樣果報真的得到了,而且得到的非常顯著。常常跟我在一起的同修們你們都看到,佛門裏面沒有妄語,「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」,所說的全是事實真相,相信的人就有福了,相信的人依教奉行,真得福報。

  

  所以,從前老師對于壽命短命的人,一看這個學生很單薄,就勸他學講經。我這講經是李老師勸的,當時不敢接受,認爲講經太難了,我到臺中是來聽經的,不是來學講經的。結果老師帶我去參觀他的經學班,我一看了之後,信心生起來了,爲什麼?裏面同學至少有一半年齡比我大,有一半學曆不如我。諸位要知道,我初中畢業,那就是說裏面一半學講經的是小學畢業。年齡最大的六十歲,我那個時候才叁十一、二歲,得到很大的鼓勵。我看看他們這些人都在那裏很認真努力學習,我也可以試試看,就參加了經學班。

  

  所以這就是說,老師看學生,這個學生短命,有短命的修法,那個學生有福、長壽,老師有另外方法教他。用什麼方法?勸導他護法,修積無量功德,他有財富,他有能力來護持。就好象辦學校一樣,有福報的人勸他出來辦學校,當董事長、當校長;命很薄的人,勸他到學校來當學生,來求學,學好了之後當教員。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,諸位就能體會到了,隨其壽命長短。我們接觸的人多了,有很多人到老年,六、七十歲了,才遇到佛法。這時候教他什麼?念佛求生淨土。年歲不大,叁、四十歲聞到佛法,可以多多聽經。

  

  在這半個世紀,我們也走了許許多多地方,細心觀察,佛法在全世界弘揚,不能叫人滿意。呈現的是個衰相,沒有看到興旺的氣象,也就是說無論在家、出家,學佛功夫不得力,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。我們下的功夫很深,用的時間很多,得不到效果,那我們得找,毛病到底發生在哪裏?佛法的修學,每個人都知道,世尊教學的內容就是戒定慧叁學。你看一部《大藏經》,就依這個分成叁大類,律藏、經藏、論藏;律藏是戒學,經藏是定學,論藏是慧學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戒律沒有了,佛就沒有了;禮沒有,儒就沒有了。我們今天細心觀察,學儒的,幾個人守禮?學佛的,幾個人持戒?在家同修十善做不到,出家同修叁皈五戒、沙彌律儀做不到,其他的都不必說了。這怎麼救法?我們就要想到,從前的人爲什麼能做到,現在爲什麼做不到?我們要冷靜的去思惟,細心去觀察,毛病到底出在哪裏?出在我們從小沒有學過聖賢教誨,而中國五千年來,識字不識字是另外一個問題,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中斷,這個民族還能夠存在這個世間,道理在此地。

  

  古聖先賢教我們什麼?簡單講,就是道德!人只要受過道德的教育,不認識字沒有關系,受過道德教育,守禮、持戒很容易。爲什麼?應該這麼做法,這有什麼希奇?從小他就有這個認知,他就養成習慣,所以學儒、學佛都有成就。什麼是道?五倫是道;什麼是德?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這是德。中國自古以來,無論是貧富貴賤,哪一家不教小孩?從小教,教孝,孝親尊師。不認識字也知道孝親,也知道尊師,所以守禮、持戒不難,很平常。我們從小沒受過這個教育,脫節了,養成不良的習慣,所以對于守禮、持戒感覺得非常困難,跟我們日常生活完全相抵觸。現在提倡的是民主自由開放,要提到禮,提到持戒,「這過去了,專製時代的,現在是什麼時代,怎麼還講這些東西?」這是現代人的看法。所以聖教眼看著毀滅,走向末日,這就是我們學儒、學佛,爲什麼功夫不得力,原因在這裏。

  

  現在我們要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