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救,救要從根本救,從根救起,這個根就是道德,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五倫、十義、五常、八德,要細講,要落實。所以,最近這些年,我們對這樁事情特別強調,從哪裏下手?從《弟子規》下手,從《弟子規》、從《叁字經》;佛法裏面,從「淨業叁福」,從《十善業道》,從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從叁皈、五戒、《沙彌律儀》,不多!如果認真努力的學,兩年可以把這個根紮得很穩,兩年這個根就活了。現在這個根快要死了,我們用這幾門功課把這個根救活,然後無論學佛也好,學儒也好,學道也好,肯定有大成就。爲什麼?你有根了,這就是有些同學問我,爲什麼這麼樣重視這個課程?這是根,救根。
根之根就是《弟子規》,如果真的有《弟子規》的根,淨業叁福、叁皈五戒、《十善業道》、《沙彌律儀》,很容易做到,你修學一點都不困難,你的成就決定可以趕得上過去的祖師大德。你要不在這上紮根,難!你一生所做的,從前李老師所講的,佛學,不是學佛。佛學可以在世間拿到名利,現在所謂拿幾十個佛學博士,與了生死毫不相幹!那是知識,不是學問,不是德行,這點我們不能不認識清楚。
那麼在日常生活當中,特別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你要是發心弘揚佛法,發心要利益衆生,你一定要懂得時節因緣。你跟人家往來,他的年齡是老年,是中年,還是少年,你要看,應機說法。這個裏面還有他正是在走運的時候,非常得意的時候,你怎麼樣教他;他這個時候在失敗,失意的時候,非常消沈,非常痛苦,你又用什麼方法幫他。活的,方法沒有一定,總而言之,要幫助別人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我們的心要清淨、要平等,即使這個人過去曾經對我不好,甚至于還傷害過我,他今天遇到苦難,要不要幫助他?要!不能說過去這個人害我,現在他好運走完了,那正是幸災樂禍了,那你不是個佛弟子,不但不是佛,儒你也做不到,儒有恻隱之心,我們今天講有同情心。遇到這個人在困難的時候,當然他過去有些對不起我的地方,他不好意思開口求我幫助他,我們要明了,他有困難我們要主動去幫助他,還要人來開口說嗎?人家開口說,那我們就錯了。除非是不知道,知道的時候一定要主動去幫助人。經教裏頭佛常說,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,要記住成就自己的德行,提升自己的靈性。他是個惡人今天遭難,我們不要考慮他是善是惡,他有災難立刻就要救他,救難要緊。
下面有個更深的意思,「又以無命者法而教化之」,這一條重要。前面所說的種種幫助,是一時的,是現前的,這一條則是永久的。那用什麼方法最好?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個給我們示現得太好了!我們要觀機,他能不能接受?能接受,一定要把這個方法介紹給他,這才是永久的離苦得樂,不再搞六道輪回了。「教化甚深」這個十句,每一句都有這兩個意思,一個就是現前,一個是永恒的,著重在永恒。
所以,一定要給一切衆生做最好的示現。衆生羨慕果報,所以佛教化衆生,先把果報示現給你看。然後再跟你講這個果報是什麼因修的,你就相信了,你就會起而效法,幫助衆生的目的就能達到,一定要讓他覺悟,起而效之。譬如財富,我們要展示出來給你看,真有!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,同時這是做很好的示現。我在年輕的時候,四十歲之前,物質生活非常艱難,在最艱難的時候遇到韓館長,我住在她家裏,不是短時間,住了十七年。住了十七年我才有個小道場「華藏圖書館」,那是大家供養的,才有這麼個小地方,很小!大樓裏面的一層,一層大概十分之一的樣子。我們最初買的這個地方,臺灣這是講五十坪,五十坪多少?要用現在一般講的話,兩百個平方米,四個平方米是一坪,兩百個平方米,就這麼大的一個地方,我們做「華藏佛教圖書館」。圖書館剛剛成立,美國有個同修送給我們一個攝影機錄相,這是那個時候他想請我到美國去講經,沒有辦法去。他說:法師,那你講經的錄相帶可不可以給我們?我說:這個可以,但是我沒有設備。他就送了一套設備給我。所以,我們的圖書館就加上個「視聽」,圖書館不大,是「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」。
生活很艱難,很苦!可是布施,無論是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這個我懂得、明白,我從二十六歲學佛就很認真的幹,我也不求任何果報,應該要這麼做。四十歲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場地,不止,四十多了,四十多才有這個場地,小地方。我記得我有這個圖書館那一年,正好是我講經弘法二十周年,這個能算得出來,我是叁十叁歲出來講經,五十叁,有圖書館是五十叁,四十歲的那年就住在韓館長家裏。到哪裏去講經?這個我就非常感謝她了,她替我借地方、租地方,替我找聽衆,她的這些朋友邀集來聽。聽衆不多,十幾個人、二十幾個人,沒有一定的場所,今天在這裏,明天在那裏,像打遊擊一樣。五十叁歲的時候才有圖書館。
以後慢慢的,就是諺語所說的時來運轉,這個果報,叁種布施的果報,慢慢都現前了。四十五歲那年壽命到了,我沒有求壽命,那年靈源老和尚邀請我在夏安居當中講《楞嚴經》。我記得我講到第叁卷,生病了,得到重感冒,心裏面一想壽命到了,所以我也不看病,也不吃藥。爲什麼?醫生只能醫病,不能醫命。心也很定,韓館長每天給我做叁餐稀飯,吃點鹹菜,念佛求生淨土,這樣過了一個月之後病好了,好了繼續講經。我記得在那個時候,臺大跟師大有四個同學,在我生病那段時間,大概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,他們常常來找我。
所以,我們對于隨其命這個裏頭,特別要注意無命者法,怎麼樣能夠超越壽命。大乘佛法裏頭有,這個《華嚴經》裏面講得非常透徹。你真正契入,才曉得身有生滅,性沒有生滅,靈性是自己,身不是自己。現在科學裏面講能量,能量是自己,不生不滅,這個身有壞的時候,我們的能量沒有壞。世尊在《楞嚴經》裏面,對波斯匿王那一番談話說得很明白。佛舉「見性」,我們眼能見這個能量,說明身有生滅,見性不生不滅,聞性不生不滅;六根的根性是真的,不生不滅是真的,生滅是假的。波斯匿王聽懂了,非常歡喜!那個時候波斯匿王六十二歲,有這麼大的壽命,應該要教他了生死超叁界的修行方法,這才真正對得起他。所以,生滅跟不生滅要講清楚,要叫他真正能體會到生滅不必重視,不生滅的我們要特別重視。
能量、德行,這個佛家常講帶得去的,這個世間榮華富貴帶不去,無論有多少財富,走的時候一樣帶不去。所以佛講,帶得去的要重視,帶不去的,隨緣就好,有也好,沒有也好,不要去計較這個,要計較帶得去的。記住,佛法常講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至少你要懂得帶善業,當然最好的是淨業,佛菩薩教我們的,我們要修淨業、修善業,決定不能修惡業,惡業就錯了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諸位同學,我們再接著看第叁句:
【隨其身。】
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說,「身二義者,謂隨其所受何等類身而受化故」,這是第一種意思,這都是說現前。我們知道佛菩薩度化衆生那個範圍太大了,遍法界虛空界,通常大乘教裏面把它歸納爲十法界。十法界身分不一樣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譬如我們得的是人身,佛要度我們,得現人身;天人的身跟我們不一樣,佛要度天人,得要現天人身;佛要度畜生,要現畜生身;佛要度餓鬼,要現餓鬼身,『隨其身』!大的說。
小的說,這一段所講的,隨其所受身,這個前面跟諸位講過,六道衆生到哪一道去投胎,這個業叫引業,引導你到哪一道。我們今天都到人道來,我們的引業相同。雖然得人身,我們的種族不一樣,中國這是黃皮膚黃種人,西方是白種人,非洲有黑種人,有紅種人,種類不齊。所以在我們現前,我們常常講的,種族不一樣,文化不一樣,生活方式不一樣,信仰不一樣,這個就差別很多。那麼,是哪一種身,你就要用什麼方法來教化他,這個意思很深。總的來說,處處要爲他著想,你才能教化衆生,不能以自己爲本位,要以他爲主。度衆生,度就是幫助的意思,你要幫助他,不是叫他幫助我。所以,我要隨順他,不能要求他隨順我;要求他隨順我就難了,我隨順他就容易,這是最高的原則,不能不知道。
特別是在文化方面、在信仰方面、在生活方式方面,我們不能改變別人習慣,佛教在這點做得很圓滿,使我們不能不佩服,它不堅持自己。你看佛教傳到中國,明顯的隨順中國人的習俗。中國人居住的房舍,貴族住的是宮殿,佛教傳來是帝王派特使迎請過來的,現在講是國賓的身分。所以,以後長時間住在中國,中國人接待他,也建造宮殿給他住,這是對他尊重,而不是印度式的教堂。從印度到中國來的高僧,接受中國的飲食,也接受中國的穿著,而不是用印度的方式。中國人歡喜,很容易融入中國社會,很容易跟中國文化打成一片,隨其身。
所以,爲什麼佛教傳到中國,在中國就生根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,其他宗教就比較困難,這不無道理;融入社會,我跟你打成一片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早年我住在臺灣,有些出家的同學移民到國外去,到我這裏來辭行。我就勸他,你們到國外,要記住兩千年前印度這些高僧到中國,他們那套的作風值得我們學習,就是融入當地的文化,你才真正能夠做到弘法利生。像道場的建築,你在哪個國家,最好用哪個國家那些宗教道場的形式,不要用中國宮殿式的這種建築。這種建築你在外國,人家一看,當地人說你們外國文化,他自自然然就有一道界限,很不容易把這個界限化掉,有隔閡。也要像當地人一樣生活方式,可以的,但是我們采取素食,而告訴他素食的好處。要懂得這些道理,人情事故一切隨緣,跟當地人打成一片。
以後我們也到美國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五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