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九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第二種說法,我們這個地方就有了,立宗施教。立宗是宗旨,也就是說我教學的目的,教學的希求、效果,這是宗旨,我們今天講方向和目標,這是宗旨。施教是方法,我們用什麼方法,能夠保持不離這個方向,能夠達到這個目標,立宗施教。跟現在宗教的意思完全不相同,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。現在這個社會,社會大衆對佛法誤會太多太多了,這是比不上古人。他們之所以産生這麼嚴重的誤會,不能怪他們,要怪就怪我們佛門後世的這些弟子。我們學佛沒有依教奉行,沒有把佛陀的教誨發揚光大,利益衆生;果然把佛陀教誨發揚光大,利益衆生,今天世界上人人都享福,人人都過快樂的生活。哪裏會有沖突?哪裏會有歧視?這不可能産生的。

  

  佛法的宗旨,「淨業叁福」裏頭說得很好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還有一個說法更簡單,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,十二個字。「淨業叁福」說得詳細,一共十一句,四十四個字,佛法所求的、所學的、所證的就是這個;千經萬論,那是方法,確確實實幫助你、成就你。依淨業叁福成就你的孝行,佛法是師道,師道必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所以頭一句孝養父母,第二句奉事師長,你就曉得佛法建立在哪裏?建立在孝道、師道的基礎上。它本身是師道,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「本師」,本是根本,根本的老師,就是說佛陀教育的創始人,稱本師。

  

  佛教確實是佛陀教育,是世間真善美慧的教育,世間人講真善美慧,有名無實,但是在佛教裏面,真善美慧是有名有實,真善美慧的教育。今天由于誤會的人太多,所以正名就覺得非常重要了,一定要把這個名稱真正的意思很簡單的表達出來。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佛陀的教育就是真善美慧的教育,我們要想真正在人生當中得到真善美慧,你就學這個東西,你就會得到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你這一生當中,生活在真善美慧之中,這就是方先生告訴我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

  

  早年,弘一大師一生極力對知識分子(那個時候的大學生)推薦介紹佛法,他就推薦的《華嚴經疏鈔》。高級知識分子學佛從哪裏學起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的經文意簡言赅,這裏面太豐富了,什麼都有。當然初學有困難,讓清涼大師來領導我們,來幫助我們,學習這門課程。你讀《疏鈔》,就是看清涼大師的講解,這個對于初學的人幫助就大了。我們遊覽華嚴法界,清涼大師爲我們做導遊,真善知識。

  

  正問當中,你看看這第一句就是一段,立宗。下面『雲何如來隨其時』以下,這是「設難」,這是問難。如果說只說一切衆生,不說非衆生,下面這些問題我們看到正常的;可是有個非衆生,這個麻煩真的就來了。「雲何」用現在的話說是爲什麼,既然一切衆生非衆生,爲什麼如來還『隨其時、隨其命、隨其身』,一直到『隨其觀察』,講了十個隨?『于如是諸衆生中』,這個「如是」是十法界,爲什麼?衆生的「時、命、身、行、解」十法界都不一樣,這從大的說,十法界不一樣。我們是十法界的人法界,天臺大師講「百界千如」,每一界裏頭又有十界,對的,沒錯。在我們人間,你看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信仰,佛在這個世間,在這個地球上,也現種種不同的身,爲其現身。

  

  現身,身教,示現這個身相,示現一個覺悟的形相。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不一樣,不覺悟的人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總是損人利己,自己是本位。我要生存,我要生活得舒適,我要生活得快樂,如果別的衆生對我的希求有了障礙,我就要把他除掉,這是衆生,這是迷惑顛倒。覺悟的人就不然,覺悟的人是舍己爲人。忍辱仙人被歌利王淩遲處死,沒有絲毫怨恨心,沒有絲毫反抗,沒有絲毫報複,這就是教化衆生,現身說法。他爲什麼能做到?因爲他知道衆生非衆生。身是假的,身有生一定有滅,靈性沒有生滅,在佛法裏面講叫佛性,或者叫法性,性沒有生滅,不生不滅;性是自己,身不是自己。舍身受身,就像脫一件衣服一樣,太簡單了,這個東西有什麼好重視?不能爲這個造業,必要的時候要舍掉,提升自己的靈性,這就對了。所以現身說法,身教,這個例子在佛經上太多太多了,哪有不能舍的?沒有一樣不能舍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鍾。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文殊菩薩所問的這個十句,他問的是:

  

  【佛子,一切衆生非衆生,雲何如來隨其時,隨其命,隨其身,隨其行,隨其解,隨其言論,隨其心樂,隨其方便,隨其思惟,隨其觀察,于如是諸衆生中,爲現其身教化調伏。】

  

  這以下這一段經文,我們先將十隨做個簡單的介紹。在內典教學裏面,我們說過觀機,觀機裏面最重要的有時,時節因緣;有根性,觀察衆生的根性,觀察衆生的愛好,觀察衆生的希求,你才能夠應機說法。這個地方文殊菩薩就說得圓滿,他說了十種,非常難得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能夠把這個十句用上,你就非常善于觀機了。善于觀機有什麼好處?你在這個世間,人際關系一定處得非常好,我們一般人講你得人緣,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佛能得一切衆生的法緣,在十法界現身說法,沒有一個衆生不歡喜他,都願意接受他的教誨,都願意做他的學生。這是個好老師,好老師知道怎樣觀機。所以這個十句對我們來講,有無量無盡的利益。

  

  第一句講『隨其時』,你看「隨」,普賢菩薩十願裏面,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。隨講了十種,第一個「隨其時」。時一定要認識清楚,時節因緣,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說得很詳細,這個時通下面九隨,這個意思說得好。但是要微細觀察,我們今天只講人,人間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。這個時,有太平盛世,有亂世,我們今天所遇到的是亂世,不是太平盛世;亂世裏面的情況又很複雜,你不能不知道。尤其是最近這半個世紀,半個世紀尤其是九一一之後,社會動亂頻繁,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不方便,所以時節因緣要知道。我們面對這一切衆生,他當前希求的是什麼,需要的是什麼,這裏面的時節因緣都要通達明了。

  

  在一個人一生過程當中,幼年的時候,少年的時候,青年的時候,中年的時候,老年的時候,不一樣,我們要怎樣幫助他?老年,六十以上,或者是退休之後,中國古人常講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,這個話到現在還是正確的。雖然講現在醫藥發達,壽命延長了,這個話似是而非,如果做一個整體的統計,平均壽命不到七十歲。這次印尼的地震、海嘯的災難,我們從媒體報導裏面知道的,死亡、失蹤人數達到二十萬,這裏面一半是兒童,所以人的平均壽命不到七十歲,這個道理要懂。醫藥,我常說只能治病,不能醫命!人遇到了好的大夫治療,說是病好了,壽命延長了,那不是的,那是病好了,壽命還是一定的。醫藥決定不能醫命,醫藥能醫命的話,那人可以長生不老,人可以不死。

  

  所以,壽命是壽命,這底下講到,下面,這隨其時下頭就是『隨其命』,壽命是報得的,是你前世所修的。前世所修,有引業、有滿業,命裏有的,包括壽命,這是個常數。佛告訴我們,常數裏頭有變數,變數與醫藥沒關系,與你的修爲有關系。我們念《了凡四訓》就明白,了凡先生少年的時候,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,算得很准。二十年中,他每年所遭遇的,甚至于每年的收入,都被孔先生算定,每一年收入真的也不多也不少。一直到遇到雲谷禅師,給他一番開示,他才恍然大悟。那個命裏是定數,證明你這二十年當中沒有造什麼善惡,完全照著你的命運過日子。如果有大善,增加了,就有變數,有大惡那就減少,變數是天天有加減乘除。你的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你修的是善就加,大善就乘,小惡就減,大惡就除,天天有加減乘除。

  

  了凡先生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他就很認真的斷惡修善,改過自新,他的命運果然變了。每年收入增加了,參加考試,名次提前了,踏進社會,做的官也做大了,都跟他命裏講的不一樣。壽命也長了,命中的壽命只有五十叁歲,他活了七十四歲,多活二十年;這二十年是他這生修的,他並沒有求長壽,自自然然的。命裏頭沒有兒子,他有個好兒子。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不是佛菩薩給你的,是佛經裏面講的這些道理方法,你相信,你理解,你依教奉行,你修因哪有不得果報的道理?是這麼回事情,種善因一定得善果。

  

  所以,年歲大的人退休之後,晚年光陰有限,我們幫助他什麼?勸他念佛,專修淨業,不要去研究經教,來不及了。如果年輕,二、叁十歲,我們要勸他學教,要勸他立志弘法利生。「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」,續佛慧命,正法久住,要發這個願,要發這個心,無量功德。用什麼樣身分做,沒有關系,用居士的身分很好,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,就一生居士身分,做得很成功。民國初年楊仁山居士、梅光羲居士、夏蓮居居士,都修得很好,都有成就,也是幹的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。出家也行,把世俗放下,一心一意修行、弘法,做出家人的好榜樣,在家做在家居士的好榜樣,都是菩薩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老人家示現的是出家,出家人的榜樣;還有一位在家佛,維摩诘居士,他示現的在家修行的好榜樣,在家佛。佛法是師道,尊師重道,不在出家、在家,不在這個形象。所以,維摩居士是老師,講經說法,釋迦牟尼佛叫他的弟子去聽維摩居士講經,沒有阻止,叫他們去聽。舍利弗、目犍連這些大弟子,見到維摩居士,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相同,頂禮叁拜,右繞叁匝,行最敬禮。不是說他是居士,我是出家人,我怎麼可以對他頂禮?他是老師,他升座講經說法,他沒有講錯,釋迦牟尼佛肯定。所以,出家示現出家的好榜樣,出家的學生見在家的老師,一樣的尊師重道,絕沒有分別心。

  

  現在的誤會就深了,出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