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世間;一念迷,這個世間就叫世間。染淨兩亡,染淨是二法,前面講了,教我們如理觀察,染淨都不可得,那才叫純淨,大乘教裏面講的純淨純善。什麼是純善?善惡不可得,叫純善;染淨不可得,純淨。純淨純善是性德,講善、講惡,講染、講淨,是從法相上講的,法相不是真的,這些總要辨別清楚。
下面說,「是以物不即名以就實,名不即物而履真,然則實理獨靜于言教之外,豈文言之能辨哉,故但假說」,這就是第十一首偈最後一句,『但有假言說』,「假言說」也叫做方便說。所以,佛法說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方便是入門的一種方法,是入門的一種手段,它並不是真實,這個要知道。如同指路牌一樣,你要往某個地方去,像我們在圖文巴,如果你要到布裏斯本去,你看路上有個指路牌寫著布裏斯本,有個箭頭指著,這是手段。不通的人看到這個牌子,以爲這個地方就是布裏斯本,錯了。你可不能執著它,你要循著它指的方向往前面走,那就對了,你會走到;你以爲這個牌子就是的,那就錯了。所有的名言,所有的言說,所有的示相表示,都是一種手段,幫助你覺悟,幫助你入玄,契入真實的境界;真實的境界說不出,也表示不出。所以你要懂得佛菩薩這些巧妙的手段,只要你不執著,只要你不分別,只要你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些東西統統都起了很大的作用,幫助你契入真實。
所以,他後頭有句話說得好,實理就是我們講的真理,真理獨靜于言教之外,你要懂得這個意思,中國古人所講的弦外之音奇特。這個意思就是你聽教、聽講你要懂得它弦外之音,言外之意,你要能體會到你就恍然大悟。你要執著他的言說,執著他的名相,錯了,那就愈迷愈深。我們想想,這就講聽教,古大德常講「會麼?」意思是說你會聽不會聽?你要會聽,開悟了;你要不會聽,你就迷了,被佛法迷了,佛不迷人人自迷,這就沒有法子,佛也無可奈何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佛法裏頭也有副作用,不會的就起副作用,而且自古以來,起副作用的人真正不少,會聽的、會的人確實不多。會的人多,都把世間轉變成出世間了,他問題解決了,會與不會,關系太大。怎樣我們也能像古人「會」?沒有別的,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就會了;你要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,用妄想分別執著來聽、來學,你永遠不會,關鍵在這裏。
老師教學很不簡單,我這一生算非常幸運,學佛頭一次就遇到章嘉大師,我就把這個話提出來,向他老人家請教,怎樣能入佛境界?他答複也非常簡單,真的是扼要,「看破、放下」,教我做這個功夫,做放下的功夫。什麼都要放下,總的來說,妄想放下,分別放下,執著放下。是不容易,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磨煉,樣樣放得下,樣樣都能舍。到什麼時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你的障礙就沒有了,佛法一接觸你就明白了,你就通了。所以,我常常勉勵同學,我們學佛,所以不能入境界,此地講的「拂迹入玄」,我們的迹拂不掉,所以玄也無可入。第一個難關你就沒有辦法突破,這第一個關口我講了十六個字,我講得很白,「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瞋癡慢」這十六個字,你能不能放下?十六個字有一個字放不下,你就沒有辦法,學佛難就難在這裏。果然你把這個放下,學佛很容易,比學世間什麼事情都容易。現在這個問題在自己,不在外頭。爲什麼要放下?佛講了,這是業障。
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四相破了能證阿羅漢果,也算出世間了;四見放下,出十法界,入佛境界。四相,「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,著相,四見是「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」,我講的這十六個字,這十六個字就是我相。自私自利,我相;貪圖名聞利養,我相;貪圖享受五欲六塵,我相;貪瞋癡慢,都是我相。四相從哪裏破?從我相破,這十六個字是我相,你要不能把它遠離,不能把它舍棄、放下,你就不得其門而入,不但是在大乘教裏面你沒有成就,小乘教也沒成就。所以,你要遇到真正善知識,教你從這兒下功夫,那麼你的境界必定是節節上升。你上升多少,跟你放下的,完全成正比例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清涼大師在後面引用羅什大師的一段話,這段話說得很好,「是以什公雲(「什公」是鸠摩羅什),唯忘言者,可與道合,虛懷者,可與理通,冥心者,可與真一,遺智者,可與聖同」。羅什大師這句話說得好,太好了!用章嘉大師的話來講,統統是一個放下。放下言說相就與道合,諸位想想,這是爲什麼?老子說得好,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」,你把老子這兩句話多念幾遍。道有沒有言語?沒有!爲什麼沒有言語?沒有念頭,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與道就合。虛懷者,懷是胸懷,也就是講心,心裏面不能有東西,心是空的,心是寂靜的。我們在幾何裏面學到的圓,圓有心嗎?有心,一定有圓心,圓心在哪裏?找不到。圓肯定有心,這個心是個抽象的,爲什麼?它沒有形像,顯示不出來。所以心要虛,心要空,心就靈了,理就通了;心裏面有東西,就不通了,阻塞了。你心裏頭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有人我、有是非、有貪瞋癡慢,東西太多太多了,與理遠之遠矣,它怎麼會通?你要想直通其理,你心裏頭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,全部要放下,這虛懷!
我們今天的觀念,恰恰是個非常錯誤的觀念,我們要求什麼都要懂得,你心裏頭充得滿滿的,不通。古人說得好,「爲學日益,爲道日損」,求世間的學術,學的愈多愈好,多才多藝;學道恰跟這個相反,學道你心裏面東西愈少愈好,少到最後統統都沒有了,道就現前,道是道理,理就通了。所以,學道跟學世間東西不是一回事情,不一樣,不可以拿世間學習的方法拿來學道。現在我們佛門裏面,確實有不少人犯這個毛病,用世間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經教,愈研究愈不通,把經教都變成了世間法。所以研究來研究去,成爲什麼?佛學家!也能引經據典講得頭頭是道,就是不開悟,統統變成了記問之學,他記得很多,不悟!煩惱習氣不斷,靈性不能提升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這種修學出不了叁界,來生後世還要繼續搞輪回,依然流轉,出不了叁界。心裏頭不能有絲毫東西,你的心要清淨,心要空,空就靈了。
「冥心者,可與真一」,這一句意思跟上面一句意思是相通的。冥是不動,什麼叫冥心?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個時候(真是真如,真是真性)你的心跟真如、跟真性相應。真如就是自己的心,自己的心就是真性,宗門叫做明心見性,十方一切如來所證就是這樁事。必須心到如如不動,也就是說,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善緣、惡緣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真正不起心、不動念。這是什麼境界?如來自性本定的境界,這是自性本定,《楞嚴經》稱之爲「首楞嚴大定」,真心現前。起心動念是妄心,分別執著是妄心裏面的妄心,那個與真遠之遠矣!由此可知,真正修行修什麼?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裏頭去練。
我們這個功夫要從粗練到細。粗的是什麼?粗的是執著,首先訓練不執著。爲什麼這個人看到我喜歡?那個事情我看到討厭?執著!果然不執著,好惡的念頭就沒有了,這個念頭就不生了,外面的境界,善、不善平等了,從什麼地方看到平等?如理觀察,見性不著相;不是沒有相,相有,相就在面前,不執著。見性不著相,這是真正修行,真正在用功,給諸位說,不是誦經,不是念佛,不是打坐,不是跑香,真正在轉境界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末後看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你看那五十叁位善知識,他們用功講求實質,不講求形象,我們要懂這個意思。
真用功,真幹,曆事煉心,在境界裏去鍛煉。煉什麼?煉不執著,不執著做到了,再升一級,煉不分別;不分別的時候,已經到能一切不分別,再提升一級,不起心、不動念;冥心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可與真一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了。這叁種境界,我們從大乘教裏面來說,能夠于一切法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不再執著,你就離開六道,脫離輪回了,你生到四聖法界。在四聖法界裏頭有分別,再去斷,于一切人事物不再分別,分別的念頭斷掉了,你就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是冥心與真一,你到一真法界去了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
在一真法界裏面還要煉,煉什麼?煉不起心、不動念,果然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就圓成佛道了,你所證的叫究竟圓滿的佛果,還在等覺之上。等覺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換句話說,他還有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,非常非常微細,那個微細的起心動念斷掉了,就圓成佛道。于是我們不能不知道,分別、執著嚴重的害了我們自己,無量劫來在六道裏頭搞生死輪回,苦不堪言!還要繼續搞,怎麼知道還要繼續搞?你的分別、執著沒斷。幾個人覺悟我受了分別、執著的大害!你要不覺悟,不知道這個東西的害處,你不想把它斷掉;你幾時知道這個東西害慘了自己,你才會下定決心,我一定要把它斷掉!
最粗的煩惱,最粗、粗顯,就是執著。功夫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,面對著人事物來鍛煉,你離開境界你沒地方修。你跑到深山,躲在石洞裏頭,跟外面完全斷絕,你以爲你修成功了。住上個幾年山,一下山又亂了,又被外面境界擾亂,所以那不是辦法。要學善財,就是在人事環境裏去磨煉,看不慣的人能夠學得看慣;討厭的人能夠跟他相處歡喜,你的功夫得力了。都在人事上去磨煉,叫曆事煉心,煉是鍛煉,鍛煉把什麼東西鍛煉掉?把執著鍛煉掉,把分別鍛煉掉,把起心動念鍛煉掉。果然能把分別、執著斷掉,念佛往生不是同居土,是方便有余土;能把起心動念控製住,生實報莊嚴土。西方世界四土叁輩九品,這經上說的,這不是假的,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差別?往生的人功夫不一樣,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。
「緣起甚深」講到這個地方告一個段落,這是屬于智慧,是幫助我們看破,唯有看破之後,你才真能放下。你爲什麼放不下?不了解事實真相,以爲眼前這個東西都是真的。現在告訴你,真的是法性,所有一切現相都是虛妄不實,你要在這個裏頭起妄想分別執著,豈不是大錯了!《金剛般若》上說的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這就對了。這段經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,後面還有一段是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我們到下一堂,把《合論》裏面的意思簡單的介紹一下。好,現在我們下課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七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