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四八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「緣起甚深」這一段經文我們讀完了,可是末後李長者的《合論》也值得我們做參考。他說,「此十一行頌中」,古時候的本子一行正好是一首頌,它一共十一首,所以這個經本子有十一行。他解釋分爲叁個段落,第一個段落,「科頌意」,我們先看這一段。「科頌意者,此十一行,一行是一頌,初行歎能問及勸聽」,這就是第一首頌。往後的十行,「文各自具,明初一行頌,頌法無作無性」,開宗明義就把緣起真相爲我們說出來。一切法無作無性,這個意思深,真的是甚深,上上根人懂,一提起他就明了了。
「次一行(就是第叁首頌)舉喻,水流不相知」,舉比喻。往下比喻很多,所以不再多說了,這是說明段落。到最後一首偈,我們昨天讀的「拂迹入玄」,你看跟第一首所說的完全相應。一切諸法不但相不生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虛妄不可得,即使說到十信,十信也不可得。所以,菩薩最後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,「但有假言說」,這個假言說就是方便,顯示出大乘教裏面佛常講的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這個我們要明了。明了之後,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不但貪瞋癡慢煩惱不起,疑惑也斷了。
遍法界虛空界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是一回什麼事情?法爾如是,它本來就是這樣的,不用疑惑,不用去研究。古大德講得不錯,起心動念所謂「起心便錯,動念皆乖」,你的心是定的,心是寂靜的,寂靜就是入玄;這個玄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玄門,十玄門,法身菩薩所證的。所以問題就是你能不能看破?你能不能放下?果然看破、放下,看破就是明白了,放下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放下起心動念,你就入境界,境界在哪裏?當下便是!宗門大德常講「踏破鐵鞋無覓處」,那是講參學,一旦覺悟了,是「得來全不費工夫」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哪一法不是?真的所謂是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總得要明了。
他第二段「釋菩薩名者,爲明覺此隨流生死業體,本性恒真,而無流轉」,這是爲明覺這一個隨流生死的業體,有沒有這個東西?有,這個東西不是實在的,體就是本性,體就是法性,這在前面說得很多。譬如古人所講的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器可以隨著我們意念變化,我們想做什麼就把它做個什麼。用什麼東西做?用黃金做,黃金永遠不變,無論你做什麼它都是黃金。用黃金來比喻法性,用器(器皿)來比喻法相,法相隨著一切衆生妄想分別執著幻化不住。你要懂得,它爲什麼幻化不住?是因爲你念念不住,它隨著你念頭變化,法性隨緣;雖然隨緣,永恒不變。相好象有流轉,性絕對不隨相流轉,所以「眼耳鼻舌身意,恒如法知,非流轉生死性故,亦無虛妄,亦無真實」,這個要知道。你不能說它真實,也不能說它虛妄,說真實虛妄,前面說過了,這是二法,你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,一就沒得說,一就不能起心動念。所以,不起心動念你就能夠證得,親證諸法實相;才動念,那就落在二叁,總在虛妄裏頭打轉,這個道理要曉得。
李長者他的注解文字不多,所以他的注解是屬于宗經論,清涼大師的注解是屬于釋經論,一句一句來跟你解釋。李長者不是的,李長者是一個大段一個大段落,這個一大段講些什麼,點到爲止,所以宗門很喜歡讀他的東西,言簡意赅。後面這句話說得好,「但爲無貪瞋癡愛真智慧故」,這是凡夫,沒有真智慧,凡夫沒有真智慧,「名之爲真。說如斯法利衆生故,名爲自覺覺他大道心衆生」。這不容易,大道心衆生他的知見同佛,真的是佛知佛見。爲什麼說他是衆生?他煩惱習氣沒有斷盡,對于諸佛如來所說,他能接受,他不懷疑,他完全肯定。由此可知,他的功夫向這個方向、向這個目標努力去邁進,覺後起修,先解後行,這一類根性的人很多很多。
所以,清涼判這個大經四分,信、解、行、證,解在行之前,先解後行,這就是我們佛門裏面常講善根深厚,福德差一點。善根深厚,能信、能解,解的沒錯,佛菩薩所講的他能聽得懂,他能夠體會得到。爲什麼說福德差一點?他行還有障礙,什麼障礙?業障!這個業障就是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還是會起心動念,還有分別執著;不過他的分別執著很輕,不會産生嚴重的障礙,起心動念伏不住,知道這個是虛妄,伏不住。爲什麼伏不住?無始劫來的習氣。那麼他用功,我們就明了了,他用的什麼功?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面,鍛煉不起心、不動念,用這個功夫!至于用什麼方法來達到這個目標?這個不一定,有用參究,有用持咒,有用觀行,方法太多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。菩薩在世間和光同塵,曆事煉心,這正是《華嚴》末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給我們做出的榜樣。
這個文裏面講,「爲以此當體無明,諸業因果上,自覺覺他,令知法界自性真理,真妄兩亡,名爲覺首」,這把菩薩的名字點出來了。遍法界虛空界,一切諸法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但有名言,沒有實體,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舉的比喻好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。心在哪裏?覓心了不可得,所以佛再講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真妄兩亡。你想想看對立沒有了,這是我們常常強調的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我們從什麼地方學起?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萬物,對立的念頭要把它消掉,這就是我們修真妄兩亡最初方便。真妄兩亡從什麼地方修起?就從這裏修起,把我跟人的對立,在這下功夫,忘我,我不可得,人怎麼有可得?常作如是觀,常在這上面下功夫,一旦功夫成熟,恍然大悟,我法二空,這個境界就現前了,這就真正入玄,知道都是有言說,沒有實體。名爲覺首,這就是開始覺悟了。
《華嚴經》裏面,這是大乘圓教,初信位的菩薩,覺了,這個覺就是叁皈依裏頭的皈依佛,你看《壇經》裏面能大師的說法,「皈依覺,皈依正,皈依淨;佛者覺也,法者正也,僧者淨也」,他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了。佛法僧的意思是覺正淨,皈依佛是皈依覺,覺而不迷,必須是真妄兩亡,才是真正皈依覺,覺而不迷。那我們受這個叁皈依,真的叫有名無實,覺首菩薩他的叁皈依,他是名副其實,他真的皈依。
稱爲覺首,「以信此法初,名之爲首」,這是剛剛開始信這個法。這個法是什麼?這個法就是對立沒有了。我們想想,佛在經教裏頭常說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他所斷的跟小乘須陀洹相等,小乘須陀洹斷八十八品見惑。真妄就是見惑裏面的邊見,真是一邊,妄是一邊,我們現在講相對的世間,這兩邊都沒有,不可以說它真,也不可以說它妄。這就是覺首菩薩最後這一首偈裏面所說的,「若實若不實,若妄若非妄,世間出世間」,這兩邊都沒有了。換句話說,無實無不實,無妄無非妄,無世間亦無出世間,都是言說而已;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就入了,這個入得雖然不深,確實是聖人的境界。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他對于這樁事情他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,所以稱之爲覺首。
你看,「此明十信初心(十信位,初信位初心),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,及以一切衆生,全體真妄兩亡,唯佛智海故」。這個佛是自性佛,是自性裏面本具的般若德相,出現品裏面所說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物是什麼?原來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。所以下面,這個前面我們都讀過,可不要忘記,「故以不動智佛十智如來,爲十信位中自己果故」。不動智佛是根本,不動智佛就是自己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十智如來是從體起用,也就是你每個階段所證的,根本就是不動智佛。如果我們用般若的話來說,不動智佛是根本智,十智如來是後得智,根本跟後得是一不是二,這是佛法。根本跟後得要對立,用現在的話來說,那是哲學,不是佛法。哲學裏面講相對的,講有能、有所,能所對立;佛法裏頭有能、有所,能所是一,不對立,所以這不是佛學。
又講到「金色世界,妙色世界,蓮華色世界」,這十個世界,「十色世界,是十信之中所信之理」。從這裏入門,往後不斷向上提升,有十信,到十住,十行,十回向,十地,等覺,妙覺,到最後圓滿。所證的果,所信的理,說得再多,要知道全是方便,這就是佛家裏常講的佛法因緣生,方便爲門;方便就不能執著,方便就不能分別,借著方便你能夠悟入。爲什麼不能悟入?你止在方便那個地方,你不能悟入;換句話說,誤以爲方便是真實,這就錯了。所以,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指導原則,就是看破、放下,決定不可以執著。
你看這十信位,十信菩薩,你能放下初信,你就證到二信,你能放下二信,你就證得叁信,放下連痕迹都不留。正像我們上高樓一樣,你上到第一層,你把第一層放下,你才能上第二層,二層放下,上第叁層;《華嚴經》講五十一個階位,就像五十一層高樓一樣,你不能放下下面的,你就得不到上面的。所以,佛法自始至終講功夫,放下而已!看破是明了,古詩裏頭有所謂「欲窮千裏目,更上一層樓」,我們用這個兩句來比喻看破放下,欲窮千裏目是看破,更上一層樓是放下。放下幫助你看破,看破又幫助你放下,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,還是一樁事情,貴在會用。
「文殊師利、覺首、財首等十菩薩衆,是十信之行,以行立名,得名知行」。在大乘佛法裏面,佛的名號很多,無量無邊,表性德。你自性本具無量德能,一個名字沒有法子表示,用許許多多的名稱來顯示出自性本具無量德能。菩薩名號代表修德,修行的方法也是無量無邊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菩薩名號代表這個。文殊師利菩薩、覺首菩薩、財首菩薩,這個十首菩薩是十信之行,你看看十信第一個,覺,不覺不能入門,覺就是皈依佛。叁皈依要是真的,真的你得叁皈依了,在叁皈授受的時候你真的得了,那恭喜你,你就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