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八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初信位的菩薩,皈依覺,你真的覺悟了。

  

  這個覺悟的境界,用《金剛經》上的話來講,你知道四相,明白了四相,把四相放下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,這個覺了。你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知道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試問你在一切法裏頭,你還有執著嗎?沒有了。你還有分別嗎?沒有了。起心動念還會有,爲什麼?那是無始劫來的習氣,不容易斷掉。可是你分別執著不要說斷,真正淡化了幾分,你的一生生活就快樂無比,那正是佛法裏頭所說的煩惱輕、智慧長。煩惱從哪來的?煩惱從分別執著來的,你分別執著輕了,不說斷,輕了,智慧就增長。你對于看一切法,就一切諸法裏頭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你就看得比別人深刻,看得比別人深廣,這肯定的。一切經教在你面前,你就能圓解,古人所說「大開圓解」,你不會有困難,不會有障礙,爲什麼?執著、分別放下了,所以是覺。

  

  財首,我們底下一章就要講到財首菩薩。世間人都愛財,覺了之後,覺了之後發大財,這個財在佛法叫功德法財,不是世間這些物質的財寶,但是世間這些物質財寶決定不會缺乏。人入這個境界,他所得到的是什麼?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,整個宇宙得到了,哪裏還斤斤計較這些數目字的財富,哪有這種道理?沒這個道理。這個裏頭,十首菩薩名號都是行法,就是修行的方法。你從財首那裏得到了,你就會學會了我們世俗人講發財的方法,真的佛法裏頭圓滿具足,一法都不缺。非常可惜,世間人迷而不覺,不肯在這裏頭學。這個裏頭古人講的話一點都不錯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求富貴,得富貴;求兒女,得兒女;求長壽,得長壽,沒有一樣你求不到的。這些話,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講給我聽的。

  

  他老人家又說了,當你有求而沒有感應,得不到的時候,不是佛說的話不靈,是你自己本身有業障,障礙了你的所求,所以你所求不應。那怎麼辦?要把業障消除,業障只要消除了,有求必應。業障,會學的人要找業障的根本,業障的根本是什麼?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業障數不盡,太多太多了,把它歸納起來,總不外乎這叁大類,佛法講叁種煩惱。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起心動念是妄想,是無明煩惱,這個叁障,叁大類的障礙,障礙我們自性無量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。

  

  所以,你要真正懂得消業障,從根本下手,不要從枝葉,枝葉太麻煩了,那修到哪一年!從根本上,好象砍樹一樣,連根拔掉,幹淨俐落。那就是于一切諸法真妄兩亡,不再分別,不再執著。執著的心一斷,你的清淨心就現前,執著是染汙,轉末那爲平等性智,執著是意根,第七識,先從這兒下手。我跟衆生平等,我跟衆生一體,我跟諸佛菩薩也平等,我跟諸佛菩薩一體,平等性智現前。再能夠于一切法當中不分別了,不分別是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,因爲你有分別心,你見不到事實真相。離一切分別,真相大白,你所見的,六根接觸你能夠體會到的,跟法身菩薩、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

  

  所以我們常常講,修行從哪裏修起?要把自己內心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、沖突、誤會要化解掉,我常常這麼個說法;那依照佛經裏的說法,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分別妄想斷掉,斷掉就成佛了。佛法講得圓滿,講得究竟,我講的話是眼前我們最初方便,就是現在我在境界上應該怎麼下手,從這兒下手。心清淨,心平等,永遠沒有一個怨恨的人。這個人毀謗我,這個人侮辱我,這個人傷害我,甚至于他把我殺掉,我有沒有怨恨?沒有,一絲毫都沒有。這個好難做到!你們看看經上,忍辱仙人做到了。《金剛經》舉的這個例子,歌利王割截身體,忍辱仙人做到了。那我們要想想,他能做到,我爲什麼不能做到?他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不了解。事實真相是什麼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你要斤斤計較的時候,過失在哪裏?外面沒有過失,人沒有過失,過失在自己,你怎麼可以怨天尤人?

  

  如果真明白了,無論是處順境,是處逆境,是隨善緣,還是隨惡緣,沒有一樣不自在,爲什麼?不起分別,不生執著。不起心、不動念是法身菩薩,這真功夫,這是真實受用,這裏頭有妙樂,真正大乘教裏面講的「法喜充滿」,中國人諺語所說的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。我們才曉得,原來真正有修行的人,真正有功夫的人,他生活在哪裏?生活在法喜之中,這個法喜是永恒不斷,那個快樂!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稍稍體會到,極樂世界他樂的是什麼?不是外面的刺激,與外頭境界不相幹,他的喜悅是從內心的,這個法喜是性德;換句話說,你的自性、你的本性裏面本來是快樂無比,你現在活得怎麼這麼可憐!什麼原因?迷失了自性。你的自性一點一點的開發,你的歡喜一點一點的擴大,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

  怎麼樣開發我們自性裏面的歡喜、喜悅?障礙去掉就是,這個障礙就是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分別妄想。就這個東西它障礙了,你把這個東西去掉,它就現前。所以,過去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,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這個最高的享受就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只要你把自己障礙自性德能的煩惱習氣,你把它除掉,你把它離開,你的性德是圓滿的,這個經論上常講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。諸佛菩薩,那成佛了,成菩薩了,他的性德沒有多加一分,我們是凡夫,縱然墮在阿鼻地獄,我們的性德也沒有減一分,一樣的。就是一個煩惱習氣淘汰掉了,它統統現出來,他受用了;我們六道凡夫迷而不覺,迷就是迷在妄想分別執著上,我們迷在這上。有了這個東西,把自性的智慧德能完全障礙住,這個要知道,障礙,並沒有失掉。像雲彩障礙了太陽一樣,陰天,這兩天陰天看不到太陽,雲彩,不是沒有太陽。太陽一點缺陷都沒有,圓圓滿滿,雲彩蓋住了。妄想分別執著是濃雲密布,去掉,陽光普照大地,就這麼回事情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再接著看李長者的《合論》。「無礙智佛,即是覺首當位所修佛果」,我們先來看這一句。初信位,覺首菩薩是初信位,在這個階段,初信位的這個階段,所修所證的無礙智佛。無礙,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裏面給我們講了四種無礙,「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那麼我們要問,初信位的菩薩,不但是初信位,總說十信菩薩,因爲十信沒見性,無明沒破。賢首大師在五教裏面給我們說斷證的次第,初信位菩薩斷八十八品見惑,在斷證跟小乘須陀洹相等,都是斷見惑,思惑沒斷。思惑沒斷,在一般講沒有出六道,叁界八十一品思惑斷盡才超越六道輪回,往生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(這是十法界裏面的佛),沒有破無明。

  

  見惑跟思惑都是屬于執著,換句話說,初信位的菩薩粗的執著沒有了,細的執著還在,那麼妄想、分別當然具足,可以說比一般人輕,這是肯定的,沒斷盡。他能夠修成無礙智佛,這個不容易,大心凡夫所證的,我們不能懷疑;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難了,那是真的不容易。一般講到四無礙之圓滿,到事事無礙了,一般說都是法身菩薩,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事事無礙。四聖法界裏面,還不能說事事無礙,理事無礙那沒有話說,事事無礙做不到。所以佛的位次,當然隨著修行功夫來證,這是第一個,第一個階位,無礙智現前!

  

  放下執著,你的智慧才能現前,這個智慧我們可以肯定,在修學佛法裏頭沒有障礙;也就說是一切大乘甚深的教誨,你能信,你能解,你能接受,你能夠依教修行,這個難得。具足這些條件,他在學習過程當中,那我們現在一般人所講的,一帆風順,沒障礙了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那麼我們想想現前我們自己,經本打開看不懂!第一個障礙,文字障,實在講,祖師們翻經已經大開方便之門。怎麼說?用當時最淺顯的文字,像我們今天講的白話文,諸位只要把佛經,不要說別的,現在最流行的《古文觀止》,你把《古文觀止》的文章跟佛經一對照,你就曉得佛經文字很淺,《古文觀止》裏面的文字比佛經深得太多了。翻經法師慈悲,希望佛的教誨能夠普遍的流通,盡量減少文字的障礙。雖然淺,還是文化,是淺的文言文,不是很深的;現在人不讀文言文,因此佛經看不懂。

  

  從前李老師教我們,教我們不是學古文,不是研究中國的古籍,是讀經,是入佛門叁藏的一把鑰匙,這個鑰匙還是文言文,不多。李老師給我們講,你能熟讀五十篇古文,他老人家所講的這個標准,就是《古文觀止》。你能夠熟讀五十篇,讀得滾瓜爛熟,縱然不能背誦,也有很熟的程度,你看經書沒有問題,你能夠閱讀。如果你能夠熟讀一百篇文言文,你就能夠寫文言文。李老師鼓勵我們,一定要用個一年、兩年的時間專攻,一個星期學一篇,一年五十個星期,用一年的工夫,你就能閱讀,用兩年的工夫,你就能寫文言文。但是這兩年一定要專攻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你才能成功。許多人不能成功是什麼?他不能專心,他附帶的學,同時學很多東西,這就不行,那鑰匙沒拿到。爲什麼不用兩年時間專攻,把其他東西統統放下?把這鑰匙拿到,然後無論你學世法、學佛法,都沒有障礙。這是在文字上,屬于工具。

  

  契入是要靠智慧,真實智慧,真實智慧裏頭,你要把障礙真實智慧的那個東西把它去掉,這個東西就是妄想分別執著;完全除掉當然不能,完全除掉你成佛了,總要認真努力的把它斷除。你能斷一分,你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就透一分,德能也顯示出一分;你能去兩分,你的智慧德能就能透兩分。所以佛法修學沒有別的,第一是你要發大願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從哪裏下手?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從這裏下手,你有這樣的條件你才能入門。

  

  我們這些年來提倡《弟子規》,提倡德行,基礎的教育,也就是怎樣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