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六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什麼古時候人覺悟的人多,現在的人,找覺悟的幾乎找不到?這樁事情不能不細心觀察,探究根源。讀了《童蒙養正》,多少有點啓發,知道什麼?這一個世紀,在這個世間教育上疏忽了。古代最重視的童蒙教育,小孩會走路、會說話這一天就開始教,認真要教他。他還不會走路,他還不會說話,他耳朵也會聽,眼睛也會看,用暗示的。就是說凡是不善的、凡是不如法的,不要讓嬰兒看到,不要讓他聽到。所以古人這個教育從胎教開始,這叫什麼?這叫紮根。

  

  在中國,童蒙教學的教材很多,《禮記》裏面有「曲禮」、有「內則」、有「少儀」。可是在最近,大概在一千年期間之內,中國教童蒙流行最廣、最普遍的,要算是《弟子規》跟《叁字經》,這兩種流通的最爲普遍,兒童沒有不學的,沒有不讀的。《弟子規》是德行,《叁字經》是常識,用佛法來講,一個行門,一個解門;《叁字經》是解門,《弟子規》是行門,解行並進,從小紮根。所以長大了,無論是世法、是佛法,他很容易做到。像佛門講的叁皈、五戒、十善,很容易落實,一點都不困難,他有根。

  

  現在我們修學會這麼樣的困難,叁皈、五戒、十善做不到,原因在哪裏?我們從小沒有紮這個根;換句話說,從小就養成了不善的習氣。現在已經長大了,壞習慣養成了,要想把這個習慣改掉,太難太難!可是從小養成的這些習慣,就是我們這一生當中苦樂果報的根源。這是我們講到這段經上,諸根缺滿、同異的根源,關系太密切了。我們學佛,很多人志向並不高,並不想作佛。學佛的目的何在?希望改造自己的命運,像了凡先生一樣,好事,是值得贊歎的。你要想真正改造命運,也要懂得這個道理,你還是要斷惡修善,不從這個地方下功夫,你的命運改不了。所以,改造命運從哪裏開始?從《弟子規》開始。這幾年來我們特別提倡,常常在說,希望大家懂得這個道理,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小時候疏忽了,現在亡羊補牢還不算晚。

  

  不能說這是兒童讀的,我們現在這麼大的年歲,我們還學這個?我快八十歲了,我還是要學這個。爲什麼?小時候沒有好好的學,沒有認真的學,這是我們環境的關系。我十歲的時候盧溝橋事變,中日戰爭爆發,十四歲就逃難,就離開家庭,自己要照顧自己。這就是小時候學的東西沒有紮根,天天在戰爭過著流亡逃難的生活,一生沒有過過安定的生活。學佛,出來講經弘法,也有四十多年,我想了一想,每個地方我居住能超過叁個月的不多,不到叁個月又要換個地方,這個對我來講有好處。爲什麼?家的念頭沒有。哪裏是家?我們過的是遊牧生活,沒有家,沒有道場。每年,現在還是這樣的,哪個地方邀請就要到哪裏去,並沒有固定在一個地方。

  

  這個道場的建立,我講得很清楚,是韓館長往生之後,我們離開華藏圖書館。有很多人自己已經有安身立命修道的處所了,很好,我們歡喜贊歎。還有沒有的,跟著我在一起流浪的,這才建這麼一個道場,讓你們能夠把心安定下來,在這裏辦道,修行。道場雖然不大,一切設備齊全,這是你們大家的福報。這種機緣真的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,不容易。我當年學佛的時候,沒有這麼好的緣分,想得到一本經書不是那麼容易事情。哪裏像現在設備這麼齊全,圖書室裏有十種不同版本的《大藏經》,我學佛的時候到寺廟裏頭抄經。我們雖然是不多,但是也有十種不同版本。世間法裏面,我們有《四庫全書》,有《四庫荟要》,有《圖書集成》,這是大部的。中文的圖書也相當齊全,你們要好好在這利用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所以,福報自己要能夠認識,自己要能夠抓住,決定不能空過。你們想想看,離開這個地方,到其他地方有沒有這樣完備的設備提供給你使用。

  

  清涼大師講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,爲我們解答了文殊菩薩在前面所問的問題。問題有十事五對,就是問心性是一,爲什麼會有種種差別?種種差別裏面,善趣惡趣是一對,這說的是依報;諸根,這是講的正報,有滿有缺,不論是叁善道、是叁惡道都有;第叁個問題,受生同異,這是講的是依報;第四個問題,講的是端正醜陋;第五個是講苦樂,這也是屬于正報,總不外依報跟正報,引業跟滿業。提出這個問題。

  

  又怕一般一些錯誤的見解,乃至于引經據典把這個問題圓融的解答,文殊菩薩又說出十事五對,那就是「業不知心,心不知業」,「受不知報,報不知受」,一直到第五對「智不知境,境不知智」。這個問題我們現在人常講尖銳,最尖銳的問題。覺首菩薩答複是先答複十事五對,就是答複「業不知心,心不知業」,到「智不知境,境不知智」,前面這個五首偈,從第二首到第六首,我們讀完了,答複這個問題。前面所說的種種差別?裏面有善趣惡趣,諸根滿缺,受生同異,端正醜陋,苦樂不同,後面第七首到第十一首再答複這個問題。清涼大師注得很詳細,這是講的緣起甚深。

  

  學佛的同學,無論你是學大乘、是學小乘,宗門、教下,顯教、密教,信心、願心都從這個地方建立。我們現在在這裏常常感慨的是道心,實在說,道心還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。什麼叫道心?佛教導我們,我們爲什麼做不到?我們也知道遵守佛的教誨決定有好處,違背佛的教誨沒什麼好處,爲什麼做不到?爲什麼還是常常相違背?我們知解不透徹。這一品經文講十種甚深,是屬于解門,解而後起行,信是依解而生的,行也是依解而生的;解得不夠透徹,信心生不起來,道行更談不上!所以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依舊是隨順煩惱習氣,麻煩在此地。

  

  我們看文殊跟十首菩薩,他們在此地示現表演,我們看了之後,能體會到哪個層次的深度?能體會多少?這是我們學東西能不能得利益,得利益淺深差別也在此地。學東西不能不認真,不能不細心。明白之後,最重要的要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用上了,就沒有白學。把過去所有一切錯誤改正過來了,真修行,真得利益。解幫助行,行又幫助解,解行相輔相成,這樣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,契入佛境界。末後有幾句話是這段的總結,「上來總別,並答釋成中,以何因緣各不相知竟」,這是總結。前面有總說、有別說,都是答複十事五對爲什麼各各不相知。

  

  往下這是第二大段,也有五首偈,從第七首到第十一首,我們把這個文念一遍。「第二五偈,答前設難」,這個要注意到,前面就是講的「心性是一,雲何種種差別」,這句是總說。下面也說出了五樁事情,這個在經文裏面,這五樁事情我們念一念,「所謂往善趣惡趣」這一樁,「諸根滿缺」這第二,「受生同異」這第叁,「端正醜陋」這第四,「苦樂不同」這第五,前面「設難」就是這五樁事,現在後面這五首偈子答這五樁事情。「文分爲叁,初叁偈正答前難」,就是第七首、第八首、第九首,這個叁偈正答。「次一偈(就是第十),釋成前義」,這再解釋。最後一首偈,第十一首,「拂迹入玄」,這才真正圓滿。

  

  我們現在看這叁段裏面第一段,第一段有叁首偈,「今初先明大意,次正釋文」,這又分爲兩段。今初,這是跟我們講段落,先說大意。「前問有叁重,今此叁偈,一一具答上之叁問,謂第一直爾問雲,既有種種,何緣不相知」,這個問題前面「五偈答竟」了,就是第二偈到第六偈答完了,我們也通過這個學習,告一個段落。

  

  下面說「既不相知,何緣種種」,這進一步,既然一切諸法都各各不相知,爲什麼會有這些諸法生起?「答有四因」,這個四因我們要記住。第一個「妄分別故」,大乘經教裏頭常說,一切法從心想生,心想就是妄分別,妄想!妄想、分別這是第一個因。第二,「諸識熏習故」,諸識是講的八識,八識我們也會略略的要談到四分,相分、見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,八識統統有四分。第叁,「由無性不相知故」,熏習一定是無自性,一定是不相知。如果它有自性,自性是自體,一切法沒有自體,所以它不相知;它彼此互相能熏習,我們講影響,佛法裏講熏習。最後「真如隨緣故」,這個非常重要。一切法從哪裏來的?平常拿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兩句話,說這一切諸法從哪來的?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真如隨緣是唯心所現,前面叁句都是唯識所變,後面這一句是唯心所現,心現識變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六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