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八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面,短的半個小時,長的一個小時。你拜佛不要計數,你就拜半個小時,或者拜一個小時,這樣就好,我們身體運動量也夠了。現在這科技進步了,現在用光碟,用CD比這膠帶要好得多,這個帶子用久了會變質,它會損壞,光碟用的時間久它不會變質。這一個光碟大概也是七十分鍾的樣子,這對我們老年人來修行時間真是恰到好處。早晨拜一個小時,晚上拜一個小時,以這個來做早晚課裏面主要的功課。

  

  年歲大了,佛法所說的諸法實相微妙至極!我們可以聽,聽懂很好,聽不懂不要去想,愈想愈訛,愈想愈錯,想不出來的,想是第六意識。諸佛菩薩真實教誨是從真性裏面流出來的,真谛、真言!我們用妄心、用情識,你怎麼能理解?你所解的全都是錯誤,所以前面我們也報告得很清楚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都是虛妄的。用虛妄,你永遠見不到真實,這就是明心見性的難處。這不用心意識反而容易,所以宗門講參究,參是什麼?不用心意識。不用識,識是第六識,不用第六識就是不用分別,不用末那識就是不用執著;末那是執著,第六意識是分別,不用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是妄想。《華嚴經》上說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是心意識,統統不用。

  

  念佛一直念去,不分別,不執著,沒有妄想,你看看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頭教導我們,念佛要不要拿念珠去計數?他說不要,爲什麼?你掐珠子念佛的時候你的心不能專一,你還在計數,不用了。這個計數是在什麼時候?初學,初學的時候怕你懈怠,怕你沒有辦法攝心,用這個方法。所以這個方法是階段性的,功夫純熟之後不要計了,手上拿一串念珠是可以,不是計數的,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念佛,也提醒別人,念珠的用途很多。心裏面的佛號,最好能做到一切時一切處都不中斷,這睡眠睡熟了斷掉,醒過來之後佛號就接起來,這樣會到功夫成片。印祖教的方法,好,那都是古大德經驗之談。最忌諱的妄想分別執著,因爲你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,你的念功不純。念功果然真純,你決定能夠證得念佛叁昧,那就是《彌陀經》上講的,理一心,事一心,功夫成片,都叫做念佛叁昧。如果我們分上中下叁品,上品的念佛叁昧是理一心,中品是事一心,下品是功夫成片,必定得生。清淨心中最怕夾雜,夾雜什麼?就是起心動念,這個東西不能有。

  

  聽經,爲什麼我們對于聽經很重視?實際上念佛功夫真正得力了要不要聽經?不要了,聽經也打閑岔,也會讓你起分別。聽經對初學是必要的,爲什麼?他要不聽經,他胡思亂想,他的懷疑不能斷,這個事情麻煩。大乘教裏頭佛常說,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,這是對大乘講。所以根本煩惱裏頭貪瞋癡慢底下就是疑。聽經是什麼?破疑的,斷疑才能夠生信。所以我們沒有到達這真正的信心,聽經能夠幫助我們建立信心,幫助我們增長信心,幫助我們到信心清淨,清淨就開智慧了,這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。生實相,智慧開了。所以聽經的好處在此地。尤其現在道場如果規模大的,共修的人多的,那聽經很有必要。聽經可以幫助你這個道場建立共識。人多,各人根性不相同,煩惱習氣不相同,長年累月住在一起,總是見這個討厭,見那個不歡喜,這是人情。怎樣能把這個問題擺平、把這些妄想見解化除?聽經是好方法。他才有意見,聽到經上講,算了,算了,不要計較了,他就平息。所以聽經能夠促成見和同解,六和敬裏頭最重要的一條。這是爲什麼我們現在念佛堂強調聽經,道理在此地。

  

  我本來勸念佛堂同修不要聽經,結果試驗了幾個月,這些人告訴我:法師,不行,不聽經的時候,每個人執著自己的意見,有的時候還有爭執,還有吵鬧。我想想也有道理。爲什麼?大家沒有契入境界,所以聽經重要。現在有些地方的念佛堂,每一天念佛八小時,聽經八小時。有些念佛堂,那是我勸導他們聽經四個小時,每一天聽經四個小時,分兩堂,上午兩個小時,下午兩個小時,念佛十個小時。每天十四個小時不要中斷,持之有恒,他會成就。

  

  這段經文裏面真是一而再,再而叁,叁而四,佛菩薩苦口婆心無非是叫我們覺悟,舍妄歸真。想是妄想,相是妄相,能現所現、能變所變皆是虛妄,並皆速滅。所以這地方講「能依妄法,迥無體用」,沒有體用。「唯有真心,挺然顯現」。但是我們看不到,我們怎麼看不到?著相,著相就不見性了,著相就起分別,就起執著,分別執著是妄念、是妄想。從妄相生妄想,徹底虛妄。我們的思想、言語、造作焉能不妄?這個虛妄就造成了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是這麼來的,本來沒有,六道輪回是自己虛妄的心行變現出來的。善心善念是妄,惡心惡念也是妄,你沒有在妄中見到真,妄中見到真,你就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了。

  

  大乘教裏面實實在在說,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教化衆生,唯一的一個願望希望我們在妄中見真,真就在妄中。這樁事情說得最多、說得最詳細、說得最透徹是《楞嚴經》。所以在中國大乘經教裏面所說的,「成佛的法華,開慧的楞嚴」,這兩部經的知名度高。《楞嚴經》裏面就是告訴我們真妄是一不是二,妄在真中,真在妄中,跟這個地方所說的完全相同。妄法裏頭有真心。

  

  「既無彼此,何有相知」。彼此是真妄,妄雖然依真而立,妄沒有自體,真也無體性,所以不相知。所以「妄法有即非有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《般若經》上總結給我們說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你什麼時候能體會到?怎麼才體會到?你真正做到,你真正把所有一切萬象,所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你做到了。你還有一樁事情沒有放下,你沒有悟,你沒有入這個境界,入這個境界確確實實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爲什麼?都是虛妄的,真正遠離虛妄。「以非有爲有」,非有是相,那裏頭有性,見到是真性。所以只要放下身心世界,你見到的法性,法性遍法界虛空界。自己整個身心融入法性裏面,法喜充滿,那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這裏面是真樂,這個樂沒有法子形容,古大德所謂的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。你也說不出來,你說出來別人也不能體會,唯證方知。

  

  所以後頭講「複說真性,隱即非隱」。爲什麼說隱?凡夫看不見,凡夫著相不見性,這個真性好象隱。煩惱輕的人、具足戒定慧的人他就在相上見到了。法法頭頭是道,我們看宗門的語錄,那個開悟的人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隨拈一法無一不是,不是什麼?真性。隱即非隱,非隱爲隱,這裏頭也有叁個意思,清涼大師《鈔》裏面注得很好,「妄法有即非有是初義,隱即非隱是第二義」。第二義是「以正爲事隱之時而有所依故」,所以這第二義。「以非隱爲隱,即第叁義」,爲什麼?「理常現故」,理雖然常現,永遠不斷的在現,有妄想分別執著的人見不到,離妄想分別執著的人他就見到,這是第叁個意思。

  

  「此上叁意,即叁種答。答上叁種問,思之」。清涼大師給我們這個提示,我們能不能想得到?他叫我們想。他還是曉得我們末法時期根性很鈍,想不到!所以他老人家很慈悲也把它注出來了,這個注叫《鈔》,鈔就是疏的注解。你看他《鈔》裏頭講「思之者,以易見故」。可是我們還是見不到,見不到,他老人家就給我們說「若具說者」,這具體,具體說。「第一妄法有而非有」,大概這個意思我們能懂得一些了。「答前直問」,所以這是第一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答直問。「既有種種,何緣不相知,謂種種是妄有,體即非有,故不相知」。所以這是答第一個意思。第二「答懷疑,爲是種種,爲不相知,故今答雲,能依妄法,依所依真,妄常種種」,這個種種是講的妄相,「真常無知故」,這是答第二意。這就不需要解釋了,前面都講得很多,妄沒有體性,真也沒有體性,所以它不相知。

  

  「叁答結成難者」,這做總結,問難的。「即妄即真故,種種不乖不相知也」。真妄是一不是二,妄依真,真在妄中,妄有起滅,真沒有起滅;妄有流動,真沒有流動。真就是心性,是一;妄相,不管是什麼現象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,你六根能接觸得到的,包括我們的思惟想象,真的是六根、六識、六塵,總的來說,一定要記住並皆速滅,就是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

 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常常提得起,這叫觀照般若。常常提起,能養成一個習慣之後,你對于一切萬事萬物自然看淡了,這個看淡了,容易放下,放下真的就見到。我們今天爲什麼見不到性?放不下,這些東西障礙了。徹底放下,真性就現前了,那跟古來大德明心見性的這些法身菩薩就無二無別,真的是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。這個境界就是大乘教裏面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在《華嚴經》裏面,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,殊勝。

  

  下面這《疏》裏面還有一段重要的開示,這段開示就是爲什麼用水來比喻真心?我們來看這段文,「何故以水喻真心者,以水十義,同真性故」。這地方講「同」,實在跟諸位說相似的同,不是完全同。從水這十樁事,這十義,你能夠體會到真心,爲什麼?真心也有這十義。第一「水體澄清,喻自性清淨心」。水很幹淨,自性清淨心一塵不染,水之體清淨,可是我們今天看這些水都有染汙,很難得看到澄清的水。清涼這裏有。第二「得泥成濁,喻淨心不染而染」。水遇到泥,遇到泥沙它就變成混水,水就不幹淨,所以成了濁水,濁水就骯髒了。那麼水是不是真的變成骯髒?沒有,骯髒只是它的一個現象。你要把這個濁水沈澱下去之後,泥沙沈到水底下,那水還是清的,真的是不染而染。

  

  一切衆生的真心是清淨的,這一點我們要記住。一切衆生的真心就是自性清淨心,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所以諸佛如來看一切衆生的清淨心,他肯定說「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」。現在你的心是什麼?不染而染,什麼東西染了?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好象是泥沙混雜在你自性清淨心裏頭,現在的心不清淨。但是你要曉得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體性,本來空。不相信,你去找找看妄想在哪裏?你能把妄想找到嗎?你能把執著找到嗎?你能把分別找到嗎?

  

  達摩祖師當年到中國來,二祖慧可去參訪,冬天。達摩祖師在禅堂打坐他也不敢進去,在門外,門外下雪。雪下了兩尺多那麼厚,他站在雪地裏雪到膝蓋,站了很久都不走。達摩祖師看到這個人這麼樣的虔誠,站得這麼久,在雪地裏頭凍的那個樣子,憐憫心就問他:你來找我爲什麼?他跟達摩說:我心不安,求大師給我安心。這真的是大問題。達摩祖師聽了之後:好,你把心拿來,我替你安。這一問,回光返照,找,找不到,回答祖師說:我覓心了不可得,我找不到心在哪裏。達摩祖師說:與汝安心竟,我把你的心安好了。這一句話他就徹底覺悟了,那是什麼?妄念!妄念是妄不是真的。你指著那個妄念,妄念打掉,這個真心就現前了。一句話下的時候,慧可就徹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達摩的衣缽就傳給他。

  

  所以你要曉得分別執著妄想都沒有體性、都不可得!爲什麼不肯放下?放下,自性清淨心就現前;放不下,那你的自性清淨心不染而染,就這麼回事情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