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二九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叁首末後一段,就是「以水十義,同真性故」。
這十句前面我們講了叁句,第叁句是「雖濁不失淨性,喻淨心染而不染」。這個地方有比喻,有法合。濁是染著,如同儒家的教學,像《叁字經》上所講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性本善就是我們此地講的淨性,淨性就是本性本善。可是這個本善,如果我們要不好好的來教就很難保持,他接觸外面境界就被染汙了。外面境界佛法歸納爲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,叫六塵。爲什麼叫它做塵?塵是灰塵,塵會染汙。譬如我們這個書桌,我們一天不擦它,不把它擦幹淨,你細細的去摸,桌上有灰塵,它被染汙,染汙並不嚴重。如果我們一個星期不去擦它,一個星期不動它,你再來看那就有相當厚的一層染汙。這種情形我們都知道,雖然它被塵染汙了,濁不失淨性,只是上面覆蓋了這個染汙,染汙除掉,它還是清淨。這句說它正是在被染汙覆蓋的時候,它的淨性沒有喪失。這個意思好,意思深。
諸佛菩薩看九法界衆生都是佛,所以他成佛了。九法界衆生是濁、是染,但是他的真性並沒有失掉也沒有被染,就像這個桌面幹幹淨淨,桌面上面有一層灰塵,染而不染。佛菩薩那個敬心(恭敬的敬)能生得起來。普賢菩薩教導我們行門裏面十個綱領,是法身菩薩修的,第一條「禮敬諸佛」。我們今天對人沒有尊敬,不知道敬人;我們對佛知不知道尊敬?不知道。敬是性德,就是清淨心裏面本來有的,圓滿具足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,真誠恭敬!這個敬心、敬意沒有了,被汙染,被穢濁蓋覆住,它不起作用。不起作用,它還是起作用,那個作用變質了。起什麼作用?起傲慢自大、自以爲是。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尊重別人,恰好跟性德相違背、相反,他起這個東西。
法身菩薩所修的這十個綱領,第一條就做不到!沒有第一條,當然沒有第二條,後頭統統沒有。因爲這十個綱領,我們都曉得後後深于前前。正如同十層大樓一樣,禮敬諸佛是第一層,稱贊如來是第二層,沒有第一層,哪來的第二層?廣修供養是第叁層,忏悔業障是第四層,所以到最後,最後是普皆回向,第十層。法身菩薩學的,權教菩薩都沒有,我們今天是天天念念而已,有沒有?沒有。爲什麼沒有?我們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恭敬心生不起來。爲什麼生不起來?不知道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不知道一切衆生佛性是染而不染,我們只看到他的染著,沒有看到他的不染。這個染的相就是煩惱習氣,只看到外表的煩惱習氣,沒有看到煩惱習氣後面清淨心、本善本覺,沒有看到。法身菩薩看到了,所以法身菩薩對一切衆生,就是對造作十惡的地獄衆生都是真誠平等的恭敬心,禮敬,這叫成佛。
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今天應該怎麼學法?從哪裏修?對一切人真誠恭敬,決不是假的,決不是裝的。即使對冤親債主,對毀謗我的人,對侮辱我的人,對陷害我的人,真誠平等恭敬,爲什麼?他現在造的罪業是一時迷惑,他煩惱習氣就是浮在外面的穢濁,下面的真性跟諸佛如來一樣,絲毫沒有受到染汙,只是煩惱習氣覆蓋著。你不要去看這個,這個東西是假的。爲什麼這是假的?這煩惱有生滅,這染的東西可以除掉、可以清除的。自性清淨心是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是真的,有生滅就不是真的,就這麼回事情。
所以我們修行在哪裏修?在人事上修,在一切萬物上修。我們看到一個小螞蟻會不會合掌螞蟻菩薩。真的,不懂得的人看到你這個動作,這個人有點神經不正常,你看他叫螞蟻菩薩、叫蚊蟲菩薩,真的不是假的。那我們這種恭敬是在內心,緣具足則現在外面。什麼叫緣具足?周邊人看到不生毀謗。他看到你這個動作,你看到一個螞蟻,在那裏合掌螞蟻菩薩,你給它念阿彌陀佛,勸它念佛,那個人(旁邊人)看到不毀謗你,這就緣成熟;如果那個人會毀謗,那個人不懂佛法,我們就不這樣做法,我們從心裏面做,不要在形式上,免得他造毀謗的罪業。念念都是爲衆生著想,沒有爲自己。你對于一個小樹、小草、蚊蟲、螞蟻都那樣的真誠恭敬,對人哪有不恭敬的道理?沒這個道理。
普賢十願要從這個地方學起,要養成習慣。一切恭敬,佛如此,實在講儒家也不例外。你看看《禮記.曲禮》第一篇,你翻第一句話「曲禮曰,毋不敬」。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,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不恭敬的。一些不懂這個道理的人,我們對人恭敬還可以,他還能接受,對事恭敬還勉強,對物他就不以爲然了,認爲什麼?認爲這是迷信。我們對畜生恭敬,他說我們迷信,不正常;我們對鬼神恭敬,那更不能接受。在中國很多地方很普遍,山神土地到處都有,現在在中國大陸也慢慢的又有了。我們對這些恭恭敬敬的在致敬,這是我們的性德流露。對這些鬼神恭敬,你想想看哪有不敬祖先的道理?所以聖賢的教學沒有別的,無非是把我們性德喚醒,使我們的性德在日常生活當中自然流露,處處流露。
普賢十願,性德;菩薩十波羅蜜,性德;講到最基礎的五戒十善,性德。自性裏頭本來就有,是因爲沒有人教,我們從小不知不覺被這五欲六塵染汙了,性德透不出來,透出來的是煩惱,煩惱習氣。又何況這個染汙不是一生的,過去生中已經被染汙了,過去還有過去,佛講無始劫來迷失了自性,那個迷就是染。迷邪染是一樁事情,迷就不覺,邪就不正,染就不清淨。自性裏面的叁德就是覺正淨,自性覺,自性正,自性清淨。一切衆生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沒有絲毫差距,都是一樣的。所以佛敬衆生,菩薩敬衆生,衆生不敬佛菩薩,爲什麼?迷,衆生是在迷邪染,佛菩薩迷邪染去掉了,透露出來的是覺正淨,就這麼回事情。
我們要懂得、要好好的來學習,把我們的迷邪染除掉,把本有的覺正淨顯現出來。佛家的教學頭一堂課就教這個。這教什麼?翻邪叁皈。皈是回頭,依是依靠,要把它翻過來。我們現在是凡夫,凡夫都在迷邪染裏頭,我們把迷邪染反過來,迷邪染要舍掉,回歸到覺正淨。從迷惑回過頭,迷不要,從迷回過頭來依自性覺,這叫皈依佛;從邪知邪見,就是錯誤的想法、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依自性正,正知正見,佛知佛見,這就皈依法;從一切染汙回過頭,依自性清淨心,這叫皈依僧,淨而不染。你一入佛門,就把這修學叁個總綱領、總方向,你學是學這個,你將來證也是證這個,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在外頭求的。迷邪染是假的,只要把迷邪染去掉,你自性覺正淨就恢複了。覺正淨恢複,那就是如如天真佛,你本來是佛。
佛告訴我們蚊蟲螞蟻也是佛,它爲什麼墮落成這樣?它的迷邪染比我們嚴重。最嚴重的墮落在阿鼻地獄,最嚴重,那迷得太深。所以這十法界怎麼形成的?就是染汙輕重差別而現的這個現象。菩薩的染汙最淺,緣覺的染汙比菩薩重,聲聞比菩薩更重,那下面是六道;天道比阿羅漢重,人道比天道重,畜生道比人道重,餓鬼道比畜生道重,地獄道比餓鬼道還要重。染汙雖然有輕重的差別,自性清淨心沒有差別。自性性德,覺正淨是性德,沒有差別。縱然墮落在地獄,他的覺正淨跟如來究竟果地上是一樣的。佛法講平等是從這個地方講的,真平等!大乘經上佛說「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」。這一句話說出了事實真相。爲什麼會有十法界?爲什麼會有六道叁途?染而不染。
我們再看第四句「若澄泥淨現」。這是比喻,比喻「真心惑盡性現」。泥就是前面講的染汙,我們前講六塵,塵是塵土,塵土就是泥,澄是清淨,我們把這個泥除掉,除得幹幹淨淨,染汙完全沒有了,淨水就現前了。這個現象好懂。
早年頭,我這個地方說早年頭是七十年前、六十年前,六十年前我十幾歲的時候鄉下還有。鄉下在中國農村沒有自來水,水到哪裏去拿?水要去挑水,用河裏面的水,小溪的水,住在湖邊上用湖水。大戶人家、有錢的人家他打井,他用井水,一般小民都是挑水。挑水,水裏頭最幹淨是溪水,最幹淨。河水跟湖水都混濁帶著有泥,水不幹淨。家裏面廚房裏都有個缸,水缸,大概這一個水缸可以能夠容納兩擔到叁擔水,那一擔都是前面有小桶,桶不大,兩個桶挑,大概挑叁擔水這個缸就滿了。水挑回來之後不能用,因爲它不幹淨,我們要把這泥讓它沈澱,沈下去。我記得我們家鄉多半用礬,用明礬,在這缸裏面沿著缸的周圍用明礬,明礬可以幫助水裏面的泥沈澱下去。所以水缸底下是泥,這沈澱下去是泥,可是水清,水就可以用了,這是澄泥淨現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大家都用自來水,這個現象見不到。所以在六十年前你讀這個比喻很親切,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天天見到的。
這比喻「真心惑盡性現」。把清淨的水比作性,比作真性,這真心;把泥比喻作迷惑,迷惑太多太多。佛把它分爲叁大類,這經教裏面常常稱之爲叁惑。這叁種迷惑,第一種叫見思,第二種叫塵沙,第叁種叫無明。九法界衆生總不外這叁種迷惑;六道裏面衆生這叁種迷惑統統具足,也稱爲叁種煩惱。迷惑就是煩惱,對于諸法實相一無所知。見思這是最粗的,見是見解,你的見解完全錯了,不是事實真相;思是思想,也完全錯了,見解、思想完全錯了,還要加上塵沙。塵沙是比喻多,對于宇宙之間一切性相、理事、因果都不能夠明了,那個數量就像塵沙一樣無量無邊,你一無所知。第叁類這是最深的,無明,無明就是不明了,無所知。這叁大類統統具足是六道裏面的衆生。
如果這叁大類,第一大類幹淨了,就像這個水缸裏面的水,泥往下面沈,沈也是慢慢沈,先沈下去一些,水面這一層幹淨了;時間再久一點,大概明礬打下去之後,總得一、兩個小時,這上面的水就可以用了,四、五個小時水缸下面的水也可以用了,舀水要輕輕的,不要把缸底下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