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九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泥土又攪和上來,那就又變成混濁,所以舀水要輕輕的舀,盡量使缸底下的泥沙不至于浮出來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見思煩惱斷了,就是見思惑斷超越六道,見思煩惱斷了;塵沙斷掉之後,就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,你就入一真法界;一真法界裏還有無明,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講的,無明有四十一品,四十一品無明斷盡,圓成佛道。

  

  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說惑盡性現,大乘教裏面一般講,無明惑斷一品,真性就現前了。真的,決定不是假的,我們一般講真心顯露。你沒有破無明,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。真心顯露是破一品無明,你的清淨心現前,你用的這個心跟諸佛如來用的心完全相同。所以大乘教裏頭才說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這是真佛不是假佛。雖是真佛,並不圓滿。《楞嚴經》上佛講的這個比喻講得好,就是斷這叁種惑,佛用月亮做比喻。月亮比我們的真性,天上的月亮是真的,水裏面的月亮是假的,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我們凡夫用的心是什麼心?水裏頭的月亮,把水中的月當作真月,這個誤會嚴重。

  

  六道凡夫用的心,水中之月,不是真心。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權教佛,我們天臺家講的藏教、通教;賢首講的(賢首講五教)小教、始教。小教的佛、始教的佛都沒有破無明,在十法界,沒有出十法界。所以十法界裏頭有個佛法界,那裏面的佛就是天臺講的藏教佛、通教佛,《華嚴》講的小教佛、始教佛,沒見性。四聖法界所用的心不是水中月亮,他聰明,他知道水中月是假的。他用的那個月是什麼?《楞嚴經》佛說的「捏目所見」,這個捏目所見是怎麼回事情?像我們晚上看月亮,我們看的時候把一個手指按在一個眼睛上面用力壓一壓,這用力壓一壓,你看天上兩個月亮。這個道理現在我們都懂,焦距!這兩個眼睛焦距合不攏就變成兩個月亮。兩個月亮裏頭有一個真有一個假,但是那個假是相似的,比水裏面那個要真一點,水裏面那完全是假的。所以這叫相似,相似的真心,不是真正的真心,相似的。

  

  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自性,真心。那什麼叫一分無明?佛還是用月亮做比喻,天上的月亮。你看夜晚,初一看不到月亮,月光完全在它自轉的時候被遮住;到初二、初叁露一點月牙,剛剛露了一個月牙,我們在晴朗的天氣裏面看到,真的像一條線一樣,那是不是月光?是!這個月光跟十五的月光沒有兩樣,十五只是光大,很明亮,這是剛剛露一個牙,剛剛露一個牙,就比喻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他那個光是真的月光,那就是真心不是妄心;不是水中之月也不是捏目所見之月,是真月,用真心。雖然只一個月牙放了一點光,跟十五的光決定沒有兩樣,是相同的,只有光大跟光小。從月牙到十五的滿月,如果把它分成四十一等,那就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四十一品無明,那真可以分。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,滿月就現前了。滿月,我們稱爲如來究竟果地,還差一點點沒有圓,那是等覺菩薩,就是真心;就是剛剛露一點點月牙,真心的性德就流露出來。

  

  真心的性德是什麼?總的來說,覺正淨。覺正淨展開,菩薩的六度四攝、普賢菩薩的十願,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,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性德!自自然然的流露出來。本來就是這個樣子,他不是修的。我們今天需要修,什麼原因?因爲有染汙蓋覆住,真性不能現前,性德不能現前。中國儒家所講的,總的,他也有總的說法,本性本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展開來講八德,「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」十二個字,性德,是一切衆生本來具足的,本來有的。所以聖人教人沒有別的,隨順性德,這就是聖賢,這就是大圓滿、大自在!違背了性德就是染汙。雖染而不染,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,我們才會對一切衆生像諸佛如來一樣的恭敬。你能夠這樣修,久而久之、不知不覺你對一切人事物都是這樣的。

  

  你的性德是修出來的,修出來的還是你自己本來有的。修德跟性德相應,這個相應就叫做證。自性裏本來有的,你證什麼?證是這個意思,證是講的修德跟性德相應,這在修學當中過程上來說的。跟你說真話,大乘經上說「無智亦無得」,《般若心經》上大家常念的,那是真的。在我們現前修學過程當中有智亦有得,這不能不曉得。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,修德重要。可是這裏頭最重要的,就是修德要跟性德相應,這就叫正法;修德跟性德相違背,邪法,魔所教的。魔也有修行,但是你仔細去觀察他與性德相違背。

  

  雖然高級的魔,魔裏頭有很高級的,他的修行跟佛菩薩差不多。你要是看看《楞嚴經》,楞嚴會上佛給我們講五十種陰魔,魔王外道他們修行的方法,你要是看到了,五體投地,你真的把他當佛看待,你看不出他的破綻。佛要是不跟我們說出來,我們決定不知道。學佛最後變成魔了,你說冤不冤枉?怎麼會變成魔?你自己一定要知道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四種清淨明誨,這就是標准,四種清淨明誨是殺盜淫妄,他們戒不戒?也戒,也叫你不殺生,不偷盜,不淫欲,不飲酒,他也是這樣教你。那爲什麼會變成魔?不幹淨。這裏頭有個絕對標准,他沒有做到。形式上做到了,意念上不清淨,這樣就變成魔道了。正如同此地講的澄泥淨現,他確實澄到一定的程度,但是不徹底,底下並不幹淨;上面這一段幹淨,下面並不幹淨,所以境界現前他煩惱還是起現行。那愈是功夫深的、高的,他煩惱現出來是很微弱,我們凡夫見不到。八地菩薩才看到阿賴耶的波動,我們凡夫哪有功夫能看到?他也能現神通,他也知道過去未來,我們凡夫接觸的時候,哪有不把他當作佛菩薩、當作活神仙來看待?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

  所以佛教後學,特別是佛不在世我們依靠誰?佛教給我們的四依法,這太重要了。「依法不依人」,法是經典。經典你要善學,你一定要知道經典不是爲我說的,是世尊當年在世,有人還向他老人家請教提問題,他對他說的,他不是對我說的。對我說的,契我的機;對別人說的,未必契我的機。就像大夫開的藥方一樣,處方,這個處方是替那個人開的,治他的病,不是對我開的。我們今天看到所有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當年開的藥方,所以你要不會吃藥,你會被藥藥死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那怎麼辦?所以你要懂得,那佛真的慈悲,對于末法時期開了一服一般的方子,這不是對一個人開的,這個方子是什麼?這個方子就是淨宗法門。淨宗法門不是對某一個人開的,「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。所以這個叫萬靈丹,無論什麼病,用這個方子肯定有效,肯定得度,那是妙不可言。要沒有這一服方子,那就難,太難太難了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五句「遇冷成冰」,這不是水,這是冰。遇到冷水就變成冰了,而有硬的作用。「喻如來藏與無明合成本識用」。這個意思很深,深度在什麼地方?十法界依正莊嚴唯識所變。識是什麼?這個地方就是講本識,本識是阿賴耶。阿賴耶識怎麼回事情?記住前面的比喻,水比喻作真性,真性就像僧肇大師綜合佛陀在大乘經教裏面常講的幾個名詞,本無、實相、法性、性空、真性、清淨心、緣會,一個意思。一個意思說這麼多名相?這是如來教學的善巧方便,教我們了解這一樁事情,而不要著名字相,不要著言說相,你才真正能懂得如來所說義。這是開經偈上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如果著相,你用思惟、用想象,那你跟如來說的意思愈來愈遠,甚至于把佛所講的意思扭曲、誤解了,這樣的人太多太多。所以佛總是一樁事情說好多個名相,意思叫你不執著,不要分別,不要執著。

  

  在這個地方把水比喻作真性。水遇到冷,零度以下它就結冰。冰有冰的作用。昨天我們講經的時候這個山上下了一陣冰雹,下得很大,我們以爲是大雨,其實是冰雹。今天早晨我們到菜園一看,很大的一塊冰還沒有融化,才知道昨天下的是冰雹。零下的溫度水就結成冰,冰有冰的作用,用途就不一樣,它就産生變化。所以相宗裏面講「無明不覺生叁細」,無明就是染,前面講遇到染,那個覺本來是覺的就變成不覺,這一不覺就變成叁細相,這個細就非常微細。無明頭一個現象,動相,無明業相。

  

  所以諸位要知道,無明是動的,覺是不動的。這個事情總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心動那就是無明,就是無明業相,我們平常講叫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有無量的差別。諸大菩薩有沒有起心動念?有!起心動念就是無明,連等覺菩薩都有。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就是究竟佛果,這個人叫無上正等正覺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還有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,那我們凡夫還用得著說嗎?我們凡夫這個起心動念是大風大浪,非常明顯。你起的念頭,在凡夫不能不起念,不起念就成佛,微細的念頭是菩薩,粗顯的念頭是凡夫。這個念頭也分叁類,有善念、有惡念、有無記的念頭,這個無記就是說不上善惡。口渴了喝一杯茶,這也會起心動念喝一杯茶,這沒有善惡,這個念頭叫無記心。無記心雖然沒有善惡,但是它在無明裏面,增長無明,破不了無明,麻煩在這裏。

  

  叁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,無明業相就是動,這一動就出現相,動它就會現相。這個相很微細,相宗裏面講叁分,見分,從見分就變現出相分,見分叫轉相,相分叫境界相,叁細相。業相是動,起心動念。這一動轉,轉就是見分,我們今天講的精神。精神從哪裏來的?從無明業相轉變出來的,然後從轉相就變出境界相,境界相就是物質。物質跟精神同源,都是從業相裏頭變現出來的,就是起心動念。不起心,不動念,不但這物質沒有,精神也沒有,那才叫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

  

  因爲有轉相,因爲有境界相,這就是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無明,叫生相無明,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得到。等覺菩薩所破的是阿賴耶的叁細相,這才是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