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叁0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叁首,清涼大師《疏》最後一段水喻真心十義。從第七句看起,「暖融成軟,喻本識還淨」。這一句必須要跟前面第五句連起來。前面第五句講水遇到冷它就成冰。水有叁種形態,通常我們講水是液體,它在零下寒冷的時候就變成固體結成冰,如果它在高溫的時候就變成氣體,水就變成蒸氣了。老子說「上善若水」,水能隨緣,它不執著、不分別,它不執著,上善若水的意思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。結成冰,冰在溫暖的時候它又融化成水,成爲液體,用這個來比喻本識還淨。
本識是阿賴耶,阿賴耶是染淨和合。前面第五句講得很好,遇冷成冰而有硬的作用。冰有冰的作用,比喻如來藏與無明合成本識的作用。本識的作用現十法界依正莊嚴。《唯識論》裏頭講「無明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」,這是大乘教裏面講宇宙的源起。宇宙裏頭萬事萬物,我們常講宇宙怎麼來的?虛空怎麼來的?世界怎麼來的?這個世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星球,太空當中無量無邊的星系星球是怎麼來的?這裏頭萬事萬物,這我們常說的生命從哪裏來的?爲什麼會有?相宗爲我們解釋。總的說法,《華嚴》是屬于相宗的經典,法相宗是六經十一論,《華嚴》是六經之一,因爲《華嚴》裏面說宇宙的起源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心能現相,識能改變這個現象,識就是念頭、就是心想。所以說是無明不覺,心動!這叫做業相,業是什麼?業是造作。
真心沒有念頭,真心沒有造作,真心是湛寂靈明,這大乘教裏頭常常用四個字來形容。湛是水停在那裏不動,不動沒有染汙,這水清水,從上面可以看到底,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。寂是清淨寂滅,這是講心之體,用這兩個字來形容。靈明,它不是死的,它與法界衆生感應道交,靈;明,明是不迷,不是闇(昏闇),它明。這個靈明就是說它本來具足智慧德相。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相本來具足,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本來具足的,如果不是本來具足,它怎麼會變現?就像我們作夢一樣,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諸位想想看,從小時候常常作夢,有時候晚上一覺做了幾個夢,一直到老有沒有兩次夢是相同的?沒有。夢中的境界是哪裏來的?心現。何以沒有不相同的?識變,所以不相同。識是心的起用,我們常講起心動念。
本來是不動,現在動了;本來是明的,這一動就不明,一動就叫無明。所以無明是個動相,明是不動的相,像水一樣,用水做比喻,有相似之處。水不動的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明,照見,外面這個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,可是水一動它就有波浪,能不能照?也照,照得不清楚。微微的波浪還可以,照這外面的境界相還能看得清楚。如果說是波浪大了,所看的這個相支離破碎;大風大浪,這個相就看不見了。所以水照見就像心一樣,心在定的時候照見,定愈深照的那個功能愈大愈殊勝。到什麼時候你能夠照見諸法實相,那就叫見性,叫明心見性。這個時候自性裏面的智慧德能自然現前,這就是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,恢複自性而已!
恢複自性需要定,定是個樞紐,因此諸佛如來教化衆生就是教你定下來。放下是定,看破是慧,慧幫助定,定幫助慧,定慧相輔相成,最後到大徹大悟。所以我們要知道靜是覺相,動是迷相,這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爲什麼統統都是修定道理在此地。修定就是佛陀。佛沒有分別,佛沒有執著,佛沒有說只有我說的才是真理,佛沒有說!你看佛講,佛的經五種人說,很符合現代所謂是民主科學的精神,佛沒有專製、沒有成見,只要說的是事實真相就對了,就沒有錯。佛經,當然是第一個是佛說,佛弟子說,天人說,仙人說,只要說的是事實真相,佛都承認這是佛經。所以大乘經唯一實相印,我們通常講法印,大乘法印就是實相;小乘有叁法印,無常、無我、涅槃。凡是說的是事實真相,佛承認它這就是經,他說得沒錯。
事實真相叫實相。我們要曉得僧肇大師歸結佛在經論上常講的「本無,實相,法性,性空,第一義谛,緣會」,許許多多這些名相都是形容諸法實相,佛承認這是經,如佛所說,同佛所說。所以佛不執著,衆生執著。因此佛所說的一切經有兩種用途,一種對于沒有覺悟的衆生,這個經典幫助他覺悟;第二種用途,已經覺悟的衆生,經典幫他作證明。他的那個覺是正還是邪用經典來做對照。他所覺的、他所悟的跟經典上講的完全相同,正覺,正知正見,所以經典作印證的;他的覺、他的悟跟經典上所說的不一樣,那個覺跟悟有問題,錯覺,邪見,不是純正的,所以有這兩種用途。
如來藏跟無明合,如來藏就是真性、就是法性。用這個名詞,如來藏在裏面,這裏面有如來,真心,也稱自性。從業相,業相是動,這一動,我們現在科學裏面說法就形成了能量,佛法裏面的名詞是能見相,也叫做轉相,它就産生轉變,它變得快!這一變就變成什麼?物質就現出來了。物質從哪來的?我們現在科學講從能量變現出來的。能量從哪裏來的?能量是從心動,這個心一動就産生能量。物質在法相宗裏面稱之爲現相,也稱之爲境界相。業能見,境界妄現,這裏要加個妄,告訴你這物質不是真的。正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夢就是妄相,不是實在的。
佛法裏面這個真跟妄有個簡單的定義,真是什麼?真是永恒不變,這是真的。十法界依正莊嚴爲什麼講是虛妄的?剎那生滅。經上講「剎那不住,念念不住」。前念滅後念生,現相也是如此,前面相滅了,後面相生了。但是你要曉得前念不是後念,後念不是前念。同樣現相也是如此,前面相不是後面相,後面相不是前面相,沒有相同的。念沒有相同的,相也沒有相同的,只是它的速度太快了,讓我們産生了幻覺,沒有見到真相,所以這就變成六粗。
六粗,頭一個是「智相」,智是什麼?有分別執著。你看看《心經》告訴我們「無智亦無得」,你現在有智,有智當然就有得。智依哪裏來的?智是依境界相起了分別。依這個分別的念頭,一個念頭,一個念頭就起來了,相續相。依智相念頭起來了,念頭一個接一個。實在講一個接一個,我們在前面念過前念不是後念,後念不是前念,實在就是這個偈子裏頭教導我們的,前浪不是後浪,後浪不是前浪。我們看到好象是相續相,相續是一種錯覺不是真相,這要知道,不知道那就迷了,知道就是覺悟了。依相續相就起了什麼?起了執著。相續相,以爲這個幻相是真有,以爲它真的是存在,不知道它剎那生滅,誤以爲它是存在。存在怎麼樣?存在就想占有,存在就想控製,這個念頭生起來了。依執取這就生起「計名字相」,計是計度分別,度是度量;計,我們一般講計畫、計較。有計較、有分別,計較分別就起名字相,種種名言術語。佛跟我們講經說法也不例外,也說了很多名字相,可是佛常常提醒我們名字性空,它能幫助我們覺悟,可是你要是執著,分別執著這個名字,你就迷在裏頭,你就不覺了。怎樣才覺悟?用名字不執著名字。
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面教導我們的方法好,他教我們聽經要怎麼聽?離言說相,講經需要用言語,言語是佛對弟子傳達的工具。你可以聽可不能執著,不但不能執著,分別都不能有,不分別、不執著你才能聽得懂,懂得佛所講的意思。言說裏面一定有很多名相,名詞術語。譬如說佛,說菩薩,說四谛,說六度,名字。名字相也是一種啓發你的工具,不是真的,所以不能分別、不能執著。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什麼叫心緣?你聽了之後就想,這一想就錯了。心緣是你心在攀緣,想不得!懂就聽懂、就悟了,不懂沒有關系,不要去想它。佛說法還有第二遍,還有第叁遍,雖然遍遍不一樣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的效果是一樣的,目標是一樣的,這個我們要懂。所以那叫會聽,會聽的人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動念,這樣聽經他會開悟。一遍不能悟,十遍,二十遍,叁十遍,四十遍,一百遍,二百遍,肯定開悟。
回頭想一想,我們學佛這麼多年爲什麼不開悟?我們聽經、讀經肯定用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全是虛妄的。虛妄怎麼能悟入真實!真心不動,妄心在動;真心離念,妄心有念。法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,這話怎麼說?沒有真妄。你會了它是真的,你不會它是假的。如來一樣說法,大衆都在聽,爲什麼有的人聽開悟了、有的人證果了,有的人愈聽愈迷惑,你說這個法是真還是假?你用真心去聽它是真的,你記住真心離念,真心決定沒有言說相;換句話說,真心決定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那是真心。佛說的話是真的,妙法,如果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,佛說的法是假的。給你講真,沒有真妄,沒有邪正,沒有是非,沒有善惡,端看你用什麼心;你用善心沒有一法不善,你用惡心沒有一法不惡。這就是大乘教佛常常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一切法隨著心想變,就這個意思。
你心裏怎麼想它就怎麼變,這是事實真相。明了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的心爲什麼不往好處想?所有一切不善不想它,看到也不想,聽到也不想,接觸到也不想,專想善的。《十善業道經》,世尊一開頭就這樣教我們,我們在講解的時候也特別強調,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到了沒有?你看世尊在這個經一開頭總綱領裏面告訴龍王,龍王是當機者,就是學習十善的代表。爲什麼用龍王?這我講經的時候都講過,表法的!龍善變,把它來比喻學生,六道衆生善變,心性不穩定,妄念太多,所以用龍王來做代表。他告訴龍王「菩薩有一法」,總的綱領上說「能離一切苦」,有一法。我們聽到這個話的時候精神都起來了,這是一個什麼法?得到這一法能離一切苦。這個一切就是十法界,不但是叁途六道,四聖法界也苦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