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0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見性。

  

  佛傳下來就是心的念頭。佛說得好,「專念善法」,身口意叁業唯善是念。而且告訴我們不能夠夾雜絲毫不善,這個話說得好!夾雜絲毫不善就把你的純淨純善破壞了。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心清淨,念純善,這就對了。這個經不是教我們學著講的,不是教我們念著背的,是要求我們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落實在起心動念之處。念善感善果,念惡則感惡報,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六道凡夫,《地藏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起心動念無不是業」,業後面就有報,這業報。業是因,報是果,「業系苦相」。業給你帶來的苦,叁途苦,叁善道也苦。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有苦苦、有壞苦、有行苦。四聖法界裏頭也有苦,比我們輕,他的苦是什麼?不能破無明。真正是離苦,那一定是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才真正能做到。

  

  這一句裏頭「暖融成軟」,這是比喻。比喻遇到高溫依舊還原變成水,喻本識。暖表什麼?暖表緣!善導大師所說的「總在遇緣不同」。他雖然講的是念佛法門,講的是極樂世界四土叁輩九品,總在遇緣不同。這個緣就是此地講的暖。緣愈殊勝,就好比溫度愈高,溫度愈高那個冰融得快!好比你修行的時間短,證的果位高。在我們這個世間一生,一生時間不長。縱然世尊當年在世,弟子當中有一位高壽的一百多歲,一百多歲比無量劫、比叁大阿僧祇劫,這太短太短了。

  

  修行證果不在時間長短,在緣不同,這個緣指的是真善知識。你遇到真善知識,自己本身還要具足什麼?親因緣,你自己真有善根,外面這個是增上緣,真有善根,過去生中的宿根深厚!從什麼地方表現?淨業叁福頭一句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從這裏表現,宿世善根深厚的人孝父母、敬師長,所以他很容易成就。你要問什麼原因?老師教他的他能夠依教奉行。如果善根不深厚,老師教他,他不會做到,在今日之下,這樣學生太多了,所謂是陽奉陰違。陽奉陰違是古人說的,老師面前順承,老師不在的時候把老師教訓都忘幹淨了,違背了,隨順自己煩惱習氣。現在當著老師的面也不接受,不是陰違,陰陽統統都違背。自己很自負自高,沒有把父母看在眼裏,總覺得父母不如他,老師不如他,這樣的人不能成就。

  

  目中沒有父母,不孝;目中沒有老師,不敬。孝敬是性德,不是學來的。真正要是覺悟了,佛法裏頭說的實相,這個名詞說得好,只要你真正覺悟諸法實相,這個孝敬性德,用中國人來講「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」,自然都現前。要不要學?不要,是你自己真心本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只要那個障礙去掉,它自然就現前,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。換句話說,這十二個字我們統統都沒有,迷而不覺。我們自己要肯定,我在迷我不覺,我這十二個字沒有做到。過去對這十二個字概念都沒有,學了佛之後有這個念頭,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時候還能想起來,這就是什麼?你開始覺悟,可是很容易就迷惑,那是什麼?煩惱習氣太深了。這個階段是所有修行人統統都要經過的,若有若無,你要堅持,你要努力,決定不能放松,希望怎麼樣?希望這個德行一年一年增長,煩惱習氣一年一年減少。

  

  譬如說孝親尊師,這個念頭一年一年增長;對老師一年比一年恭敬;對父母一年比一年孝順,那個不孝不敬一年比一年少,這好現象。跟一些人往來講信用,以前不顧信用,現在很重視信用,這都是你修行有進步,你跟見性愈來愈近了。如果違反這些倫理道德,你跟真性是愈來愈遠了,你從這個地方去看。不要問別人我自己到底有沒有進步?我自己到底有沒有功夫?果報,還不可思議!我常常講,果報在哪裏?在你形象上,在你體質上,在你生活環境上。如果跟性德相應,你一定是非常快樂,非常歡喜,就不亦說乎,常生歡喜心;跟性德不相應,常生煩惱,常常生貪瞋癡慢,那是相違背,你容易衰老,你毛病很多,在果上看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第八句「隨風波動,不改靜性,喻如來藏隨無明風,波浪起滅,而不變自不生滅性」,這一句。前面講到「暖融成軟,喻本識還淨」,比喻本識還淨。自性清淨心能隨緣,能隨染淨緣,它自己變不變質?不變。古人常常用金來比喻,所謂以金作器。以金作器就是金隨緣,無論做成什麼樣的器,這個金始終不會變質。此地是用水來做比喻,水這個暖就是剛才我們說過不同的溫度它産生不同的變化。零度開始結冰了,但是這個冰並不堅固,很容易化掉。如果在零下十度,二十度,叁十度,四十度,溫度愈低它就愈堅硬,那這隨緣。如果溫度高了它就還原成水,隨著溫度變化不同,涼水,溫水,熱水,沸騰的水,隨著溫度高不一樣,溫度再要提高它就變成水蒸氣了,這句是這個意思。但是水的性質,識性,不管是在高溫或者是在低溫,不變!不但不變,它也不染,還是清淨的。

  

  這句講「隨風波動,不改靜性」。波動,爲什麼會有波動?風,這正是像《壇經》裏面所說的,風動、幡動一樣。水性有沒有動?沒動,平靜它是水,起波浪時候它還是水。比喻「如來藏隨無明風,波浪起滅」。如來藏隨無明風它現什麼相?現十法界依正莊嚴。菩薩法界、聲聞法界、緣覺法界風浪小,小風小浪,天法界、人法界大風大浪,畜生法界、餓鬼法界、地獄法界巨風浪濤!我們今天把風也分做很多等級,多少級的風。如果我們用這個來做比喻十法界裏面,佛法界一級風,菩薩法界二級風,緣覺法界叁級風,算到地獄法界十級風,這樣的比喻諸位容易體會到。那波濤大小就不一樣,波浪起滅,這就是比喻十法界依正莊嚴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確確實實是如來藏隨無明風起變現出來的。

  

  前面跟諸位講「無明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」,六粗就是講到因果。真性雖然在十法界,我們現前任何一法沒有離開自性。就現在這科學家所說的,動物,植物,礦物,大講到虛空法界,小講到微塵,相雖然不一樣,作用不一樣,體性是一樣的。心性是一,而有種種差別,文殊菩薩這麼問法的。心性真的是一,種種差別是什麼?無明風動的大小不一樣,所以這個波浪大小也不相同,但是它決定不會改變它的不生滅性。要知道心性不生不滅,這真正的自己。不生滅性就是自性,不生滅性就是法性。爲什麼它不生不滅?我們就相上來說緣會,緣會沒有自性,經論裏頭佛常說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。緣會就是因緣所生法沒自性,無自性就是不生滅性,所以也叫做本無,也叫做法性,也叫做實相,這才是真正的自己。佛法的修學教我們去證,證什麼?就是要把不生滅性得到,這個問題才真正解決、徹底解決了。

  

  不生滅性裏面具足一切法,具足無量智慧,無量德能,無量相好,本來具足!如果不是本來具足,哪來的智慧?哪來的德能相好?這本來具足。相好,佛在經上用比喻來說,以人爲比喻,我們人間常講「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」,這就是圓滿具足。佛給我們說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哪裏只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?這是不生滅性本來具足。心裏面圓滿具足不生不滅,所現的相哪裏來的生滅?這個道理要懂。能現能變的性識不生不滅,所變的、所現的事相,給你講真話是不生不滅。我們爲什麼見不到不生不滅的相?看到人有生老病死,看到植物有生住異滅,看到世界、看到礦物有成住壞空,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這種現象是隨著你妄心,妄心是什麼心?生滅心,就是妄念,念頭有生滅!是你的妄念看錯了,不是你的真性。不生滅性在哪裏?它就在我們的身上。

  

  楞嚴會上,世尊舉出我們六根的根性,不生滅性。世尊在這個經上用十番顯見說明見性不生不滅,不常不斷,不來不去,決定不隨我們這個身體有任何改變。他跟波斯匿王講,波斯匿王跟釋迦牟尼佛同年,講這個經的時候六十二歲。佛舉例子,六根舉眼根,眼根見性,能見是見性見不是眼根。凡夫不知道用見性,用眼識,識是什麼?見性上染了無明。可是我們在此地讀了,雖然染而不染,不染而染。第六句講的「即事恒真」,這個道理我們應當要懂得。我們睜開眼睛見,閉上眼睛也見,見性見。可是眼識,睜開眼睛眼識起作用;閉了眼睛,眼識就不起作用,這是唯識講眼識九緣生。真性不要,不需要緣。閉著眼睛見什麼?閉著眼睛見暗,見明是見,見暗也是見,你不能說它不見。由此可知,見性永無中斷,可是眼識有中斷,證明識是妄的、是虛妄的,不中斷是真的。我們如果見一切萬物用見性見,那你就是不成佛也成菩薩。

  

  法身菩薩他們跟我們見色聞聲不一樣,法身菩薩用六根的根性,我們凡夫用六根裏面的六識,我們見的是虛妄的,他見的是真實的;我們見的是生滅的,他用見性見,外面六塵也是不生不滅。見性見色性,眼識見色塵,色塵有生滅,色性不生滅。凡夫用耳識,聲塵有生滅;法身菩薩用聞性,聲性不生滅,這叫明心見性。所以交光大師,明朝人,重新注《楞嚴經》,他說世尊在《楞嚴》上教導我們是舍識用根,這才正確,不再用識了。古大德的注解多半用天臺叁止叁觀來解釋,天臺的叁止叁觀依舊是用識不是用的根性,他說得很有道理。

  

  《楞嚴經》上確確實實佛的意思是教我們不要用六根裏面的六識,用六根的根性,但是這個很難。好當然是好,我們做不到,爲什麼做不到?我們用六識用成習慣了,現在想把六識放下,用六根的根性非常非常困難,爲什麼?性裏頭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那就是用性,用真性,這個不生滅性。可是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馬上就自自然然就有分別、就有執著、就有妄想,統統落到意識裏頭去了。落在意識分別,落在末那執著,落在阿賴耶裏頭妄想。自自然然變成這樣,這就是久遠劫以來用成習慣。《楞嚴經》好,交光法師點得一點都不錯,讓我們明白了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