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叁一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叁首,清涼大師注解最後一段,水喻真心十義。這十條我們學過前面的八條,現在我們從第九看起。
「九隨地高下,排引流注,而不動自性,喻真心隨緣流注,而性常湛然」。在問明品前面一半,就是覺首菩薩所講的十首頌,這個十首頌就是答複前面文殊菩薩所問的十事五對。十事五對,我們一定要把它記住,才知道這麼長的經文,清涼大師《疏鈔》當中所說的義趣。第一對是業、心,我們這樣記就好記,「業不知心,心不知業」,我們記個業,記個心;第二對是受跟報,「受不知報,報不知受」;第叁對是心、受,「心不知受,受不知心」;第四對是因、緣,「因不知緣,緣不知因」;第五對是智、境,「智不知境,境不知智」。我們只把這五對要記住,這裏頭的解答就清楚了。清涼大師處處也都提示我們,可是我們總是記住是最好。
第九段這是說水的性質,諺語有所謂,人往高處去,水往下面流。人總是希望步步高升,可是水的性質一定是往下流的,所以「隨地高下」。「排引流注」,排引是流注之因,這前面說過,後面的水排前面的水,前面的水引後面的水,水于是就有流動的相,排引確實是隨地高下,高處往下處流。「而不動自性」,水的心是性,不但流注不動自性,甚至于我們前面所讀的,隨冷暖溫度變化不同,遇到冷它就結成冰,遇到暖它就變成蒸氣,不失自性。自性是濕的,蒸氣也是濕的,冰也是濕的,不失不動自性,這個意思好懂。菩薩用這個意思,用它來比喻「真心隨緣流注」,就像水隨緣一樣。「而性常湛然」,這個道理跟事相我們要清楚。
從大的方面來說,真心隨十法界的緣,流注是什麼意思?現十法界依正莊嚴。真心有沒有變?沒有。真心的性質,湛然寂滅,古來大德常常用四個字來形容,「湛寂靈明」,湛然、寂靜、虛靈、明照,《般若經》上講「照見」。湛寂是定,靈明是慧,真心的性質就是定慧。一切的規律,規律就是戒,十法界依正莊嚴運行的規律。大的,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到的,星系;在太空當中,最小的是太陽系。行星圍繞太陽有一定的軌道,衛星圍繞著行星也有一定的軌道,它一點都不會錯亂。這是大的。
小的,你仔細觀察我們地球上這些生物、植物,這很容易看出來的,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。在佛法裏面講,「生住異滅」,春生;夏住;秋天它就産生變化,老了,衰老了;冬天它就沒有了,滅了。再看礦物、山河大地,它有成住壞空,動物有生老病死,這是自然的規律,自然的規律就是戒。我們能隨順自然的規律,身體健康,健康長壽;違背自然規律,災難就發生,就不正常。在地面上最明顯的,你能覺察到,動物跟植物。你看生在熱帶的,熱帶的動物、熱帶的植物不適合生活在寒帶,它在低溫之下不能生存。同樣的道理,生長在寒帶的動物、植物,你把它放在赤道這個邊緣地區,它不能生活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
所以,聖賢人教導我們怎樣生活,怎樣去求養生之道,你這一生生活得很快樂、很幸福,沒有別的,你要懂得自然的運作,那叫道;隨順自然的法則,這叫德。得到什麼?得到幸福,得到快樂,得到健康,得到長壽。整個宇宙的大德,是愛、是和、是平,平是平等,和是和睦,決定沒有沖突。宇宙的中心,我們也講是真心,真心的核心就是愛,這個愛是真誠的愛、清淨的愛、平等的愛、正覺的愛,佛法叫慈悲,慈悲就是我剛才講的愛心,這個愛心裏面圓滿具足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,這愛心。遍法界虛空界,遍一切衆生,這是我們的自己,這不是從外頭來的,這是我們自己本人。現在呢?現在我們都沒有了。真誠沒有了,表現出來是虛僞;清淨沒有了,顯露出來是染汙;平等沒有了,表現在外面是高下,貢高我慢,輕視別人;正覺沒有了,就是愚癡。
所以,愛心沒有了,慈悲沒有了,叫自私自利,這就是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,「閻浮提衆生,起心動念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」。造作罪業,果報是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這個境界本來是沒有的。所以佛說得好,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,是心現識變的,這個我們要知道,這就是「真心隨緣流注」,現出這些現象。無論現什麼樣現象,我們眼前的現象也好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都好,現象不一樣,真心沒變。真心裏面的德能,大乘經上常講,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並沒有失掉。你與性德一分相應,性德就透一分,兩分相應,性德就透兩分。這個道理要懂,不能不懂。
我們就以剛才講的原則,那在佛法叫菩提心,你的心能跟菩提心相應,菩提心是真心,純真無妄,就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你這個心多一分,你的智慧就多一分,你的煩惱就少一分,你的相好就多一分,你的福報也多一分,就這麼回事情!如果你少了一分,沒有真誠,不清淨,不平等,愚癡,沒有愛心,你現出的相是什麼?你的智慧少一分,你的煩惱多一分,你的相貌、體質衰一分,你的福報一樣也少了一分,與別人毫不相關!智慧、德能、相好是真心裏頭本來有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所以佛菩薩教人從裏面求,不能從外求,從外面求,佛法稱之爲外道。所以,外道並不是罵人的,外道也不是說別人,說誰?說自己!自己心外求法就叫外道。佛法叫內學,佛經叫內典,佛理叫內明;內就是真心,內就是本性,教我們從真心本性上求,沒有一樣求不到。爲什麼說沒有一樣求不到?因爲你自己真心本性裏統統具足。
真心本性就像個大的金礦一樣,我要用的時候盡量往裏面去挖,黃金源源不斷就流出來;你要離了金礦到別的地方去找,找不到,怎麼求也求不到。所以,這個東西不能向外求,一定要向內求。你的幸福、你的圓滿、你的智慧、你的才藝、你的福德,統統要向內求,就求到了。這個義理很深很深,一般人不知道,你給他講,他不相信,爲什麼?他從來沒見到過,從來沒聽人說過,那是在這個時代。古時代在東方說的人很多,儒釋道都講,「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」,統統都講,這都是從內求,不是從外,外面沒有東西。這個話,佛講得透徹,爲什麼外面沒有東西?一切法從心想生,唯心所現,外面哪有東西?你在真心上求,無往而不利,真是有求必應。這不是佛菩薩應,不是外在的力量應,你的真心在應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只要與性德相應。
古聖先賢的教學就教這個,就是把這個宇宙人生事實真相說破,讓我們明白,讓我們了解,我們自己就知道怎樣做人,怎樣求智慧、求福德,就懂得了。這些聖賢不但他教我們,他自己本身做到了。看到我們受苦,慈悲心現前,爲什麼?你不應該受苦,你應該像諸佛如來一樣的得大自在,你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?迷而不覺,染而不淨,毛病出生在這裏。佛菩薩教你、幫助你,絕對不居功,爲什麼?你智慧開了,德相現前,不是佛菩薩給你的,是你自己本有的,佛菩薩有什麼功?是你自悟、自修、自證。所以佛菩薩不居功,佛菩薩對你的尊重跟對諸佛如來的尊重無二無別。對你的尊重、對你的禮敬,無論你迷成什麼樣子,墮落在阿鼻地獄,你的真心、你的本性絲毫沒有失掉,絲毫沒有改變,性常湛然。你這時才真正覺悟到,了解這個事實,我們才知道怎麼樣修學,我們的方向、目標才正確。
大乘教裏頭只求見性,明心見性,念佛法門也不例外。我早年親近李老師,聽李老師講《阿彌陀經》,我做了個心得報告,我的心得報告是用圖表畫的,很簡單,送給老師看。老師看到之後,給我加了個箭頭,這個心得就圓滿了。這個箭頭是什麼?往生淨土,明心見性。往生淨土之後,那個箭頭要指向明心見性,我就少了這一點。我都想到了。那個箭頭一畫,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明心見性。我非常歡喜,老師改我的東西只畫一個箭頭。所以淨宗最終的目標還是明心見性,不過淨宗明心見性不要在這一生,不在此處,在極樂世界。這就是古大德所說的,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,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。
我們這一生當中叫暫住,現前這個地球、這個生活環境是什麼?就好象旅館一樣,你可不能執著。你執著這是你的家,你就走不了,這是六道!你把六道看作是家,你怎麼能脫離六道輪回?一定要覺悟,六道是我修行的道場,我的目標是要超越。超越,只要不留戀就行了。只要認識清楚這個地方是幻化的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包括自己的身體,都是虛妄的,都不是真實的。不可以分別,不可以執著,好好的利用它,借假修真。
修行一定要知道,首先學真誠,這真正是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,把它抓住。「真」是不假,「誠」則不虛,對自己要真誠,對佛菩薩要真誠,對父母要真誠,對老師要真誠,對家人、對同學、對一切衆生唯一真誠,真心就顯露出來,後面講的「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自然就生。真誠是體,是真心的核心,萬德萬能都是從這個地方爆發的,都從這個地方生起的,你把這個抓到比什麼都重要。「誠于中」,內心真誠,自自然然就「形于外」,形于外就是表現在外面,表現在外面是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。我的相好還比不上那個人,我的真誠修養比不上他;我的真誠跟他一樣,我的相貌就跟他一樣;我的真誠高過他,我的相貌就比他好,就這麼個道理,你說這多重要。
所以佛法裏頭講「佛佛道同」,佛跟佛在一起相貌相同,身體體質相同。爲什麼?真誠到達圓滿了。菩薩雖然有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統統具足,並不圓滿。所以菩薩的相好,我們看菩薩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差不多,還是有不同,我們講大同小異。阿羅漢,我們看五百羅漢,樣子都是希奇古怪,沒有相同的。菩薩的相貌非常接近,可是羅漢差別就大了。什麼原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