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一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三一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,觉首菩萨偈颂第三首,清凉大师注解最后一段,水喻真心十义。这十条我们学过前面的八条,现在我们从第九看起。

  

  「九随地高下,排引流注,而不动自性,喻真心随缘流注,而性常湛然」。在问明品前面一半,就是觉首菩萨所讲的十首颂,这个十首颂就是答复前面文殊菩萨所问的十事五对。十事五对,我们一定要把它记住,才知道这么长的经文,清凉大师《疏钞》当中所说的义趣。第一对是业、心,我们这样记就好记,「业不知心,心不知业」,我们记个业,记个心;第二对是受跟报,「受不知报,报不知受」;第三对是心、受,「心不知受,受不知心」;第四对是因、缘,「因不知缘,缘不知因」;第五对是智、境,「智不知境,境不知智」。我们只把这五对要记住,这里头的解答就清楚了。清凉大师处处也都提示我们,可是我们总是记住是最好。

  

  第九段这是说水的性质,谚语有所谓,人往高处去,水往下面流。人总是希望步步高升,可是水的性质一定是往下流的,所以「随地高下」。「排引流注」,排引是流注之因,这前面说过,后面的水排前面的水,前面的水引后面的水,水于是就有流动的相,排引确实是随地高下,高处往下处流。「而不动自性」,水的心是性,不但流注不动自性,甚至于我们前面所读的,随冷暖温度变化不同,遇到冷它就结成冰,遇到暖它就变成蒸气,不失自性。自性是湿的,蒸气也是湿的,冰也是湿的,不失不动自性,这个意思好懂。菩萨用这个意思,用它来比喻「真心随缘流注」,就像水随缘一样。「而性常湛然」,这个道理跟事相我们要清楚。

  

  从大的方面来说,真心随十法界的缘,流注是什么意思?现十法界依正庄严。真心有没有变?没有。真心的性质,湛然寂灭,古来大德常常用四个字来形容,「湛寂灵明」,湛然、寂静、虚灵、明照,《般若经》上讲「照见」。湛寂是定,灵明是慧,真心的性质就是定慧。一切的规律,规律就是戒,十法界依正庄严运行的规律。大的,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到的,星系;在太空当中,最小的是太阳系。行星围绕太阳有一定的轨道,卫星围绕着行星也有一定的轨道,它一点都不会错乱。这是大的。

  

  小的,你仔细观察我们地球上这些生物、植物,这很容易看出来的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在佛法里面讲,「生住异灭」,春生;夏住;秋天它就产生变化,老了,衰老了;冬天它就没有了,灭了。再看矿物、山河大地,它有成住坏空,动物有生老病死,这是自然的规律,自然的规律就是戒。我们能随顺自然的规律,身体健康,健康长寿;违背自然规律,灾难就发生,就不正常。在地面上最明显的,你能觉察到,动物跟植物。你看生在热带的,热带的动物、热带的植物不适合生活在寒带,它在低温之下不能生存。同样的道理,生长在寒带的动物、植物,你把它放在赤道这个边缘地区,它不能生活,我们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

  所以,圣贤人教导我们怎样生活,怎样去求养生之道,你这一生生活得很快乐、很幸福,没有别的,你要懂得自然的运作,那叫道;随顺自然的法则,这叫德。得到什么?得到幸福,得到快乐,得到健康,得到长寿。整个宇宙的大德,是爱、是和、是平,平是平等,和是和睦,决定没有冲突。宇宙的中心,我们也讲是真心,真心的核心就是爱,这个爱是真诚的爱、清净的爱、平等的爱、正觉的爱,佛法叫慈悲,慈悲就是我刚才讲的爱心,这个爱心里面圆满具足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,这爱心。遍法界虚空界,遍一切众生,这是我们的自己,这不是从外头来的,这是我们自己本人。现在呢?现在我们都没有了。真诚没有了,表现出来是虚伪;清净没有了,显露出来是染污;平等没有了,表现在外面是高下,贡高我慢,轻视别人;正觉没有了,就是愚痴。

  

  所以,爱心没有了,慈悲没有了,叫自私自利,这就是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,「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无不是罪,无不是业」。造作罪业,果报是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这个境界本来是没有的。所以佛说得好,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,是心现识变的,这个我们要知道,这就是「真心随缘流注」,现出这些现象。无论现什么样现象,我们眼前的现象也好,畜生、饿鬼、地狱都好,现象不一样,真心没变。真心里面的德能,大乘经上常讲,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相好,并没有失掉。你与性德一分相应,性德就透一分,两分相应,性德就透两分。这个道理要懂,不能不懂。

  

  我们就以刚才讲的原则,那在佛法叫菩提心,你的心能跟菩提心相应,菩提心是真心,纯真无妄,就是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。你这个心多一分,你的智慧就多一分,你的烦恼就少一分,你的相好就多一分,你的福报也多一分,就这么回事情!如果你少了一分,没有真诚,不清净,不平等,愚痴,没有爱心,你现出的相是什么?你的智慧少一分,你的烦恼多一分,你的相貌、体质衰一分,你的福报一样也少了一分,与别人毫不相关!智慧、德能、相好是真心里头本来有的,不是从外头来的。所以佛菩萨教人从里面求,不能从外求,从外面求,佛法称之为外道。所以,外道并不是骂人的,外道也不是说别人,说谁?说自己!自己心外求法就叫外道。佛法叫内学,佛经叫内典,佛理叫内明;内就是真心,内就是本性,教我们从真心本性上求,没有一样求不到。为什么说没有一样求不到?因为你自己真心本性里统统具足。

  

  真心本性就像个大的金矿一样,我要用的时候尽量往里面去挖,黄金源源不断就流出来;你要离了金矿到别的地方去找,找不到,怎么求也求不到。所以,这个东西不能向外求,一定要向内求。你的幸福、你的圆满、你的智慧、你的才艺、你的福德,统统要向内求,就求到了。这个义理很深很深,一般人不知道,你给他讲,他不相信,为什么?他从来没见到过,从来没听人说过,那是在这个时代。古时代在东方说的人很多,儒释道都讲,「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」,统统都讲,这都是从内求,不是从外,外面没有东西。这个话,佛讲得透彻,为什么外面没有东西?一切法从心想生,唯心所现,外面哪有东西?你在真心上求,无往而不利,真是有求必应。这不是佛菩萨应,不是外在的力量应,你的真心在应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只要与性德相应。

  

  古圣先贤的教学就教这个,就是把这个宇宙人生事实真相说破,让我们明白,让我们了解,我们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,怎样求智慧、求福德,就懂得了。这些圣贤不但他教我们,他自己本身做到了。看到我们受苦,慈悲心现前,为什么?你不应该受苦,你应该像诸佛如来一样的得大自在,你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?迷而不觉,染而不净,毛病出生在这里。佛菩萨教你、帮助你,绝对不居功,为什么?你智慧开了,德相现前,不是佛菩萨给你的,是你自己本有的,佛菩萨有什么功?是你自悟、自修、自证。所以佛菩萨不居功,佛菩萨对你的尊重跟对诸佛如来的尊重无二无别。对你的尊重、对你的礼敬,无论你迷成什么样子,堕落在阿鼻地狱,你的真心、你的本性丝毫没有失掉,丝毫没有改变,性常湛然。你这时才真正觉悟到,了解这个事实,我们才知道怎么样修学,我们的方向、目标才正确。

  

  大乘教里头只求见性,明心见性,念佛法门也不例外。我早年亲近李老师,听李老师讲《阿弥陀经》,我做了个心得报告,我的心得报告是用图表画的,很简单,送给老师看。老师看到之后,给我加了个箭头,这个心得就圆满了。这个箭头是什么?往生净土,明心见性。往生净土之后,那个箭头要指向明心见性,我就少了这一点。我都想到了。那个箭头一画,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明心见性。我非常欢喜,老师改我的东西只画一个箭头。所以净宗最终的目标还是明心见性,不过净宗明心见性不要在这一生,不在此处,在极乐世界。这就是古大德所说的,「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」,学佛的人一定要知道。

  

  我们这一生当中叫暂住,现前这个地球、这个生活环境是什么?就好象旅馆一样,你可不能执着。你执着这是你的家,你就走不了,这是六道!你把六道看作是家,你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?一定要觉悟,六道是我修行的道场,我的目标是要超越。超越,只要不留恋就行了。只要认识清楚这个地方是幻化的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包括自己的身体,都是虚妄的,都不是真实的。不可以分别,不可以执着,好好的利用它,借假修真。

  

  修行一定要知道,首先学真诚,这真正是总的纲领、总的原则,把它抓住。「真」是不假,「诚」则不虚,对自己要真诚,对佛菩萨要真诚,对父母要真诚,对老师要真诚,对家人、对同学、对一切众生唯一真诚,真心就显露出来,后面讲的「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」自然就生。真诚是体,是真心的核心,万德万能都是从这个地方爆发的,都从这个地方生起的,你把这个抓到比什么都重要。「诚于中」,内心真诚,自自然然就「形于外」,形于外就是表现在外面,表现在外面是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相好。我的相好还比不上那个人,我的真诚修养比不上他;我的真诚跟他一样,我的相貌就跟他一样;我的真诚高过他,我的相貌就比他好,就这么个道理,你说这多重要。

  

  所以佛法里头讲「佛佛道同」,佛跟佛在一起相貌相同,身体体质相同。为什么?真诚到达圆满了。菩萨虽然有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统统具足,并不圆满。所以菩萨的相好,我们看菩萨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差不多,还是有不同,我们讲大同小异。阿罗汉,我们看五百罗汉,样子都是希奇古怪,没有相同的。菩萨的相貌非常接近,可是罗汉差别就大了。什么原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