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一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全都包括在其中,这就是文殊菩萨在此地问的「种种」。

  

  心性是一,普遍在种种法中,没有失去自性,所以法法是圆融的,法法决定没有冲突、决定没有矛盾。只要我们把妄想、分别、执着放下,你就见到实相,你就亲证实相;证得浅,你是法身菩萨,证到究竟,那你就是究竟佛果,无上正等正觉。我们读了这品经文,略略的知道事实的概况,有好处。什么好处?我们从这个地方生起了信心,知道自己妙真如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。法身菩萨、诸佛如来证得,我们今天是迷失了,是迷了,并没有失掉,所以这个失叫迷失。现在的问题,怎么样我们觉悟过来?大乘教里面所说的破迷开悟,怎样把我们的迷惑打破,把我们的迷障消除。悟是本有的,不必要求,离了迷障,觉性就现前,我们知道这个道理。

  

  如果自己业障习气太重,内里面烦恼习气重,自私自利,贪瞋痴慢;外面外缘诱惑,禁不起诱惑,见色闻声,烦恼自然生起,生贪瞋痴慢。有这种情形,今天明白了,要知道惭愧,接着要懂得忏悔,要改过。那我受不了诱惑,怎么办?我尽量避免诱惑。所以古人修行,选择在旷野、在深山,什么原因?尽量避免五欲六尘的诱惑。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跟从前不一样了,现在深山也不行,交通便捷。以前要上山,道场建在山的深处,从山下要走到道场也要走三天,你不是真正虔诚心,你就不愿意去了。现在汽车可以开上去,甚至于还有缆车,便利游客,道场不清净,道场被污染了。更严重的,深山里面也架起电视,全世界的电视台二十四小时不断的来播染污。这种环境之下,怎么能得清净?

  

  所以,今天真正修行人,需不需要找这种环境?找不到,也没那么大的福报。真正修行人隐居在城市,除了工作、生活方便之外,自己在家里修行就能成就。家里怎么样?家里头决定不能有电视,决定不能有报纸、杂志,这个东西统统拒绝。家里头供一个佛堂,除了工作之外,回来之后就进佛堂进修。最好连电话都没有,你才真清净。要有紧急事情要联系怎么办?电话可以装,平常怎么样?把电话线拿下来,就不通了。我有事情找人,我就把它插上,我用完之后就拔掉,没有电话。没有信件往来,每天不看报纸,没有电视,心定了,这叫增上缘。所以,无论是什么环境,真正肯修行,没有说是没办法,没有的,都有很好的方法。在城市里面居住跟住深山道场没有两样,一样成就。

  

  房子不能太大,太大怎么样?收拾困难,尤其是年岁大的人。学佛,总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,居住环境不能不干净,因此年岁愈大住的房子愈小愈好,容易收拾。我们看古大德多少修行人他不住寺庙,他在寺庙附近搭个小茅蓬。我们到茅蓬去看,大概茅蓬只有一、两个人住,三个人住,小茅蓬。里面只有一个小佛堂,卧房是广单,三个人,三个人是一个卧房三张床铺,就这样,一个小厨房,什么都没有,干干净净。小,收拾得很干净,一尘不染。不远有寺院道场,有事情寺院的人会照顾他,那个修行真有成就,住小茅蓬。我们现在在家居士,把自己的家庭当作小茅蓬住,虽然在都市里面住的是公寓房子,小公寓就是小茅蓬。

  

  所以环境的清净不在外,还是在内,只要自己能够放得下就清净了,自己放不下,那就没有法子。所以,除了你工作要上班,来维持生活之外,其他的统统都可以放下。生活简单,省吃俭用,能够储蓄一点,准备什么?年岁老了,做不动,总会退休,退休之后,自己还能养活自己,这些事情不能不预备。对自己的道业有信心,为什么?不失自性。只要你做得如法,你烦恼轻,分别、执着少了,烦恼轻了。烦恼轻肯定智慧长,你会愈修愈快乐,得法喜,法喜充满,经教里头常讲,常生欢喜心,你真得到了。见到别人有苦难,随分随力帮助。

  

  道场,主持道场的人要真正具足菩提心、方便行,佛家常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主持道场的人一定要懂得,一定要具足。有真诚的爱心,知道怎样照顾别人,道场不能太大,太大怎么样?照顾不了。所以印祖教导我们,道场在一块共修人数最好不超过二十人,很有道理。我们今天没有大福报,二十个人能顾得过来,可以不要向外攀缘。人太多的时候,今天生活怎么办?不像古时候的道场,古时候道场住众多,住几百人,大的道场二、三千人,分工合作,那是一个社团,有那么大的福报,有固定经济来源。现在非常困难,现在道场都要靠信徒供养,这跟从前道场不一样,从前道场自己有田地、有产业,这些产业、田地可以租给农民,收租。它的经济来源固定,一年收多少租,有多少的稻米收入,能够养多少人,一般蔬菜自己种,生活经济条件能过得去。

  

  现在不行,现在没有土地,如果道场建大了,要靠经忏佛事、要靠法会,那你清修、进修就失掉了。你常常跟这些信徒往来,常常不能避免交际应酬,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?你怎样能够减少烦恼,增长智慧?这是大问题!所以印祖这个教诲我们要重视,我们要遵守。小道场容易维护,老老实实的修行、念佛,互相在一起研习经教,互相勉励,互相照顾,这是末法时期典型的道场。没有是非,这就是兴旺的道场,就是如法的道场。出家人这么做,好,在家人这样做,也好,大家彼此互相尊重,互相学习,互助合作。

  

  有了念佛堂,就要想到临终关怀。我们大家在一起念佛共修,目的在哪里?在求往生。这个人在道场往生了,怎么办?你要懂得处理,怎样帮助他,怎样成就他!古大德已经把这些程序写出来留给我们,《饬终津梁》,这是文言文写的;近代大德怕大家看不懂,把它简化,用白话文写出来,《饬终须知》。这个本子我们也印过几次,我们重新排版,里面重要的部分我都用红笔把它画出来,印的时候套色印上去。我把这个题目,因为《饬终须知》,人家一看那个题目有很多人忌讳,我换了个名词,《怎样往生不退成佛》,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就很高兴。这个小册子,学佛的同学也要常常看,为什么?不定什么时候我们遇到,知道怎么处理。我的老母亲过世,依这本书做的,后事完全依照这个书上讲的来办;韩馆长的往生,也是依照这个书来做的,做得很如法。

  

  不论道场大小,念佛堂人多少,如果念佛堂人多,那就更要留意。人要多的话,最好能够真正找到发心的,有爱心的,有耐心的,乐意帮助别人的,组成一个助念团,或者助念小组,有人在病危的时候,往生的时候,他们来帮助。助念小组里面的同修,彼此互相都要留下你的姓名、地址、电话,随时好联络。尤其念佛堂里面有年岁大的人,七十、八十,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走了。你看中国古礼里面所说的,「七十不留宿,八十不留饭」,这中国古时候。七十岁的时候,决不留你过夜,为什么?怕你真的走了。你走了之后,你的家人他要不了解的话会惹成纠纷:我们家这个老人明明是好好的,怎么到你家过了一夜他就走了,是不是你害死了?所以,七十不留宿。八十,不留你吃饭,非常有道理。

  

  我们以前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,古时候这些风俗习惯、这些常识,他老人家常常讲给我们听。现在因为什么?一切资讯、交通便捷。在从前出门都是走路,老人拄个拐杖,远距离能有个小毛驴代步,就算不错了。出门能有个车,那就不是普通人的身分,普通人的身分出门统统是步行。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,要懂得古人的那种生活精神,我们很向往,我们很乐意学习,虽然做得不能跟他完全一样,但是能接近。所以,样样要懂得随缘,时时处处要流露出爱心,没有任何忌讳。

  

  人,生下来必定有死亡,我在讲经的时候都讲了很多次,人只有一条路非常精进,一丝毫都不休息,这条路是什么?你生下来就向坟墓里头走,一天一天的接近。你们想想是不是?你还有什么忌讳?有生必有死。你不要怕死,怕死死得更早,为什么?因为你吓死了,本来可以长寿,怕死死就来了。没有顾虑,没有忌讳,这是人生必定走的一条路。我们重要的,活一天这一天要做有意义的事情,要做有价值的事情。真正有意义、有价值,那就是我们能帮助别人,帮助需要帮助的人,帮助在受苦难的人。我们能够全心全力帮助他,快乐!你没有帮助别人,你不知道。你要常常帮助别人,你才懂得古德有句话说,「助人为快乐之本」,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自性也从这个地方点点滴滴发露出来,我们的性德。

  

  常常学好人、做好人,到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好人,那是快乐无比。你绝对不会再去做坏人,绝对不会有一个坏的念头。坏的念头好比说是病根,坏的念头没有了,病根拔掉了,灾难、业障的根拔掉了,你怎么不快乐?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里面,心安理得,再严重的灾害遇到了,不惊不怖,不害怕,没有恐惧,你的心还是平静的。纵然免不过这个灾难,自己要晓得,这是业力感召,趁这个时候安安静静念佛往生,丝毫障碍都没有,他怎么不快乐?他怎么不自在?世出世法样样放得下,没有一样放在心上,心包太虚,不是包,心就是太虚,量就是法界!

  

  水与真性这个十义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下面还有个总结,「略辨十义,少分似真,故多以水为喻」,在大乘教里面,佛是常常用水来比喻真心,因为水这十个意思跟真心、跟自性里面的十义很接近。而真心自性里面的义理深广无际,水没有法子比,水只能比少分而已。让我们从少分里面去体会到真实,从比喻体会到真实,这个意思要懂。末后说「此义见文虽似不具,而大通众经」,就是现在的文,此义见文虽似不具,而大通众经,就是佛在讲经说法常常用这个比喻来讲。尤其最后一个意思就是老子所讲的「上善若水」,我们《华严经》普贤菩萨教导我们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就是这个意思。对一切人事物不要执着,你执着你就不能随缘,可是随缘里面有智慧,不是感情用事。缘因时、因地、因人、因事而有不同,对现前有利益,对后来有利益,这个要随缘。

  

  有些人学佛,自己认为自己学得很不错,看到别人不是,马上就批评,在家里面搞得一家不和,这个错了。你永远要知道,大经上有一句话,「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。你那个菩萨所在之处,叫一切众生都生烦恼,叫一切众生对你都反感,看到你都害怕,都想跑掉,你就不是菩萨,你学佛就学错了。错在哪里?不知道随缘,方的永远是方的,圆的就放不进去。你看这个意思,就是见到方的我也是方的,见到圆的我也是圆的,跟一切众生完全融成一片,就和睦相处了。众生有业障,虽然做错了,你要慢慢的去诱导他、去感化他;你要是一责备、一发脾气,人家远离了,人家不听你的。虽然是一番好心,你的方法错误。所以,好心还要有善巧方便,才真正能接引众生,让众生欢欢喜喜跟着你学习,你就成功了。天天用一副教训的面孔,不行,释迦牟尼佛没有用这个方法,祖师大德也没有用这个方法。所以,观机施教,你才能够法法圆融,才能够真正自利利他,成就真实功德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一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