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三二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,觉首菩萨偈颂第四首看起:
【亦如大火聚。猛焰同时发。各各不相知。诸法亦如是。】
这是比喻里面第二首,「依火焰起灭」来比喻。比喻当中也是三个意思,跟前面一样,第一个是「唯就能依」,第二个是「依所依」,第三个是「唯所依」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,在第一个意思里头,「初唯焰者,谓焰起灭,有其二义」,这是讲火焰,大火在燃烧,『猛焰』,猛火在燃烧,这个火焰前后也不相知。第三首偈用水来比喻,前波、后波比喻相续,我们凡夫总是以为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有相续相。尤其是六道凡夫,谁不肯定有相续?明显摆在我们面前。
我们的身体,你看大的时分来说,一年一年的相续,细说,一天一天相续,如果再细说,我们现在讲是一小时一小时在相续,这个现象世俗都肯定,俗谛如是说,没有过错。在真谛里面,这就讲不通,真谛里『各各不相知』。像我们现在的现象,好象是昨天的事情我们还记得很清楚,明天还没来我们不知道,过去的事情好象记得很清楚,其实不然。其实现象是幻相,这前面讲得很多,讲得很清楚,剎那生灭。生灭的速度太快,生跟灭的时间太短,短到我们无法想象。我们念头才动,不知道多少个生灭现象已经过去了,这才叫事实真相。我们心意识被这些幻相蒙蔽了,所以在现象里面生起无明。
无明是对于这个现象(事实真相)不明白,无明就是不明白,产生了错觉,把幻相以为是真相,以为真正有,这里头才生起烦恼。这就是前面我们跟诸位报告的,三细、六粗,以为有,这才生起控制、占有,生起这个念头。控制、占有决定是妄想,没这回事情,剎那生灭,包括我们这身体,你决定没有控制,决定没有占有。真正觉悟,自己的身心、意念回归到自然,这就是圣人,这就是佛菩萨。完全与自然相应,自然就是真相,《般若经》上常讲的,诸法实相,回归到实相。如何回归?在现相里头不起一个念头。
那我们要问,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跟这些众生和光同尘,他起不起念头?九法界众生起念头,我们现在要问,佛菩萨起不起念头?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,跟我们这些人道,当时这些人相处在一块,他起不起念头?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说,他是「无念而念,念而无念」,这个妙!实实在在讲,应化在这个世间决定没有起心动念,就像这个地方所讲,应化在世间「各各不相知」,前念不知道后念,后念不知道前念,前念不入后念,后念也不到前念。
那他应化在这个世间来干什么?随顺法性,心性法尔如是。为什么会现相?众生有感,自然就现相,绝对没有意思。现相在这个世间时间长短,那是众生感应的力量,感应的力量强,时间长一点;感应的力量弱,示现的时间就短一点。所以,佛菩萨在这个世间有应身、有化身,应身的时间长,化身的时间短。应身跟化身无非都是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是这么一桩事情,绝对没有起心动念,决定没有分别、执着。
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,来干什么?随顺俗谛说,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悟入实相,回归法性,就离苦得乐。这是我们随顺俗谛说的,随顺真谛,佛决定没这个念头。如果有这个念头,是凡夫,有这个念头,烦恼习气没断,所以说决定没有这个念头。应化的时候好象有这个念头,实在没有这个念头,所以说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。现身也是如此,现而无现,无现而现,这不是我们境界,我们没有法子想象。学佛多年,受了佛法熏陶,念到这些经文似懂非懂,不是真懂;真懂你就契入,契入你就证得。多念有好处,我们为什么不能契入?不能像古时候有些大德根性利的,他一听、他一念就入境界,随文、随着音声就契入,根利的。我们天天听、天天念,还是不能契入,这什么原因?业障太重,烦恼习气太深,是这么个原因。
我们天天读、天天听,天天受经教的熏习,烦恼渐渐就轻了。到有一天,功夫熟透了,不定什么个因缘,烦恼一下就断掉了,这就是宗门常说的豁然大悟。所以,对我们这种根性的人来说,这种程度人说,一定要天天读经,天天熏习。每天决定不能少过两小时,最低的,时间愈长愈好,看我们有没有这个时间。工作繁忙,那是没法子,如果有时间,要知道这是我们人生第一桩大事,比什么事情都重要,决不能够轻易看过,不能将这一天光阴空过,总是读诵、听经的时间愈长愈好。
火焰的起灭,这两个意思我们也念一念。「前焰谢灭,引起后焰,后焰无体,而不能知前焰,前焰已灭,复无所知,是故各各皆不相知」。要知道,菩萨所说的这四个比喻,比喻什么我们要记住,四个比喻各显一义,法中有四桩事情。第一个是「依真妄相续」,第三首水的比喻,说这桩事情各各不相知。这一首用火焰在比喻,比喻「依真妄起灭」,我们现在念到这个地方要知道,真妄起灭像火焰。我们点灯,不是电灯,要从前的油灯、蜡烛,现在油灯比较少,但是蜡烛我们常常看见,外国人不点油灯,他点蜡烛。
蜡烛的火焰也非常的明显,前焰灭了一定引起后焰。怎么晓得前焰引后焰?等到蜡烛烧尽的时候,前焰引不起后焰,就熄灭了。油灯很明显,油点尽了,所以要添油,点尽的时候不添油的话,前焰灭了,后焰引不起来。所以它在没有灭的时候,你看火焰一闪一闪,闪动,那个闪动的相就是生灭相,这个地方用起灭,起灭就是生灭。实在讲也很像水的波浪,前波引后波,后波推前波,火焰有这个现象,但是用水讲就更明显、更容易懂。「后焰无体而不能知前焰」,前焰也没有体,「前焰已灭」,没有体,「复无所知」,前焰不知后焰,后焰不知前焰。但是起灭的相有,前面火焰灭了,引起后焰生起,后焰又灭了,后焰就变成前焰,它灭了下面又生起,生灭不住,这是诸法实相。所以,诸法实相真的是各不相知。
第二个意思,「前焰若未灭,亦依前引无体,故无能知」,我们前面读过,后焰无体。前焰跟后焰,你说到底哪个是前?哪个是后?前焰再看前面它就是后,后焰再看它后面,它就是前,前后不可得。后无体,前哪里有体?前后都没有体,无自体它怎么会相知?这是前焰未灭,前焰无体;前焰未灭,后焰未生,故无所知,是故彼亦各不相知。你细细观察火焰的起灭,这个现象不难懂,都摆在我们眼前。
把这个现象、这个比喻,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个世间一切法,这一切法叫妄法;清凉大师用的这个字用得好,「妄法亦尔,剎那生灭,不能自立」。学佛学什么?学觉悟!什么叫觉悟?对于一切诸法的真相通达明了,这就叫觉悟。一切诸法,前面比喻就像流水一样,前浪、后浪;这个比喻一切诸法就像火焰一样,前焰灭,后焰起。剎那生灭,中间没有停住,生灭的速度太快了,你这才真正知道事实真相。佛菩萨教导我们,慈悲到了极处,知道众生根性愚钝,决不是一次、两次就把你唤醒,没有这个道理。那要怎么办?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所以佛是一桩事情不断在重复。很巧妙,他用种种方法来重复,千言万语就说一桩事情,什么事情?诸法实相。你看《华严经》上比喻多少,太多太多了,哪一个比喻不是跟我们说明诸法实相?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出佛陀的慈悲,佛陀的善巧。
我们在长时间也是不断的在熏习,熏习实在讲,就像前面水比喻里面的前波后波,像此地比喻里面的前焰后焰。让我们了解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七大,这些都是有为法,既然是有为法,就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如梦幻泡影」,应当放下。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?清净心是真心,不清净是妄心,妄心跟真心是一个心,不是两个心。你还有放不下的,这是妄心。我们学佛真的是已经放下了不少,是不是还有没放下的?有!还有没放下的,还要继续放下,不断的放下。你放下愈多,说老实话,你的心就愈清净,清净是有等级的,这个等级是看你放下多少。
就事而论,财有没有放下?色有没有放下?名有没有放下?食有没有放下?睡有没有放下?这讲的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五欲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六尘,你有没有放下?你放下多少?果然都放下了,你的六识就不起作用。为什么?六识还有分别,还有执着,还有妄想,没放下。分别、执着、妄想决定有对象,对象是什么?对象不外乎五欲六尘。所以,佛在这里讲的这些真相,它真正的作用是教我们看破,帮助我们彻底放下。
前几天悟行法师下山,打了个电话告诉我,山下净宗学会遭了小偷。那个地方我有个休息的房间,房门被小偷撬开,大概里面是翻得很乱,打电话问我有没有贵重的东西?我们听了这个事情,那就考验考验有没有放下。真放下了,翻,随他翻去,不放在心上。如果心上还有这么回事情,放下还不够彻底,一定要事相摆在面前,再勘验你是不是真放下。
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,李老师在讲经的时候,我们大家聚精会神都在听经,其中有一位同修也在听经。在讲经的当中,大概有人传了个讯息给他,他家里房子着火了,火灾。他很沉得住气,他依旧在听经,等到听经完了,散场了,他再回去。到第二天李老师知道这个事情,李老师点点头,不错。这是什么?听经闻法比你家火烧房子重要!如果一听说家里房子被火烧了,赶快回去,经也不听了,这里头就有个比重。他能够说闻法比家里火烧房子重要,他能把这座经听完之后,回去再处理,这个我们看起来总算有一点定力,这么多年来学佛没有白学。真的,世间事,什么是大事,什么是第一大事,不能不知道。这个示现以我们凡人来讲,无量功德,老师讲经,言教;他遇到这个事情还这样镇静,若无其事,身教,做出来给大家看。真正学佛的人,真正修行人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