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法全都包括在其中,這就是文殊菩薩在此地問的「種種」。
心性是一,普遍在種種法中,沒有失去自性,所以法法是圓融的,法法決定沒有沖突、決定沒有矛盾。只要我們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下,你就見到實相,你就親證實相;證得淺,你是法身菩薩,證到究竟,那你就是究竟佛果,無上正等正覺。我們讀了這品經文,略略的知道事實的概況,有好處。什麼好處?我們從這個地方生起了信心,知道自己妙真如性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法身菩薩、諸佛如來證得,我們今天是迷失了,是迷了,並沒有失掉,所以這個失叫迷失。現在的問題,怎麼樣我們覺悟過來?大乘教裏面所說的破迷開悟,怎樣把我們的迷惑打破,把我們的迷障消除。悟是本有的,不必要求,離了迷障,覺性就現前,我們知道這個道理。
如果自己業障習氣太重,內裏面煩惱習氣重,自私自利,貪瞋癡慢;外面外緣誘惑,禁不起誘惑,見色聞聲,煩惱自然生起,生貪瞋癡慢。有這種情形,今天明白了,要知道慚愧,接著要懂得忏悔,要改過。那我受不了誘惑,怎麼辦?我盡量避免誘惑。所以古人修行,選擇在曠野、在深山,什麼原因?盡量避免五欲六塵的誘惑。現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跟從前不一樣了,現在深山也不行,交通便捷。以前要上山,道場建在山的深處,從山下要走到道場也要走叁天,你不是真正虔誠心,你就不願意去了。現在汽車可以開上去,甚至于還有纜車,便利遊客,道場不清淨,道場被汙染了。更嚴重的,深山裏面也架起電視,全世界的電視臺二十四小時不斷的來播染汙。這種環境之下,怎麼能得清淨?
所以,今天真正修行人,需不需要找這種環境?找不到,也沒那麼大的福報。真正修行人隱居在城市,除了工作、生活方便之外,自己在家裏修行就能成就。家裏怎麼樣?家裏頭決定不能有電視,決定不能有報紙、雜志,這個東西統統拒絕。家裏頭供一個佛堂,除了工作之外,回來之後就進佛堂進修。最好連電話都沒有,你才真清淨。要有緊急事情要聯系怎麼辦?電話可以裝,平常怎麼樣?把電話線拿下來,就不通了。我有事情找人,我就把它插上,我用完之後就拔掉,沒有電話。沒有信件往來,每天不看報紙,沒有電視,心定了,這叫增上緣。所以,無論是什麼環境,真正肯修行,沒有說是沒辦法,沒有的,都有很好的方法。在城市裏面居住跟住深山道場沒有兩樣,一樣成就。
房子不能太大,太大怎麼樣?收拾困難,尤其是年歲大的人。學佛,總要給社會大衆做個好樣子,居住環境不能不幹淨,因此年歲愈大住的房子愈小愈好,容易收拾。我們看古大德多少修行人他不住寺廟,他在寺廟附近搭個小茅蓬。我們到茅蓬去看,大概茅蓬只有一、兩個人住,叁個人住,小茅蓬。裏面只有一個小佛堂,臥房是廣單,叁個人,叁個人是一個臥房叁張床鋪,就這樣,一個小廚房,什麼都沒有,幹幹淨淨。小,收拾得很幹淨,一塵不染。不遠有寺院道場,有事情寺院的人會照顧他,那個修行真有成就,住小茅蓬。我們現在在家居士,把自己的家庭當作小茅蓬住,雖然在都市裏面住的是公寓房子,小公寓就是小茅蓬。
所以環境的清淨不在外,還是在內,只要自己能夠放得下就清淨了,自己放不下,那就沒有法子。所以,除了你工作要上班,來維持生活之外,其他的統統都可以放下。生活簡單,省吃儉用,能夠儲蓄一點,准備什麼?年歲老了,做不動,總會退休,退休之後,自己還能養活自己,這些事情不能不預備。對自己的道業有信心,爲什麼?不失自性。只要你做得如法,你煩惱輕,分別、執著少了,煩惱輕了。煩惱輕肯定智慧長,你會愈修愈快樂,得法喜,法喜充滿,經教裏頭常講,常生歡喜心,你真得到了。見到別人有苦難,隨分隨力幫助。
道場,主持道場的人要真正具足菩提心、方便行,佛家常講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主持道場的人一定要懂得,一定要具足。有真誠的愛心,知道怎樣照顧別人,道場不能太大,太大怎麼樣?照顧不了。所以印祖教導我們,道場在一塊共修人數最好不超過二十人,很有道理。我們今天沒有大福報,二十個人能顧得過來,可以不要向外攀緣。人太多的時候,今天生活怎麼辦?不像古時候的道場,古時候道場住衆多,住幾百人,大的道場二、叁千人,分工合作,那是一個社團,有那麼大的福報,有固定經濟來源。現在非常困難,現在道場都要靠信徒供養,這跟從前道場不一樣,從前道場自己有田地、有産業,這些産業、田地可以租給農民,收租。它的經濟來源固定,一年收多少租,有多少的稻米收入,能夠養多少人,一般蔬菜自己種,生活經濟條件能過得去。
現在不行,現在沒有土地,如果道場建大了,要靠經忏佛事、要靠法會,那你清修、進修就失掉了。你常常跟這些信徒往來,常常不能避免交際應酬,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?你怎樣能夠減少煩惱,增長智慧?這是大問題!所以印祖這個教誨我們要重視,我們要遵守。小道場容易維護,老老實實的修行、念佛,互相在一起研習經教,互相勉勵,互相照顧,這是末法時期典型的道場。沒有是非,這就是興旺的道場,就是如法的道場。出家人這麼做,好,在家人這樣做,也好,大家彼此互相尊重,互相學習,互助合作。
有了念佛堂,就要想到臨終關懷。我們大家在一起念佛共修,目的在哪裏?在求往生。這個人在道場往生了,怎麼辦?你要懂得處理,怎樣幫助他,怎樣成就他!古大德已經把這些程序寫出來留給我們,《饬終津梁》,這是文言文寫的;近代大德怕大家看不懂,把它簡化,用白話文寫出來,《饬終須知》。這個本子我們也印過幾次,我們重新排版,裏面重要的部分我都用紅筆把它畫出來,印的時候套色印上去。我把這個題目,因爲《饬終須知》,人家一看那個題目有很多人忌諱,我換了個名詞,《怎樣往生不退成佛》,大家看到這個題目就很高興。這個小冊子,學佛的同學也要常常看,爲什麼?不定什麼時候我們遇到,知道怎麼處理。我的老母親過世,依這本書做的,後事完全依照這個書上講的來辦;韓館長的往生,也是依照這個書來做的,做得很如法。
不論道場大小,念佛堂人多少,如果念佛堂人多,那就更要留意。人要多的話,最好能夠真正找到發心的,有愛心的,有耐心的,樂意幫助別人的,組成一個助念團,或者助念小組,有人在病危的時候,往生的時候,他們來幫助。助念小組裏面的同修,彼此互相都要留下你的姓名、地址、電話,隨時好聯絡。尤其念佛堂裏面有年歲大的人,七十、八十,說不定什麼時候他就走了。你看中國古禮裏面所說的,「七十不留宿,八十不留飯」,這中國古時候。七十歲的時候,決不留你過夜,爲什麼?怕你真的走了。你走了之後,你的家人他要不了解的話會惹成糾紛:我們家這個老人明明是好好的,怎麼到你家過了一夜他就走了,是不是你害死了?所以,七十不留宿。八十,不留你吃飯,非常有道理。
我們以前在臺中跟李老師的時候,古時候這些風俗習慣、這些常識,他老人家常常講給我們聽。現在因爲什麼?一切資訊、交通便捷。在從前出門都是走路,老人拄個拐杖,遠距離能有個小毛驢代步,就算不錯了。出門能有個車,那就不是普通人的身分,普通人的身分出門統統是步行。我們生活在現代的社會,要懂得古人的那種生活精神,我們很向往,我們很樂意學習,雖然做得不能跟他完全一樣,但是能接近。所以,樣樣要懂得隨緣,時時處處要流露出愛心,沒有任何忌諱。
人,生下來必定有死亡,我在講經的時候都講了很多次,人只有一條路非常精進,一絲毫都不休息,這條路是什麼?你生下來就向墳墓裏頭走,一天一天的接近。你們想想是不是?你還有什麼忌諱?有生必有死。你不要怕死,怕死死得更早,爲什麼?因爲你嚇死了,本來可以長壽,怕死死就來了。沒有顧慮,沒有忌諱,這是人生必定走的一條路。我們重要的,活一天這一天要做有意義的事情,要做有價值的事情。真正有意義、有價值,那就是我們能幫助別人,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幫助在受苦難的人。我們能夠全心全力幫助他,快樂!你沒有幫助別人,你不知道。你要常常幫助別人,你才懂得古德有句話說,「助人爲快樂之本」,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自性也從這個地方點點滴滴發露出來,我們的性德。
常常學好人、做好人,到自己真正成爲一個好人,那是快樂無比。你絕對不會再去做壞人,絕對不會有一個壞的念頭。壞的念頭好比說是病根,壞的念頭沒有了,病根拔掉了,災難、業障的根拔掉了,你怎麼不快樂?無論生活在什麼環境裏面,心安理得,再嚴重的災害遇到了,不驚不怖,不害怕,沒有恐懼,你的心還是平靜的。縱然免不過這個災難,自己要曉得,這是業力感召,趁這個時候安安靜靜念佛往生,絲毫障礙都沒有,他怎麼不快樂?他怎麼不自在?世出世法樣樣放得下,沒有一樣放在心上,心包太虛,不是包,心就是太虛,量就是法界!
水與真性這個十義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下面還有個總結,「略辨十義,少分似真,故多以水爲喻」,在大乘教裏面,佛是常常用水來比喻真心,因爲水這十個意思跟真心、跟自性裏面的十義很接近。而真心自性裏面的義理深廣無際,水沒有法子比,水只能比少分而已。讓我們從少分裏面去體會到真實,從比喻體會到真實,這個意思要懂。末後說「此義見文雖似不具,而大通衆經」,就是現在的文,此義見文雖似不具,而大通衆經,就是佛在講經說法常常用這個比喻來講。尤其最後一個意思就是老子所講的「上善若水」,我們《華嚴經》普賢菩薩教導我們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就是這個意思。對一切人事物不要執著,你執著你就不能隨緣,可是隨緣裏面有智慧,不是感情用事。緣因時、因地、因人、因事而有不同,對現前有利益,對後來有利益,這個要隨緣。
有些人學佛,自己認爲自己學得很不錯,看到別人不是,馬上就批評,在家裏面搞得一家不和,這個錯了。你永遠要知道,大經上有一句話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。你那個菩薩所在之處,叫一切衆生都生煩惱,叫一切衆生對你都反感,看到你都害怕,都想跑掉,你就不是菩薩,你學佛就學錯了。錯在哪裏?不知道隨緣,方的永遠是方的,圓的就放不進去。你看這個意思,就是見到方的我也是方的,見到圓的我也是圓的,跟一切衆生完全融成一片,就和睦相處了。衆生有業障,雖然做錯了,你要慢慢的去誘導他、去感化他;你要是一責備、一發脾氣,人家遠離了,人家不聽你的。雖然是一番好心,你的方法錯誤。所以,好心還要有善巧方便,才真正能接引衆生,讓衆生歡歡喜喜跟著你學習,你就成功了。天天用一副教訓的面孔,不行,釋迦牟尼佛沒有用這個方法,祖師大德也沒有用這個方法。所以,觀機施教,你才能夠法法圓融,才能夠真正自利利他,成就真實功德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