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因?羅漢真誠心沒有,沒發菩提心。羅漢是什麼心?羅漢還是識心,跟我們凡夫一樣,八識五十一心所,妄心!不過他的妄心裏頭只有善沒有惡。所以你看羅漢,羅漢雖然樣子好象很凶,你細心去看,他很慈悲,能體會得到。相貌長的是很難看,細看慈悲,就是妄心裏面做到了純善,沒有惡,見思煩惱斷盡了。爲什麼說沒有菩提心?他塵沙沒有斷,無明沒有斷,菩提心是破一品無明,真心顯露,真心就叫菩提心。我們現在用妄心,十法界都是用妄心,妄心有接近真心,但不是真心,接近;有遠離真心。好象是十法界,十法界裏面的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接近真心;六道裏的叁途,遠離真心。
知道這個事情,我們應該怎樣接近真心,這就對了。雖然在六道,雖然在叁途,只要你的心接近,你的方向正確,目標正確,愈來愈近!到最後是加速度的前進,佛法講精進,加速度的精進,都可以一生成就。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「總在遇緣不同」,唯有覺悟才能辦到。覺悟不能不讀經,你不讀經,你怎麼覺悟?現在讀經也很困難,爲什麼?經典的文字雖然是很淺顯的文言文,現在人的漢文程度還是有困難。那怎麼辦?只有聽講,只有看注解。注解看近代的,古人的注解還是用文言文寫的,近代這些大德雖然是白話文,還是文言文的味道。所以看注解要細心選擇,這個做注解的人有沒有修,有沒有證?證很難!至少他有修行。他有修,他有學,他所注的、他所講的沒有離開經義,沒有離開古人之所傳,這個可以看。
中國人講師承,代代相傳,那是比較可靠的,你沒有師承就困難了。尤其在這末法時期,《楞嚴經》上說,「邪師說法,如恒河沙」,你遇到一個真善知識,那是天大的幸運,不容易遇到。在近代,我的老師介紹給我,教下的幾位大德,谛閑老和尚(這清朝末年的)、興慈老和尚、圓瑛老和尚、靜權老和尚、倓虛老和尚,這些大德的東西沒有問題。居士裏面也有不少,楊仁山居士、歐陽竟無居士、梅光羲居士、夏蓮居居士、江味農居士。居士裏頭有不少人有修有學,真有成就,你看他們的東西,跟他們學,不會走錯路!
宗門裏面諸位都知道的虛雲老和尚,虛雲老和尚到晚年勸人念佛。他晚年,好象是一百一十七歲,有一本東西出來叫《方便開示錄》,《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錄》,我看過。裏面十之七、八,勸人念佛求生淨土,指導參禅的,分量大概只有十分之二,這真善知識。他知道現在人的根性,大多數人好好念佛肯定能往生,能成就!他不排斥淨土,認識衆生的根性。禅,確實上上根人才能成就,中下根人不行,中下根人念佛是肯定成就。成就都一樣,這就是遇緣不同,中下根人遇到淨宗,成就了;遇到其他宗派,那就錯了。法沒有錯,諸法平等,無有高下,人的根性不齊,人的根性有高下,不是法有高下。所以,法要應機,就如同病要應藥,就藥到病除。生病了,你用的藥不對症,不但不能治好病,還把病加深,這個道理我們都懂!佛法的學習也不例外,也是這麼個道理。
所以,學佛的起步要持戒。我持戒,我能持戒!什麼是戒也搞不清楚,你怎麼能持?不要說別的,五戒十善,你明不明了?你不明了,你怎麼能在生活上落實?你要明了,那你就好好的學,你不學怎麼行?我這些年對這樁事情感觸非常深!半個世紀過去了,爲什麼學佛的,在家、出家,不能持戒?也看到幾個標榜戒律的法師,我也都親近過,不像戒經上所說的,只有外表的形相,實際上效果看不出來。爲什麼?戒律的目標在哪裏?目標在定,因戒得定,他持戒很嚴,但是他沒有得定。不但沒有得定,脾氣暴躁,喜歡批評人,喜歡罵人,沒有定!因戒得定,他沒得到定,那戒怎麼持的?如果說真的戒持得很如法,那使我們懷疑佛這個話講錯了,因戒不能得定。我們儒家講,「學問深時意氣平」。一個有修養、有德行的人,一定心平氣和,絕對沒有貢高我慢,絕對沒有輕視別人。當著大衆訓斥別人,侮辱別人,我們細心觀察他目的在哪裏?是不是借著這個要提高自己的威望?
戒要好好學,從哪裏學起?我這才想到,我們過去在臺中學習,李老師教我們去讀《五種遺規》。而真正教童蒙,中國古來教童蒙,流通最廣、最普遍的無過于《弟子規》、《叁字經》,我就想起這些東西。《弟子規》是從朱子《童蒙須知》擴充增廣而寫出來的,它的底本就是朱子的《童蒙須知》,《童蒙須知》收在《五種遺規》裏。我覺得這是我們持戒的大根大本,這個東西不是說你會背、你會講,那沒有用處,你要做到。所以我普遍提倡。同學們你們要會聽,年輕的人要學,爲人父母你要教你的小孩,你自己做不到,你的小孩不會接受。你要求他做到,他看你沒有做到;你教他要孝順父母,他看到你自己對父母並不孝順,他就懷疑了。所以,爲人父母的人要學,爲人師表的人要學。你做老師教學生,你沒做到,學生對你不相信,學生認爲你在騙他。可是我們做祖父母一代的,可以不要學了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《弟子規》是兒孫們的事情,這點希望同學們要留意。
現在有許多國家,把退休的年齡訂在五十五歲,很好!五十五歲以上,《弟子規》可以不要學,我們就持五戒、十善,念佛求生淨土。可是五十五歲以下,他有責任教他的兒女,做老師有責任教他的學生,這個要學。所以,這是倫理道德教育,我們要普及到全民,男女老少統統都要學。念佛的同學五十五歲以上的,你就叁皈、五戒、十善,這樣念佛求生淨土就好。這個東西可以聽聽、可以看看,不必在意了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最後這一句,「十隨器方圓,而不失自性,喻真如性普遍諸有爲法,而不失自性」。水,這是說出它能隨緣,如果是個方的器皿,我們用個方的盒子盛水,那水就是方的;我們用個圓的杯子盛水,水就是圓的。隨器不一樣,水的性質沒有失掉,它能這樣的隨緣,不分別、不執著,一絲毫計較都沒有。所以,老子稱贊「上善若水」,這個世間最上的善像水一樣。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用在待人接物之處,能隨種種緣,只要不計較,只要不分別、不執著,什麼都好!
「不失自性」,就是決不失自己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那是自性;展開來,用中國德目講,一樣的,「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」,不失。無論跟什麼樣的人相處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宗教,不同的文化,甚至于跟一切動物相處,跟一切花草樹木相處,這個德目都能現前;中國人講這十二個德目,佛法裏面講的菩提心。叁皈、五戒、十善遍一切法,我們冷靜去想想,這樣一個人無論他在哪裏一定受人歡迎。凡是受人排斥的,是哪樣人?一定是與這個德行完全相反的人;心量狹小,不能容人,看到別人一定要排斥。尤其是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信仰,不同的文化,他産生排斥。
這裏面有個很大的因素,現在人講什麼?利害。他覺得這個人在我們這邊對我們沒有利益,就要加以排斥。如果是個上善之人,他到這個地方來,以愛心,以尊重、包容、關懷、幫助,這個地方的人說這個人不錯,我們可以接納他,就變成很容易相處了。容易相處,這是德,不能相處,違背了性德,因爲性德是和睦的,性德是平等的,這和平。宇宙是和平的,大自然界是和平的。有些人說,我們這個身體是小宇宙,外面是大宇宙,大宇宙跟小宇宙無二無別。說得不錯!我們的身體每個器官、每個細胞本來就是和睦的,本來就是平等的,決定沒沖突,這叫健康長壽。如果我們這裏面某個器官發生問題,不合作了,這就生病了。其他的器官都得想方法來幫助它恢複正常,恢複正常病就好了。整個宇宙你細心去觀察,然後你就知道,人與人之間就跟一個身體細胞跟細胞之間一樣道理。團體與團體之間,像族群是團體、國家是團體、宗教文化是團體,縱然不同,它要合作,它要和睦相處,相輔相成,這是道!我們能夠明了,能夠依教奉行,能夠隨順,這是德。
大乘教裏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心性是一,你看我們讀的這品經,一開頭文殊菩薩就提出來,「心性是一,雲何種種」,十大菩薩給我們詳細說明。「心性是一」,這是體,性體,「種種」是法相,緣會。種種不失自性,自性能現種種,一性、種種不二,所以大宇宙跟我們這個身體小宇宙是一不是二。大宇宙當中一切萬事萬物,我們要不要愛護?性德就在這個地方流露出來。包容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一切衆生心量本來就是這樣的,諸佛如來如是,一切衆生也如是,沒有兩樣。不是說如來的心量跟虛空法界一樣大,衆生的心量就很小,哪有這個道理?很小是你自己自私自利那個病在作祟,把自己的心量忘掉,迷失了,並不是真的失掉。你的心量還是遍法界虛空界,沒失掉,這個失掉的現象就是你堅固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東西讓你見不到自性,讓你得不到自性的受用,毛病出在這個地方。
《楞嚴經》上稱爲「妙真如性」,菩薩是用這個比喻,水能隨方圓之器現種種不同之相,比喻妙真如性普遍諸有爲法。「諸有爲法」要記住,《百法明門論》裏面給我們提出這個綱領非常好,八識,有爲法,有爲法就是有生有滅;五十一個心所法,有爲法;十一個色法,有爲法;二十四個不相應,有爲法,這一展開包括了虛空法界。不相應行法裏面,有「時分」、有「方分」,這二法是什麼意思?時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間,方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空間。時、空在裏面,時空是有爲法,不是真的,是從心想生,真像永嘉大師所說的,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迷了,有這些東西,覺了,沒有了。真如是無爲法,無爲法有六個,我們前面說過,六個無爲法只有一個是真的,「真如無爲」。真如性是真正的無爲法,其他的五個是相似的無爲法,不是真的。百法把整個宇宙一切萬事萬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