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道來,人道來受生,同,這是正常的受胎、出胎;不正常的現在有,有人工受孕的,這是不正常,你想想剖腹生産的,這都不正常,他不是自然的,都有過去生中的業因,這一生當中雖然同樣到這一道來,他受生不一樣。這是略說,細說微細相說不盡,佛知道。
那個時候這個世間無所謂科學,佛把這些事情說得這麼清楚,說得我們現在都難以相信。就以人道來說,這個神識去投胎,佛說他投胎在母親子宮裏面,每七天是一個什麼狀況,佛都講得清楚,好象佛那個眼睛是透明的,看到了。他在母腹當中慢慢的長成,第一個七天是什麼狀況,第二個七天是什麼狀況,第叁個七天一直到他出生。在胎中佛經形容爲胎獄,母親喝一杯涼水,他就像在寒冰地獄;母親喝一杯熱茶,他就像在八熱地獄,苦不堪言,這十個月下來把前世的事情忘得幹幹淨淨。這是佛在經上說的,而不是像中國道教裏面所講的投胎,在轉輪王殿裏面喝了孟婆湯(孟婆湯叫迷魂湯)把前世事情都忘記了,不是的,佛不是這樣說法;佛說法在現在科學來講非常合理,他是在胎獄裏頭非常非常痛苦,人經過很大的痛苦會把前面事情忘掉。
還有一種人奪胎的,這也都屬于異同,這種人能夠記得前生的事情。他在母親受胎的時候他沒受苦,爲什麼沒受苦?在母親坐胎的不是他,他在出生的時候,出生他的神識就離開了、就死了,那麼這個神識與他有緣就借他這個身體,所以坐胎的時候是一個人,出胎的時候又是一個人。這個人沒有坐胎這個苦,所以我們講借身,借這個小孩的身體他來了,也是跟這個父母有緣,也跟前面坐胎這個神識也有緣,借他這個身體。這個小孩出世他會感覺的他原來是個大人,怎麼一下變成小孩,雖然清楚他嚇呆了,他也不敢講,可是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能記得前世的事情記得很清楚。受生同異,這講「受不知報,報不知受」、「心不知受,受不知心」。
再看這第叁段「複以第叁及第四對」,第叁對跟第四對,「結苦樂不同,及端正醜陋」。端正醜陋,這是「因不知緣,緣不知因」、「心不知受,受不知心」。「初對觀現受時,次對觀苦樂因」。苦樂因是因緣,現受時是受苦受樂,這兩對。「次對觀苦樂因,及彼妍媸,皆由緣令異」。下面說得好「謂損益因,成苦樂果,以瞋忍因,成妍媸果」。這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損益,我們如果做的這個因損人益己,益是利,我們常講損人利己,這是苦因不是樂因;翻過來損己益人,樂因。苦樂是這麼來的,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樂,你要懂得一個道理。佛法叫我們布施,布施是舍,舍財幫助別人,以財幫助別人自己得樂,物質生活不缺乏;以法幫助別人,得聰明智慧;以無畏幫助別人,得健康長壽。這個無畏幫助別人最明顯的素食,不殺生,要從意念裏面不傷害一切衆生,這不傷害連言語、行爲。言語裏面不說人過失,你看看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裏頭教導我們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,他非我不非」,就是他有過我沒有過,說人過失就是傷人,你得的果報就苦,你不會得樂。
許許多多人做好事、做善事,口業錯了,常常喜歡諷刺別人、批評別人、說別人過失,他所修積的那個善因全從口業裏面漏掉了;做善不能得善報,漏掉了,最容易漏失的。所以戒經裏面佛教導我們「守口如瓶,防意如城」,教導我們修戒定慧叁學,身口意的叁業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因果的事實真相,我們自己就會很認真的學習,幫助別人盡心盡力,不要有顧慮,你才能做到圓滿功德。如果幫助別人常常還有顧慮,你所修積的這個因就不圓滿,你所得的這個果報就不殊勝;不是沒有,有,很小,得來也很辛苦。如果你是全心全意去做絕無後顧之憂,今天布施完了,好,很快樂,明天有沒有?明天還沒到,不去想明天,那你得的這個樂就自在、就圓滿了。所以我在講席裏頭也常常講諺語所謂是「損人利己」,我不承認這句話,我說:損人決定不利己,利人才真正是利己,跟此地講的相應。利他是真正自利,損他是真正自害,損他利己自己眼前得的是小利後面有大苦,損己利他眼前吃的是小苦後面有大樂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
容貌的美醜,身體的健康,這個地方跟我們講的「瞋忍因」,如果事事都能忍,你的容貌好,你的體質健康,從忍辱來的;如果瞋恚,你的容貌就不好看,你的身體不健康。佛法裏說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以前我們在新加坡許哲居士告訴我,發一次脾氣五分鍾,大怒發一次脾氣,這個身體叁天才能恢複正常。所以你一發脾氣,別人有沒有受到傷害?受到傷害很少。我常說你發脾氣,謾罵別人、侮辱別人、毀謗別人,別人受害只有叁分,自己受害七分。你不知道這個道理,不了解事實真相,做錯了,你自己傷害自己身體,自己改變自己凶惡的相貌。
翻過來看能忍辱的人,再大的侮辱,心地清淨平等如如不動,他沒有受到傷害。如果他還有正覺慈悲,他在忍辱度裏面提升了自己,沒有瞋恚,生憐憫心;沒有報複心,還有感恩的心。我是一個修行人,我願意接受他的考驗,他以這個態度來對我,我像學生他像老師他來考試我,我這一關通過了、及格了。沒有瞋恚、沒有報複,通過了,所以我還感恩。爲什麼感恩?我升級了,我這個升級是因爲他幫助我的。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修菩薩行的時候,修忍辱波羅蜜,一般人稱他作忍辱仙人。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,那真是冤枉、誤會,被歌利王淩遲處死,釋迦牟尼佛沒有瞋恚、沒有報複,而且還發願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度你,爲什麼?報你的恩。什麼恩?把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間提前了。這佛在經上說的,釋迦牟尼佛在賢劫千佛當中他是第五尊,彌勒是第四尊,因爲歌利王割截身體,這個大功德、大忍辱,把他成佛的時間提前,他作第四尊,彌勒佛要退到第五尊。
所以世出世法裏頭說真的沒有善惡,完全在你自己用心,你要會用心,惡的轉成善的,不會用心,善的轉成惡的。善轉惡是什麼?人家是善意,我們猜疑、我們對他有疑惑,把他的善意錯解了,這是一類,我們遇到了。最明顯的是前些年我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第一屆,中國大陸來了九位學生,他們對于居士林懷疑,對李木源懷疑,對我也懷疑。懷疑什麼?爲什麼對他這麼好?到底有什麼企圖?目的何在?這幾位同學天天開會討論來研究,搞了一個半月,我們這一個學期只有叁個月,糟蹋一半的時間,到後來搞清楚我們什麼目的也沒有,什麼企圖也沒有。對人好是應該的,不是對他這幾個,對哪個人都一樣,搞清楚之後這些人痛哭流涕,再磕頭忏悔承認錯了。可是我們學習的時間縮短了一半,這是什麼?誤會,過去沒有遇到過,突然之間遇到免不了懷疑。我們是親身經曆的,類似這些事情太多了!
我們一生以真誠待人,人家以懷疑對我們,我們怎麼樣?我們還是一片真誠永恒不變。看他煩惱習氣輕重,看他善惡緣分的影響,總有一天他會回頭,總有一天他會覺悟跟我們往來不是壞人,沒有目的、沒有企圖,一片真誠。他這些不善的行爲,對我們來說這是一種考驗,來測驗我們忍辱波羅蜜到底有沒有功夫,來檢查我們的六波羅蜜、四無量心。在這嚴格檢查當中我們及格了、通過了。所以我們對人家的誤會、侮辱、毀謗,真的真誠的感謝,我們知道自己境界真的提升了。你說在從前,叁十年前、四十年前初學佛的那個時候,要遇到這些侮辱,心裏頭還是有痕迹,雖然知道要忍辱,心裏頭還不平。這幾十年來,現在遇到這個環境,心裏面痕迹都沒有;你不遇到這個境界不知道,不曉得自己這個境界提升到什麼樣的等級。這境界現前才真正知道自己到什麼樣境界,好處很多!我們念佛往生自己真的有把握。
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違背經典的教誨,不違背佛菩薩的教訓,對于宇宙人生的實相,性相理事因果愈來愈清楚,愈來愈明了,心開意解法喜充滿!所以善人是我的老師,惡人也是我的老師;順境是我修行的道場,逆境也是我修行用功的道場。順逆不二,善惡一如,你說這種境界多殊勝、多麼美好。所以佛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能轉境界而不是境界轉心,這個樣子滿業自然就美滿了。
我自己四十歲之前吃盡苦頭、受苦受難,學佛之後曉得前生滿業沒修,特別是財布施、無畏布施沒有做,大概只修了一點法布施,所以這一生當中年輕的時候還有一點聰明智慧能夠辨別善惡。善惡利害有能力辨別,生活非常苦,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才真正改過自新,知道自己的毛病,學改過。我這個改過自新得力于《了凡四訓》,得力于朱鏡宙老居士把這本書送給我。我剛剛接觸佛法,這個書我讀了之後感慨萬千,了凡先生所有的過失我統統具足,他的長處我都沒有。從這個地方覺悟、醒過來了,改過自新斷惡修善,所以到五十歲的時候那個運真的轉過來,連相貌體質都變了,很明顯!我自己並不知道,有個學佛的老先生年歲比我大,至少要大十幾二十歲,這個老居士告訴我的。他說:法師,你變了,相貌變了,音聲變了,體質變了,這都屬于苦難當中改過自新所得的結果。損益、瞋忍不能不留意,要在這上下功夫,改變自己的命運。古人能做到,我也能做到,我相信你也能做到,誰肯做誰得這個果報。你不肯做,不肯相信,那就沒有辦法,佛菩薩都幫不上忙!
末後這一段,第四段「複以第四及第五對」。第四對是「因不知緣,緣不知因」,第五對是「智不知境,境不知智」,這兩對「結諸根滿缺,亦由滿業因緣,有損他益他之異」。這一句非常重要,我們是傷害別人還是幫助別人。這都是總說,細說,細說不盡。「故成內六處滿缺之果」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段我們下一堂課再跟諸位研習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二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