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叁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二叁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正釋別觀第四段,我們把文念一遍。

  

  「四複以第四及第五對,結諸根滿缺,亦由滿業因緣,有損他益他之異,故成內六處滿缺之果,又由內根有滿缺,故于分別位了境不同,並皆無性,各不相知,誰令種種」。這段文對于我們每位同學在現前修學過程當中關系很大,我們要認真仔細的來學習。第四對是「因不知緣,緣不知因」,第五對是「智不知境,境不知智」。它結歸到諸根滿缺。諸根分內外,外,眼耳鼻舌身這是外,外面這五根;內,內是意根,意根裏面就是第五對所講的「智不知境,境不知智」。清涼大師在《鈔》裏面舉了一個例子,譬如「信進念定慧」,我們一念這個諸位都知道這是五根、五力。五根、五力你具不具足?你圓不圓滿?也指內根的滿缺,如果我們在這上圓滿具足,那修行證果就容易了。

  

  所以我們細心想一想確實是有問題。外面這五根大概都沒有問題,眼,我們眼還沒有毛病,還能看,還看得很清楚,耳能聽,鼻能嗅,舌能嘗,身能觸,外面這五根沒問題。雖然沒有問題,你細心去觀察每個人這五根利鈍不相同。譬如我們見色,有人見得很深、很廣、很透徹,有人見得很膚淺,真的不一樣,千差萬別。還有一些根缺,譬如說眼失明、耳失聰,耳失聰就是聾子,眼失明是瞎子,這叫根缺。我們根對外面六塵的境界不完全具足,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

  

 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六根圓滿,內外通利,通是沒有障礙,利是伶俐、聰明。清涼在此地講得好,「亦由滿業因緣」,滿業跟引業我們總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引業引導我們到哪一道去受生,受生之後這一切果報都是屬于滿業。此地略舉大段,你的六根是不是圓滿具足,這屬于滿業;受生同異、端正醜陋,你這一生當中受苦、受樂全是屬于滿業。無論修不修行,修不修道,哪一個人對這些事情不關心?關心又有什麼用?遇不到聖賢,事實真相始終不能夠明了。有幸有緣遇到聖賢,聖賢人爲我們開導,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,我們果然明白就能改進,諸根的缺陷可以改,失明的人可以複明,失聰的人可以恢複聰明。

  

  我們讀過不少修學感應的報告。我想每個同學熟知的《俞淨意公遇竈神記》,你看看他那個時候的狀況多麼的淒涼,生了五個兒子,四個兒子死了,有一個兒子走失了、失蹤了,臘月叁十夫婦兩個人哭泣!畢竟這個人還是有善根,可惜沒有人點醒他,他家裏的竈神不錯,知道他這個情形,時節因緣成熟了,這時候示現來點化他。他也算是不錯,一點就明白、就通達了,知道自己的過失。過去雖然在修善是假的不是真的,都是敷衍,別人做跟著做,做也不踏實。竈神點醒之後,他覺悟了,從此之後誠誠懇懇的修學,老老實實的斷惡修善,功名成就了。過去多少次的考試都不及格、都考不取,居然中了進士,年歲也太大了。在一個宦官家裏頭遇到一個小孩,那個小孩就是他失去的兒子,感應不可思議。這宦官也很了不起,成全他把兒子送還給他,帶了兒子回家。他的太太因爲常常哭他的兒女,眼睛都瞎了,眼睛瞎了根缺,兒子回去之後,母子抱頭大哭,兒子用舌頭舔他媽媽的眼睛,他媽媽的眼睛恢複視力,眼睛好了。像這一類的事情,史書裏面有許多記載,真的是至誠感通!

  

  我們的同學大概是前面五根還沒有太大的問題,真正問題在哪裏?問題在內根。內根是意根,意根有缺沒有滿,意根不在外面你覺察不到,意根不圓滿則障道。今天所載的諸佛菩薩、古聖先賢的教誨每天學習,學了多少年了不相信!怎麼知道你不相信?你沒做到,這就叫不相信。我記得我在講席當中說過很多遍,早年我出家受了戒,我出家兩年之後才受戒,受戒之後照規矩一定要回來拜老師;我到臺中去拜老師,李炳南老居士。還沒見面看到了(他在房子裏面我在外面),老遠他就指著我:你要信佛、你要信佛!說了好多句信佛。我進去之後他讓我坐下來,問我:剛才我講的你聽到沒有?聽到了。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?我說:是!那個時候我學佛九年,出家兩年了,一出家就教佛學院講經,怎麼還不信佛?爲什麼那麼大聲說那麼多句要我信佛、信佛,你要信佛,我當然感覺到很奇怪。老師就跟我說:不容易,信佛不容易,信進念定慧。告訴我有許許多多七十、八十出家的老法師到臨死還不相信佛。我愈聽愈不懂。最後他老人家說出來,我明白了,沒做到!真正信哪有做不到的?你沒做到,不信。這我明白了,用這個標准來衡量。

  

  我們冷靜觀察世間學佛的人(同學),在家、出家信佛真不多!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,別人信不信于我不相幹,我自己信不信?我們學佛入佛門,第一堂課是接受叁皈,老師爲我們傳授叁皈,我們做到沒有?沒有做到。什麼原因?不信!沒有信根哪來的信力?確確實實象李老師所說的,有人這一出家到老死叁皈都做不到。叁皈,皈依佛是覺而不迷,皈依法是正而不邪,皈依僧是淨而不染,這是一進佛門首先把總的方向目標傳授給你,你只要依教奉行,你就不會走入歧途,你走的是正道。

  

  我們想想我們出家、皈依多少年了,叁皈依每天都念,早晚課最後都念叁皈依,變成什麼?有口無心。古大德誦經、禮忏有利益,利益在哪裏?隨文入觀,時時刻刻念念能提醒自己。我們現在人每天讀經、念佛、禮忏不得利益,是什麼?沒有信。這個信進念定慧的根沒有,根缺了;這個根是意根,內裏頭的意根。所以叁皈做不到,五戒做不到,十善做不到。佛門修行的基礎是淨業叁福,孝養父母做不到,奉事師長做不到,世出世法德行功業都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。所以我們要曉得爲什麼一生不能成就?爲什麼不能看破?爲什麼不肯放下?根缺了。這個事不是小事,這是大事。

  

  我昨天跟徐醒民老師通了個電話,我們談了很多,我是非常非常的感慨。老師在臺中教學叁十八年,雖然指導我們從根本上下手,可是我們的根不牢固、不堅定,還是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,信心動搖了,依舊是被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牽著走,學業、道業都不能成就。所以我跟徐老師講,老師給我們奠的那個根,那個根下面還有根,深根!這個疏忽了。老師雖然提到但是沒有特別強調,深根我們沒有紮,根不夠深禁不起考驗。老師教給我們的,因爲我們是學佛,教給我們這個根是淨業叁福、《十善業道》,還有選的一些小乘經,像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這一類的,在這上紮根,殊不知這底下還有更深的根。

  

  更深的根老師說了,沒有認真嚴格的督促我們學習,那個深根是什麼?童蒙養正。當然我們這批人跟著李老師,年齡最小的差不多也有二十五歲左右,我那個時候叁十一歲,都不是小孩。所以老師只是把《五種遺規》,陳弘謀的《五種遺規》叫我們自己去讀、自己去修學,作爲修身的讀本,沒有講解,沒有特別強調。我們拿到這個書也不過是翻翻看看而已,沒認真下功夫。我們跟老師學習,老師是儒佛並重,他老人家一個星期給我們上兩天課,兩次,一次是佛經、一次是儒學。

  

  儒家的根是禮。我啓請老師給我們開《禮記》這門課,我大概啓請了有叁遍還是四遍,絕對是超過叁遍的,老師才答應;不像我們請他講經,我們啓請講經,一次他就答應了。這麼重要的東西爲什麼不答應?老師告訴我講這個東西沒有用,爲什麼沒有用?誰肯做?我就明白了,但是你要曉得肯做才紮下深根。《禮記》裏面「曲禮、內則」這兩篇的內容跟我們現在提倡的《弟子規》是一樣的,根本的根本。很難得「曲禮」上、下兩篇老師給我們講完了,另外挑選的「學記」跟「樂記、禮運大同篇」,只講了這幾篇。所以「曲禮」跟「內則」你要做到,把它變成自己日常生活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,你就生根了。社會誘惑力量再強大,你也不會被感染,也絕對不會被動搖,這個重要!我們今天提倡的,我跟徐老師講我特別重視提倡的《弟子規》,因爲《弟子規》比「內則」比「曲禮」分量少,言簡意赅,它叁個字一句、叁個字一句好念,總共也不過就是叁百六十句,一千零八十個字。果然字字句句都落實、都做到了,我們紮下了深根,用這個來補我們的缺陷,意根的缺陷。

  

  佛告訴我們叁十七道品是道。中國人講道德,叁十七道品是道德,是自性裏面本來具足。天臺大師講得透徹,天臺大師把它用四種方式來說明,這四種方式就是藏、通、別、圓;藏教叁十七道品,通教叁十七道品,別教叁十七道品,圓教叁十七道品,這講得透徹!這叁十七品就涵蓋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佛法,一句都不漏失,我們不能把這個看輕了,這是綱領,總綱領、總科目。要按照叁十七道品的次第,第一個是四念處,第二個四正勤,第叁個四如意足,第四個才是五根五力。換句話說,如果前面這叁科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你沒有修學,信進念定慧這五根你就沒有。中國佛教唐朝中葉以後大家都不學小乘了,那個時候行,爲什麼說行?那個時候有儒、有道,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沒有不學儒的,沒有不學道的,而且學儒、學道都在童年。換句話說,都在學佛之前他已經有儒道的基礎,這個可以。儒道代替了小乘,所以直接入大乘不難,他進來之後都具足信進念定慧。

  

  我在講叁十七品的時候跟諸位說過,四念處是看破,四正勤是精進,四如意足是放下,然後才具足後面四科;五根,五力,七菩提分,八聖道分,這個次第不能顛倒。可是今天我們學佛不管學哪個法門,誰又認真修行過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?他的根力從哪來?所以印祖在這種機緣之下,教化衆生不能不契機,在現前這個機緣之下極力提倡因果教育,有道理,他提倡的。《了凡四訓》這個科目、目標是教你深信因果,這個科目裏面給我們講因果的道理、因果的事實真相,所以教學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