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叁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目標深信因果。接著是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,這個科目的目標是讓我們正確的認清楚邪正、善惡,什麼是邪、什麼是正、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,然後你才會遠離邪惡,充實自己的正善。最後是《安士全書》,《安士全書》比前面兩門更加深一層,末後指歸淨土。印祖用這叁本書來幫助現前這個時代的衆生,果然能夠依教修行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

  

  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印祖那個時代,《弟子規》、童蒙養正在這個社會上還是普遍都在學習,所以這叁種書對于那個時候的人一點都不難,成就的人很多。今天這叁本書我們也普遍的在宣揚、在勸導,印的數量也相當可觀,但是怎麼樣?好象效果不彰。在這種情形下,我們就一定要認真去反省、去檢討、去觀察毛病到底出在哪裏?爲什麼印光大師那個時候收到效果,現在收不到效果。所以我們就想到根下面還有根,從前人都具足,從小都學,現在人疏忽了。于是我才勸勉大家,世出世間德行、功夫、事業之成就與你紮根的教育決定是成正比例。紮根,這深根確確實實就是《弟子規》,深根!

  

  中國自古傳承的小學,中國古時候講的小學跟我們現在的小學不一樣,小學裏面所學習的就是紮根,是倫理道德的教育,是處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的教育。從小教你怎樣做人、怎樣做一個好人,在家是好兒女,在學校是好學生,在社會是好公民,是以這個爲教學目標。所以古時候的教育,讀書志在聖賢不是在賺錢,是志在聖賢。我們今天要想在佛法上成就,要想幫助這個社會化解沖突、化解災難,真正落實到安定和平、幸福美滿還是紮根教育,除這個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。

  

  湯恩比所說的,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孔孟學說是什麼?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,這可以做代表。孔孟的學說就是仁義,仁是愛人,愛的教育;義這個字要用現在的話來說爲衆生服務,盡義務而不計較報酬,這是義。義是舍己爲人,宗教裏面講犧牲奉獻,這儒家講的。佛家講的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、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,這大乘佛法。真的,這樣一個原理原則確確實實可以化解現前社會的災難,化解對立、化解矛盾、化解誤會、化解沖突,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!

  

  湯恩比講得不錯。所以我們現在細心反省、檢點、觀察,我們的根真的是缺了,五根缺了。有些人這五根全都沒有;有些人有信,進念定慧沒有;有人也很精進也發憤努力,但是念定慧沒有,不容易!念是什麼?念是不間斷。我們念佛會間斷,我們學教會間斷,還夾雜,夾雜、間斷所以這個功夫不得力。如果這五根全都沒有,那麻煩就大了,你要怎樣去培養?如何來補救?如果有前面兩個,不錯,你要認真努力,你要真正忏悔,發願改過自新,把下面這叁個根培養出來。前面跟諸位說過叁十七道品是大道,一切衆生自性裏面統統具足,不是從外來的,只是我們的業障把它障住了,業障忏除根力就現前。有根就有進步,爲什麼?它能生長,到有力它就起作用。信根要是有力,外面邪知邪見你決定不會受它的影響,你信有根!

  

 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幸虧還有這麼一點點底子,五十年不是短時間,半個世紀。我們走了許許多多國家地區,也經曆過大風大浪,面臨過正面的沖擊也能夠平安度過,靠什麼?靠根、靠力。當然根力之前,我們確實有四念處的看破,有四如意足的放下,有四正勤的精進。這是說到根的滿缺對我們現前修學非常重要。這個意思還沒講完,我們休息幾分鍾,下一堂課接著跟諸位報告。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繼續看第四段「複以第四及第五對,結諸根滿缺,亦由滿業因緣,有損他益他之異,故成內六處滿缺之果」,我們就讀到此地。這一句裏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「有損他益他之異」。由此可知,損是損害別人,益是利益衆生,叁聚淨戒裏面有饒益有情戒,這就是益他。有情是指的有情衆生,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動物,動物有情。動物範圍包括就大,大乘教裏面給我們講九法界有情衆生,九法界上面菩薩、緣覺、聲聞、天、修羅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九法界有情衆生。益是利益,饒是豐饒,用現在的話是以最大的利益、最殊勝的利益來對九法界有情衆生,這饒益有情。戒經裏面雖然沒有這些文字,有這一條就夠了,全部包括了,對他。

  

  對自己也有一條沒有條文的戒律,叫攝善法戒,這對自己的我們要懂。律儀戒那是有條文的,五戒,十戒,比丘二百五十條戒,菩薩戒,這有條文的,這叫律儀戒;沒有條文的,只要對自己增長自己的善根,增長自己的智慧,增長自己的德能,這一類的就叫攝善法戒。譬如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,律儀戒裏頭沒有說不抽煙,有不飲酒沒有說不抽煙,那我們要問抽煙對自己身體好不好?現在醫學給我們作證明,抽煙對我們身體沒有好處,學佛的人應當不抽煙,攝善法戒!

  

  那我再跟諸位說一條,現在這個社會上報紙,你看每天好象有幾十張,厚厚的一疊,雜志、電影、電視這些東西對我們自己有沒有利益?沒有利益,我想沒有利益,沒有想到老師教我的。我也跟諸位在講席上報告過,早年臺灣政府提倡複興中華文化,有個什麼複興中華文化的運動。那個時候教育部有叁位官員,大概是處長、司長這樣的階級去看方東美先生,那天正好我也在方老師家裏,不期而遇。他們向方老師請教複興中華文化應該怎樣落實,向方先生請教。方先生聽了這個話態度非常嚴肅,至少有五分鍾沈默一句話都不說,面孔很嚴肅。這些教育部的官員,我們在旁邊也都是很恭敬、很慎重的等待老師的教誨。沈默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,方老師說有,這些官員很高興。方老師說第一(那個時候臺灣有叁家電視臺)這叁家電視臺要關閉,無線電播音廣播要關閉,所有的報紙要停刊,雜志要停刊。官員都呆了,他說:老師,這做不到!方老師就說: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國傳統的文化,你要想複興中華文化你不把它們統統關閉掉,你還談什麼複興?

  

  我那天在方老師那個地方聽到的,這些東西對我們有損沒有益。所以我從那個時候起不看報紙了,報紙、雜志、電視、廣播統統拒絕。你們關不關閉我不管,至少我不接觸你們,真的,這不接觸就不會被汙染,清淨心就能現前。要是社會上發生什麼大的新聞,會有人告訴我,我不看這些東西。這是什麼?攝善法戒。你們想想對不對?方老師他自己不看這個東西,他每天讀佛經,很不可思議!早年臺灣第一次印日本的《卍續藏》,我把這個消息立刻就報告方老師,方老師非常興奮,第二天他就去訂了一部。他老人家這些書,你走到他的書房就像書店一樣,四面書架擺滿。他真讀!他不是擺好看的,真讀。讀書真樂,他嘗到法味,法喜充滿,真的像《論語》所說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;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。朋友、學生來看他,都是來向他請教、請益,論道!你說這是多快樂的事情。

  

  所以這是講攝善法,自利,自己一定要知道。要懂得怎麼樣保護自己不受汙染,要懂得自己怎麼樣去幫助別人,饒益有情,這樣子就能夠修諸根圓滿。你要不懂得這個道理,不知道學習,你天天還接受這些染汙,不肯去幫助別人,還有些人處處去障礙別人,那個問題更嚴重了!你要是真的常常有嫉妒心障礙別人,無論你生在哪一道,你的諸根一定是缺而不滿。業因果報如是!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我們前世造不善業,根缺,這個缺有顯、有隱,顯是明顯,譬如眼睛瞎了,明顯;隱是怎麼說?雖然有眼睛,看人不知道善惡,把善人看作惡人,把惡人看作善人,我們常講有眼無珠,也是根缺。好事看成壞事,壞事看成好事,眼根缺;耳根有缺陷,專聽不善,喜歡聽信謠言;舌根缺陷,常常胡造謠言,說別人是非長短。這一生如果造這些惡業,來生不管生到哪一道,你沒有眼睛,沒有耳朵,沒有舌頭,得這個果報。果報真的是自作自受,不是有個神明在主宰,也不是閻羅王在主宰,都是你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。

  

  這樁事情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給我們做了證明,證明大乘教裏面佛所說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聖賢爲什麼他們那麼圓滿?真的是究竟圓滿一絲毫缺陷沒有,釋迦牟尼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那是諸根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他怎麼修的?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從來沒有損他,這種不善業沒有。決定沒有傷害一切衆生的念頭,決定沒有傷害一切衆生的言語行爲,他諸根圓滿。不但不傷害而且還要發心積極的去成就別人、幫助別人,中國聖人所說的「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」。別人做不善的事情,你不能去幫助他;別人做好事善事,利益社會、利益大衆,即使他是我的仇人冤家,我也要去幫助他,全心全力,好事!這個事情成就了,社會大衆都得好處,當然要做,哪裏還需要思考!

  

  所以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要利益他,損不可以損他,損自己,就是犧牲自己成就別人,你的果報諸根圓滿,你的內根叁十七道品自然具足。爲什麼?叁十七道品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因爲迷失了自性這才要修。你現在不迷,不迷,性德自自然然現前,這道理講得通,確實是事實,爲什麼不幹?中國諺語有一句話說「福至心靈」,說這個人福報現前,豁然聰明了,以前看他是笨笨的,現在很聰明,很有智慧,福至心靈,有道理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人在這一生不要想自己,不要想名聞利養,也不必去想長壽,壽命長短沒有關系,最重要的我們活一天要斷一天的惡、要修一天的善、要積一天的德。這個重要,你一天沒有白過,你這一天活得有意義、有價值,天天幫助自己靈性上升,你活得多快樂!念念與道品相應,大乘教裏面念念與六度、與普賢十願相應,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衆生落實四攝法,拓開自己的心量。

  

  我在前兩年寫了一幅對聯「慈悲遍法界,善意滿娑婆」,學佛的人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