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二四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偈頌第一段看起,覺首菩薩答複:
【時覺首菩薩以頌答曰。】
前面文殊菩薩提出來的問題,清涼大師在問題的總結裏面說得很好,他說心性是一,爲什麼會有種種,「一性隨于種種,即失真谛。種種隨于一性,即失俗谛」。佛依二谛而說法,這二谛都不能夠成立,我們學佛的同學這問題就嚴重了。清涼又說得好,他說一性就是不相知,換句話說,種種要是隨于不相知,俗谛不能成立;不相知要隨于種種,真谛不能成立,這個問題怎麼辦?我們就看覺首菩薩是怎樣解答這個問題。覺首菩薩在這一大段總有十一首頌,第一首是贊歎文殊菩薩提出問題,我們在偈頌裏面就可以看出來。從第二首到第十一首,這十首是解答,真的解答得很詳細。我們先看「贊問許說」。
【仁今問是義。爲曉悟群蒙。我如其性答。惟仁應谛聽。】
這四句偈意思非常的深長。在形式上覺首菩薩是十信位的菩薩,十信,文殊菩薩是等覺菩薩,就好比是大學博士班的學生提出問題讓小學生來解答,你們想想這是什麼味道?十信位是佛教的小學,雖然是小學他所理解的跟等覺、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解相同。爲什麼地位差這麼多?證不一樣。所謂是信解行證,信解沒有兩樣,行證不相同。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初學佛的人都很難理解,爲什麼?這不是我們的常識,我們也沒法子來做比喻。譬如我們用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來做比喻,形式上是相仿佛,實際上不相同。
我們在講席裏面常常介紹天臺智者大師的修學,他老人家修學的是五品位,五品位要知道見解跟佛沒有兩樣,也就是說佛知佛見,初信位的菩薩佛知佛見。而行證的功夫,我們要問智者大師有沒有到覺首菩薩的地位,有沒有?覺首菩薩所示現的,十個菩薩代表十信,第一個是代表什麼?初信位的菩薩,小學一年級。我們要問智者大師的示現有沒有到小學一年級?給諸位說,沒有。知見沒有錯,佛知佛見,煩惱習氣一品也沒斷。覺首菩薩在這個地方,見思煩惱這是兩大類,見惑斷掉了,大乘教裏常講叁界六道裏頭八十八品見惑斷了,才證得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。這個斷證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一樣,須陀洹也是斷八十八品見惑,可是智慧完全不相同,爲什麼?初信位的菩薩是佛知佛見,所以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他能解答,佛知佛見。
智者大師他老人家所示現的那也是佛知佛見,這是《華嚴》在前面給我們講十類當機,也就是說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能夠學《華嚴》,最後一種人叫「大心凡夫」。智者大師就是爲我們示現這種大心凡夫,能信能解。既然信解是佛知佛見,那我們就能夠肯定他的煩惱能夠伏住,並沒有真正斷。斷很難,伏容易,伏煩惱!所以智者大師往生,在淨土宗裏面講功夫成片,如果那一品煩惱這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,他就不是凡聖同居土,他要生方便有余土。方便有余土裏頭也是叁輩九品,像須陀洹往生、初信位的菩薩去往生,是方便土裏面的下輩。下輩也有上中下,下下品往生應該是小乘須陀洹,圓教初信位的菩薩縱然在下輩,可能也是上品,爲什麼?智慧高。這兩個人斷煩惱的功夫是相同,可是智慧完全不一樣,那不能夠相比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那你要問究竟是怎麼個道理,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《楞嚴經》裏面佛說的,一切衆生障礙自性有兩種障,一個是煩惱障,一個是所知障。小乘人煩惱障輕,所以他能夠斷見思煩惱,所知障重不開悟,沒有佛的知見。四果阿羅漢他的見解也比不上覺首菩薩,我們從什麼地方能看見?楞嚴會上看到。《大佛頂首楞嚴》是圓教大乘,你看看佛講十番顯見,阿難聽懂了。阿難是初果,覺悟了,說偈贊佛,富樓那聽不懂。富樓那是四果羅漢,對于阿難說偈贊佛他覺得很奇怪,阿難初果爲什麼聽懂了,他爲什麼沒聽懂?四果羅漢聽不懂。這佛就說出來,阿難煩惱障重,所以證果比不上富樓那,富樓那證四果,他才證初果。富樓那尊者雖然證得四果羅漢,所知障重,阿難尊者所知障輕,所以聽佛講經他開悟,他能懂。兩種障!兩種障都重,那就沒法子入門。我們現在是兩種障都重。從這個地方來看,我們就知道十信位的菩薩所知障輕,煩惱障重,到了初住這個位次兩種障都輕。初住菩薩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就稱爲法身大士。所以《華嚴》裏面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十信沒有。那我們現在讀的這一分是十信,所以這是我們要搞清楚的。
我們今天在這一生當中學佛成就,那就是我常講的智者大師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中國史書裏面記載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在中國示現,專門教化末法時期衆生。他給我們的示現念佛往生淨土,你看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裏面有智者大師的傳記。這是說明末法時期一萬年,現在已經過去一千年了,還有九千年,這九千年的衆生修淨土行,能成就。即使兩種障都重,只要宿世有善根,這一世當中遇到好緣,這是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的。唐朝善導這很多人都知道,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在中國史書上明白記載叁次,第一次善導,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;第二次永明延壽,阿彌陀佛再來的,淨宗第六代的祖師,淨土宗的六祖;第叁次示現天臺山國清寺的豐幹和尚。諸位曉得寒山、拾得,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化身,豐幹是阿彌陀佛,他們同時代的在天臺山示現。
佛菩薩常常示現在世間,身分不暴露,我們看他也是凡夫,實際上那是聖人,所以智者釋迦如來示現。我們看到他那種行持,想想這個還行,我們還做得到,信心就具足了。聖賢大道最重要的就是信心,如果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,諸佛如來來教你也沒法子,他這一示現給我們帶來了充分的信心。佛知佛見當然也要過去生中的善根,這是一定要的。過去生中要是沒有這個根性,這一生開始學那可真困難,總是過去生中有善根,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是緣。這是善導給我們講的,「四土叁輩九品,總在遇緣不同」,這話說得好!我們去查經,愈想愈有道理,總在遇緣不同。
緣最重要的你要得人身遇佛法,那是頭一個條件。遇佛法一定要遇大乘,遇大乘一定要遇淨宗,這就緣具足。遇到淨宗之後要遇真善知識,真善知識有修有學,在古時候講有證,現在說有證找不到,那真的沒法子。所以在末法時期,我們找到一個有修有學那就是真善知識。同參道友、學習環境這都是緣!如果我們講到佛法裏面所說的緣,前面也提到佛常常講「四緣生法」。諸位要知道,這不是《華嚴》說的,《華嚴》這一段裏面那是講得太深了,真的是第一義谛,四緣生法是第二義谛、第叁義谛。也就是說隨順俗谛說的我們容易懂,隨順真谛說的我們就不懂。這一段經文很多同學講真難懂,是隨順真谛說的,我們很難理解;隨順俗谛講的我們就很容易懂。俗谛就是隨順我們的常識,好懂!
所以佛說一切法四種緣,第一個「親因緣」,我們平常講像植物,用植物來做比喻,親因緣是什麼?種子。我們要種個桃樹,先要找個桃核,這叫親因緣。還要「所緣緣」,所緣緣就是它所需要的條件,我們有了桃的核、種子,它要能長樹能夠結桃,它必須有好的土壤、肥料、水分、陽光,這些都是它的所緣緣,它必須要具足的,少一樣它就長不好。這些緣統統具足了,所緣緣,你把它種下去,叁年之後它就長成樹,它就結桃了。這個所緣緣不能間斷,不能間斷叫「無間緣」,不能間斷。還有一個緣就是「增上緣」,增上緣是人工,有人愛護它,有人天天照顧它,給它澆水,給它上肥料,它長得就更快、長得就更好。這四緣生法!這我們一說很好懂,這是我們的常識,不難懂。一棵桃樹如是,你仔細觀察世間所有一切法,無一不如是。
所以佛講四緣生法,那裏頭每一個緣也都很複雜,也都不簡單,所以講真的是無量因緣,無量因緣歸納爲這四大類,叫四緣。一切萬法生住異滅,動物包括我們人類生老病死,礦物像我們這個星球有成住壞空,總不離這四種緣。佛這種解釋我們很容易接受,這是我們的常識。如果在今天這個問題上那就不一樣。心性是一,雲何種種;心性是一,雲何各個不相知。這個問題四緣生法就沒法子解釋,這種問題在佛家講這是向上一著,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。初信位的菩薩雖然沒見性,他具足佛知佛見,他也正在修學這個課程,正在學,所以他能答。
這在天臺賢首家,這是講教下,都肯定大心凡夫具足佛知佛見,但是煩惱沒斷。清涼大師對這種人贊歎,他說過能知不能行,他所知解沒錯誤,他所知、所理解的跟佛講的相應,佛知佛見,他沒做到。清涼說這種人「國之師也」。他有能力教化衆生,知見不錯,正知正見,他自己的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統統沒斷。但是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,智者大師講他沒斷,真的是沒斷。淨宗講是伏斷,我們肯定決定伏斷,爲什麼?他有智慧。煩惱習氣雖然有,在日常生活當中,他有高度的智慧控製住不起作用,伏斷。這在世間人來說那就是聖人,孔子、孟子所示現的都是這個境界。孔孟正知正見,煩惱習氣有沒有斷?沒斷,伏住,真的是有能力伏住沒有滅斷,世間聖人,國之師也。大師又說能知又能行,「國之寶也」,那是國寶。國寶是他真的開悟了,宗門裏面所說的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種人是國寶;教下講大開圓解,我們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。不要說理一心,事一心不亂那就是國寶;國師,功夫成片。
功夫成片就是智者大師所示現的,我們努力一點能做到。我常常講,只要我們把自私自利放下、名聞利養放下、五欲六塵放下、貪瞋癡慢放下,修五品位你就成功了。這個東西要放不下,五品位也得不到,就是功夫成片你也得不到。功夫成片得不到,往生淨土就沒有把握,這個要知道。爲什麼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