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五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二五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二首,我們還是要把經文念一遍:

  

  【諸法無作用。亦無有體性。是故彼一切。各各不相知。】

  

  昨天我們看到清涼大師《疏》裏面的「正答」,我們學習到虛妄緣起略有叁義。今天接著來看這一段文,因爲這段文的意思很深,不太好懂,我們先把文念一遍。「是故虛妄緣起,略有叁義。一由互相依,各無體用,故不相知。二由依此無知無性,方有緣起。叁由此妄法,各無所有,故令無性真理,恒常顯現」。這講緣起,緣起大師在前面加了個虛妄,這就是真相,諸法實相,是如來、法身菩薩果地上的境界,十法界裏面都沒有的。不但是六凡不知道,四聖法界裏面的菩薩、聲聞、緣覺也是聽聞而已,沒有實證。證入那就是法身菩薩,真正覺悟,佛法裏面稱爲正等正覺;聞而能解但是沒有證得,這算是正覺。我們可以說四聖法界是屬于正覺不是正等正覺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正等正覺,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位,究竟圓滿佛,那是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

  這個境界是正等正覺的境界,這是我們要搞清楚的。你看看在十法界裏頭講緣起不加虛妄,在正等正覺法身菩薩,緣起也是虛妄,這才叫事實真相。爲什麼?略有叁義,第一個是由互相依。佛在大經上給我們講世出世法任何一法,在我們現前來說,一根小草、一條線、一絲一縷,一條線這是微不足道,無量因緣,不單純,無量因緣。那通常講四緣生法是把無量因緣歸納爲四大類。因緣是互相依存的不能獨立,互相依存,所以各無體用,故不相知。

  

  爲什麼叫虛妄?記住前面有一句話說「並皆速滅」。這一句話千萬要記住。你如果真的體會到並皆速滅,文殊菩薩所問的,你完全通達明了。並皆速滅就是《中觀》裏面講的「不生不滅」。一切法不生,哪來的滅?既然不生,怎麼會有?所以《般若經》上的總結,世尊講般若二十二年,總結的經文就在《般若心經》,玄奘大師翻譯的二百六十個字,那是二十二年世尊所講般若的總結。我們從《心經》上再把它省略,結出來十二個字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《心經》最後說「無智亦無得」。因爲一切法沒有體用。這個現象很難明了,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說過多次,不是沒有說過,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。此地覺首菩薩也講了四種比喻,後面在偈子裏面我們可以看到用比喻來說明諸法無作用,無體性,不相知。

  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,實際上在讀書的時候(抗戰期間),那時候很不容易!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念書,我有一個照相機,小照相機,那個時候用的底片還是玻璃板,硬片,現在講叫軟片,現在膠卷是軟片,我用過硬片的,玻璃板硬片的。這現在都見不到了,古董店也許可以看得到。年輕的時候喜歡玩這些東西。以後在臺灣也有一個機緣,有人送我一套八米厘的電影攝影機,送給我一套,有攝影機,有放映機,還有剪接的機器。所以我對這些東西也都很內行,我自己能拍,自己能夠剪接放映。這些東西對我在《華嚴經》上學這樣的經文就很有幫助,我一看這經文我就懂。因爲這小的電影機拍攝的時候,一秒鍾二十四張,那每一張就跟幻燈片一樣,二十四張,放的時候速度相同。所以在這銀幕裏面顯的這個相就跟電影院裏的一樣。它是大的,我這是最小的。

  

  放映的時候放映機鏡頭一打開,這一張幻燈片映在銀幕上,立刻鏡頭就關起來,再打開來第二張。你們想想看,在一般講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是相續相,相續相是隨順世間所說的,嚴格的講相不相續?不相續。前面這一張幻燈片不是後頭這一張,前面沒有生到後面這一張,後面也不是前面這一張,它怎麼會相續?這就說明它不相知,說明它無作用,說明它無體性。它的速度太快,正是佛在《楞嚴》上所說的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這個鏡頭打開,畫面照在銀幕上,當處出生,隨處馬上就滅了,鏡頭一關就滅了;第二張鏡頭打開,那是個新的畫面,立刻又滅了。我們從這想張張都是這樣的,前一張不是後面一張,後面一張不是前面那一張。所以說相續,這是方便說,方便是般若。中下根性的人他能懂,他會接受,他點頭。實際上是不是真相?不是。

  

  佛給我們說法,說法也是方便。真實說能不能說得出?說不出來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還是方便。那真實法到底是什麼樣子?佛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好,那真的是真實說,叫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、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,這四句話講得好!那是真相,那才叫諸法實相。在哪裏?就在面前。我們爲什麼見不到?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爲什麼他們能見到?他們不起心,不動念,不分別,不執著,所以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。眼見如是,耳聞亦如是,鼻嗅舌嘗,身觸意知,無不如是,妙極了!這法稱爲妙法。那我們凡夫爲什麼見不到?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就是無明,你起了無明。起了無明,真相就失掉。真相在你眼前,你怎麼失掉?你的六根沒有正用。這個意思要懂得,眼正用是見性見色性,不是正用是什麼?眼識見色塵。佛在楞嚴會上所說的開示,交光法師的注解,叫《楞嚴正脈疏》。他說得好!

  

  佛在楞嚴會上教給我們「舍識用根」。古大德注《楞嚴》,差不多都是依據天臺的叁止叁觀來解釋《楞嚴經》裏面的「奢摩他,叁摩,禅那」。唯獨交光他的看法跟古大德不一樣,叁止叁觀還是用的意識。而《楞嚴經》上確確實實十番顯見教導我們舍識用根,不要用眼識,要用見性,用見性見你就見到事實真相,你才見到一切諸法無體用,一切諸法不相知,你真正見到事實真相,你不迷。如果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你見不到真相。交光大師講的是對的,正確的,沒錯!但是難懂。我們用電視這個現象來解釋,諸位細心去體會能夠體會到幾分。縱然不能契入,你能夠得到正解。契入是入境界,境界雖然不能入,我理解得不錯,我知道諸法沒有體性。能現所現,能變所變,並皆速滅,能所都不存在。這是真的事實真相,哪來的能所!

  

  這一切法?佛有一句話說得妙極了,「法爾如是」,這話是本來就是這樣的。只要你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就見到,你就契入。入什麼?入不二法門。所以這一起心動念,二法!能現所現,能變所變,能現所現二法,能變所變二法。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二法,落在意識裏頭去了。怎樣能不落在意識,那才叫高明。文殊菩薩所問,覺首菩薩所答,不落心意識,難就難在這裏。所以覺首菩薩答的「我如其性答」,稱性而說,完全說的事實真相。這種在世法裏面是高深的哲學,真正能幫助一個人淨化!我們常講純淨純善,儒家講本性本善,契入到這個境界。

  

  所以我們實實在在,這裏比喻雖然好,我們用電影的放映,影片快速的在更換,用這種比喻仔細去觀察,前一張不是後一張,後一張不是前一張,並皆速滅。並皆速滅就是沒有體性,沒有作用,所以各各不相知。這是講現實環境就是這麼回事情,現實境界裏面那個速度之快,真叫不可思議!電影我們知道一秒鍾二十四張,慢動作是十八張,快的是二十四張。那我們用《仁王經》上,還是佛的方便說,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。佛說一個年輕強壯身體非常好,彈指彈得快、彈得有力,彈得速度快,舉這個例子。像我們這個快速彈的話,我一秒鍾可以彈四次,用我這個速度一秒鍾彈四次。四乘六十乘九百,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,那就是一秒鍾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。好象我們電影放映機的鏡頭,一秒鍾它的開關二十一萬六千次。你要記住現在我們看的電影是一秒鍾二十四次,要加一萬倍,你怎麼能知道外面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?

  

  我們動個念頭,我們說一句話,我們用底片來換、幻燈片來換,不知道換了多少個、多少片?一秒鍾換二十一萬六千片。我們一個念頭就算十分之一秒,應該差不多。十分之一秒已經換了二萬多片了。二十一萬的十分之一是二萬多片。這是方便說,真實說?真實說億萬分之一秒,所以我們念頭才動,這個畫面已經更換至少十幾萬張。所以你只「想」的時候,那個想已經早就不存在,再也不會回頭。這個現象我們在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,他這個工作已經做了十年,看水的結晶十年,看了無數張畫面,他告訴我:沒有一張兩個畫面是完全相同的,沒有。幾十萬片的畫面擺在面前,沒有一個相同,各各不相同,各各不相知。

  

  所以大乘教裏面佛方便說。方便說我們容易懂,真實說不懂。可是大乘菩薩、大心凡夫入佛知見,見解同佛。那就是什麼?我在前面說過大乘經念多,佛所講的這個能懂、能接受,能肯定承認佛所講的是正確,我們自己並沒有入這個境界。入這個境界,那就成佛了。宗門裏面講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所謂見性就是入這個境界,你自己真的證得這個境界。我們現在是解,了解這個境界,我們沒有證得,就是佛知佛見。因爲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還是會起心動念,妄想分別執著少,大幅度的減少,所以跟一般人來比較,我們的心清淨,妄念少;跟法身菩薩比,我們的妄念就太多太多,他沒有妄念。他沒有粗的妄念,他有很細微的妄念。這個細微的妄念我們無法想象。

  

  也就是說法身菩薩決定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他有妄念。妄念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起心動念,他那個起心動念是非常非常微細,我們凡夫覺察不到。我們凡夫:他沒有起心動念。實際上他還有。這起心動念是個波動,波動非常非常的微弱,非常非常的微細,要在很深禅定的境界裏面才會發現。大乘經裏面佛給我們講八地菩薩禅定功夫可深,八地菩薩能夠發現阿賴耶識裏面的波動。八地往上去九地、十地、十一地(十一地是等覺),再上去究竟佛果,沒有了。所以到等覺,極其微細的念頭,那個念頭斷了就證得究竟圓滿佛果。這都是事實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