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二六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覺首菩薩偈頌第二首,清涼大師《疏》最後的一段,我們把這個文念一段,對對地方。
「言諸法者,非唯舉前十事五對,亦該一切有爲法也,果從因生,果無體性,因由果立,因無體性」。前面我們講到這個地方,現在接著看下面。「因無體性,何有感果之用,果無體性,豈有酬因之能」。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,使我們一般學佛的人都無法理解,因爲佛門裏面講因果講得太多,正如諺語所說「先入爲主」,我們對于接受因果的概念確實是先入爲主,這個概念根深蒂固!因一定感果,果一定酬因,這是大乘法裏頭常講的。爲什麼現在在這個地方否定?這裏面我們一定要明了,這是大乘教裏面所謂的「向上一著」。
從什麼地方向上?從菩薩。你看看菩薩法裏面,佛常講「菩薩畏因,衆生畏果」。菩薩沒有離開因感果、果酬因,沒離開。向上一著是究竟佛位,佛位裏面有沒有因果?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,有跟沒有是一不是二,向上一著就是入不二法門。正如僧肇大師在《肇論》裏面所說的「本無」,這句話很重要,本無,因果也是本無、實相、法性、性空、緣會,一個意思。緣會是什麼?因緣會合森羅萬象就現前了,這緣會。緣會是必然的,所以因感果、果酬因也是必然的,向上一著是徹底了解事實真相,這叫大徹大悟。大悟那個相就是僧肇大師所說的「漚和般若」,漚和是梵語,般若也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,漚和翻成方便,般若翻成智慧、翻成大覺。所以佛門裏頭常講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這是大智大覺,法爾如是的形相。這個形相你也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無,大乘教裏面講入不二法門,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這大徹大悟裏頭有方便。沒有方便,有沒有徹悟?沒有,徹悟一定有方便。
徹悟是什麼?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,這是徹悟。沒悟的時候這個二合不攏來,二不是一,一不是二,合不攏來。那個二也就代表多,正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。這才真的入不二法門,真的開方便般若。你看菩薩常講的六波羅蜜,最後一條般若波羅蜜,在《華嚴》文殊菩薩把般若波羅蜜展開說爲五句,和前面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總有十波羅蜜。十波羅蜜跟六波羅蜜不增不減,後面四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裏頭開出來的。第一個就是方便,第二個是願波羅蜜,第叁個是力波羅蜜,第四個是智波羅蜜,方便願力智,這合起來就叫般若波羅蜜。
所以通常在大乘教裏面,古大德給我們講,如果講十波羅蜜,般若波羅蜜是實智,就是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般若無知」,般若波羅蜜是無知,無知是真實智,後面這四條,方便、願、力、智叫權智,權巧方便。般若有體有用,般若是體,方便願力智是作用。所以,般若波羅蜜也叫根本智,方便願力智叫後得智,實智就是根本智,權智就是後得智,實智是體,權智是用,有體有用,不是有體沒用。體與用當中它一定有現相,這個相就是緣會,因緣聚會它起相,這個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也包括了一真法界。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,諸佛如來報土都是緣會!
你要知道,緣會跟實相、跟法性、跟性空,一個意思,一樁事情,這個道理要懂,這才叫入不二法門。入這個法門,我們通常講入這個境界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念不生,決定不起心不動念。諸位想想看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?哪來的言語思惟?心行處滅,言語道斷,它就是這個樣子。法身菩薩,圓教初住入這個境界了,入得不夠深,入得不徹底。爲什麼?妄想,就是起心動念沒有斷幹淨,是斷了沒錯,跟我們十法界來比他是斷了,跟上面比,他不幹淨,斷得不幹淨。統統斷幹淨,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,那才是如來究竟果位,稱爲無上正等正覺。這個境界,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,所以他沒有念,因果這個法也不能成立,這是我們很難理解的,很不容易去體會。
我在前面一再跟諸位提出,前面清涼大師有一句「並皆速滅」,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。並皆速滅就是《金剛經》四句偈裏所說的「如露亦如電」,但是如露亦如電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到這事實真相,並皆速滅說得好。並皆速滅就是此地講的一切有爲法,因果也在其中,一切有爲法並皆速滅。我們在這句裏面,這個速不容易體會,速是快速,快速到什麼程度我們沒有法子想象。不但我們沒有法子想象,法身菩薩也沒有法子想象,我們今天只能用一個形容詞來說,那個速度快是億萬分之一秒,或者是億億萬分之一秒,沒法子想象。《楞嚴》上講的,這一切有爲法緣會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佛講得很清楚。明白人點頭微微笑笑,講得好,講得清楚,我們六道凡夫聽這句話還是不懂,原因在哪裏?我們想不到那麼快的速度。
我在前面跟同學們說這個比喻用電影,電影的影片放映機投射在銀幕上,我用這個速度,這個速度很慢,一秒鍾鏡頭的開關二十四次,就是一秒鍾那個生滅已經二十四次,這是一般電影這樣一個速度。我們在看電影,全神貫注的時候好象自己也投入這個境界,不知道這個境界是假的,以爲銀幕上都是真的,他哭你跟著哭,他笑你跟著笑,我們常常看到這個現象。這個速度一秒鍾才二十四次,二十四次的生滅。所以像《仁王經》上所講的,那一秒鍾有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,你怎麼能知道它是假的?這一秒鍾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,是在哪個銀幕上?給諸位說,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。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,生滅速度這麼快!二個十萬八千,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,這《仁王經》上所說的,你怎麼能夠覺察到我們現在眼見、耳聞、手所接觸的、意所知的並皆速滅,你怎麼會曉得?知道並皆速滅,你就曉得這個話可以同意、可以承認了。所以因果,幻相!也是夢幻泡影。
我們看到因果好象有相續、有轉變、有循環,是有這些現象。這現象從哪來的?從心想生,這是佛在大乘經裏講得太多了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這不是向上一著。六道輪回如是,十法界如是。如果把心想都放下了,不但六道輪回沒有了,覺後空空無大千,那六道輪回沒有了,十法界也沒有了,那個時候,佛在經上說了一個名詞,其實那個時候名詞都沒有了,叫做一真法界。所以一真法界是對十法界來說的,十法界沒有了,一真法界也不存在,爲什麼?一切是緣會而生。緣會,那邊緣去掉了這邊就不生了,所以是覺後空空無大千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曉得,因果確實沒有體性,沒有自體,但是在緣會而生,它確實有因有感果的作用,果有酬因之能,它真的有這個。
所以我們講因感果、果酬因,在六道、在十法界這是講得通的。像現在科學家發現的定律,很多物理上的定律在我們地球上沒問題,講得通;如果從整個太空來講可能它出了問題,它講不通,這個道理稍稍懂得,有一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。佛爲我們說法亦複如是,隨順我們的常識,我們能夠理解、能夠肯定的,叫俗谛;隨順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,那叫真谛。所以這兩句這屬于真谛。因沒有體性,哪來的感果之用,果沒有體性,哪來的酬因之能,這向上一著的。
「又互相待,故無力也」。這個因果是相對的,相對一定是雙方,如果一方失去了,那一方能力就沒有了,這叫緣會。所有一切法無不如是,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應用在自己修學功夫上,我常常勸勉同學,化解怨怼。這個化解怨怼,換句話說,消除業障。我們自己都知道自己業障很重,怎麼消除?無量劫來、生生世世跟多少衆生結了冤仇,有意無意,沒有學佛之前不知道這些事情,哪裏知道什麼因果報應!飲食一道,你吃不吃衆生肉?你吃衆生肉,這些衆生是不是甘心情願被你吃的?它要是不甘心、不情願,你吃它的肉就跟它結了冤仇,這種冤仇累積起來,愈積愈深,總有一天要爆發的,這就是因有感果之用,這是大問題。所以覺悟之後要真正忏悔,真正忏悔永遠不再吃衆生肉,絕對有好處。
我又常講,從自己內心裏面放下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物(物就是一切衆生),對立的這個念頭要放下,不能跟任何人對立,不能跟一切衆生對立。對立,無始劫以來這個怨結解不開。解不能從對方,對方沒法子解,從我這邊。緣會兩方面的,我這一方解除了,他這一方力量就沒有了。所以又互相待故無力,它相對的,我這邊沒有了,他那邊力量就沒有了。所以先從自己這邊來做,跟一切衆生矛盾的念頭要化解,沖突要化解,自己本身這裏沒有了,對立沒有了,誤會沒有了,沖突沒有了,這是自己修行的功夫。外面,對方他對我有對立、有誤會、有沖突,不要緊,于我有沒有影響?一絲毫的影響都沒有。那他對我傷害呢?他傷害,我不接受,我明白了。他毀謗我,他侮辱我,甚至于他傷害我,我知道這是應當的,我這邊雖然化解了,他那邊並沒有化解,我接受,接受就化解了。
就是說你對我的毀謗也好,侮辱也好,傷害也好,我沒有瞋恚心,我沒有報複的念頭,我還很喜歡。喜歡什麼?帳消了,過去我這樣對你,現在你這麼對我,應該,應該,帳結掉了,來生來世見面好朋友,冤業徹底化解了。這個很難做到!沒錯,覺悟的人才做到。你爲什麼很難?你沒覺悟,你不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,你要是不化解,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你說這多痛苦。覺悟的人,這些痛苦我在這一生當中統統受,縱然他把我害死了,我沒有怨恨,我沒有報複,我的靈性上升了,那我對他感謝!業障消了,人就要往上提升,最低的生天。五欲的念頭沒有斷,欲界天;五欲的念頭非常淡薄,生色界天;貪瞋癡慢疑斷盡了,超越六道生四聖法界;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你就生到諸佛報土裏面去了,到一真法界去了,一真法界叫實報土。
這個時候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