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六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麼,每一首是比喻一樁事情。從比喻裏面就是流注、起滅、動作、任持,在法裏面,那法裏面都是講真妄,流注有相續的意思,火焰的起滅;動作,動作也是有起有滅,妄用依真起,就像風有動作一樣;妄爲真所持,就像地有任持。所以他這四首偈比喻些什麼我們要知道,這是先做了一個總的交代。

  

  下面大師告訴我們,「然此法喻,一一各有叁義」,每一首都有這叁個意思。第一個是「唯就能依,二依所依,叁唯所依」,我們到下面就看到了。「今初喻中」,就是河水的比喻。「唯就能依者,流也」,河裏水是流動的,講河水、江水,從水源那個地方,水源多半是泉水,流出來,流出來一定就有前浪、後浪。中國諺語常講「長江後浪催前浪」,從這個現象裏頭感發到世間的人事,所以「世上新人換舊人」,就跟長江流水一樣,舊的人老了,死去了,新的人又生了,長大了,相續相,起滅相,所以前面說這四喻通一切法。這個地方這一首主要就是講流動、流注,「然此流注有十義不相知」,就是十義不相知,「而成流注」,給我們說明不相知。你看這十句怎麼說的。

  

  第一「前流不自流」,這水怎麼會流?前面流的,不是自己流,爲什麼它流?後面推它,「由後流排故流」,後面排擠它,把它擠到前面去了。「則前流無自性,故不知後」。我們仔細看這流水,實在說,我們真的這個我們看得太多,粗心大意,就在面前也疏忽了,也沒有想到這個事情,這主要是說前流無自性,無自性不相知,不知。第二個「後流雖排前」,它排擠前面的,「而不到于前流,故亦不相知」。後面流把前面擠,擠到前面去了,它永遠到不了前面,所以它也不相知,前面到不了後面,後面也到不了前面。

  

  「叁後流不自流」,那後面爲什麼會流?「由前流引故流,則後流無自性,故不能知前」。這要很細心去玩味、去觀察。看小河、流水,最明顯的是小溪,你要遇到小溪,溪水非常清澈幹淨,從上面看到溪的底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,你看這個溪水在流的現象很明顯。前面流受後面排擠,後面流,前面位置移開了,那個位置正好讓它去填補,讓後面去填補,這叫引。你們有沒有在這個地方體會到緣會?你能看到這個現象,前面前流要不把這個位置讓出來,那後流進不去,前流要沒有後面的排擠它,它不會流,到底誰起作用?都沒有起作用。這就是大乘教裏面講的,「衆緣和合,法爾如是」。從這個法你要是明白了,整個宇宙之間一切法無一不如是。

  

  那麼想到我們這個身體,身體是一法,跟河水沒有兩樣,河水有前流、有後流,我們身體這個細胞新陳代謝。新陳代謝,念念不住!真的跟流水沒有兩樣,不是說到一個階段這才換一換,不是的,剎那剎那之間就在那邊換。如果照佛法說起來,那是我們沒法子覺察到的,並皆速滅,也就是《楞嚴》裏面所講的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我們身體就是這樣的,萬物就是這樣的,無有一法不如是。整個的宇宙,無量的星球、無量的衆生,就如同電影銀幕上的畫面一樣,這個畫面我們知道是幻燈片影片投射而現的,真的是一時頓現並皆速滅。這在電視螢光幕上太清楚、太明白了,不是真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

  

  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誤以爲真,在這裏頭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那怎麼樣?那就把這個起滅、相續就改變了,改變變成怎樣?不正常,不正常就變成什麼?叫十法界。給諸位說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裏頭有改變,都是不正常。四聖法界還接近,改變的幅度不大,跟正常還相似;六道可就不一樣了,大幅度的改變,跟正常的不一樣,完全相違背的是叁惡道。那爲什麼會這種現象?這現象是妄相不是真相,是妄相。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個心想有淨有穢、有善有惡,這念頭把它歸納起來總不外這四大類,我們通常講染、淨、善、惡。如果是淨就到四聖法界去了,淨善就到四聖法界去,染善是六道裏頭的叁善道,染惡是六道裏面的叁惡道,就是這麼個道理!

  

  那我們今天學佛,佛修的是什麼業?叫淨業,我們是不是真的淨了?沒有,還是染。我們今天縱然是修得很好的,這人都贊歎了不起,染善不是淨。淨是什麼?淨是清淨心現前,也就是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的,你真正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,放下了,誤會放下了,懷疑放下了,沖突放下了,你的心清淨了。你這些東西沒有放下,你的心不清淨,你所修的一切善是染善不是淨善。再說得明白一點,你對于萬事萬物還有分別,還有執著,這個善就是染善。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我剛才講的放下,放下對立、放下誤會、放下沖突,放下這些,都是不執著,對不對?基本的要把這個在這上面不執著,我們才能修染善。如果這個東西還要是執著,染善都修不成功,爲什麼?他有報複,所以說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冤冤相報沒斷。人要能從這個地方斷掉之後,冤冤相報就斷掉了。頂多我們看到外面對我們的報複,那就在這一生,來生不可能有,爲什麼?我這邊撤掉了,他那邊就是一捶打來落空了,沒有人還手。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才能走出一條生路,這是轉染成淨。

  

  淨,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,那才是淨,只要有分別、有執著,哪來的淨?然後你就曉得淨業不容易。淨業的標准不可以不知道,以爲我們念阿彌陀佛、念《無量壽經》,這就是淨業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,總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對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,能真正做到不分別、不執著,念佛哪有不生淨土的道理!我們在講席裏講得很多,放下一切執著,還有分別,執著放下了,生方便有余土;分別也沒有了,生實報莊嚴土。淨宗法門殊勝,叫帶業往生,帶業往生什麼?我們執著沒有放下。執著沒有放下,你有智慧能把執著暫時放下,這叫伏沒有斷。能伏就能往生,伏不住不能往生,這樁事情不能不知道,要伏住。

  

  我們今天講放下對立,放下誤會,放下沖突,都是伏,用理智伏住。雖然是沒有斷,但是明白了,絕對不堅固的執著,微細的執著有,堅固的執著沒有了,這就能往生,這叫帶業往生;還有堅固的執著,不能往生。這個人跟我有過節,這個人對我有仇恨,非報不可,你能往生嗎?不能往生,你往生就不能報仇了,你因爲還要報仇,那你就沒有辦法往生了。所以這是我們有理性了解事實狀況,放棄了,不要了,不再計較了,吃一點虧,受一點冤屈,一笑了之,這行,這種人生凡聖同居土。我們高層次做不到,這最低的水平一定要掌握到,不再搞六道輪回了,六道輪回太苦!決定不羨慕人天福報。羨慕人天福報的人修得再好,你的功德都變成來生的福德,這就錯了。

  

  真正認識念佛往生的這個機緣,百千萬劫難遭遇!彭際清居士講的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」,我們遇到了,要珍惜,要抓住。那你要抓住,你就萬緣放下,你才真的把它抓住,還有一絲毫放不下,你沒有抓住。釋迦牟尼佛做的那個樣子,我們要能看得出來,他統統放下了!地位放下了,他可以繼承他父親坐王位,國王;權力放下了,榮華富貴放下了,沒有一樁事情放不下的。在這個世間,我們看他一生表現,你看看當時確實國王大臣拜他作老師,向他學習,這些國王大臣、大富長者提供道場給釋迦牟尼佛跟他的這些學生(常隨衆)安居、修道、教學,佛是什麼態度?這個我常講,佛只要使用權,沒有所有權,這出家。你供養這個道場,祇樹給孤獨園這諸位都知道的,我們曉得這個財産主人是誰?給孤獨長者。釋迦牟尼佛接受他的供養,不要他的財産,我在你這個地方安居、教學,我離開之後,道場是你的,所有權是你的,我是在此地暫住。

  

  暫住有使用權,就像我們現在住旅館一樣,所有權是旅館老板的,他有所有權,我今天在這裏住一天,這一天我有使用權。我們用這個話大家容易懂。真正覺悟的人,在這個世間那就是有使用權,決定沒有所有權。說個實在話,對自己身體亦複如是,這個身體我有使用權,我能不能占有?不能,它有生老病死,連身體都沒有所有權,何況身外之物。所以今天有很多人把身外之物,他這些財産、房地都有所有權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一般世人都知道,我們人到世間來,生不帶來死不帶去,你有什麼所有權?所以多想想身體都不是自己所有的,還有什麼東西是所有的?所以我常常講,我們只有使用權,這個身體我現在使用它,我沒有辦法占有,它決定不聽我控製,如果聽我控製,是我所有的,我要這個身體年年十八,我要這個身體永遠健康長壽,沒有一切病痛,我能做得了主?做不了主!

  

  這身體怎麼一回事情?緣會,我們這個經文講到這一段!緣會就是本無,就是實相,就是法性,就是性空。要知道當體即空,無有所得,你才心開意解,你知道事實真相。然後你就知道釋迦牟尼佛爲我示現的,在這個世間一切爲衆生。一切爲衆生是佛心、菩薩心,一切爲自己是凡夫心、是顛倒心,爲什麼?沒有自己。佛法頭一樁事情就是跟你講無我,《金剛經》上說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,本無;「無我見,無人見,無衆生見,無壽者見」,本無;那就是法性,那就是實相,那就是緣會,本無,你怎麼可以執著?你怎麼可以分別?所以我說我對了也是錯了,你們懂得我這句話的意思嗎?爲什麼說我對了也是錯了?我對了落在分別執著裏頭,錯了,那什麼才叫真對?本無才對,用大乘教的標准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那才對了,那就是本無,那就是真性顯露。我還有個對,還有個錯,我就錯了,所以我說這個話意思很深,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懂。在大乘教裏頭有相當長時的熏習,我這個話他能懂,一般人不懂這個意思。所以我講的是真話,一點都不假。

  

  所以你看看,從流水能夠體會到萬事萬物的原理原則。這個原理原則就是真理。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說,「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」,我們換個字,無一事可得,離開真理什麼都沒有。真理是什麼?真理就是本無,就是實相,就是自性,就是性空,就是緣會。契入,所以心開意解。整個的自己,我們講身心跟宇宙融成一體,那還有生滅嗎?沒有,生滅沒有了,一異沒有了,斷常沒有了,來去沒有了,這在佛門裏面這叫證果、這叫證悟,這不是解悟,這證悟。我們解悟之後沒有別的,求證,這個證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特別是人事環境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去磨煉,煉什麼?煉放下,放下就是!你爲什麼不能夠證悟?放不下。放不下,這事實真相在你面前你看不出來,你看看人家看流水爲什麼能看出十條,我們看流水一條都看不到。

  

  我們再看它第四,第四條「前流雖引後」,引後流,「而不至後」,前流絕對不會到後面去,後面絕對不會到前面去,「故亦不相知」。我們換個比喻,意思跟這個一樣,像我們看電影影片一樣,你看那個膠卷前一張後一張,那不像流水一樣嗎?它在放映機裏面快速度的轉動就跟流水一樣,前面一張不會到後面一張,後面一張也不會到前面一張;那我們看的就看放映的銀幕上,前面一張要不抽去,後面一張就不會上來,前一張不到後一張,後一張也不到前一張,就跟這個流水一樣的。它相不相知?不相知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有一切諸法不是講嗎?當處出生,就像那個電影放映機一打開,畫面投射到銀幕上,馬上關起來,這一張沒有了,下一張又現前了,上一張不知下一張,下一張不知上一張,就像流水前流不到後流,後流不到前流,彼此不相知。

  

  第五句「能排與所引無二,故不相知」,能排是後流,能引是前流,前流跟後流不二,無二。什麼是無二?本無,那常講相有體無,事有理無,你從性上看,你從理上看,不二!故不相知。「六能引與所排無二,故不相知」,這個意思跟前面是一樣的,只是能引所引、能排所排合起來統統不二。「七能排與所排亦無二,故不相知。八能引與所引亦無二,故不相知。九能排與能引不得俱,故不相知。十所排與所引亦不得俱,故不相知」。這幾句話意思說得好,什麼叫不得俱?俱是能所俱在一起,它不得俱,能排在後面推著前面,所排的就是前面、前流,把它往前面推,不能俱,也就是它有先後,後不能到前,前不能到後,不相知。

  

  所以它後頭有個總結,「是則前後互不相至,各無自性,只由如此無知無性,方有流注,則不流而流也」。你要很微細的觀察,從這個流水你就能體會到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生滅相續,這個道理你就看明白、看清楚了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六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