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对于把我害死的人你是不是很感激他?感激,为什么?他帮助我早一天生实报庄严土。他要不把我害死,我还要等几年才能到实报土,现在把我往生实报土提前了。就像佛经里面所讲的,歌利王割截身体,忍辱仙人提前生实报土,成佛了。这释迦牟尼佛自己跟我们讲的,本来他成佛的顺序是第五尊,贤劫第五尊,弥勒是贤劫第四尊,结果释迦佛超前了,在弥勒之前成佛,这是什么?这是歌利王帮助的,叫逆增上缘。所以菩萨感恩,在受害的时候曾经说:将来我成佛第一个来度你,报恩。那个歌利王真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弟子当中的憍陈如尊者,鹿野苑度五比丘他第一个开悟,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,菩萨说话算话。
那我们要问,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,害忍辱仙人,他有没有罪?有,不能说没有罪,他瞋恨心,但是他所害的是个觉悟的人,这个觉悟的人对他没有怨恨心,没有报复心,那么他的罪是性罪,冤冤相报没有,受害的人不报复他,因此,他堕恶道所受的罪就轻。所以世尊成佛的时候他又来了,跟着佛做学生,由于过去世这个缘分,佛发的这个愿,这个愿力加持他,头一个觉悟,头一个证果。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、要明了,永远不怨天不尤人。
所以孟夫子讲得好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所有一切过失,不要说别人不对,这个我也是常常讲,回头想想自己有错误的地方,你怎么能怪别人?什么都是我对的,别人错的,这个人觉悟是非常非常困难,人我见太深了。真正修行人,不仅在佛门,在中国道家、儒家,在今天全世界,你看看正规宗教里面,我们讲正教,那些创教的大圣大贤都是这样教人。人要谦虚,人要恭敬,人要知过,人要忏悔,人要改过。觉悟的人责备自己不责备别人,只有迷惑颠倒的人自己不承认自己过失,都是别人错。
我在日本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,我告诉大家,我们要想真正和平能落实,一定要把观念转过来,不能什么都是自己对,别人错,这个观念不好。这个观念是制造对立,制造矛盾,制造冲突,你怎么能化解?念头转过来,别人是对的,我是错的,我们每个人都能想「我错,别人都是对的」,和平很快就落实了。人人都能这样谦虚,都能认真反省。我还特别加强语气,别人错了也是对的,我对了也是错的。这个意思很深,这是一般人很难听得懂的。人家听了都说这个不容易做到。不容易做到也要做到,只有我们真正做到,我们对于世界和平才做出真正的贡献,这个意思深。
后面这段结语,「以他为自,故无体也」,他是对立的,对立的是以他为自,所以他没有自体,凡是对立的都没有自体;换句话说,凡是缘会而生的都没有自体。法身菩萨才知道!这后面有一小段,「下半结中,是故者,是前体用俱无故,故彼一切法,各各不相知也」。下半这两句话里头有「是故」,这经文里头第三句「是故彼一切,各各不相知」,这是故两个字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解释出来,什么叫是?前面所讲的体用俱无,「是」是指体用俱无;是故彼一切法,各各不相知。如果有体有用,它怎么会不相知?这就是让我们想到前面文殊菩萨所问的「心性是一,云何种种」。
那我们再想想《肇论》里面,僧肇大师开宗明义第一句话说「本无(他第一句讲本无)、实相、法性、性空(这都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名词)、缘会」,他说「一义耳」,一个意思。缘会就是本无,用在这里恰好。为什么说缘会本无?缘会没有体性。体性两个字,体就是性,性就是体,我们通常讲没有自体,因缘所生法没有自体。《中论》里面说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这个说法说得好。所以缘会就是本无,本无就是实相,实相就是法性,法性就是性空,一个意思。佛说许许多多名相,让你在这里面去体会、去觉悟。森罗万象一时顿现,现了立刻就灭,并皆速灭。这几句话再合起来、连起来你去读,你去观,可不能想,愈想愈错。佛法用观照,观照是什么意思?你看,你去听,可不能分别、不能执着、不能起心、不能动念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,眼见色,耳闻声,鼻嗅香,舌尝味,离妄想分别执着,离妄想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我常常用这个说,大家好懂。
不起心,不动念,不分别,不执着,那就叫观照。诸佛菩萨在因地用这个方法开悟的。我们今天为什么开不了悟你就知道了,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境界,肯定分别执着。我们要是讲妄想是第一层,分别是第二层,执着是第三层,我们一接触马上就执着,已经落二、三,不是第一义了。第一义是真相,第一义就是本无、就是性空、就是法性、就是实相。真正看到缘会,缘会就是并皆速灭,这缘会。《楞严》里面讲的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缘会,缘会是本无。所以,故彼一切法,各各不相知。我们能不能从觉首菩萨这四句话里面明白过来?果然在这上明白过来了,后面这个比喻不就多余的吗?
根,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,上根这一说就明白了。中下还不行,中下再用比喻来说。从比喻里面觉悟过来的,还算是中上根性,上上根性不必用比喻,一说就明了了。《肇论》是一本好书,文字不多,它是属于宗经论,它不是解释经的,宗经论。从佛在大乘经论里所说的诸法实相,他把它综合起来解释,解释诸法实相。所以头一句就跟我们讲「本无、实相、法性、性空、缘会,一」,是一不是二,这就正好答复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,「心性是一,云何见有种种差别」。用《金刚经》也妙得不得了,《金刚经》里面句子也很多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一句话也解答了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也解答了,你可不能把它当真,当真就错了。
所以我们今天一般讲知,六道众生对于这个知很重视,要求知。《般若心经》上明白的告诉我们「无智亦无得」,求知是所知障,求得是烦恼障。无知无得是法性,无知无得是实相,我们的话就说到此地,希望诸位同学细心去体会,能体会得好,你有了悟处;实在体会不得,不能想,愈想愈错,想不得也,就是说不可思议,想是思,不可以思,愈思愈错。那实在想不通怎么办?不明了怎么办?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古德讲「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」。
诸位同学,请看下面偈颂第三首:
【譬如河中水,湍流竞奔逝,各各不相知,诸法亦如是。】
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,「第二喻况」,前面第一首法说。佛说法,对根利的人法说就行,对中下根性的人用比喻说就非常之多,这是我们在大小乘经里面常常看到的。一切众生因比喻而得开悟的,真的是大有人在,我们前面解释这段也没有离开比喻。譬如我们讲用电影,电影放映这是比喻,这个比喻很容易懂,如果对于科学根柢深一点的人,那更好的比喻电视、电脑萤光幕的影像。我们现在面对着电视,电视的影像怎么产生的?我们想想都能从这个地方觉悟。电视萤幕里的影像,我们现在知道它是从点,点延长为线,线延长为面,画面是这样子显示出来的。也就说它这个点移动得太快,速度太快了,绝对不是说一秒钟二十四次,一秒钟二十四次那我们在萤光幕上看不到影像,太快了,这样才能看到这个影像好象是真的。其实你要一分析画面就变成线条,线条变成点,画面存不存在?不存在。这个事实真相就在当前,粗心大意,我们看到的是画面;如果细心看它真有线条,真有点。
所以你要懂得这个原理你就晓得,晓得《般若经》上讲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空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等于零,时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也等于零,空间等于零没有远近,时间等于零没有先后,这个现象在我们电视萤光幕上显现出来。电视萤光幕里头没有远近,没有先后,我们天天看电视,几个人看出这个现象原来就在眼前?一时顿现,并皆速灭,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佛这几句话,把这个现象讲得真的是清楚明了,说绝了,这叫事实真相。所以通达了解事实真相,你还会不会有念头?一个妄念不生,妄念不生这个人就是佛、就是菩萨,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没有妄念。权教菩萨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再向上一着,实教菩萨、法身大士妄想都没有了,妄想就是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没有了。所以,离开比喻很难讲,真的是上上根人,上根还不行,中上根人因比喻而悟入的很多。
比喻有两个意思,我们看底下文,「一以此四喻通释诸法不相知言」,这第一个意思。这四个比喻就是这下面四首偈,这第三首偈这是用水做比喻,下面一首用火做比喻,在第三首是用风做比喻,最后一首是用地做比喻。地水火风,正好四大,用这四种来做比喻。第二个意思「别对前文诸不相知,兼通前设难」。前是前面所问的,后面还有诸菩萨要问文殊菩萨,文殊菩萨先问他们,出难题,最后这些菩萨们共同出难题也叫文殊菩萨来解答。这四首比喻通的,你能从这个地方体会,许许多多我们现在讲尖锐的问题你统统都能够理解,你都能够解答。
下面说「今初」,这个今初就是第三首,我们刚才念的,「以四大为喻,然各上三句喻况,下句法合」。这四首偈每首偈都是四句,三句是比喻,最后一句就合到法上,我们在这首偈看得很清楚。你看看,『譬如河中水,湍流竞奔逝,各各不相知,诸法亦如是』,这是合到法上,法合。「然此四喻,各显一义」,这就是下面这四首偈,这四句我们要记住,很重要。「一依水有流注,二依火焰起灭,三依风有动作,四依地有任持」。在法中,这合到法中,「法中四者,一依真妄相续」,水流注,这里头就有相续的意思,来合这个相续。第二个,这第二是讲火,依火焰有起灭,这个起灭是「依真妄起灭」。第三「妄用依真起」,这个起就是起灭。第四句「妄为真所持」,这个持就是任持。前面是用地做比喻,依地有任持,这是把后面四首偈做比喻,哪一首比喻什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六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