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六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對于把我害死的人你是不是很感激他?感激,爲什麼?他幫助我早一天生實報莊嚴土。他要不把我害死,我還要等幾年才能到實報土,現在把我往生實報土提前了。就像佛經裏面所講的,歌利王割截身體,忍辱仙人提前生實報土,成佛了。這釋迦牟尼佛自己跟我們講的,本來他成佛的順序是第五尊,賢劫第五尊,彌勒是賢劫第四尊,結果釋迦佛超前了,在彌勒之前成佛,這是什麼?這是歌利王幫助的,叫逆增上緣。所以菩薩感恩,在受害的時候曾經說:將來我成佛第一個來度你,報恩。那個歌利王真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弟子當中的憍陳如尊者,鹿野苑度五比丘他第一個開悟,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,菩薩說話算話。

  

  那我們要問,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,害忍辱仙人,他有沒有罪?有,不能說沒有罪,他瞋恨心,但是他所害的是個覺悟的人,這個覺悟的人對他沒有怨恨心,沒有報複心,那麼他的罪是性罪,冤冤相報沒有,受害的人不報複他,因此,他墮惡道所受的罪就輕。所以世尊成佛的時候他又來了,跟著佛做學生,由于過去世這個緣分,佛發的這個願,這個願力加持他,頭一個覺悟,頭一個證果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、要明了,永遠不怨天不尤人。

  

  所以孟夫子講得好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。所有一切過失,不要說別人不對,這個我也是常常講,回頭想想自己有錯誤的地方,你怎麼能怪別人?什麼都是我對的,別人錯的,這個人覺悟是非常非常困難,人我見太深了。真正修行人,不僅在佛門,在中國道家、儒家,在今天全世界,你看看正規宗教裏面,我們講正教,那些創教的大聖大賢都是這樣教人。人要謙虛,人要恭敬,人要知過,人要忏悔,人要改過。覺悟的人責備自己不責備別人,只有迷惑顛倒的人自己不承認自己過失,都是別人錯。

  

  我在日本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,我告訴大家,我們要想真正和平能落實,一定要把觀念轉過來,不能什麼都是自己對,別人錯,這個觀念不好。這個觀念是製造對立,製造矛盾,製造沖突,你怎麼能化解?念頭轉過來,別人是對的,我是錯的,我們每個人都能想「我錯,別人都是對的」,和平很快就落實了。人人都能這樣謙虛,都能認真反省。我還特別加強語氣,別人錯了也是對的,我對了也是錯的。這個意思很深,這是一般人很難聽得懂的。人家聽了都說這個不容易做到。不容易做到也要做到,只有我們真正做到,我們對于世界和平才做出真正的貢獻,這個意思深。

  

  後面這段結語,「以他爲自,故無體也」,他是對立的,對立的是以他爲自,所以他沒有自體,凡是對立的都沒有自體;換句話說,凡是緣會而生的都沒有自體。法身菩薩才知道!這後面有一小段,「下半結中,是故者,是前體用俱無故,故彼一切法,各各不相知也」。下半這兩句話裏頭有「是故」,這經文裏頭第叁句「是故彼一切,各各不相知」,這是故兩個字清涼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解釋出來,什麼叫是?前面所講的體用俱無,「是」是指體用俱無;是故彼一切法,各各不相知。如果有體有用,它怎麼會不相知?這就是讓我們想到前面文殊菩薩所問的「心性是一,雲何種種」。

  

  那我們再想想《肇論》裏面,僧肇大師開宗明義第一句話說「本無(他第一句講本無)、實相、法性、性空(這都是大乘經上常常講的名詞)、緣會」,他說「一義耳」,一個意思。緣會就是本無,用在這裏恰好。爲什麼說緣會本無?緣會沒有體性。體性兩個字,體就是性,性就是體,我們通常講沒有自體,因緣所生法沒有自體。《中論》裏面說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這個說法說得好。所以緣會就是本無,本無就是實相,實相就是法性,法性就是性空,一個意思。佛說許許多多名相,讓你在這裏面去體會、去覺悟。森羅萬象一時頓現,現了立刻就滅,並皆速滅。這幾句話再合起來、連起來你去讀,你去觀,可不能想,愈想愈錯。佛法用觀照,觀照是什麼意思?你看,你去聽,可不能分別、不能執著、不能起心、不能動念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,眼見色,耳聞聲,鼻嗅香,舌嘗味,離妄想分別執著,離妄想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我常常用這個說,大家好懂。

  

  不起心,不動念,不分別,不執著,那就叫觀照。諸佛菩薩在因地用這個方法開悟的。我們今天爲什麼開不了悟你就知道了,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境界,肯定分別執著。我們要是講妄想是第一層,分別是第二層,執著是第叁層,我們一接觸馬上就執著,已經落二、叁,不是第一義了。第一義是真相,第一義就是本無、就是性空、就是法性、就是實相。真正看到緣會,緣會就是並皆速滅,這緣會。《楞嚴》裏面講的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緣會,緣會是本無。所以,故彼一切法,各各不相知。我們能不能從覺首菩薩這四句話裏面明白過來?果然在這上明白過來了,後面這個比喻不就多余的嗎?

  

  根,衆生的根性有上中下,上根這一說就明白了。中下還不行,中下再用比喻來說。從比喻裏面覺悟過來的,還算是中上根性,上上根性不必用比喻,一說就明了了。《肇論》是一本好書,文字不多,它是屬于宗經論,它不是解釋經的,宗經論。從佛在大乘經論裏所說的諸法實相,他把它綜合起來解釋,解釋諸法實相。所以頭一句就跟我們講「本無、實相、法性、性空、緣會,一」,是一不是二,這就正好答複文殊菩薩所問的問題,「心性是一,雲何見有種種差別」。用《金剛經》也妙得不得了,《金剛經》裏面句子也很多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一句話也解答了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也解答了,你可不能把它當真,當真就錯了。

  

  所以我們今天一般講知,六道衆生對于這個知很重視,要求知。《般若心經》上明白的告訴我們「無智亦無得」,求知是所知障,求得是煩惱障。無知無得是法性,無知無得是實相,我們的話就說到此地,希望諸位同學細心去體會,能體會得好,你有了悟處;實在體會不得,不能想,愈想愈錯,想不得也,就是說不可思議,想是思,不可以思,愈思愈錯。那實在想不通怎麼辦?不明了怎麼辦?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古德講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。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請看下面偈頌第叁首:

  

  【譬如河中水,湍流競奔逝,各各不相知,諸法亦如是。】

  

 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注解,「第二喻況」,前面第一首法說。佛說法,對根利的人法說就行,對中下根性的人用比喻說就非常之多,這是我們在大小乘經裏面常常看到的。一切衆生因比喻而得開悟的,真的是大有人在,我們前面解釋這段也沒有離開比喻。譬如我們講用電影,電影放映這是比喻,這個比喻很容易懂,如果對于科學根柢深一點的人,那更好的比喻電視、電腦螢光幕的影像。我們現在面對著電視,電視的影像怎麼産生的?我們想想都能從這個地方覺悟。電視螢幕裏的影像,我們現在知道它是從點,點延長爲線,線延長爲面,畫面是這樣子顯示出來的。也就說它這個點移動得太快,速度太快了,絕對不是說一秒鍾二十四次,一秒鍾二十四次那我們在螢光幕上看不到影像,太快了,這樣才能看到這個影像好象是真的。其實你要一分析畫面就變成線條,線條變成點,畫面存不存在?不存在。這個事實真相就在當前,粗心大意,我們看到的是畫面;如果細心看它真有線條,真有點。

  

  所以你要懂得這個原理你就曉得,曉得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空間在某一種條件之下等于零,時間在某一種條件之下也等于零,空間等于零沒有遠近,時間等于零沒有先後,這個現象在我們電視螢光幕上顯現出來。電視螢光幕裏頭沒有遠近,沒有先後,我們天天看電視,幾個人看出這個現象原來就在眼前?一時頓現,並皆速滅,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。佛這幾句話,把這個現象講得真的是清楚明了,說絕了,這叫事實真相。所以通達了解事實真相,你還會不會有念頭?一個妄念不生,妄念不生這個人就是佛、就是菩薩,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沒有妄念。權教菩薩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再向上一著,實教菩薩、法身大士妄想都沒有了,妄想就是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沒有了。所以,離開比喻很難講,真的是上上根人,上根還不行,中上根人因比喻而悟入的很多。

  

  比喻有兩個意思,我們看底下文,「一以此四喻通釋諸法不相知言」,這第一個意思。這四個比喻就是這下面四首偈,這第叁首偈這是用水做比喻,下面一首用火做比喻,在第叁首是用風做比喻,最後一首是用地做比喻。地水火風,正好四大,用這四種來做比喻。第二個意思「別對前文諸不相知,兼通前設難」。前是前面所問的,後面還有諸菩薩要問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先問他們,出難題,最後這些菩薩們共同出難題也叫文殊菩薩來解答。這四首比喻通的,你能從這個地方體會,許許多多我們現在講尖銳的問題你統統都能夠理解,你都能夠解答。

  

  下面說「今初」,這個今初就是第叁首,我們剛才念的,「以四大爲喻,然各上叁句喻況,下句法合」。這四首偈每首偈都是四句,叁句是比喻,最後一句就合到法上,我們在這首偈看得很清楚。你看看,『譬如河中水,湍流競奔逝,各各不相知,諸法亦如是』,這是合到法上,法合。「然此四喻,各顯一義」,這就是下面這四首偈,這四句我們要記住,很重要。「一依水有流注,二依火焰起滅,叁依風有動作,四依地有任持」。在法中,這合到法中,「法中四者,一依真妄相續」,水流注,這裏頭就有相續的意思,來合這個相續。第二個,這第二是講火,依火焰有起滅,這個起滅是「依真妄起滅」。第叁「妄用依真起」,這個起就是起滅。第四句「妄爲真所持」,這個持就是任持。前面是用地做比喻,依地有任持,這是把後面四首偈做比喻,哪一首比喻什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