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七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叁二七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覺首菩薩偈頌第叁首,我們先把偈頌念一遍:

  

  【譬如河中水。湍流競奔逝。各各不相知。諸法亦如是。】

  

  這一首偈是比喻。從這一首往下一共四首偈,這四首偈是從四個比喻,地、水、火、風,它的順序第一首是依水有流注,流注就是相續相;下面一首是依火,火焰有起滅;第叁首是依風,風有動作;末後一首是依地,地有任持。顯示法裏面也有四個意思。這四個意思清涼大師一開頭也給我們提示出來,這很難得。法中四個意思,第一個是依真妄相續,這就是這一首偈子所顯示的;第二首是依真妄起滅,用火來做比喻;第叁首是妄用依真起,也是起滅,是用風來做比喻;末後一首是妄爲真所持,這用地來做比喻。法喻各有叁義,第一個意思唯就能依,第二依所依,第叁唯所依,這四首偈都有這叁個意思。

  

  所以在第一首裏面,我們從清涼大師注解裏面說明有十個意思,「不相知而成流注」,這十個意思前面跟諸位介紹過。佛是教導我們在任何一個現象裏面,只要你細心觀察,你必然能夠覺察到諸法實相,就是一切法的真相。真相就是體性,也就是文殊菩薩在前面所問的心性是一,從任何一個事相你都能夠見到心性是一。心性是一,是諸法實相;心性是一,是性空,就是法性,就是本無,就是緣會。所以僧肇大師在《肇論》裏面講的,經論上佛說種種名相是一樁事情,是一個意思;一個意思你從許多名相裏面去體會,你才能覺悟,這是世尊教學的善巧方便,我們從善巧方便裏面悟入真實,明了事實真相。

  

  你要問爲什麼要明了?不明了行不行?不明了就叫無明,從無明生出來的知見就叫邪見,不能見性;不能見性是不能了解事實真相。不能了解事實真相,你的妄動(念頭起滅)你決定伏不住,縱然伏住還是無明。有少數無想定伏住了,他是無明他並沒有覺悟,果報在四禅無想天,也很了不起!我們凡夫看起來也很有功夫、很有道行,他出不了叁界,壽命到了還是要往下墮落。這是佛在大乘經教常講,正是諺語所謂的「爬得高,摔得重」。無想天跟四空天人壽命盡了的時候,差不多都是墮地獄,從最高的墮落到谷底。你要問爲什麼?你要問這個話,他把他得到的這個境界誤會是無上涅槃,他自己以他成佛了,已經證得了無上大涅槃。這是一種誤會,不是涅槃境界。證得大涅槃就是不生不滅,到壽命盡的時怎麼還有生滅?這個時候他懷疑、他批評諸佛如來所說的話是假的不是真的,我到這個境界我爲什麼還有生滅?這個念頭起來毀謗叁寶,謗佛、謗法,由于這個罪墮地獄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

  得到無想定,這是屬于四禅境界,功夫是相當高,到色界天頂;如果不真正覺悟,往往還不如一個凡夫,我們人間的凡夫。人間凡夫遇到淨宗法門還真能成就,善導大師的話不錯「總在遇緣不同」,他這個話是對念佛往生的人,是四土叁輩九品,他說總在遇緣不同。那我們要把它用在八萬四千法門,這個話也是正確的,也是總在遇緣不同。你在末法時期你遇到禅、遇到密、遇到教、遇到律,真正遇到善知識一樣能成就,不是不能成就。末法時期善知識少,我們細心觀察、細心去參究,諸佛菩薩、聲聞緣覺真的是大慈大悲!衆生在苦難的時候,愈是苦難佛菩薩應化愈多,他來救苦救難,怎麼會說沒有緣!

  

  沒有緣這句話怎麼個說法?這裏頭不是沒有道理。末法時期衆生習慣在邪法裏面、在虛妄裏面,于是從小就養成了一個習慣,認假不認真,喜惡不喜善,這種現象只要我們冷靜去觀察不難明了。現在這個世間你跟他談正經的很少人有反應,你跟他講暴力,你跟他講色情,你跟他講殺盜淫妄,他豎起耳朵來聽,聽得很歡喜、很開心,我們這才知道衆生難度。想起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裏面所說的「閻浮提衆生剛強難化」,在什麼時候?在末法時候,剛強難化。由于心行不善,跟一切衆生有意無意廣結冤業,冤家債主!招得來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心裏頭都是怨恨、都是不平,甚至于什麼?對父母,兒女對父母怨恨,父母對兒女怨恨,夫妻兄弟怨恨,這成什麼世界?我常常講這就叫做世界末日。人生在這個環境裏多苦!什麼原因?不了解事實真相。

  

  果然了解事實真相,雖然我們是業報來受生的,明白之後也能夠轉迷爲悟,也能夠轉苦爲樂,這是佛法,是世間聖賢教化的效果。可是這裏頭又必須要知道,你能聽得進去,你接觸之後能生歡喜心,這是佛經上講的都是過去生中有相當深厚的善根。縱然在這一生當中造作許多惡業,一接觸就省悟過來,就能忏悔、就能回頭,宿世善根!這一生當中遇到善緣。但是在廣大群衆當中,真的,這種人不多。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這種信願?緣分我們真的具足,得人身遇佛法,佛法當中能遇到淨宗,緣殊勝!遇到之後,我們信不信?這個問題不是小問題。大經上講「信爲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我們是不是真的相信?境界一現前,還是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經典的教誨忘得一乾二淨,所以從這個地方你細心去思惟,你就曉得那信沒有根,真正境界現前它不管用。

  

  信爲什麼沒有根?了解不夠徹底,所以你的信心會動搖,說實實在在的話,半信半疑,有時候相信,有時候懷疑。我學佛這麼多年,我是個過來人,學佛前面十年、二十年都還有疑,我遇的老師好,修學環境也還不錯,斷疑生信是真不容易。我對于淨宗,早年讀《印光大師文鈔》相信了,有沒有懷疑?有。贊歎淨宗,絕不毀謗淨宗,初學佛的時候不相信,認爲淨宗是世尊度老太婆的,不是對知識分子的,讀了《印光大師文鈔》之後,才算是認識淨宗,淨宗很殊勝,很了不起,可是我心裏面真正向往的是教!李老師常說的佛法的理論,真是妙,真是高明,能夠吸引知識分子。對于淨宗不懷疑了是在《華嚴經》裏面省悟過來。

  

  《華嚴》我早年講過沒講完,講了一半,八十也講了一半,四十也講了一半,斷斷續續十幾年,那個時候不但沒有錄相,錄音都沒有。我們的錄音是華藏圖書館成立之後,美國那邊的同修贊助我們的。我記得好象是送了二萬美金,那時候很值錢,我們圖書館才買了一套視聽設備,有這個錄相的機器,所以這個圖書館稱爲視聽圖書館,華藏視聽圖書館。那是我出來講經二十年,二十年才有個圖書館。保持錄音,錄相那時費用太高,雖然有這些機器,我們還是不常使用,可是錄音保存下來了。當然那個時候所講的跟現在所講的境界不一樣,可是在那個時候對我自己的影響,對淨宗法門真的相信是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。

  

  文殊、普賢這是我們最尊敬的兩位菩薩,學教的人最尊敬,我們對于文殊普賢的尊敬超過觀音、勢至,這學教人的習氣。看到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,文殊普賢到最後統統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再看到《四十華嚴》,想到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得意的門生,他修什麼法門?文殊菩薩傳他什麼法門?他自己是依什麼法門成就的?這四十卷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認真細讀才知道他的確傳老師之法,念佛求生淨土。所以五十叁參第一個善知識吉祥雲比丘(在八十經裏面稱德雲比丘)教他的就是念佛法門,我們中國人講先入爲主,第一個善知識先入爲主,他接受了念佛法門;再看到最後,最後參訪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這我們明白了,徹始徹終就是淨土法門,當中的參學是廣學多聞,沒有動搖他自己的修學,沒動搖!你看每參訪到最後一段「戀德禮辭」,我明白了,還是老實念佛,參訪並沒有去跟他學習,只是了解。了解什麼?了解是增長智慧,就是成就圓滿的後得智,對于自己的行門沒有絲毫妨礙,不是參訪一個就學什麼,不是的,只是了解。我這樣才對淨宗法門死心塌地!真是不容易,沒有這些大經大論,顯不出淨土殊勝。

  

  淨土實在講非常難講,這從前李老師告訴我,他一生講經,他跟我說最怕講《阿彌陀經》。他在臺中《阿彌陀經》講過六遍,最難講、最不好講。我跟他老人家學過,一切經裏面我最喜歡的是《彌陀經要解》、《彌陀經疏鈔》,對于我們現前修學最得真實利益。這兩種著作一個是蕅益大師的,一個是蓮池大師的。在大經,像這個地方跟我們講的諸法實相,如果能稍稍有一點體會,對于我們修清淨心大有幫助!

  

  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注解,昨天我們念到第十「所排與所引亦不得俱,故不相知」。我們念到這個地方。今天我們接下去念,「是則前後互不相至,各無自性」。這是用河水做比喻。河水叫流水,我們講波。前波不到後波,後波也不到前波,也就是前波是前波,後波是後波,互不相至,各無自性。「只由如此無知無性,方有流注,則不流而流也」。這句話的意思深,我們明明看到水在這裏流,爲什麼說不流?這不是我們的常識,這個事情僧肇法師看到了。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「江河競注而不流」。僧肇法師在那個時候,鸠摩羅什大師的時代,他是羅什的弟子。羅什大師在中國弘法時間雖然不長,影響非常大,他弘法只有七年。他門下有四大弟子,僧肇是其中之一,在中國著名的道安法師,道安也是羅什的弟子。他怎麼會說出這麼一句話?江河競注而不流,這是他見到實相!

  

  我們用比喻來說,現在科學發達,用科學的儀器來觀察會看到。現在速度最快的噴射飛機,這是我們很容易體會到的。我們做洲際飛行(長途的飛行),飛機在一萬公尺以上的高空,所謂是同溫層裏面飛行,速度一個小時飛一千公裏,這差不多是標准的速度,這飛機有沒有在動?如果我們用照相機去拍攝飛行當中的飛機,你拍攝這個畫面。你用五百分之一秒,或者是更快速度的千分之一秒去照,這個速度最快的一小時一千公裏在飛行,你照到的畫面清清楚楚,它沒動!就這個意思。如果說更普通的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