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七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身體每個細胞産生不良的反應,你身體怎麼會好?你怎麼會不生病?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要想好、想幸福、想美滿、想吉祥、想如意,沒有別的,你有個清淨心、有個善念,統統得到!

  

  所以我說了兩句很淺顯的話跟同學們一起互相勉勵「愛心遍法界,善意滿人間」。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真誠的愛心,清淨平等的善意,我們就健康。我們不破壞自己,這是佛教我們的,佛法講慈悲,現在很多人他看到慈悲就說這是宗教、這是佛教,我們講愛心、講善意。別人對我們不愛,他不愛我們,他討厭我們,他瞋恨我們,他破壞他自己的精神、肉體,他在破壞。我以善意,我以愛心對他,我增長我自己的精神物質的生活,我在這裏充實,我不受他的影響。世間人是很麻煩,自己不曉得事實真相,受外界影響,人家贊歎就非常歡喜,人家批評他、毀謗他,他就難過多少天,這個人是愚人,這不是聰明人,聰明人不會受外界影響。他惡意的批評我,他對我不知道,我也用不著去跟他表白,隨他去!我們對他真誠的愛心、善意,絕不因爲他對我們的不善而有減損、而有改變,沒有,這真的覺悟了。諸佛如來如是,法身菩薩如是,乃至聲聞緣覺亦如是,我應當學,這叫學佛!

  

  別人毀謗釋迦牟尼佛,造釋迦牟尼佛的謠言、生事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爲他所動,有沒有瞋恨他,有沒有報複他,有沒有自己去辯別?沒有!我們在小乘經裏看到這些記載,有人惡意在罵釋迦牟尼佛,批評他、毀謗他,也有幾個人聽到之後就跟他說(這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是聽衆),聽衆怎麼說?你這樣毀謗他、侮辱他,他不生氣,他沒有報複也沒有辯別,這就是大德,這個人就了不起。可見得聽衆當中還有明白人。什麼叫德行?這就是德行,你罵他他不回口,你打他他不還手,他還是以愛心、善意來待你,叫德行!不必自己說,別人都看見、都能體會得到,對自己有好處,對別人也有好處。

  

  那個毀謗的人、侮辱的人總會慢慢的省悟過來,他就想想你一生當中,你曾經對待許多人這種態度,幾個人受你這個侮辱、受你的毀謗,沒有報複的念頭,沒有瞋恚的念頭,有幾個?你總有一天會想到,自自然然你就知道這個世間什麼叫善人、什麼叫惡人,你會發現到。發現到之後,慚愧心生起來,真正發露一忏悔你就回過頭來,轉惡爲善,轉迷爲悟,轉凡成聖,都在一念之間,你細心在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去觀察,會開智慧,要冷靜、要細心。

  

  「小乘亦說當處生滅,無容從此轉至余方,而不知無性緣起之義耳」。小乘不知道這個。無性緣起之義,大乘教裏頭說的,但是小乘教裏頭也講當處生滅,有這個說法,這個說法並不多。小乘人比較容易分別執著,但是他對于釋迦牟尼佛的教誨,認真的去執著、去學習,有好處不是沒有好處。譬如說真的修四谛十二因緣,能破見思煩惱,能出六道輪回,出不了十法界就是了。可是出了六道到四聖法界,佛再幫助他,佛不是不管,等于說把你提升一級的時候還是照顧你。

  

  真的,佛菩薩照顧衆生就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,沒有把你保送到無上菩提,絕不退心。你在修學過程當中進進退退,佛菩薩總是照顧你,你進他照顧你,你退他也照顧你,佛菩薩的恩德超過父母,父母的恩德是一世,佛菩薩的恩德是生生世世。我們信佛、學佛的人得他的恩德,不信佛的人,毀謗的人,滅佛的人也得他的恩德,他絕對不會因爲我們相信,向他學習他喜歡,我們不相信,我們毀謗他,我們要把佛法滅掉,佛就生氣,沒有!佛如果還有喜歡,還會生氣,他是凡夫,他不是聖人。

  

  那我們要問佛爲什麼要幫助這些衆生?道理很明顯,一個生命共同體!大乘教裏常說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。一個法性、一個佛性、一個心性。所以整個宇宙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體。我常常講經做比喻,我把我們的身體比喻作法身,比喻作心性,我們今天這些一切衆生是什麼?就像我們身體裏面的細胞,我們今天迷了,不知道全身所有細胞是一個共同體。我們這個細胞迷惑之後,看旁邊的細胞它不是我,我不是它,它不是我,就對立了,迷失了自己。

  

  諸佛菩薩覺悟了,知道事實真相,遍法界虛空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能現的心,所現的境界,能變的心,所變的境界是一不是二!佛法裏雖然講能所,能所是一,能所不是二,又何況能現所現,能變所變,並皆速滅。總的來說緣會而已!這是真正把原因說出來了。說到究竟本無,哪裏還會有分別執著?不但分別執著沒有了,起心動念都沒有,這才是跟整個法界虛空融合成一體,比中國古人講天人合一還要高明,真正叫高明到極處!這真的自在了,真的解脫了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統統現前。大乘懂得緣起,也就是僧肇大師講的緣會,他的緣會實在講也是從佛經論裏面所說的、常常講的這些名相。這是第一段的意思「唯就能依」。

  

  再看第二段意思「依所依者,謂前流後流,各皆依水,悉無自體,不能相知,然不壞流相,故說水流」。這些話要細心去參究,什麼叫參究?我不叫研究,研究是用心意識,就是用分別執著,你不容易了解大乘經教的義趣,要參究。參究是我不用分別,不用執著,離分別執著。妄想不必說,那太深了,不分別,不執著。怎麼參?多念,多念不要去想它,不要去分別它,多念、多觀察你就有悟處。悟有淺深不同,就是所謂是小悟、大悟。常常去讀,常常去觀,那就常常有小悟,積小悟就變成大悟;常常有大悟,積大悟就變成徹悟,徹悟就見性了,事實真相就會現前。真相正如經上所說的,正如清涼大師所講的。清涼入這個境界,不入這境界說不出來,真的是大乘菩薩不是凡夫!

  

  這個地方講「流」,你要注意流動的相,這個現相;前流也好,後流也好,流動的相是什麼?都依水。依所依,沒有水流動的相就沒有了。所以前流沒有自體,後流也沒有自體,沒有自體當然不能相知,可是流動的相存在,所以說水流,這是我們肉眼看到的。今天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還有什麼?氣流,我們現在旅行常常坐飛機,飛機靠什麼?靠氣流。正如船,船靠水流它才能航行,離了水,船就不能動了,飛機是氣流;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現在有電流,電有波;科學裏面發現光有光波,光波是光也流,日月星辰都有光波,光波不止一種,很複雜,現在這些常識我們都明了。電流跟光波有長波、短波不一樣,統統都沒有自體,都無自體,那它的現相確實有,「不壞流相」,所以說水流。

  

  你回過頭來看電流、看光流,這裏頭總顯相續。其實有沒有相續?沒有,前後不相到哪來的相續?由此可知,相續是一種錯覺,相續不是真的。那我們要問用世谛來說相續有相續,用真谛來講相續不存在。但是真谛不壞俗谛,真俗不二!這正是僧肇所說的,真谛是本無,俗谛是緣會,緣會跟本無是一不是二,所以真谛不壞俗谛,俗谛不礙真谛,不妨礙真谛,真谛也不壞俗谛,這個現象稱爲方便般若。所以法性有體、有相、有用,隨順法性,覺悟、證果(修行證果);違背了法性,你的思想言行跟法性完全相違背,就把一真法界轉變爲十法界,轉變爲六道叁途。要知道十法界六道叁途本來無、本來沒有,就如同水結晶的實驗一樣。水裏面的結晶本來沒有,沒有現相,沒有好醜,看你怎麼隨順,善心善意隨順它就現很美的相,惡心瞋恚隨順它就變很難看、很醜的現相,它本身沒有現相,隨緣現相!這就是大乘教常常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個道理總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

  

  心善沒有一法不善,心惡沒有一法不惡。換句話說,心惡沒有一法是善的,心善沒有一法是惡的,敵人、冤家都很可愛,你跟人怎麼會處不好?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跟一切衆生相處,爲什麼相處得那麼融洽?爲什麼我們跟人不能夠和睦相處?你有沒有想過這個道理?那就是諸佛菩薩、聲聞緣覺沒有不善。他們的心,我們是用分別執著來講,他們的心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所以跟九法界一切衆生能和睦相處,沒有沖突。沖突從哪裏生的?從利害生的。利害與別人無關是自己,對自己有利,對自己有害,我自己本身就沖突,我沒有利害!我沒有利害,對一切衆生只有利沒有害,我爲他服務,我爲他服務是做義工不求報酬;換句話說,對他只有利,對他沒有害,對我自己利害兩邊都沒有。佛菩薩是這樣的心態跟六道叁途衆生相處,無往而不利。

  

  換句話說,佛菩薩念念隨順法性,沒沖突,法性沒沖突。凡夫迷失了自性,念念都執著自己的利害,唯恐別人要謀我的利,要來侵犯我、要來占有我的,那我就受害了,念念沒有忘記利害,這與法性相違背。有這種念頭就叫造業,起心動念是意業,這不是善業。那什麼叫善業?損己利人是善業,己沒有忘記,所以叫善業。如果自己沒有了,像《金剛經》上真的做到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,那就不叫善業,淨業。淨業不但超越六道,還超越十法界。

  

  你看看是不是祖師所說的遇緣不同?你要真的遇到殊勝的緣,明白這些道理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這是多麼有意義的,怎麼會跟世間人相爭?哪有這種道理!世間人你們所要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你們所要的。明白人對這個東西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他怎麼會要虛妄的?真正明白了,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常常講控製的念頭沒有了,占有的念頭沒有了,他一定會將自己跟法界虛空界合而爲一,真正是愛心遍法界,善意滿娑婆。這個話不是形容也不是贊歎,是事實!他裏面所得的樂,叫離苦得樂,離叁途苦,離六道苦,離十法界苦。這個境界六道凡夫想不到,沒有法子體會,不入這個境界他怎麼能體會到?現在時間到了,第叁是「唯所依」這一段,我們留到下一堂課再講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七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