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七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个身体每个细胞产生不良的反应,你身体怎么会好?你怎么会不生病?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要想好、想幸福、想美满、想吉祥、想如意,没有别的,你有个清净心、有个善念,统统得到!

  

  所以我说了两句很浅显的话跟同学们一起互相勉励「爱心遍法界,善意满人间」。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真诚的爱心,清净平等的善意,我们就健康。我们不破坏自己,这是佛教我们的,佛法讲慈悲,现在很多人他看到慈悲就说这是宗教、这是佛教,我们讲爱心、讲善意。别人对我们不爱,他不爱我们,他讨厌我们,他瞋恨我们,他破坏他自己的精神、肉体,他在破坏。我以善意,我以爱心对他,我增长我自己的精神物质的生活,我在这里充实,我不受他的影响。世间人是很麻烦,自己不晓得事实真相,受外界影响,人家赞叹就非常欢喜,人家批评他、毁谤他,他就难过多少天,这个人是愚人,这不是聪明人,聪明人不会受外界影响。他恶意的批评我,他对我不知道,我也用不着去跟他表白,随他去!我们对他真诚的爱心、善意,绝不因为他对我们的不善而有减损、而有改变,没有,这真的觉悟了。诸佛如来如是,法身菩萨如是,乃至声闻缘觉亦如是,我应当学,这叫学佛!

  

  别人毁谤释迦牟尼佛,造释迦牟尼佛的谣言、生事,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为他所动,有没有瞋恨他,有没有报复他,有没有自己去辩别?没有!我们在小乘经里看到这些记载,有人恶意在骂释迦牟尼佛,批评他、毁谤他,也有几个人听到之后就跟他说(这也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是听众),听众怎么说?你这样毁谤他、侮辱他,他不生气,他没有报复也没有辩别,这就是大德,这个人就了不起。可见得听众当中还有明白人。什么叫德行?这就是德行,你骂他他不回口,你打他他不还手,他还是以爱心、善意来待你,叫德行!不必自己说,别人都看见、都能体会得到,对自己有好处,对别人也有好处。

  

  那个毁谤的人、侮辱的人总会慢慢的省悟过来,他就想想你一生当中,你曾经对待许多人这种态度,几个人受你这个侮辱、受你的毁谤,没有报复的念头,没有瞋恚的念头,有几个?你总有一天会想到,自自然然你就知道这个世间什么叫善人、什么叫恶人,你会发现到。发现到之后,惭愧心生起来,真正发露一忏悔你就回过头来,转恶为善,转迷为悟,转凡成圣,都在一念之间,你细心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去观察,会开智慧,要冷静、要细心。

  

  「小乘亦说当处生灭,无容从此转至余方,而不知无性缘起之义耳」。小乘不知道这个。无性缘起之义,大乘教里头说的,但是小乘教里头也讲当处生灭,有这个说法,这个说法并不多。小乘人比较容易分别执着,但是他对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,认真的去执着、去学习,有好处不是没有好处。譬如说真的修四谛十二因缘,能破见思烦恼,能出六道轮回,出不了十法界就是了。可是出了六道到四圣法界,佛再帮助他,佛不是不管,等于说把你提升一级的时候还是照顾你。

  

  真的,佛菩萨照顾众生就像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,没有把你保送到无上菩提,绝不退心。你在修学过程当中进进退退,佛菩萨总是照顾你,你进他照顾你,你退他也照顾你,佛菩萨的恩德超过父母,父母的恩德是一世,佛菩萨的恩德是生生世世。我们信佛、学佛的人得他的恩德,不信佛的人,毁谤的人,灭佛的人也得他的恩德,他绝对不会因为我们相信,向他学习他喜欢,我们不相信,我们毁谤他,我们要把佛法灭掉,佛就生气,没有!佛如果还有喜欢,还会生气,他是凡夫,他不是圣人。

  

  那我们要问佛为什么要帮助这些众生?道理很明显,一个生命共同体!大乘教里常说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。一个法性、一个佛性、一个心性。所以整个宇宙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。我常常讲经做比喻,我把我们的身体比喻作法身,比喻作心性,我们今天这些一切众生是什么?就像我们身体里面的细胞,我们今天迷了,不知道全身所有细胞是一个共同体。我们这个细胞迷惑之后,看旁边的细胞它不是我,我不是它,它不是我,就对立了,迷失了自己。

  

  诸佛菩萨觉悟了,知道事实真相,遍法界虚空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能现的心,所现的境界,能变的心,所变的境界是一不是二!佛法里虽然讲能所,能所是一,能所不是二,又何况能现所现,能变所变,并皆速灭。总的来说缘会而已!这是真正把原因说出来了。说到究竟本无,哪里还会有分别执着?不但分别执着没有了,起心动念都没有,这才是跟整个法界虚空融合成一体,比中国古人讲天人合一还要高明,真正叫高明到极处!这真的自在了,真的解脱了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统统现前。大乘懂得缘起,也就是僧肇大师讲的缘会,他的缘会实在讲也是从佛经论里面所说的、常常讲的这些名相。这是第一段的意思「唯就能依」。

  

  再看第二段意思「依所依者,谓前流后流,各皆依水,悉无自体,不能相知,然不坏流相,故说水流」。这些话要细心去参究,什么叫参究?我不叫研究,研究是用心意识,就是用分别执着,你不容易了解大乘经教的义趣,要参究。参究是我不用分别,不用执着,离分别执着。妄想不必说,那太深了,不分别,不执着。怎么参?多念,多念不要去想它,不要去分别它,多念、多观察你就有悟处。悟有浅深不同,就是所谓是小悟、大悟。常常去读,常常去观,那就常常有小悟,积小悟就变成大悟;常常有大悟,积大悟就变成彻悟,彻悟就见性了,事实真相就会现前。真相正如经上所说的,正如清凉大师所讲的。清凉入这个境界,不入这境界说不出来,真的是大乘菩萨不是凡夫!

  

  这个地方讲「流」,你要注意流动的相,这个现相;前流也好,后流也好,流动的相是什么?都依水。依所依,没有水流动的相就没有了。所以前流没有自体,后流也没有自体,没有自体当然不能相知,可是流动的相存在,所以说水流,这是我们肉眼看到的。今天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还有什么?气流,我们现在旅行常常坐飞机,飞机靠什么?靠气流。正如船,船靠水流它才能航行,离了水,船就不能动了,飞机是气流;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现在有电流,电有波;科学里面发现光有光波,光波是光也流,日月星辰都有光波,光波不止一种,很复杂,现在这些常识我们都明了。电流跟光波有长波、短波不一样,统统都没有自体,都无自体,那它的现相确实有,「不坏流相」,所以说水流。

  

  你回过头来看电流、看光流,这里头总显相续。其实有没有相续?没有,前后不相到哪来的相续?由此可知,相续是一种错觉,相续不是真的。那我们要问用世谛来说相续有相续,用真谛来讲相续不存在。但是真谛不坏俗谛,真俗不二!这正是僧肇所说的,真谛是本无,俗谛是缘会,缘会跟本无是一不是二,所以真谛不坏俗谛,俗谛不碍真谛,不妨碍真谛,真谛也不坏俗谛,这个现象称为方便般若。所以法性有体、有相、有用,随顺法性,觉悟、证果(修行证果);违背了法性,你的思想言行跟法性完全相违背,就把一真法界转变为十法界,转变为六道三途。要知道十法界六道三途本来无、本来没有,就如同水结晶的实验一样。水里面的结晶本来没有,没有现相,没有好丑,看你怎么随顺,善心善意随顺它就现很美的相,恶心瞋恚随顺它就变很难看、很丑的现相,它本身没有现相,随缘现相!这就是大乘教常常讲的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这个道理总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

  

  心善没有一法不善,心恶没有一法不恶。换句话说,心恶没有一法是善的,心善没有一法是恶的,敌人、冤家都很可爱,你跟人怎么会处不好?诸佛如来、诸大菩萨应化在九法界跟一切众生相处,为什么相处得那么融洽?为什么我们跟人不能够和睦相处?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道理?那就是诸佛菩萨、声闻缘觉没有不善。他们的心,我们是用分别执着来讲,他们的心是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所以跟九法界一切众生能和睦相处,没有冲突。冲突从哪里生的?从利害生的。利害与别人无关是自己,对自己有利,对自己有害,我自己本身就冲突,我没有利害!我没有利害,对一切众生只有利没有害,我为他服务,我为他服务是做义工不求报酬;换句话说,对他只有利,对他没有害,对我自己利害两边都没有。佛菩萨是这样的心态跟六道三途众生相处,无往而不利。

  

  换句话说,佛菩萨念念随顺法性,没冲突,法性没冲突。凡夫迷失了自性,念念都执着自己的利害,唯恐别人要谋我的利,要来侵犯我、要来占有我的,那我就受害了,念念没有忘记利害,这与法性相违背。有这种念头就叫造业,起心动念是意业,这不是善业。那什么叫善业?损己利人是善业,己没有忘记,所以叫善业。如果自己没有了,像《金刚经》上真的做到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那就不叫善业,净业。净业不但超越六道,还超越十法界。

  

  你看看是不是祖师所说的遇缘不同?你要真的遇到殊胜的缘,明白这些道理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这是多么有意义的,怎么会跟世间人相争?哪有这种道理!世间人你们所要的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你们所要的。明白人对这个东西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他怎么会要虚妄的?真正明白了,对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常常讲控制的念头没有了,占有的念头没有了,他一定会将自己跟法界虚空界合而为一,真正是爱心遍法界,善意满娑婆。这个话不是形容也不是赞叹,是事实!他里面所得的乐,叫离苦得乐,离三途苦,离六道苦,离十法界苦。这个境界六道凡夫想不到,没有法子体会,不入这个境界他怎么能体会到?现在时间到了,第三是「唯所依」这一段,我们留到下一堂课再讲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七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