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一三二八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菩萨问明品」觉首菩萨偈颂第三首,我们将偈子念一遍:
【譬如河中水。湍流竞奔逝。各各不相知。诸法亦如是。】
清凉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给我们有很详细的开示。这一些经文开导,正是宗门里面所说的随拈一法,无不皆是。这个意思就是说随拈一法是法相,任何一个法相,大而虚空法界,小而芥子微尘,都能见到真性。这首偈是把水比作真性,是把波、把流动比作法相,相不离性,性不离相,性相都无自体,所以彼此『各各不相知』。后面还有许多比喻都是说明这桩事情,这桩事情对于我们学习大乘非常重要。为什么?一向我们对于宇宙现象的观察都错了,都误以为这些现象是真实的。佛在这里告诉我们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我们怎样能够真正明白、觉悟这个现相是幻相不是真的?真正透彻明白了,我们的分别执着、起心动念才能放下。这一放下真心就现前,那就正是宗门里面所谓的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真的叫是一了百了!
现在我们接着前面的疏文再往下看。看第三「唯所依者,流既总无,但唯是水,前水后水无二性故,无可相知,是则本无有流而说流也」。我们凡夫说水在流,水是不是真的在流?真的在流,一点都不假,凡夫知见。为什么真的在流?为什么佛菩萨说不流?我们究竟错在哪里?错在佛菩萨用真心,真心如如不动。能现能变不动,所现所变的它怎么会动?这样子慢慢就把原因找到了。我们的妄心在动,就像流水一样。他这里有,你看前水后水,我们的念头有前念后念,念念不住。我们有前念、有后念,所以看到一切万法都有,都像此地讲的有前水后水,有前浪后浪。
前水后水无二性,所以无可相知。前不知后,后不知前,前面这个意思说过,前流不到后流,后流也不到前流。我们在前面用电影的底片做比喻,电影的底片就是幻灯片,前面一张不到后面一张,后面一张也不到前面一张,所以各各不相知。幻灯片这一张一张的放,它有没有流动?没有,本无流而说流。我们看在电影里有流水,有瀑布,实际上流了没有?真的没有流。你看看底片,底片哪一张在流?这个常识我们现在一般人都很熟悉。可是这个底片放映的速度太快,我们以为它在流。这个速度说老实话不算是很快,也不过一秒钟二十四个镜头的开关。好,我们再看这个水,水的速度,瀑布速度最大。我们不要用多,用百分之一秒的快门这个照相机去照瀑布,瀑布水有没有流?你连续按几次快门,譬如说你按个五次,按个七次,就照了五张,就照了七张,这照片里面你看水流了没有?没流,确实不流。
六祖惠能大师初到广州光孝寺,听印宗法师讲《涅槃经》。听众里面有两个出家人在争论,争什么?那个讲堂外面有幡,风吹着那个幡,一个说那是风动,一个说幡动,两个人互相争执,谁也不服谁。六祖看到这个情形在当中去排解,「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」,这两个人马上就平了。风为什么会动?幡为什么会动?根源在哪里?心在动。你的心要不动,看外面什么东西都不动;你的心在动,整个宇宙都是动的,跟江本胜做那个水实验是一样的道理。所以真心是什么?真心离念,真心不动,妄心在动。可是真妄是和合的,所以动中有不动,不动里头有动,妙用无穷。重要的是你要觉悟,性相都不迷,性相都不着,都不分别,都不起心,都不动念,诸法实相就在面前。
这三个意思说出来了,后面这段这第二段说「法中三义者」,前面是比喻,比喻三个意思唯就能依,第一个意思,第二个意思依所依,第三个意思唯所依,比喻里头有这三个意思。实际上比喻什么?比喻真心、妄心。所以法中也有三个意思,「一流喻能依妄法」。诸位在这个地方特别要留意法是妄法,所以佛在《般若经》上才教导我们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为什么要舍?妄法。这个流水流的这个相是比喻妄法。
「二妄依真立」。真是什么?把水比喻作真,流这个动的相依什么?依水,没有水,流动的相就没有了。这个妄法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里面包括空间、包括时间。这个法你要想到,这经上前面也讲过一切有为法都是妄法。有为法里面有心法(八识),有心所法,有色法,有不相应行法,还有无为法。无为法里头只有一个是真的,真如无为,那是真的,其他的五个是相似无为,不是真的无为,相似。因为有为法里头这个排不进去。有为法是有生灭的,无为法是没有生灭现象,所以虚空算作无为。虚空有没有生灭?实在讲有,迷了有,悟了就没有。你没有悟那总是有,所以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你在没有觉的时候「梦里明明有六趣」,有十法界依正庄严,觉了之后没有了。
妄依真立,离了真哪来的妄?真妄是一不是二。那到底怎么回事情叫妄?你不认识真就叫妄,迷了真就叫妄,真永恒不变。所以那个妄,妄是变而不变,不变而变,妙!这种现象就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给我们讲的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这个一切法就是妄,妄相,为什么千变万化?随着你心想,你心要不想,这妄相、这变化就没有了,那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不异,不能说是一样,也不能说是不一样。我们从这些名言里面去体会、去悟入,所以名是假名也不是真的,它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悟入。怎样才能悟入?不能够执着名言,执着名言是决定不能悟入,这就所谓是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。你舍,真相、实相就现前;你执着不肯放下,这实相是在面前,但是你永远体会不到。妄依真立。第三类是「妄尽唯真」。这就前面比喻唯所依。你看看大乘经里面佛讲,见思是妄,尘沙是妄,无明是妄,这三个统统都断尽,真心现前了。见思断了证阿罗汉果,尘沙断了证菩萨果,无明尽了究竟圆满的佛果。这个地方讲妄尽是无明尽了,如来究竟果地。
现在我们再看下文,「初中」。这个初是唯就能依来说。「妄缘起法,似互相藉,各不能相到,悉无自性,故无相知,是则有而非有也」。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要特别留意。大小乘经里头佛常常讲四缘生法,亲因缘、所缘缘、无间缘、增上缘,四缘生法。缘是什么?妄缘。由此可知,佛讲四缘生法、讲无量因缘生法是随顺俗谛说,是方便说,也不是假的。为什么?这个方便会带你契入真实。你不能说它全是假的,你要没有这个方便,你不能悟入真实。四种缘,四种缘展开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,不是单纯的,这个现象生起来了,《华严》上讲无量因缘。无量因缘跟四缘有没有抵触?没有,四缘是归纳,无量因缘归纳不外这四大类,这四大类展开就是无量因缘。哪怕最小的一个粒子,我们现在讲原子、电子、粒子,在佛法里面讲微尘,都说无量因缘,不是简单的、不是偶然的。
现相,从所现境界相上,我们对于世尊讲无量因缘体会就更深刻了。譬如我们看电影,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这个现相,这现相里头形形色色,有人,有物,有山河大地,有日月星辰,有树木花草,什么都有,这里面点点滴滴都是无量因缘成就的。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,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实的这个境界。虚空法界剎土众生,《楞严经》里面佛把它归纳为二十五大类,六根,六尘,六识,七大。任何一类点点滴滴无不是无量因缘成就。可是你要晓得缘也是妄缘,所以生起这个法相,相是妄相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
「似互相藉」,似就不是真的,好象彼此为依缘,这个现象能建立,不是真的。事实真相,前面有一句话说得好,「并皆速灭」,这也是大小乘经里头佛都说过,剎那生灭。正是给我们,像我们看电影一样,电影上那个幻灯片剎那生灭。所以你在银幕上面看到好象彼此相藉,实际上各个不相干,各各不能知,那是真的。前面一张幻灯片跟后面一张不同,前不到后,后不到前,它怎么会相知!所以清凉大师那个时候没有电影,如果有电影,我相信他一定会用电影来做比喻,让我们更清楚、更明了。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的现象就是这样的。所以佛在经上讲「梦幻泡影」,佛用这个做比喻,「如露亦如电」就是剎那生灭,所以各不能相到。
「悉无自性,故无相知」。无性之性就是真性,所以自性、真性也叫做本无,这佛在经论上常讲的,本无,实相,法性,性空,真性,自性,缘会,一个意思。你在这么多的名词术语里头你去体会。这里头缘会是讲物质,其他的讲本无、实相、法性、自性、真性都是从理上讲的,性体上讲的;缘会是从事相上讲的。相,性在相里头,相是依性生起的,没有性哪来的相?我们佛法里头称法相,加个法字,法相是依什么起来的?依法性。法性在哪里?法性就在法相,性相不二,性相一如。大彻大悟之人跟我们有什么两样?他们见性不着相,我们凡夫着相不见性,差别就在这里。
见性的人,给你说,生死没有了。他生死没有了,那明心见性的人不也死了吗?释迦牟尼佛死了,我们过去很多不少菩萨、祖师大德都是明心见性的,不也都死了吗?没有死,他死而非死,非死而死。那怎么回事情?相有生灭,性无生灭。讲他没有死是讲性,法性没有生灭,法相有生灭,见性不着相,所以说他没有生死。凡夫着相不见性,说他有生死,他不知道相里头有性。这桩事情,世尊在楞严会上,楞严会前面有一段很长的文十番显见,讲得好,讲得真是清楚明了。佛在六根举一个比喻眼根。眼根是相、是法相,这个眼根能见,那个能见的见性是法性,它不是法相;如果法性要离开法相,这眼睛就不能见,没离开,所以是一不是二。可惜凡夫对这桩事情不明了,总是执着在眼根上,不知道眼根的见性才是真正的自己。见性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不常不断。《楞严》参透了,那肯定明心见性。
所以这末后一句结得好,「是则有而非有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