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四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叫你放下?假的不是真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現前可以受用不能占有。這我們在講席常常勸勉同學,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受用,就像什麼?就像住旅館一樣,我們把地球當作旅館,我到這個地方是來觀光旅遊的,我到這裏來一樣也沒帶來,我將來離開一樣也不會帶去。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可以受用,沒有據爲己有的念頭,這個太重要了。所以你真正對于經教明白、通達了,你自然就放下。我常常講對于一切人事物,這就把世間全部都包括了,決定沒有控製的念頭,決定沒有占有的念頭,那你就自在了。你是個觀光客,盡情的觀光欣賞,心裏頭幹幹淨淨一塵都不染,這是什麼?這是功夫成片,這是功夫剛剛得力。

  

  所以五品位的修學,五品第一個隨緣隨喜,能真正做到隨緣隨喜,沒有控製、沒有占有。有控製、有占有就不會隨緣,那要隨自己了,隨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。隨緣的人是放棄了自己妄想分別執著,我能夠隨順大家,你們說好就好,正是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恒順衆生、隨喜功德,他學這個。五品位裏頭第一個科目就是這個。第二讀誦,你要不讀誦,你怎麼能有佛知佛見?有佛知佛見不是你開悟,你沒開悟。沒開悟佛知佛見從哪來的?讀誦大乘來的。譬如說我們常常讀《華嚴經》,讀《華嚴疏鈔》,讀《華嚴合論》,明白、清楚了,這就是佛知佛見,這不是開悟的,是從經教裏頭學來的。天天讀誦,古人常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天天讀,我讀了五十叁年了。不但要讀誦,底下一個科目是演說。演說這兩個字要搞清楚,演是表演。你所懂得的、你所學到的一定要能夠落實在生活當中,把經典裏面的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,把經典裏面的教訓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爲,這叫演。我做到了,我做給大家看。

  

  菩薩道裏面修學六個科目,頭一個布施,我做給人家看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這個做就是演。有人來問你,向你請教,你給他解答叫說。譬如我們果然能夠如教修行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得好處。第一個好處是身心清淨,內裏面沒有邪知邪見、沒有煩惱牽挂,外面不受境界幹擾,自在、快樂、幸福!那麼我們現前所得到的身心清淨。身心清淨你的身體一定健康,不容易衰老,不容易生病,你的相貌一天比一天慈悲,一天比一天莊嚴。別人看到你這個形象,這個形象就是你修行的果報,實實在在的;再看你的生活環境,你所居住的場所,必定受你的(外國人講磁場)磁場影響。一般人進入到你這個範圍之內,他會感覺到很舒服、很舒暢,感覺到很歡喜。人家一定請教你:你是怎麼修的?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給他解說了。

  

  前一次好象是今年年初一月,我到日本去開會,我去訪問江本勝博士,他比我年輕,他今年好象才六十五歲的樣子。我們也是一見如故,他馬上就問了我一個問題,他說:法師,你是怎樣保養身體的?我告訴他,我說我的養生之道就是你做實驗出來的那個結果,「愛心,感恩」,我用這個來養生;愛心遍寰宇,善意滿人間。你做實驗實驗出來了,你沒有做到。我這個不是從實驗當中得來的結果,我是從聖人教訓經典裏面學來的。人有愛心,決定沒有害一切人的心,決定沒有害一切物的心,你這個心多麼清淨、多麼歡喜。我們中國諺語說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。人一生要生活在快樂當中,快樂才真正幸福美滿,這才有意義、有價值!人一定天天提升自己的靈性,這個重要。

  

  我們今天知道有十法界,科學家講宇宙之間確確實實有許多不同維次空間,有很多高維次的空間我們稱之爲天、稱之爲神,高維次的。在佛法裏面講佛的維次是最高的,菩薩其次,聲聞緣覺又其次,諸天還在底下。天就有二十八層,二十八層就是二十八種不同維次空間,我們要不斷向上提升,不能墮落,墮落就錯了。是我們從經教裏學到的。所以我對于江博士的實驗我很歡喜,我也很贊歎,他把佛經上講的這個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了。我這麼多年的學習,我是從相貌、體質、生活上表現出來,真得受用!這不是假的。

  

  覺首菩薩在此地說的這四句,『仁今問是義』,這個「仁」是指文殊師利菩薩。我們通常對菩薩稱仁者,仁是仁慈,仁慈的人。菩薩是仁慈的人,稱仁者。你今天問這個義理,就是心性是一跟宇宙這個現象,種種現相無量無邊,你問這個關系。心性是一爲什麼會有無量無邊的現相,這些現相又彼此不相知,這是什麼道理?你今天問這個意思不是你不知道,你清楚得很。你清楚得很,爲什麼來問我這個意思?『爲曉悟群蒙』。我懂得,你是替衆生問的,讓我們這一問一答他們在旁邊聽了就覺悟、就明白了,所以這個問叫「利樂有情問」,雙方都明白。如果不明白,明白得不透徹,這個問題你問不出來;你能夠問得出來這個問題,這不是容易事情,不是過來人則提不出這個問題,也沒法子解答。

  

  華嚴會上這在前面我們講得太多,每一個人,覺首菩薩在此地代表是初信位,他是不是真的初信位菩薩?不是,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的。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,示現的。示現就是舞臺表演,他表演得很像、很逼真,讓你看不出來他真正的身分,演什麼角色就得像什麼角色。這是說明明知故問,這個問的目的是幫助一切衆生覺悟。他不問不答我們在今天也不能在這裏討論,我們今天在這裏討論、在這裏學習,那真是蒙他們一問一答之恩。所以清涼大師注解裏面講「贊問,謂文殊自究深旨,一向爲他,仁心弘益也」。這幾句話很重要,文殊菩薩是不是自己在探討、在參究甚深的旨趣?有這個意思,不能說沒有。爲什麼有這個意思?這個意思更深了,給我們初學的人做榜樣。你看等覺菩薩對這些問題還是在探討,還是在參究,那何況我們!這就是現身說法表演給我們看,爲他仁心弘益。菩薩自行化他,爲人演說。弘是弘揚,益是利益,爲利益衆生,利益衆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,自他不二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請接著看覺首菩薩偈頌第一首:

  

  【仁今問是義。爲曉悟群蒙。】

  

  這兩句前面介紹過了,我們再看後面這兩句:

  

  【我如其性答。惟仁應谛聽。】

  

  這兩句的意思也很深,深在什麼地方?深在問的人是等覺菩薩,不但是等覺菩薩而且是古佛再來。世尊在大乘經裏面告訴我們,文殊菩薩是過去七佛之師,七佛裏面有釋迦牟尼佛。換句話說,他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。學生已經成佛了,老師還在當菩薩,你想想這是什麼意思?這是大慈大悲!就像地藏菩薩發的願一樣,衆生不成佛,我就不成佛,一切衆生都成佛了,最後我成佛,慈悲到極處,願意以菩薩的身分幫助諸佛如來教化一切衆生。佛教衆生有時候不太方便,因爲佛是老師的地位,學生對老師總是很尊敬、很嚴肅,不敢隨便問問題,同學就無所謂了。文殊菩薩示現同學的身分、學長的身分。聽佛說法,疑難的地方肯定是有,不敢問老師,問學長,學長幫助老師解答,幫助老師教化。文殊師利菩薩不只幫助釋迦如來,釋迦如來前面還有六尊佛他都幫助到了。世尊告訴我們他本身久遠劫早就成佛了,現在在這個世間以等覺菩薩的身分幫助佛弘法利生,所以這個意思就很深了。

  

 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講「次句許說分齊,稱性說故也」,這是講第叁句『我如其性答』。這是什麼?說他答複這個問題的態度,他用什麼方式答?稱性。這就不容易了。稱性是隨順真谛不是隨順俗谛,是諸佛如來的境界,不是凡夫的境界。所以我們聽他這一問一答都很難懂,稱性。這些真的我們不但沒有學過,聽都沒聽說過,突然聽到這個問題,我們只感覺到這個問題才叫做真正的尖銳問題,真的是不容易答複。所以這種問答我們聽了之後確實開智慧。智慧要不開沒有關系,多讀幾遍,多讀好、多聽好,多讀多聽不要起分別、不要起執著。多讀多聽就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,時間愈久,會把你的障礙化解,你自性的般若智慧現前,那你就入境界了。那不只是解悟,是證悟,真正是超凡入聖不二法門。實在不解也沒關系,老實念佛求生淨土。淨宗祖師大德告訴我們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,這話說得好!真話不是假的。只要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,《華嚴經》裏面許許多多的疑問自然就開悟了。

  

  所以這一句是「許說分齊」,分是等分,齊是整齊。我的答複是依照哪一個程度、哪一個階段來說,就是最高的一個階段稱性,也就是對象是法身菩薩。後一句「勸聽」,勸聽的意思很長。「言同意別也,故令谛受」。谛是誠誠懇懇、真真實實,不但聽,你要接受。接受,用現在的話說,你要落實,這一落實,在解門上來講入佛知見,行門上來講同佛所證,那就不是十信位的菩薩,最低限度也是十住菩薩。十住菩薩初住是發心住,發什麼心?菩提心現前,菩提心是真心。真心怎麼現前?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。十信位的菩薩確實是佛知佛見,但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斷,剛才跟諸位說了,伏住沒有斷。斷煩惱在佛法裏面是兩種,一種是斷,一種是伏,在我們淨土宗裏面講伏就是功夫成片。斷,功夫有淺深不同,功夫淺的是斷見思生方便有余土,功夫深的不但斷見思,他還斷塵沙、無明,生實報莊嚴土。這個事情世尊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講得詳細。

  

  『惟仁應谛聽』。「仁」跟前面這個仁是一個意思,仁者。這個字裏面含的意思比前面那個字的意思不一樣,前面那個仁是指文殊師利菩薩,這個仁除了文殊菩薩以外,還包括五十一位菩薩。這五十一位是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五十一個位次。這五十一個位次都是文殊師利菩薩,初發心的文殊師利菩薩,十信文殊,十住文殊,十行文殊,十回向文殊,十地文殊,等覺文殊,全都包括了,連我們也在其中。那我們現在連初信位也沒拿到,初信以外幼稚園班的文殊,初信位是小學一年級,那我們是幼稚園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