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四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叫你放下?假的不是真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现前可以受用不能占有。这我们在讲席常常劝勉同学,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受用,就像什么?就像住旅馆一样,我们把地球当作旅馆,我到这个地方是来观光旅游的,我到这里来一样也没带来,我将来离开一样也不会带去。所以在这个地方我可以受用,没有据为己有的念头,这个太重要了。所以你真正对于经教明白、通达了,你自然就放下。我常常讲对于一切人事物,这就把世间全部都包括了,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,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,那你就自在了。你是个观光客,尽情的观光欣赏,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都不染,这是什么?这是功夫成片,这是功夫刚刚得力。

  

  所以五品位的修学,五品第一个随缘随喜,能真正做到随缘随喜,没有控制、没有占有。有控制、有占有就不会随缘,那要随自己了,随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。随缘的人是放弃了自己妄想分别执着,我能够随顺大家,你们说好就好,正是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他学这个。五品位里头第一个科目就是这个。第二读诵,你要不读诵,你怎么能有佛知佛见?有佛知佛见不是你开悟,你没开悟。没开悟佛知佛见从哪来的?读诵大乘来的。譬如说我们常常读《华严经》,读《华严疏钞》,读《华严合论》,明白、清楚了,这就是佛知佛见,这不是开悟的,是从经教里头学来的。天天读诵,古人常讲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天天读,我读了五十三年了。不但要读诵,底下一个科目是演说。演说这两个字要搞清楚,演是表演。你所懂得的、你所学到的一定要能够落实在生活当中,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,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,这叫演。我做到了,我做给大家看。

  

  菩萨道里面修学六个科目,头一个布施,我做给人家看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这个做就是演。有人来问你,向你请教,你给他解答叫说。譬如我们果然能够如教修行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得好处。第一个好处是身心清净,内里面没有邪知邪见、没有烦恼牵挂,外面不受境界干扰,自在、快乐、幸福!那么我们现前所得到的身心清净。身心清净你的身体一定健康,不容易衰老,不容易生病,你的相貌一天比一天慈悲,一天比一天庄严。别人看到你这个形象,这个形象就是你修行的果报,实实在在的;再看你的生活环境,你所居住的场所,必定受你的(外国人讲磁场)磁场影响。一般人进入到你这个范围之内,他会感觉到很舒服、很舒畅,感觉到很欢喜。人家一定请教你:你是怎么修的?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给他解说了。

  

  前一次好象是今年年初一月,我到日本去开会,我去访问江本胜博士,他比我年轻,他今年好象才六十五岁的样子。我们也是一见如故,他马上就问了我一个问题,他说:法师,你是怎样保养身体的?我告诉他,我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你做实验出来的那个结果,「爱心,感恩」,我用这个来养生;爱心遍寰宇,善意满人间。你做实验实验出来了,你没有做到。我这个不是从实验当中得来的结果,我是从圣人教训经典里面学来的。人有爱心,决定没有害一切人的心,决定没有害一切物的心,你这个心多么清净、多么欢喜。我们中国谚语说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。人一生要生活在快乐当中,快乐才真正幸福美满,这才有意义、有价值!人一定天天提升自己的灵性,这个重要。

  

  我们今天知道有十法界,科学家讲宇宙之间确确实实有许多不同维次空间,有很多高维次的空间我们称之为天、称之为神,高维次的。在佛法里面讲佛的维次是最高的,菩萨其次,声闻缘觉又其次,诸天还在底下。天就有二十八层,二十八层就是二十八种不同维次空间,我们要不断向上提升,不能堕落,堕落就错了。是我们从经教里学到的。所以我对于江博士的实验我很欢喜,我也很赞叹,他把佛经上讲的这个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。我这么多年的学习,我是从相貌、体质、生活上表现出来,真得受用!这不是假的。

  

  觉首菩萨在此地说的这四句,『仁今问是义』,这个「仁」是指文殊师利菩萨。我们通常对菩萨称仁者,仁是仁慈,仁慈的人。菩萨是仁慈的人,称仁者。你今天问这个义理,就是心性是一跟宇宙这个现象,种种现相无量无边,你问这个关系。心性是一为什么会有无量无边的现相,这些现相又彼此不相知,这是什么道理?你今天问这个意思不是你不知道,你清楚得很。你清楚得很,为什么来问我这个意思?『为晓悟群蒙』。我懂得,你是替众生问的,让我们这一问一答他们在旁边听了就觉悟、就明白了,所以这个问叫「利乐有情问」,双方都明白。如果不明白,明白得不透彻,这个问题你问不出来;你能够问得出来这个问题,这不是容易事情,不是过来人则提不出这个问题,也没法子解答。

  

  华严会上这在前面我们讲得太多,每一个人,觉首菩萨在此地代表是初信位,他是不是真的初信位菩萨?不是,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。「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」,示现的。示现就是舞台表演,他表演得很像、很逼真,让你看不出来他真正的身分,演什么角色就得像什么角色。这是说明明知故问,这个问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。他不问不答我们在今天也不能在这里讨论,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、在这里学习,那真是蒙他们一问一答之恩。所以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「赞问,谓文殊自究深旨,一向为他,仁心弘益也」。这几句话很重要,文殊菩萨是不是自己在探讨、在参究甚深的旨趣?有这个意思,不能说没有。为什么有这个意思?这个意思更深了,给我们初学的人做榜样。你看等觉菩萨对这些问题还是在探讨,还是在参究,那何况我们!这就是现身说法表演给我们看,为他仁心弘益。菩萨自行化他,为人演说。弘是弘扬,益是利益,为利益众生,利益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,自他不二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请接着看觉首菩萨偈颂第一首:

  

  【仁今问是义。为晓悟群蒙。】

  

  这两句前面介绍过了,我们再看后面这两句:

  

  【我如其性答。惟仁应谛听。】

  

  这两句的意思也很深,深在什么地方?深在问的人是等觉菩萨,不但是等觉菩萨而且是古佛再来。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,文殊菩萨是过去七佛之师,七佛里面有释迦牟尼佛。换句话说,他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。学生已经成佛了,老师还在当菩萨,你想想这是什么意思?这是大慈大悲!就像地藏菩萨发的愿一样,众生不成佛,我就不成佛,一切众生都成佛了,最后我成佛,慈悲到极处,愿意以菩萨的身分帮助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。佛教众生有时候不太方便,因为佛是老师的地位,学生对老师总是很尊敬、很严肃,不敢随便问问题,同学就无所谓了。文殊菩萨示现同学的身分、学长的身分。听佛说法,疑难的地方肯定是有,不敢问老师,问学长,学长帮助老师解答,帮助老师教化。文殊师利菩萨不只帮助释迦如来,释迦如来前面还有六尊佛他都帮助到了。世尊告诉我们他本身久远劫早就成佛了,现在在这个世间以等觉菩萨的身分帮助佛弘法利生,所以这个意思就很深了。

  

 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「次句许说分齐,称性说故也」,这是讲第三句『我如其性答』。这是什么?说他答复这个问题的态度,他用什么方式答?称性。这就不容易了。称性是随顺真谛不是随顺俗谛,是诸佛如来的境界,不是凡夫的境界。所以我们听他这一问一答都很难懂,称性。这些真的我们不但没有学过,听都没听说过,突然听到这个问题,我们只感觉到这个问题才叫做真正的尖锐问题,真的是不容易答复。所以这种问答我们听了之后确实开智慧。智慧要不开没有关系,多读几遍,多读好、多听好,多读多听不要起分别、不要起执着。多读多听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,时间愈久,会把你的障碍化解,你自性的般若智慧现前,那你就入境界了。那不只是解悟,是证悟,真正是超凡入圣不二法门。实在不解也没关系,老实念佛求生净土。净宗祖师大德告诉我们「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」,这话说得好!真话不是假的。只要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,《华严经》里面许许多多的疑问自然就开悟了。

  

  所以这一句是「许说分齐」,分是等分,齐是整齐。我的答复是依照哪一个程度、哪一个阶段来说,就是最高的一个阶段称性,也就是对象是法身菩萨。后一句「劝听」,劝听的意思很长。「言同意别也,故令谛受」。谛是诚诚恳恳、真真实实,不但听,你要接受。接受,用现在的话说,你要落实,这一落实,在解门上来讲入佛知见,行门上来讲同佛所证,那就不是十信位的菩萨,最低限度也是十住菩萨。十住菩萨初住是发心住,发什么心?菩提心现前,菩提心是真心。真心怎么现前?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。十信位的菩萨确实是佛知佛见,但是妄想分别执着没断,刚才跟诸位说了,伏住没有断。断烦恼在佛法里面是两种,一种是断,一种是伏,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伏就是功夫成片。断,功夫有浅深不同,功夫浅的是断见思生方便有余土,功夫深的不但断见思,他还断尘沙、无明,生实报庄严土。这个事情世尊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讲得详细。

  

  『惟仁应谛听』。「仁」跟前面这个仁是一个意思,仁者。这个字里面含的意思比前面那个字的意思不一样,前面那个仁是指文殊师利菩萨,这个仁除了文殊菩萨以外,还包括五十一位菩萨。这五十一位是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五十一个位次。这五十一个位次都是文殊师利菩萨,初发心的文殊师利菩萨,十信文殊,十住文殊,十行文殊,十回向文殊,十地文殊,等觉文殊,全都包括了,连我们也在其中。那我们现在连初信位也没拿到,初信以外幼稚园班的文殊,初信位是小学一年级,那我们是幼稚园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